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C哩C哩~2017年我們聽的這些都是個啥啊?

這會兒離2018年也就一兩天了, 想必不少朋友都在自己常用的音樂APP上看過年度報告了, 知道“這一年你聽得最多的是《XXX》”, “那一晚你聽了233遍《YYY》”, 甚至回想起更為私密的聽歌心情。

但要是放眼整個華語樂壇, 把成千上萬的個人資料匯總在一起, 恐怕會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中國聽眾從民謠的春天一步跨到了嘻哈的燥夏——畢竟連路人都知道, 2017是“嘻哈元年”。

有人因此嘲笑網友的跟風與健忘, 說去年聽了民謠你要去流浪, 今年聽了黑怕你覺得靈魂得到了解放。

可除了備受矚目的嘻哈, 我們在這兒還想談一談別的,

因為2017年音樂界的表現確實比上一年好太多了!擇日不如撞日, 下麵請收看Vista年終盤點之《今年我都聽了啥?》

1、傳統發行難以為繼

今年華語樂壇的大背景仍然是老牌歌手已經乏力、新晉歌手尚未發力, 群眾的KTV曲庫依舊卡在老歌制霸、新歌難尋的尷尬階段。

我們上網搜了一下類似“2017十大華語金曲”之類的榜單, 騰訊娛樂給出的是最新版——

易烊千璽《nothing to lose》

張藝興《SHEEP》

王源《sleep》

華晨宇《代號魂鬥羅》

薛之謙《別》

薛之謙《像風一樣》

吳亦凡《6》

李宇春《流行》

鹿晗《心率》

毛不易《消愁》

emmmmm……目瞪狗呆的00後小編們再一次感受到了被時代拋棄的危機, 這特麼都是啥啥啥???除了《6》和《消愁》, 其他的, 別說歌了, 歌名都沒怎麼聽說過啊!

根據全網資料統計, 周傑倫、陳奕迅、林俊傑這些樂壇老將的經典歌曲播放量每年都是遙遙領先, 新人新歌則紛紛曇花一現。

那麼2017年老將們都去哪兒了呢?答案或許在意料之中, 卻又相當令人惆悵——他們好像都不怎麼發新歌了。

尚有產出的, 比如蔡依林, 今年首次嘗試了電音, 但基本沒啥水花;林俊傑, 代言了遊戲, 唱了廣告歌, 趕在年底推出了一張新專輯, 可社交網路上還沒有開始第一輪的路人好評回饋。

產出基本為零的, 比如周傑倫、張韶涵, 分別參加了《中國新歌聲》和《蒙面唱將猜猜猜》的錄製;羅志祥、Hebe, 今年的重點在開演唱會。

孫燕姿、林宥嘉、李榮浩倒是有出品質不錯的新歌, 但傳唱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

總之還是那句老話, 一進入KTV包廂, 就好像走進了一秒穿越十年前的神秘結界。

內地的天王天后也是無心唱歌。

比如王菲吧, 前兩年還孜孜不倦地還著給張一白打的欠條, 唱了好幾首電影主題曲;今年就只出了一首《風清揚》, 還是跟馬雲一起唱的, 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兩人迷醉的混搭風 。

按理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音樂界的前輩不唱還有後生登場,像是竇靖童,今年也發了新專輯,但專輯封面上的表弟比歌曲本身更火。

——網上聽過她新歌的人沒幾個,跟著段子一樣的花絮哈哈哈的倒挺多。

記者:你用表弟的照片做專輯封面,他不反對嗎?

竇靖童:沒有反對,他問我要了50塊錢版權費。

新生代的流量擔當們怎麼說呢,總覺著心思不夠單純,捧不牢唱歌這碗飯。

“歸國四子”裡,除了吳亦凡,其他幾位的新作仿佛就只存在於百科詞條和各大榜單裡,尋常並不能聽到——而吳亦凡應該慶倖在《中國有嘻哈》的舞臺上唱過自己的新歌。

受盡讚美和詆毀的TFboys也沒好到哪裡去。今年三人分別成立了工作室,但組合不解散;各自的新歌只有粉絲知道,路人提起他們的代表作還是多年前的“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專業樂評人由此總結出了一個慘烈的事實:

目前的產業形態下,傳統的唱片公司寧肯從音樂節目、影視推廣、網紅直播中“坐享其成”,也不願意按照這個行業原本的路徑繼續推出新人新作。

2、綜藝節目推陳出新

儘管從去年開始,有些音樂節目的音樂性就逐漸降低了,導師們認真點評音樂的部分越來越少,插科打諢聊夢想的部分越來越多,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聽到的很多新歌、認識的很多新歌手還是出自這些綜藝。

舉兩個例子。

今年夏天,網綜《明日之子》裡出了個毛不易,用一首《消愁》刷爆朋友圈——大概連節目主辦方都沒想到,這首歌會在全網累積5億+的播放量。

很快,“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成了人們口中新的金句,聽著他把八杯酒敬完,努力“活著”的人眼淚也下來了。

據說在節目現場,一向冷靜自持的楊冪聽到淚流滿面,當時還沒被實錘擊倒的薛之謙也直呼其為“巨星”。

《盛夏》、《像我這樣的人》、《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感覺自己是巨星》……

憑藉14首原創歌曲一舉奪冠後,“喪萌”的新人毛不易火得一塌糊塗,相繼演唱了《尋夢環遊記》的中文主題曲,以及章子怡新電影《無問西東》的主題曲。

同樣走紅於這個夏天的,還有一批年輕的嘻哈歌手。

2017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嘻哈元年,是因為一檔《中國有嘻哈》把嘻哈音樂和地下rapper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彼時,互聯網到處都少不了“嘻哈”的影子。

如今,《中國有嘻哈》第二季的冠名費已經叫到了天價,第一季出來的rapper們也是一場接一場地開著演唱會,這個圈子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而那些關於節目、關於選手的爭議仿佛早已散去。

音樂不分地域。在這個節目裡,我們不僅為霧都燥熱的《重慶魂》、獻給南京的《My City》感到驚豔,也是第一次聽到了沙漠兄弟的靈魂rap、來自貴州的商務說唱。

裡面唱的歌大多是好聽的,裡面出現的人也都是會來事兒的。

相比較被挖出疑似“吸毒、搶外號、消費死者”等黑料的PG One,表裡不一社會Gai在後期的輿論場上算是來了個完美逆轉,其間的撕X往事不勝枚舉。

值得一提的是,各方輿論將選手們這些事件營造成了嘻哈界的文化大爆炸,承包了娛樂圈整個暑期檔的新聞頭條,“嘻哈”也隨之成為當下這個快速發展、極度浮躁的社會消費的物件。

而音樂本身,“像一個無辜的孩子,在角落抱著膝蓋遙望這場混戰”。

前車之鑒,當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在歌曲上,沒有相應的文化積澱,那麼無論是嘻哈還是民謠,恐怕最終都難逃衰落的命運。

這次資本與聽眾的狂歡不過證明了,小眾的音樂是可以走向大眾的,但《中國有嘻哈》真人秀是否會變成《中國有過嘻哈》紀錄片,嘻哈這條路走下去是否會通向昨日的民謠,我們誰都說不準。

3、影視金曲大行其道

說到2017年度金曲,樂評人流水紀曾感歎:“現在評選年度歌曲,如果以流行度來判斷的話,能夠選擇的幾乎都是影視歌曲,純粹從專輯中誕生的年度歌曲越來越少見了。”

前幾年給熱映電影唱推廣曲的,幾乎都是些情歌大戶,反觀今年,最大的贏家應該還是上面兩個音樂節目出來的新人,尤其是rapper們。

Gai在簽約劉洲後一腳踏入影視圈,相繼接手了《心理罪》(與Bridge合唱)、《羞羞的鐵拳》以及《巨額來電》的推廣曲。

△Gai在《好運來》裡笑得比年畫娃娃還喜慶

PG One走的是國際路線,平日裡走走紅地毯、看看維密秀,還不忘給《蜘蛛俠:英雄歸來》演唱了中國區推廣曲。

△這首歌又令PG One陷入了抄襲風波

此外,“嘻哈俠”歐陽靖給成龍的《英倫對決》唱了首《零》,艾福傑尼和黃旭給《前任3》翻唱了《說散就散》,孫八一給《十萬個冷笑話2》唱了首《阿裡巴巴》……(馬雲:???

顯然,被資本眷顧的嘻哈風並不適用於每部電影,片方考慮更多的是行銷收益的最大化,而非與電影本身的適配性。

正如Jony J和TT給《芳華》唱的《想把你留在這裡》,雖然在網上的播放量上百萬,但看過電影的觀眾勢必對韓紅的《絨花》印象更為深刻。

一首合適的影視歌曲應該是讓人聽到旋律後,能第一時間想起某個畫面,比如張碧晨和楊宗緯合唱的《涼涼》。

這首歌是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片尾曲,隨著劇的大火也被更多人知曉。雖然該劇的原著一直被詬病抄襲,但這首歌確實傳唱很廣,還獲得了2017上半年top20金曲獎。

在互聯網上,“為XX點播一首《涼涼》”也成了一個惋惜中帶著幸災樂禍的梗,被網友們玩得千變萬化。

同樣出色的,還有《喜歡你》裡面陳綺貞唱的《我喜歡上你時的內心活動》,詞作者是韓寒。Vista劉昊然吧今年7月至10月裡聽了127次,他自己都懷疑那段時間是不是懷春了……

說起韓寒,也不得不提到影視歌曲可能引發的話題爭議。

2017年春節檔,《乘風破浪》推出的第一首《乘風破浪歌》“男子漢宣言”,就被網友們認定非常“直男癌”。

儘管後續又補上了一首含情脈脈的“男子漢誓言”,但電影的票房和口碑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包括韓寒本人的風評。

好在國民岳父的作品還算經得起考驗,沒有被推廣曲拖垮,要是像《逐夢演藝圈》碰上了《純潔心靈》,那只能迎來一個雞飛蛋打的雙輸局面了。

另外,這一年註定是小眾歌迷狂歡的一年——不僅能在大銀幕上聽到rap,還能看到古風歌曲大展身手的時候。

這是指電影《閃光少女》,雖然其推廣曲的傳播度並不理想,但它把一代Vocaloid中文傳說曲《權禦天下》(2015年)從二次元帶到了大眾層面,而且是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很是難得。

4、社交APP帶貨逆襲

通常而言,流行歌曲大多跟影視作品或選秀綜藝脫不了干係,因為只有投入了巨大的宣發資源,吸引到受眾的目光,歌曲才有走紅的可能。

但今年不同往日,音樂市場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風頭正勁的網紅視頻。

你看,同樣是古風歌曲,有的像《權禦天下》一樣,跟著電影上了殿堂,有的像《紅昭願》一樣,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應該是目前抖音上最火的古風歌曲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如果沒被“C哩C哩”洗過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年輕人了。即便是沒玩過視頻軟體,也應該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看到過以這首歌為BGM的搞笑視頻。

但其實,這首歌並不叫《C哩C哩》,甚至不是中文歌,而是羅馬尼亞歌手 Matteo 演唱的情歌《Panama(巴拿馬)》,發行於2013年,除了在當年有過一定熱度,就再也沒有火過……

直到今年7月,某位中國網友在抖音的鏡頭前跳起了這支手足並用的舞蹈,一時間風靡全網。

如果你肢體不太協調,那麼像《追光者》《遠走高飛》《哈鹿哈鹿哈鹿》這樣只需要動動手指的舞蹈或許更適合你。

這些歌都有3個很明顯的特點:光看歌詞,你完全想不起來這是個啥;旋律一起,驚訝地發現自己會唱;而你會唱的,也就那麼幾句。

不信請看詞,不混視頻軟體的人應該可以語氣正常地念出這兩句話——

我可以跟在你身後

像影子追著光夢遊

我一路看過千山和萬水

我的腳踏遍天南和地北

還有的歌曲出現在視頻軟體裡是不用跳舞的,需要開開腦洞拍個MV。

比如被快手播主們演繹過1985603次的《帶你去旅行》,歡快的旋律配上浪漫的場景,足夠譜寫出一曲純美戀歌:

“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後一起去東京割雙眼皮~”

△《心願便利貼》的配舞從清一色的對手指開始

如果說上面幾首歌的流行還是網紅和粉絲們圈地自萌,那麼《我們不一樣》今年應該算是徹底地走進了大眾視野,仿佛一夜之間,大街小巷都能聽到這個朗朗上口的旋律。

這首由陌陌播主大壯演唱的網路歌曲之所以走紅,除了翻唱它的人多,還因為它常被網友用來做搞笑視頻,相當洗腦。

前一陣,快手官方對這首歌在其平臺上的使用量做過一次統計,僅11月,就被使用了2093652次。

《我們不一樣》恰好火在年底這個時間點,理所應當的,被大家看作是各大公司的年會必備曲目之一,線下傳播路徑跟前幾年的神曲沒什麼兩樣。

然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種網路歌曲的走紅總是給人一種很low、很土的感覺。

△知乎上有很多用戶覺得喜歡這首歌是“審美低下”

可就像陳一發兒說的那樣,“這首歌讓人一聽就覺得,我是我們村兒最講義氣的人”,旋律是典型的“一遍就會唱,兩遍就洗腦”,歌詞也具有極強的普適性,能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共鳴。

這貌似又回到了一個早有結論的話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至此,《2017我都聽了啥》差不多盤點完了,但背後折射出來的不少問題,值得所有愛音樂的人深思。

華語樂壇現在的大環境是傳統發行乏力、新興管道不受控,這證明互聯網給國內音樂行業帶來的衝擊依然沒有消退。

在這個漫長的過渡期中,目前的商業模式還是不能有效地讓投資者獲得收益,大多數音樂人還是不能單純的靠創作來賺錢。

作為普通聽眾,我們只能期待圈內人早日探索出可行的發展路線,希望所有音樂人的才華能得以施展,而實際能做的,或許是儘量給他們一個包容的創作環境(注意!不是無底線的寬容)。

這裡想順便聊幾句當下略顯病態的聽眾心理,主要是網上對“音樂跟風現象”的鄙視,喜歡用“高級”審美來秀優越的也同理。

去年喜歡民謠的今年喜歡嘻哈?不好意思,說的就是本人。

多少人跟小編一樣,把嘻哈和民謠都喜歡了一遍,才發覺自己喜歡的是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優越狗”對“跟風狗”的諷刺不絕於耳

那種“喜歡你的人多了,我不喜歡你了”的宣言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似的,讓人完全感受不到說話人對前愛豆的尊重與信任。

你喜歡的音樂被更多人喜歡,難道不是一件“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好事嗎?一個音樂人推出作品的目的,難道不就是希望能被更多人聽到、接受、甚至說喜愛嗎?

古往今來,小眾的並非就比大眾的高級,這適用於所有領域。音樂界的跟風不是原罪,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飯圈文化”才是。

事實上,絕大多數聽眾都不是一個歌手或者一種音樂類型的鐵粉,對於他們而言,所謂“跟風”可能只是一種以前沒怎麼接觸過的音樂被炒起來了,聽到後發現確實好聽,就喜歡上了。

大家都是隨心而聽,隨心而粉,聽歌哪裡分什麼先來後到,有的人噴得確實有點過分了。

一個人可能分不清Swag和Dab,不知道Flow是什麼意思,但這完全不影響他喜歡聽這類歌,不是嗎?

所以說,去年聽民謠、今年聽嘻哈沒有錯,音樂需要聽眾就像電影需要觀眾一樣,只要在聽歌的時候全身心投入自己,並對音樂背後的文化保持尊重,就好了。

p.s.最後,還是希望明年能多出幾首好歌、多出幾位好歌手,否則逢年過節的連KTV都不想去啦~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按理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音樂界的前輩不唱還有後生登場,像是竇靖童,今年也發了新專輯,但專輯封面上的表弟比歌曲本身更火。

——網上聽過她新歌的人沒幾個,跟著段子一樣的花絮哈哈哈的倒挺多。

記者:你用表弟的照片做專輯封面,他不反對嗎?

竇靖童:沒有反對,他問我要了50塊錢版權費。

新生代的流量擔當們怎麼說呢,總覺著心思不夠單純,捧不牢唱歌這碗飯。

“歸國四子”裡,除了吳亦凡,其他幾位的新作仿佛就只存在於百科詞條和各大榜單裡,尋常並不能聽到——而吳亦凡應該慶倖在《中國有嘻哈》的舞臺上唱過自己的新歌。

受盡讚美和詆毀的TFboys也沒好到哪裡去。今年三人分別成立了工作室,但組合不解散;各自的新歌只有粉絲知道,路人提起他們的代表作還是多年前的“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專業樂評人由此總結出了一個慘烈的事實:

目前的產業形態下,傳統的唱片公司寧肯從音樂節目、影視推廣、網紅直播中“坐享其成”,也不願意按照這個行業原本的路徑繼續推出新人新作。

2、綜藝節目推陳出新

儘管從去年開始,有些音樂節目的音樂性就逐漸降低了,導師們認真點評音樂的部分越來越少,插科打諢聊夢想的部分越來越多,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聽到的很多新歌、認識的很多新歌手還是出自這些綜藝。

舉兩個例子。

今年夏天,網綜《明日之子》裡出了個毛不易,用一首《消愁》刷爆朋友圈——大概連節目主辦方都沒想到,這首歌會在全網累積5億+的播放量。

很快,“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成了人們口中新的金句,聽著他把八杯酒敬完,努力“活著”的人眼淚也下來了。

據說在節目現場,一向冷靜自持的楊冪聽到淚流滿面,當時還沒被實錘擊倒的薛之謙也直呼其為“巨星”。

《盛夏》、《像我這樣的人》、《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感覺自己是巨星》……

憑藉14首原創歌曲一舉奪冠後,“喪萌”的新人毛不易火得一塌糊塗,相繼演唱了《尋夢環遊記》的中文主題曲,以及章子怡新電影《無問西東》的主題曲。

同樣走紅於這個夏天的,還有一批年輕的嘻哈歌手。

2017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嘻哈元年,是因為一檔《中國有嘻哈》把嘻哈音樂和地下rapper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彼時,互聯網到處都少不了“嘻哈”的影子。

如今,《中國有嘻哈》第二季的冠名費已經叫到了天價,第一季出來的rapper們也是一場接一場地開著演唱會,這個圈子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而那些關於節目、關於選手的爭議仿佛早已散去。

音樂不分地域。在這個節目裡,我們不僅為霧都燥熱的《重慶魂》、獻給南京的《My City》感到驚豔,也是第一次聽到了沙漠兄弟的靈魂rap、來自貴州的商務說唱。

裡面唱的歌大多是好聽的,裡面出現的人也都是會來事兒的。

相比較被挖出疑似“吸毒、搶外號、消費死者”等黑料的PG One,表裡不一社會Gai在後期的輿論場上算是來了個完美逆轉,其間的撕X往事不勝枚舉。

值得一提的是,各方輿論將選手們這些事件營造成了嘻哈界的文化大爆炸,承包了娛樂圈整個暑期檔的新聞頭條,“嘻哈”也隨之成為當下這個快速發展、極度浮躁的社會消費的物件。

而音樂本身,“像一個無辜的孩子,在角落抱著膝蓋遙望這場混戰”。

前車之鑒,當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在歌曲上,沒有相應的文化積澱,那麼無論是嘻哈還是民謠,恐怕最終都難逃衰落的命運。

這次資本與聽眾的狂歡不過證明了,小眾的音樂是可以走向大眾的,但《中國有嘻哈》真人秀是否會變成《中國有過嘻哈》紀錄片,嘻哈這條路走下去是否會通向昨日的民謠,我們誰都說不準。

3、影視金曲大行其道

說到2017年度金曲,樂評人流水紀曾感歎:“現在評選年度歌曲,如果以流行度來判斷的話,能夠選擇的幾乎都是影視歌曲,純粹從專輯中誕生的年度歌曲越來越少見了。”

前幾年給熱映電影唱推廣曲的,幾乎都是些情歌大戶,反觀今年,最大的贏家應該還是上面兩個音樂節目出來的新人,尤其是rapper們。

Gai在簽約劉洲後一腳踏入影視圈,相繼接手了《心理罪》(與Bridge合唱)、《羞羞的鐵拳》以及《巨額來電》的推廣曲。

△Gai在《好運來》裡笑得比年畫娃娃還喜慶

PG One走的是國際路線,平日裡走走紅地毯、看看維密秀,還不忘給《蜘蛛俠:英雄歸來》演唱了中國區推廣曲。

△這首歌又令PG One陷入了抄襲風波

此外,“嘻哈俠”歐陽靖給成龍的《英倫對決》唱了首《零》,艾福傑尼和黃旭給《前任3》翻唱了《說散就散》,孫八一給《十萬個冷笑話2》唱了首《阿裡巴巴》……(馬雲:???

顯然,被資本眷顧的嘻哈風並不適用於每部電影,片方考慮更多的是行銷收益的最大化,而非與電影本身的適配性。

正如Jony J和TT給《芳華》唱的《想把你留在這裡》,雖然在網上的播放量上百萬,但看過電影的觀眾勢必對韓紅的《絨花》印象更為深刻。

一首合適的影視歌曲應該是讓人聽到旋律後,能第一時間想起某個畫面,比如張碧晨和楊宗緯合唱的《涼涼》。

這首歌是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片尾曲,隨著劇的大火也被更多人知曉。雖然該劇的原著一直被詬病抄襲,但這首歌確實傳唱很廣,還獲得了2017上半年top20金曲獎。

在互聯網上,“為XX點播一首《涼涼》”也成了一個惋惜中帶著幸災樂禍的梗,被網友們玩得千變萬化。

同樣出色的,還有《喜歡你》裡面陳綺貞唱的《我喜歡上你時的內心活動》,詞作者是韓寒。Vista劉昊然吧今年7月至10月裡聽了127次,他自己都懷疑那段時間是不是懷春了……

說起韓寒,也不得不提到影視歌曲可能引發的話題爭議。

2017年春節檔,《乘風破浪》推出的第一首《乘風破浪歌》“男子漢宣言”,就被網友們認定非常“直男癌”。

儘管後續又補上了一首含情脈脈的“男子漢誓言”,但電影的票房和口碑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包括韓寒本人的風評。

好在國民岳父的作品還算經得起考驗,沒有被推廣曲拖垮,要是像《逐夢演藝圈》碰上了《純潔心靈》,那只能迎來一個雞飛蛋打的雙輸局面了。

另外,這一年註定是小眾歌迷狂歡的一年——不僅能在大銀幕上聽到rap,還能看到古風歌曲大展身手的時候。

這是指電影《閃光少女》,雖然其推廣曲的傳播度並不理想,但它把一代Vocaloid中文傳說曲《權禦天下》(2015年)從二次元帶到了大眾層面,而且是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很是難得。

4、社交APP帶貨逆襲

通常而言,流行歌曲大多跟影視作品或選秀綜藝脫不了干係,因為只有投入了巨大的宣發資源,吸引到受眾的目光,歌曲才有走紅的可能。

但今年不同往日,音樂市場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風頭正勁的網紅視頻。

你看,同樣是古風歌曲,有的像《權禦天下》一樣,跟著電影上了殿堂,有的像《紅昭願》一樣,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

△這應該是目前抖音上最火的古風歌曲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如果沒被“C哩C哩”洗過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年輕人了。即便是沒玩過視頻軟體,也應該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看到過以這首歌為BGM的搞笑視頻。

但其實,這首歌並不叫《C哩C哩》,甚至不是中文歌,而是羅馬尼亞歌手 Matteo 演唱的情歌《Panama(巴拿馬)》,發行於2013年,除了在當年有過一定熱度,就再也沒有火過……

直到今年7月,某位中國網友在抖音的鏡頭前跳起了這支手足並用的舞蹈,一時間風靡全網。

如果你肢體不太協調,那麼像《追光者》《遠走高飛》《哈鹿哈鹿哈鹿》這樣只需要動動手指的舞蹈或許更適合你。

這些歌都有3個很明顯的特點:光看歌詞,你完全想不起來這是個啥;旋律一起,驚訝地發現自己會唱;而你會唱的,也就那麼幾句。

不信請看詞,不混視頻軟體的人應該可以語氣正常地念出這兩句話——

我可以跟在你身後

像影子追著光夢遊

我一路看過千山和萬水

我的腳踏遍天南和地北

還有的歌曲出現在視頻軟體裡是不用跳舞的,需要開開腦洞拍個MV。

比如被快手播主們演繹過1985603次的《帶你去旅行》,歡快的旋律配上浪漫的場景,足夠譜寫出一曲純美戀歌:

“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後一起去東京割雙眼皮~”

△《心願便利貼》的配舞從清一色的對手指開始

如果說上面幾首歌的流行還是網紅和粉絲們圈地自萌,那麼《我們不一樣》今年應該算是徹底地走進了大眾視野,仿佛一夜之間,大街小巷都能聽到這個朗朗上口的旋律。

這首由陌陌播主大壯演唱的網路歌曲之所以走紅,除了翻唱它的人多,還因為它常被網友用來做搞笑視頻,相當洗腦。

前一陣,快手官方對這首歌在其平臺上的使用量做過一次統計,僅11月,就被使用了2093652次。

《我們不一樣》恰好火在年底這個時間點,理所應當的,被大家看作是各大公司的年會必備曲目之一,線下傳播路徑跟前幾年的神曲沒什麼兩樣。

然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種網路歌曲的走紅總是給人一種很low、很土的感覺。

△知乎上有很多用戶覺得喜歡這首歌是“審美低下”

可就像陳一發兒說的那樣,“這首歌讓人一聽就覺得,我是我們村兒最講義氣的人”,旋律是典型的“一遍就會唱,兩遍就洗腦”,歌詞也具有極強的普適性,能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共鳴。

這貌似又回到了一個早有結論的話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至此,《2017我都聽了啥》差不多盤點完了,但背後折射出來的不少問題,值得所有愛音樂的人深思。

華語樂壇現在的大環境是傳統發行乏力、新興管道不受控,這證明互聯網給國內音樂行業帶來的衝擊依然沒有消退。

在這個漫長的過渡期中,目前的商業模式還是不能有效地讓投資者獲得收益,大多數音樂人還是不能單純的靠創作來賺錢。

作為普通聽眾,我們只能期待圈內人早日探索出可行的發展路線,希望所有音樂人的才華能得以施展,而實際能做的,或許是儘量給他們一個包容的創作環境(注意!不是無底線的寬容)。

這裡想順便聊幾句當下略顯病態的聽眾心理,主要是網上對“音樂跟風現象”的鄙視,喜歡用“高級”審美來秀優越的也同理。

去年喜歡民謠的今年喜歡嘻哈?不好意思,說的就是本人。

多少人跟小編一樣,把嘻哈和民謠都喜歡了一遍,才發覺自己喜歡的是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優越狗”對“跟風狗”的諷刺不絕於耳

那種“喜歡你的人多了,我不喜歡你了”的宣言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似的,讓人完全感受不到說話人對前愛豆的尊重與信任。

你喜歡的音樂被更多人喜歡,難道不是一件“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好事嗎?一個音樂人推出作品的目的,難道不就是希望能被更多人聽到、接受、甚至說喜愛嗎?

古往今來,小眾的並非就比大眾的高級,這適用於所有領域。音樂界的跟風不是原罪,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飯圈文化”才是。

事實上,絕大多數聽眾都不是一個歌手或者一種音樂類型的鐵粉,對於他們而言,所謂“跟風”可能只是一種以前沒怎麼接觸過的音樂被炒起來了,聽到後發現確實好聽,就喜歡上了。

大家都是隨心而聽,隨心而粉,聽歌哪裡分什麼先來後到,有的人噴得確實有點過分了。

一個人可能分不清Swag和Dab,不知道Flow是什麼意思,但這完全不影響他喜歡聽這類歌,不是嗎?

所以說,去年聽民謠、今年聽嘻哈沒有錯,音樂需要聽眾就像電影需要觀眾一樣,只要在聽歌的時候全身心投入自己,並對音樂背後的文化保持尊重,就好了。

p.s.最後,還是希望明年能多出幾首好歌、多出幾位好歌手,否則逢年過節的連KTV都不想去啦~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