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濟南們是怎樣過“陽曆年”的?

作者:楚志洪

西方國家, 每年的第一天稱為新年, 在中國也稱元旦。 據說, 1911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孫中山先生就提出將每年第一天新年作為節日。 直到1949年9月27日, 新中國宣佈成立前夕, 政協會議通過決議將元旦定為國家法定節日, 放假一天。

這個新年和傳統的“年”(春節)不同, 老百姓習慣上稱之為“陽曆年”。 雖然這一天放假, 但在童年的記憶裡, 從沒有感覺到過年的味道。 那時候的元旦期間, 生活沒有改善, 穿著還是如前。 不像春節, 有好吃的, 有新衣服穿, 所以從來也不期盼這個年。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陽曆年這天,

四鄰八舍的街坊們都忙著套爐子安煙筒, 在屋裡生火取暖做飯了。 冬至交九, 春節離冬至十天, 正是二九時候。 俗話說,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元旦之後, 天氣越來越冷, 趁著放假來完成冬季取暖的問題。

市里不像農村寬房大屋, 大鍋頭煙道走大炕,

做飯屋裡炕上都暖和。 城市中大部分人居住緊巴, 平時都在外面燒火做飯, 只有最冷的時候, 才在屋裡生爐子。

記得那時候的取暖的爐子是生鐵鑄造的, 由四塊組成, 包括爐底、爐膛和爐面, 再用螺絲穿連緊固在一起, 人們稱它叫“憋來氣”。 為防止結合處冒煙和節省煤炭, 爐膛每年都要用黃土和泥重新糊糊, 老濟南人也叫“套爐子”。

套爐子用的泥, 可不是小孩子玩的摔瓦屋的泥巴。 為防止乾裂, 要用鹽水和泥, 摻入麻刀或頭髮, 揉、搓、摔, 把泥和均勻, 和和麵一樣, 最終要沒有幹土和疙瘩。 然後蘸水, 糊在爐膛裡。

別以為套爐子看似很簡單, 這可確實是個技術活。 有人套的爐子做飯不供鍋, 燒炭還多, 屋子裡也不暖和。 一個冬天二百多斤的供應煤, 不到一月就用完。 而有人套的爐子, 則是既省煤, 屋裡又暖和, 做飯還及時。

我們鄰居王叔套的爐子, 在街上首屈一指, 火又旺又省煤, 找他幫忙的自然不少。 他自己忙不過來, 就邊做邊示範, 耐心講解其中要領:“爐膛要套成罎子狀,

下麵大, 往上逐漸縮小;在通往煙筒處要留一道半圓形丘陵狀, 不讓爐火直接進入煙筒;爐膛不能套的太高, 高了壓火, 不供鍋, 低了火容易直接進煙筒, 燒煤多浪費……”

看著王叔套好爐子, 大家各回自家安煙筒點爐子升火, 家家戶戶從煙筒冒出股股炊煙, 溫暖過冬, 迎接春節的到來。

元旦過後, 學校教室裡也安上爐子煙筒, 堆放著幾袋煤炭。 學校的爐子是沒人套的, 學生從家中或校園找點木頭和樹枝升火, 弄得教室烏煙瘴氣。 不得已打開門窗通風, 致使原來的一點熱乎氣也跑光了。 說實在的, 四五十平米的教室, 安這麼小的一個爐子, 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有的班級乾脆不燒了, 僅有的幾袋煤, 到放寒假也燒不完。

“陽曆年”不同于任何一個傳統節日, 其它節日都有各自的習俗或講究, 比如, 元宵節鬧花燈吃湯圓、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家人團聚, 五一節、國慶日時國家舉辦活動(五六十年代經常在“五一”、“十一”舉行集會遊行)。

元旦雖然也叫新年,可從來沒有感覺到年的味道,更沒有春節那麼隆重。春節前夕,各家各戶都開始備置年貨,甚至進了臘月就開始忙碌,所以兒時對元旦這個“陽曆年”從未有過盼望。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以及國際化的影響,國外的一些節日紛紛傳入中國,國人也開始過起了“洋節”。什麼情人節、母親節、耶誕節,還有什麼光棍節、購物節,名目繁多。很多人積極參與其中,提前為節日準備購物。唯有“陽曆年”,六十多年來不溫不火,充其量就是多個休息日罷了!

元旦雖然也叫新年,可從來沒有感覺到年的味道,更沒有春節那麼隆重。春節前夕,各家各戶都開始備置年貨,甚至進了臘月就開始忙碌,所以兒時對元旦這個“陽曆年”從未有過盼望。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以及國際化的影響,國外的一些節日紛紛傳入中國,國人也開始過起了“洋節”。什麼情人節、母親節、耶誕節,還有什麼光棍節、購物節,名目繁多。很多人積極參與其中,提前為節日準備購物。唯有“陽曆年”,六十多年來不溫不火,充其量就是多個休息日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