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來康熙和牛頓是同時代的人,這一時期的世界還有哪些名人?

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即清聖祖, 名字是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帝的一生, 擒鼇拜、平三藩、收臺灣、敗沙俄、擊敗噶爾丹, 開創“康乾盛世”, 被許多人譽為“千古一帝”。

康熙

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英國科學家, 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牛頓比康熙大11歲, 但比康熙去世晚五年, 確實是同時期的人。

牛頓

西元1687年7月5日, 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這一天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

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人類第一次把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一了起來。

西元1687年8月, 牛頓在他的煌煌巨著《數學原理》中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這是“人類心靈上最令人驚歎的單一成就”。

西元1687年, 這一年是科學史上也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 從此人類進入了科學時代。

1、那麼此時中國的康熙在做什麼呢?

西元1683年, 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 收復臺灣。

西元1683年, 清將薩布素在璦琿擊敗沙俄。 西元1686年, 康熙命都統彭春圍攻雅克薩, 沙俄軍隊投降。

西元1686年, 康熙御賜嶽麓書院等處“學達性天”的匾額, 稱頌理學大師朱熹。

西元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

這便是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期的中國。

朱熹

選擇牛頓還是朱熹——決定了之後三百年的世界。

那麼此時的其他國家都在幹什麼呢?

2、牛頓時期的俄國

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 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

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比康熙小18歲, 比康熙晚去世三年。

雅克薩之戰

彼得大帝在西元1682年即位, 1689年掌握實權發動改革。 彼得在位期間對俄國推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全方位的改革, 他制定的西方化的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當然這也得益於俄羅斯與西歐距離很近, 俄羅斯同時還自稱“第三羅馬”, 沙皇即“凱撒”的俄語音譯。

彼得和康熙的對比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康熙同樣醉心西方科技, 但只作為自己的愛好, 而彼得卻讓西方的科技改變了整個俄國。

3、牛頓時期的法國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自號太陽王, 1680年路易十四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尊號, 在位72年。

路易十四比康熙大十六歲, 比牛頓大五歲, 比康熙早去世7年。

路易十四時期的歐洲

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西元1661年―1715年,路易十四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使法國從1680年開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至高無上的霸主。

路易十四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裡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路易十四正在和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作戰。

4、牛頓時期的土耳其

此時的土耳其並沒有一個強勢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1648~1687在位)、蘇萊曼二世(1687~1691在位)、艾哈邁德二世(1691~1695在位)、穆斯塔法二世(1695~1703在位)。

但西元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卻影響深遠。

奧斯曼帝國1683

1683年9月12日,奧斯曼帝國軍隊圍攻維也納,這是奧斯曼深入歐洲最深的一場戰役。最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奧地利-德意志聯軍大勝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行動,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世界的天平開始向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傾斜。

5、牛頓時期的印度

奧朗則布(西元1618年~1707年),印度莫臥兒帝國極盛時期的皇帝,足智多謀,尤精于武略,被讚譽為“帝位之榮綴”,在位48年。

莫臥兒帝國

奧朗則布採用招撫為主武力為輔的手段,將帝國版圖擴大到了極限。西元1687年,帝國的版圖西起波斯,東至孟加拉,北達喀什米爾,南至科佛裡河。南亞次大陸及阿富汗幾乎全部統一在莫臥兒帝國政權之下,帝國發展到了極盛。

奧朗則布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他後來捨棄了阿克巴大帝以來的宗教寬容國策,對國內的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並把他們從官僚機構中驅逐出去,從而激化了國內矛盾,這也是後來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18世紀的世界,莫臥兒帝國衰落,美國開始崛起

此外,此時的波斯處於第三帝國——薩菲王朝的末期,歷史上聲明赫赫的波斯已經走向了衰落。

而歐洲的中部處於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

康熙、彼得大帝、路易十四、奧朗則布分別代表了1687年左右的世界強權——中、俄、法、印,再加上土耳其,便是當時的世界五強,可是英國出了一個牛頓,世界霸主最終變成了大英帝國。

路易十四時期的歐洲

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西元1661年―1715年,路易十四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使法國從1680年開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至高無上的霸主。

路易十四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裡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路易十四正在和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作戰。

4、牛頓時期的土耳其

此時的土耳其並沒有一個強勢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1648~1687在位)、蘇萊曼二世(1687~1691在位)、艾哈邁德二世(1691~1695在位)、穆斯塔法二世(1695~1703在位)。

但西元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卻影響深遠。

奧斯曼帝國1683

1683年9月12日,奧斯曼帝國軍隊圍攻維也納,這是奧斯曼深入歐洲最深的一場戰役。最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奧地利-德意志聯軍大勝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這場戰役阻止了奧斯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行動,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世界的天平開始向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傾斜。

5、牛頓時期的印度

奧朗則布(西元1618年~1707年),印度莫臥兒帝國極盛時期的皇帝,足智多謀,尤精于武略,被讚譽為“帝位之榮綴”,在位48年。

莫臥兒帝國

奧朗則布採用招撫為主武力為輔的手段,將帝國版圖擴大到了極限。西元1687年,帝國的版圖西起波斯,東至孟加拉,北達喀什米爾,南至科佛裡河。南亞次大陸及阿富汗幾乎全部統一在莫臥兒帝國政權之下,帝國發展到了極盛。

奧朗則布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他後來捨棄了阿克巴大帝以來的宗教寬容國策,對國內的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並把他們從官僚機構中驅逐出去,從而激化了國內矛盾,這也是後來莫臥兒帝國衰落的原因。

18世紀的世界,莫臥兒帝國衰落,美國開始崛起

此外,此時的波斯處於第三帝國——薩菲王朝的末期,歷史上聲明赫赫的波斯已經走向了衰落。

而歐洲的中部處於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

康熙、彼得大帝、路易十四、奧朗則布分別代表了1687年左右的世界強權——中、俄、法、印,再加上土耳其,便是當時的世界五強,可是英國出了一個牛頓,世界霸主最終變成了大英帝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