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某個場景你感覺曾經經歷過?是你的前世記憶?

微信公眾號:37度心理(ID:psy-37), 歡迎分享!

你是否有類似的體驗?

當你走在街道上, 突然, 這一幕的場景曾經發生過, 前面那個白色上衣的婦女抱著小孩……一切很真實。

在公司開會, 當別人講到某一個問題的時候, 我突然意識到眼前的場景是我經歷過的。 他說完第一個問題之後說的第二個問題, 跟我腦子裡想的一模一樣。

當我進入這間餐廳時, 古典的裝修風格, 桌子、椅子、碗筷, 就如夢裡出現過一樣, 一模一樣……這時一個女服務員走過來, 她的穿著、微笑, 非常熟悉, 而且, 我知道她接著向我推薦什麼招牌菜, 瓦罐燉湯、古法烤雞……果然, 未卜先知, 一起都在我的預見之下。 ”

是你的前世記憶嗎?

著名歌星麥當娜曾經說她第一次在北京參觀故宮時, 感覺像是對它的每一條偏僻小巷都很熟悉, 所以她敢斷言, 她曾經是滿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的女婢。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12歲時就有這種曾經經歷過的感覺,

他堅信自己曾生活在18世紀。

當我們有這種體驗的時候, 我們會思考, 這個場景以前是否見過還是夢見過, 如果找到對應的線索, 便可以解釋, 以前來過或者夢見過。 實際上許多人是無法找到記憶線索的, 於是許多人相信自己的前世生活在那裡, 否則一切就無法解釋。 前世回溯、輪回轉世說一度起著主導作用。

個體可以通過催眠進入到潛意識, 可以不受時空限制, 幫助回憶任何時間發生的事情, 因此, 有人也把催眠認為是回憶前世的一種手段。

是你有預見未來的特異功能?

正如文章開頭處描述的, “當我進入這間餐廳時, 古典的裝修風格, 桌子、椅子、碗筷, 就如夢裡出現過一樣, 一模一樣……這時一個女服務員走過來,

她的穿著、微笑, 非常熟悉, 而且, 我知道她接著向我推薦什麼招牌菜, 瓦罐燉湯、古法烤雞……果然, 未卜先知, 一起都在我的預見之下。 ”

有人給這種“未卜先知”的功能做了解釋:夢裡預見了未來要發現的事情, 當我們醒來時, 記不起夢裡的事情, 它可能直接跳過淺層的短期記憶而被導入深層的長期記憶。 所以, 夢裡預見的事件被封存在長時記憶, 一時回憶不起來。 當現實有相似情景時, 儲存在長時記憶裡事件被喚醒。 當他進入這個餐廳時, 熟悉的環境, 讓他回憶起夢裡的一切, 接著按照夢見的內容發生。

這個解釋令你滿意嗎?

“似曾相識”的奇妙現象多達40種理論解釋

研究表明, 實際上成人60%以上有過類似的體驗,

該現象法語稱之為dejavu(記憶幻覺, 有人稱之為記憶錯覺)。 這種現象和情緒有關, 情緒不穩定時, 發生頻率更高;青春期和更年期內分泌變化劇烈, 情緒變化大, 也較多發生“似曾相識”的體驗。

這種奇妙的現象, 許多神學家、科學家對它進行解釋, 試圖揭開其中的秘密。 用相對論的觀點, 有人稱之為“時光倒流”;正派物理學家拒絕談論“靈魂”的存在, 但探討靈魂的物質基礎, 用“高能粒子”解釋;佛洛德從潛意識角度分析……對dejavu的解釋有多達40種理論。 這些解釋包括了超心理學、偽科學以及科學的理論, 其中, 大多數的科學理論可以被分成四個類別:雙重過程理論、神經學理論、記憶理論和注意理論。 由於“似曾相識”的體驗往往只有幾秒或者十幾秒,

短暫、偶然的發生, 無法通過實驗去觀察和證實它的真實性, 更加不可能用科學的實驗重複。

靠譜的心理學解釋

我們的知覺和記憶是按照“分類”進行和存放的。 知識和概念的記憶被稱作語義記憶, 而對情節、經歷、事情經過的記憶, 即情景性記憶。 另外, 不自覺地逐漸形成的習慣的記憶, 這是無意識記憶。 而且每一類的記憶又可以有更細的分類。 同樣, 知覺有場景知覺、位置知覺、面孔知覺等。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導沈政認為, 我們的記憶按照分類存放在不同系統中, 當我們進入一個新場景時, 會激發不同分類系統的記憶。 知覺和大腦中存放的記憶相匹配, 當知覺中的場景與記憶中的資訊相匹配或者相似性高(比如70%), 即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下圖,場景不同,但是相似性高,便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沈政解釋道,負責情景性記憶和語義記憶的腦組織,主要位於大腦內側顳葉和海馬等結構。如果頻繁出現 “似曾相識”的體驗,可能大腦內側顳葉經常受到強烈刺激,可能是顳葉癲癇前兆的一種表現,需要做進一步的醫學檢查。

實驗室中製造出“似曾相識”現象

英國里茲大學心理系阿基拉·奧康納等人2005 年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一個“似曾相識”現象。

對某一場景的“熟悉感”需要通過兩步:

第一步,在大腦中搜索記憶資訊,與儲存的資訊進行對比;

第二步,如果和大腦中記憶的相同或者類似,便產生熟悉感;如果與記憶中的資訊差異大,便產生陌生感。這種熟悉感首先需要基於以前的資訊(即經歷過的事情,且還記得),然後進行資訊對比。

經過了第一步的記憶對比, 第二步才是得出熟悉或陌生的感覺。如果在第一步記憶對比中,無法找到對應的資訊(或者記憶中的資訊隱藏在潛意識裡未能察覺到),仍然出現的“熟悉感”,便是所謂的“似曾相似”的感覺。

奧康納讓實驗對象進人隔音間, 對他們施行催眠。他們被催眠後, 電腦開始大聲讀出一個2 0個單詞的列表。這些詞中有“ 便士( penny)”一類的常用詞, 也有“教會會議(synod) ” 這類不常見的新詞語。幾分鐘後, 奧康納叫醒實驗物件, 測定他們對於一個新列表上單詞的熟悉度。實驗物件對“ 便士( penny )”一類的常用詞,產生的是“熟悉感”,因為他們有著這些記憶,可以進行第一步的記憶對比。對教會會議(synod)”這些未曾見過的單詞,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奧康納通過催眠,讓實驗物件在潛意識狀態記憶新單詞,當他們清醒時,不能清晰地記得他們曾經學習過這些信單詞,但當他們看到這些新單詞時有混淆的“熟悉感”。通過這種方式來觸發第二步, 使實驗物件產生困惑,出現似曾相識感。結果表明40% 的實驗物件對被催眠時聽到過的新單詞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科學家們終於能夠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似曾相識”現象了, 可是對於探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僅僅是開始。當你再次出現“似曾相識”的場景時,別再把它當成前世的記憶或者特異功能。

“似曾相識”與“一見鍾情”

“經歷過”的感覺,是你或多或少地記得以前的場景,即有通過上述第一步的記憶對比。“ 似曾相識”提示當事人注意的是他們曾經非常熟悉, 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忘卻或留在潛意識裡,現在這種感覺卻又回來了。當你見到異性,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叫做“一見鍾情”。其實也很好解釋,你心目中一直有一個“夢中情人”,在潛意識中已經定型,ta應該長怎麼樣的,以及什麼樣的舉止、微笑,無形中你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完美情人”。當遇見正好符合你心中的完美情人時,你便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我愛的就是你!

References:

李嬋.人為何會“似曾相識”.北京科技報,2004-09-29 (A09)

“似曾相識”謎底揭開. 醫藥保健, 2015(5.上):56-57

宋劍秀. 徐英哲.“似曾相識”現象的心理學簡析.哲學研究, 2015(02)

唐丹妮.“似曾相識”——不可思議的熟悉感.心靈星空, 2007(11):70-73

即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下圖,場景不同,但是相似性高,便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沈政解釋道,負責情景性記憶和語義記憶的腦組織,主要位於大腦內側顳葉和海馬等結構。如果頻繁出現 “似曾相識”的體驗,可能大腦內側顳葉經常受到強烈刺激,可能是顳葉癲癇前兆的一種表現,需要做進一步的醫學檢查。

實驗室中製造出“似曾相識”現象

英國里茲大學心理系阿基拉·奧康納等人2005 年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一個“似曾相識”現象。

對某一場景的“熟悉感”需要通過兩步:

第一步,在大腦中搜索記憶資訊,與儲存的資訊進行對比;

第二步,如果和大腦中記憶的相同或者類似,便產生熟悉感;如果與記憶中的資訊差異大,便產生陌生感。這種熟悉感首先需要基於以前的資訊(即經歷過的事情,且還記得),然後進行資訊對比。

經過了第一步的記憶對比, 第二步才是得出熟悉或陌生的感覺。如果在第一步記憶對比中,無法找到對應的資訊(或者記憶中的資訊隱藏在潛意識裡未能察覺到),仍然出現的“熟悉感”,便是所謂的“似曾相似”的感覺。

奧康納讓實驗對象進人隔音間, 對他們施行催眠。他們被催眠後, 電腦開始大聲讀出一個2 0個單詞的列表。這些詞中有“ 便士( penny)”一類的常用詞, 也有“教會會議(synod) ” 這類不常見的新詞語。幾分鐘後, 奧康納叫醒實驗物件, 測定他們對於一個新列表上單詞的熟悉度。實驗物件對“ 便士( penny )”一類的常用詞,產生的是“熟悉感”,因為他們有著這些記憶,可以進行第一步的記憶對比。對教會會議(synod)”這些未曾見過的單詞,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奧康納通過催眠,讓實驗物件在潛意識狀態記憶新單詞,當他們清醒時,不能清晰地記得他們曾經學習過這些信單詞,但當他們看到這些新單詞時有混淆的“熟悉感”。通過這種方式來觸發第二步, 使實驗物件產生困惑,出現似曾相識感。結果表明40% 的實驗物件對被催眠時聽到過的新單詞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科學家們終於能夠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似曾相識”現象了, 可是對於探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僅僅是開始。當你再次出現“似曾相識”的場景時,別再把它當成前世的記憶或者特異功能。

“似曾相識”與“一見鍾情”

“經歷過”的感覺,是你或多或少地記得以前的場景,即有通過上述第一步的記憶對比。“ 似曾相識”提示當事人注意的是他們曾經非常熟悉, 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忘卻或留在潛意識裡,現在這種感覺卻又回來了。當你見到異性,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叫做“一見鍾情”。其實也很好解釋,你心目中一直有一個“夢中情人”,在潛意識中已經定型,ta應該長怎麼樣的,以及什麼樣的舉止、微笑,無形中你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完美情人”。當遇見正好符合你心中的完美情人時,你便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我愛的就是你!

References:

李嬋.人為何會“似曾相識”.北京科技報,2004-09-29 (A09)

“似曾相識”謎底揭開. 醫藥保健, 2015(5.上):56-57

宋劍秀. 徐英哲.“似曾相識”現象的心理學簡析.哲學研究, 2015(02)

唐丹妮.“似曾相識”——不可思議的熟悉感.心靈星空, 2007(11):70-7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