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希聖:《繪事卮言》自序

《繪事卮言》曾希聖 著 中國言實出版社

1972年, 曾希聖與胞兄在花溪

小時侯, 受胞兄喜好文藝的影響, 我對繪事手藝也較早萌生出興趣, 只因受制於困窘家境和草根社區的人文條件, 直到小學畢業, 我這興趣從未得到過正式的開發或起碼的引導。

十歲上下, “文革”運動爆發。 我輟學在家無聊, 常隨父親到廠子裡鬼混。 記得一次適逢父親所在木工班為單位“樣板戲”演出任務做道具,

我便“照葫蘆畫瓢”, 也跟著做了一支《沙家浜》劇組演員使用的駁殼槍, 漆好涼幹後, 拿回家炫耀顯擺, 好生得意。 不久我又如法炮製出一把《紅色娘子軍》男主角佩帶的大馬刀, 並裝上圓環, 系上紅纓, 手舞肩扛, 又憑添許多快感。 “刀”與“槍”, 一向是男孩子最鍾愛的器械, 我們用它來“打遊擊”或是模仿解放軍的英姿照相, 偶爾還在背景處營造煙火, 仿效戰場上的烽煙滾滾——與今日少男少女們熱衷的COSPLAY如出一轍。

父親是7級木工, 見我有些手藝, 便不時給叫去打下手, 做學徒。 不覺間, 拉鋸、掄斧、推刨、鑲扳、鑿卯、鋸榫等等傳統木匠的那些活路, 竟自一一做過。 耳濡目染, 十三、四歲時, 我已熟悉墨斗、角尺等工具, 並掌握了計算、畫墨等技術。 於是還被親友“請”去幫忙做一些簡易傢俱,

如書桌碗櫃之類——有的櫃子已明顯超出我的身高, 組裝時必須由家父親自上陣——那年頭不講酬勞, 僅只混得一碗飯吃。 我不覺間給大人們留下“孺子可教”的印象, 同時也明白了“天干餓不死手藝人”的樸素道理。

1974年, 曾希聖與同學魏白京(左)在黔靈公園寫生

可我的興趣點根本不在木工, 而是畫畫。 那陣子我用鋼筆勾描連環畫上的三國將領及水滸好漢上癮, 兩大名著的故事情節, 基本都是通過這些小人書而得來。 特別是之後當我無師自通能夠運用水彩或水粉臨摹領袖畫像和英雄人物劇照時, 一種想當畫家的衝動和夢想終被啟動, 我有點兒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的樣子。

父親其時有所不悅, 言語中威脅譏諷, 說我不務正業。 他認為畫畫“畫”不出糧食來。 作為家長, 他最擔心的是我輩將來的生存問題。

可想而知, 我的“移情別戀”讓父親失望了!兒子要背離老子的行當, “子承父業”的夙願遂成為泡影。 家父的“鐵飯碗”訓誡, 終未對我生效。

1977年, 曾希聖與張元湖(右)在知青點大批判專欄前

進入初中, 我得到美術老師劉洪平的點撥, 才獲知畫畫要先學素描和速寫——劉老師是西南美專的高才生, 他的話具有不容質疑的權威性——我驚歎原來畫了那麼多畫, 居然還未曾入門?內心不禁為兒時的愚昧無知感到害臊!這期間, 我前後結拜了張潤生、范新林、劉邦一、張幼農等兄長,並在他們的指導下習學油畫;不久又得識築城才子趙華及他的“黨羽”,受到他作品的很大啟發。儘管諸位仁兄當年都尚處於業餘自學的階段,但我在他們身上還是收效顯著,獲益良多。高中兩年,下鄉三年,由習作間及創作,我仰仗“學生”、“知青”的身份,竟先後多次入選省、市級美展。

在農村務農那陣,開荒、刨土、積肥、種包穀,忙來忙去;犁田、插秧、收割、打穀子,年復一年。這些都不值一提。最值得回味的,卻是幾次被上級部門抽調借用去搞“大批判”的經歷。那是最令人興奮激動的時刻!儘管只是短暫地離開鄉里,但足已讓其他知青羡慕、嫉妒。

彼時彼地,畫作能否引來讚譽並非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得以堂而皇之地畫畫,畫大畫。而無須象知青點那邊利用勞動間隙勾勾速寫或農閒季節畫畫風景似的“小打小鬧”。有宣傳任務在肩,領導重視,部門配合,顏料充足,畫具齊全,工作起來加班加點,竟也格外得勁。於我而言,專長得到發揮,內心溢滿幸福。雖無工資,但記工分。而且又能即時回家感受溫馨,真是巴不得就這樣被永遠“借調”下去!……

四川美術學院來築招生的第一年,我忐忑投報,竟然名列貴州第三,卻因視力體檢不合格,被無情淘汰。複歸知青點的那些日子,內心的失落與無助真個難以名狀。

那是我人生道路上所遭受的一次沉重打擊!

1979年,曾希聖在貴州人民出版社

1979年,曾希聖在貴州人民出版社美編室(後排左起:譚滌非、林發榮、賈誼群、廖志惠、宋承志、孫曉雲;前排左起:黃小祥、錢大喜、曾希聖、胡朝會、鄒剛)。

熬到翌年初,命運生髮轉機,我順利考入貴州人民出版社美編室,終於結束了渾渾噩噩、百無聊賴的知青生涯。

在美編室工作期間,我得緣拜識藝校老師吳家華、田世信、蒲國昌等先生,方覺出過去甄別藝術的能力、眼光之低劣。工作一年半後,求學心切的我在未獲單位批准的情況下,又偷偷投考了中央工藝美院並被錄取(檢測視力時自然做了手腳)。社領導見之不易,經討論,總算放了我一碼。在遞交了一份誠實懇切的書面“檢討”之後,我開始辦理離社、入學等手續,終於得圓“學院教育”的藝術學子之夢。

1982年,曾希聖與同學

1982年,曾希聖與同學陳曉林(中)毛傑(右)在湘西

1984年3月,曾希聖在黃河壺口瀑布

這一路走來的求學歷程,磕碰相隨,悲喜相交,大抵也還算順當。即使在農村那些年,也是苦悶伴隨愉悅,荒蕪伴隨收穫。至今念及仍是頗為懷想!我當感謝命運對我卑微出身的一番番考驗和一回回眷顧!

大學畢業時,我欲進貴州國畫院專事創作,院長潘忠亮老師也復函同意要我。後卻被貴州省輕工廳人事處轉分到其下屬的“二輕校”執教(據說系因張惠林老師的大力舉薦)。我去教育廳“分配辦”質詢調換單位,未遂,只得聽由天命,是謂隨遇而安。理想與現實至此出現裂痕:本想當一名畫家,埋頭創作,管好自己;不料竟忝為教師,上了講臺。以鄙人的家學教養,豈能擔當“育人”之重任?在校園,我愚蠢地把藝術教育與理論研習互為混同,為此耗去了大量精力和光陰——可此二者均為我之弱項,無論是口頭敘述,還是理論詮釋,我都深覺力不從心,勉為其難。這一路走將下來,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1984年11月,曾希聖在二輕校課堂上

1987年,曾希聖在二輕校與同學們在一起

九十年代初,張以玉老師說動我調入貴州藝專美術系,景況有所提升。卻又趕上學校集資建房,落下債務。在市場經濟衝擊下,為了還債,我終未能守住陣腳,一咬牙註冊了家視覺設計公司,折騰起平面設計,並開了間藝術書店兼售美術用品。算是一隻腳下了“海”。繪畫創作自此逐日荒疏,有限的幾幅舊作,早已不好意思再在圈內提及。自己首先不滿意自己了!就個體稟性來看,放棄生意必然是最後的宿命。

1996年,曾希聖帶藝校學生郊外寫生

1990年,曾希聖在二輕校家中創作《木葉聲聲》

如果說,早年的投身農村,只是一種被動參與;那麼,時下的走向市場,便是一種主動介入。這一切又皆因體制的變數而使然,禍兮福兮,豈能預料。拋開個性中的“不安分”內核,政府部門的導向與鼓勵,家庭經濟的捉襟與見肘,也是極其重要的誘餌或誘因。

2001年,曾希聖攜一家子重溫鄉土,共用田園

2012年,曾希聖在宋莊畫室創作《失度·2010》

回眸過往,人生道路的行走和抉擇總會存在著個體與社會,事業與家庭,必然與偶然的關係糾結,利弊好歹,吉凶禍福,多難預測。生命的軌跡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文革”停課,全國學生便不得待在教室;比如“上山下鄉”,都市青年就必須入戶鄉野;比如大學畢業,莘莘學子尚不能自主擇業等等。

1998年,曾希聖在北歐學術考察

我想說,每個人受地理身份所限,或因人文生態之困,都有可能呈現出自己或爛漫或落寞、或平淡或跌宕的人生故事。這其中有自我選擇,努力追尋,歷盡艱辛的部分;也有命運牽引,不由自主,被逼無奈的部分。無論輝煌還是平庸,無論成功或是失敗,都乃各自青春成長的一段經歷,都是人生不可複製的一場記憶。因此,過程已成為最讓人珍惜的經驗財富,過程也成為最值得回望的歷史輪轍,過程又同時成為最觸動靈魂的人生遺憾!

2012年2月於北京東郊

曾希聖

1956年12月生於貴陽,1975年12月上山下鄉。1979年考入貴州人民出版社美編室。1980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藝系,1984年畢業。被分配到貴州省二輕校任教。1985年當選貴州省美協理事。1987年當選貴州油畫研究會副會長。1990年調入貴州藝專美術系。同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98年應邀赴北歐學術訪問。200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同等學力研究生,2002年結業。現為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1980年油畫《點蠟》獲“貴州省第二屆青年美展”一等獎,後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4壁掛《吉祥鳥》參加“首屆中國藝術壁毯展”,被《人民日報》發表。1985年油畫《鴿子》獲“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鼓勵獎。1990年油畫《木葉聲聲》獲“貴州油畫大展”大獎。2012年油畫《失度·2010》入選“高原·高原——第二屆中國西部美術展油畫年度展”,被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

出版有《超級寫實繪畫技巧》、《平面廣告版式創意技巧》、《體認具象——寫實素描要義》、《版式設計攻略——平面廣告的視覺傳達》、《繪事卮言》等書籍。

秉燭問道——曾希聖的藝術探索之路

展覽時間:2017年12月23日—12月27日

開幕時間: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14:30-15:45

研 討 會:2017年12月23日16:00-17:45

展覽機構:貴陽美術館

展覽地址: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中山西路65號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16點30分(星期一休息)

我前後結拜了張潤生、范新林、劉邦一、張幼農等兄長,並在他們的指導下習學油畫;不久又得識築城才子趙華及他的“黨羽”,受到他作品的很大啟發。儘管諸位仁兄當年都尚處於業餘自學的階段,但我在他們身上還是收效顯著,獲益良多。高中兩年,下鄉三年,由習作間及創作,我仰仗“學生”、“知青”的身份,竟先後多次入選省、市級美展。

在農村務農那陣,開荒、刨土、積肥、種包穀,忙來忙去;犁田、插秧、收割、打穀子,年復一年。這些都不值一提。最值得回味的,卻是幾次被上級部門抽調借用去搞“大批判”的經歷。那是最令人興奮激動的時刻!儘管只是短暫地離開鄉里,但足已讓其他知青羡慕、嫉妒。

彼時彼地,畫作能否引來讚譽並非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得以堂而皇之地畫畫,畫大畫。而無須象知青點那邊利用勞動間隙勾勾速寫或農閒季節畫畫風景似的“小打小鬧”。有宣傳任務在肩,領導重視,部門配合,顏料充足,畫具齊全,工作起來加班加點,竟也格外得勁。於我而言,專長得到發揮,內心溢滿幸福。雖無工資,但記工分。而且又能即時回家感受溫馨,真是巴不得就這樣被永遠“借調”下去!……

四川美術學院來築招生的第一年,我忐忑投報,竟然名列貴州第三,卻因視力體檢不合格,被無情淘汰。複歸知青點的那些日子,內心的失落與無助真個難以名狀。

那是我人生道路上所遭受的一次沉重打擊!

1979年,曾希聖在貴州人民出版社

1979年,曾希聖在貴州人民出版社美編室(後排左起:譚滌非、林發榮、賈誼群、廖志惠、宋承志、孫曉雲;前排左起:黃小祥、錢大喜、曾希聖、胡朝會、鄒剛)。

熬到翌年初,命運生髮轉機,我順利考入貴州人民出版社美編室,終於結束了渾渾噩噩、百無聊賴的知青生涯。

在美編室工作期間,我得緣拜識藝校老師吳家華、田世信、蒲國昌等先生,方覺出過去甄別藝術的能力、眼光之低劣。工作一年半後,求學心切的我在未獲單位批准的情況下,又偷偷投考了中央工藝美院並被錄取(檢測視力時自然做了手腳)。社領導見之不易,經討論,總算放了我一碼。在遞交了一份誠實懇切的書面“檢討”之後,我開始辦理離社、入學等手續,終於得圓“學院教育”的藝術學子之夢。

1982年,曾希聖與同學

1982年,曾希聖與同學陳曉林(中)毛傑(右)在湘西

1984年3月,曾希聖在黃河壺口瀑布

這一路走來的求學歷程,磕碰相隨,悲喜相交,大抵也還算順當。即使在農村那些年,也是苦悶伴隨愉悅,荒蕪伴隨收穫。至今念及仍是頗為懷想!我當感謝命運對我卑微出身的一番番考驗和一回回眷顧!

大學畢業時,我欲進貴州國畫院專事創作,院長潘忠亮老師也復函同意要我。後卻被貴州省輕工廳人事處轉分到其下屬的“二輕校”執教(據說系因張惠林老師的大力舉薦)。我去教育廳“分配辦”質詢調換單位,未遂,只得聽由天命,是謂隨遇而安。理想與現實至此出現裂痕:本想當一名畫家,埋頭創作,管好自己;不料竟忝為教師,上了講臺。以鄙人的家學教養,豈能擔當“育人”之重任?在校園,我愚蠢地把藝術教育與理論研習互為混同,為此耗去了大量精力和光陰——可此二者均為我之弱項,無論是口頭敘述,還是理論詮釋,我都深覺力不從心,勉為其難。這一路走將下來,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1984年11月,曾希聖在二輕校課堂上

1987年,曾希聖在二輕校與同學們在一起

九十年代初,張以玉老師說動我調入貴州藝專美術系,景況有所提升。卻又趕上學校集資建房,落下債務。在市場經濟衝擊下,為了還債,我終未能守住陣腳,一咬牙註冊了家視覺設計公司,折騰起平面設計,並開了間藝術書店兼售美術用品。算是一隻腳下了“海”。繪畫創作自此逐日荒疏,有限的幾幅舊作,早已不好意思再在圈內提及。自己首先不滿意自己了!就個體稟性來看,放棄生意必然是最後的宿命。

1996年,曾希聖帶藝校學生郊外寫生

1990年,曾希聖在二輕校家中創作《木葉聲聲》

如果說,早年的投身農村,只是一種被動參與;那麼,時下的走向市場,便是一種主動介入。這一切又皆因體制的變數而使然,禍兮福兮,豈能預料。拋開個性中的“不安分”內核,政府部門的導向與鼓勵,家庭經濟的捉襟與見肘,也是極其重要的誘餌或誘因。

2001年,曾希聖攜一家子重溫鄉土,共用田園

2012年,曾希聖在宋莊畫室創作《失度·2010》

回眸過往,人生道路的行走和抉擇總會存在著個體與社會,事業與家庭,必然與偶然的關係糾結,利弊好歹,吉凶禍福,多難預測。生命的軌跡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文革”停課,全國學生便不得待在教室;比如“上山下鄉”,都市青年就必須入戶鄉野;比如大學畢業,莘莘學子尚不能自主擇業等等。

1998年,曾希聖在北歐學術考察

我想說,每個人受地理身份所限,或因人文生態之困,都有可能呈現出自己或爛漫或落寞、或平淡或跌宕的人生故事。這其中有自我選擇,努力追尋,歷盡艱辛的部分;也有命運牽引,不由自主,被逼無奈的部分。無論輝煌還是平庸,無論成功或是失敗,都乃各自青春成長的一段經歷,都是人生不可複製的一場記憶。因此,過程已成為最讓人珍惜的經驗財富,過程也成為最值得回望的歷史輪轍,過程又同時成為最觸動靈魂的人生遺憾!

2012年2月於北京東郊

曾希聖

1956年12月生於貴陽,1975年12月上山下鄉。1979年考入貴州人民出版社美編室。1980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藝系,1984年畢業。被分配到貴州省二輕校任教。1985年當選貴州省美協理事。1987年當選貴州油畫研究會副會長。1990年調入貴州藝專美術系。同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98年應邀赴北歐學術訪問。200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同等學力研究生,2002年結業。現為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1980年油畫《點蠟》獲“貴州省第二屆青年美展”一等獎,後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4壁掛《吉祥鳥》參加“首屆中國藝術壁毯展”,被《人民日報》發表。1985年油畫《鴿子》獲“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鼓勵獎。1990年油畫《木葉聲聲》獲“貴州油畫大展”大獎。2012年油畫《失度·2010》入選“高原·高原——第二屆中國西部美術展油畫年度展”,被陝西省美術博物館收藏。

出版有《超級寫實繪畫技巧》、《平面廣告版式創意技巧》、《體認具象——寫實素描要義》、《版式設計攻略——平面廣告的視覺傳達》、《繪事卮言》等書籍。

秉燭問道——曾希聖的藝術探索之路

展覽時間:2017年12月23日—12月27日

開幕時間: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14:30-15:45

研 討 會:2017年12月23日16:00-17:45

展覽機構:貴陽美術館

展覽地址: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中山西路65號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16點30分(星期一休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