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我的寶馬想升級,碳纖維補品該怎麼選?

大家好, 我是Jason, 我們又見面了!繼上一集《我的3系想升級, 這些11種套件我該怎麼選?》後, 反響不錯, 衷心感謝廣大寶馬車主的支持與厚愛, 謝謝!

時隔兩個多月, 《扭頭就走》系列第二番正式與大家見面啦!

將繼續沿用“高於XXX這個價格扭頭就走”這一光榮傳統, 再奸再勵!

閒扯到此為止, 現在進入主題!

熱衷改車的Bimmers, 如果車上沒有幾塊碳纖維, 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那麼, 車上的碳纖補品, 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呢, 我們先把車用碳纖維產品分成兩大類:

裝飾性碳纖維產品:碳纖維的表面問路一直是廣大男性車主的“chun藥”, 這種密集的, 立體的紋路一直是“運動”、“科技”, “帥”的代名詞, 甭管它是真碳假碳, 幹碳濕碳, 只要看到是碳纖維的東西, 你們都拒絕不鳥不是嗎?

功能性碳纖維產品:“重量輕”、“強度高”、“耐腐蝕”, 這是大家對碳纖維的既定印象, 所以誕生出:“咱們試試把金屬做的零部件改為碳纖維來做”的想法,

從而大幅度減輕整車重量, 提升性能啊、操控啊、省油啊、為環保事業做貢獻啊。 。 。 等等。 雖然原則上, 我們可以用碳纖來製造整台車的任何一個部件, 但是礙於碳纖本身的提取和加工成本過於昂貴, 一直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普及, 碳纖維的性能件大多出現在超跑領域, 或者某些品牌某些車型的溢價背書(我沒有說新7系, 真的沒有, 別打人)。

內飾的碳纖維裝飾, 又分為幹碳和濕碳:

所謂濕碳, 就是像M4的儀錶面板, 表面經過處理, 觸感光滑溫潤:

所謂幹碳, 就像M2, 直接把碳纖的肌理織紋裸露, 觸感豐滿直接。

需要特別注明(省的被罵):

以下內容僅在濕碳纖範疇、以寶馬3系為參照物, 幹碳纖不在討論範圍內

如需瞭解同樣部位的幹碳產品或進口品牌價格, 請自行將下文提及的參考價X2~3倍,

3系以上車型相同部位濕碳纖也可參考下文報價, 價格相近或高出10%仍在可被接受範圍內。

再次重申, 幾乎所有車用零件均可以碳纖為生產原料, 但是考慮到實用性、價格、耐用度等一系列客觀因素, 下文只選取市場接受度高, 價格接地氣的產品展開討論。 如需更深入瞭解的看管, 請在最下方留言, 我們會回復的。

接下來, 我們來聊聊在寶馬的改裝領域, 一般在車上用到碳纖的是哪些方面。

機蓋

在常見的車用碳纖維部件中,

存在感第一, 一大塊碳纖維的機蓋能極好地吸引路人和交警叔叔的目光, 帶給車主無與倫比的滿(ZHUANG)足(BI)感, 而且相比其他碳纖維外觀件, 一定程度上更能體現出碳纖維“輕量化”的特性, 畢竟一個原車的機蓋到底有多沉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 怎麼?不沉?那是因為寶馬的工程師一直堅持上撐杆好不?

挑選及安裝碳纖維機蓋要注意的地方:

一定要驗貨, 品質不佳的碳纖維產品很可能出現局部紋理排列不直, 卡紋, 歪紋的狀況, 重點檢查四周邊角出, 那是製作過程中“收尾”的部分。

一定要驗貨, 請仔細觀察碳纖紋理是否足夠立體, 紋理間是否清晰, 不然很可能您買到的只是一塊表面貼了碳纖維紋路貼膜的塑膠。 。。。。

還是一定要驗貨!安裝完畢後關上機蓋,檢查四周與前杠,左右翼子板的縫隙是否均勻,撐杆,鎖頭的安裝預留孔之後正確。

市面上的碳纖機蓋主流為上層碳纖下層玻璃鋼的結構,並非全碳,這是為迎合市場需求、降低生產車成本讓價格更親民的做法,並非純粹的偷工減料,畢竟全碳碳纖的價格是可以貴到超乎想像的。

價格:8000,超過這個價格請禮貌地轉身走人。

碳纖維前鏟、後唇、側裙

如果不考慮價格,理論上全車包圍都可以使用碳纖維,不過個人認為,碳纖裝飾件更多是作為點綴的作用,與原車包圍顏色的搭配能增加層次感,如果整車包圍都使用碳纖反而覺得怪怪的,當然,也可能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還影響了我的審美觀。

選擇碳纖空力套件(俗稱:小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前文說到濕碳纖會出現長期“熟化”(變形)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確保安裝位點不因變形而不準確,這類情況大多出現在後唇上,尤其要注意。

安裝過程需要粘貼或者使用自攻螺絲直接安裝在原車包圍上,破洞是必須的,請做好心理準備,別一邊看著師傅扭螺絲一邊嗷嗷叫哦,師傅會很困擾的。。哈哈

個人覺得,特別是前鏟,屬於消耗品,因為前鏟是最容易被磕碰的地方,所以日常開車過減速帶、停車場上下坡,看到路上有碎石的時候,請提醒自己,車子是裝了前鏟的哦。

參考價格:前鏟、後唇,每樣超過2500,可以扭頭就走了,側裙超過1800一對,也可以瀟灑地離開了。

尾翼

除碳纖機蓋之外另一樣存在感極強的碳纖改裝件,不加個尾翼,好意思說自己車改過麼?(哈哈,開玩笑的)。碳纖的尾翼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鴨翼,一種是帶斜角架的GT款尾翼(注:行內一般稱帶斜角架的尾翼為GT尾翼)。至於尾翼的作用,增加下壓力穩定車身之類的話就不多說了,如果要深入較真,個人覺得一個好的尾唇(氣流擴散器)的作用遠比一個存在感極強的尾翼來的更大些,所以呢,還是美觀第一,作用第二吧~

首先區分一下兩種碳纖尾翼:

鴨翼

安裝簡單,與原車尾箱門外形匹配,清潔後用3M雙面角粘合固定,完全可以自行安裝,入門級別尾翼。

GT款尾翼

安裝較為複雜,需要在後尾箱鑽洞安裝斜角架,即使是交給師傅安裝也要耗費相當長時間來量准位置,畢竟鑽頭一下去就是不歸路了啊,哈哈。

價格:碳纖鴨翼市場價在400左右,GT款尾翼連安裝工時費價格不高於2500,看個人追求了,還是那句話,高於這個價格,呵呵,各位知道我要說啥的呢。。

碳纖維風刀、碳纖維後視鏡殼(牛角)、碳纖中網

碳纖維風刀

碳纖維風刀一般作為碳纖前鏟的配套件,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風刀對流經車身兩側的氣流起到一定的導流作用,當然,這個實際效果嘛就呵呵了,主要還是起到點綴的作用。

畫龍點睛的即視感有沒有?

碳纖維後視鏡蓋(替換式)

碳纖愛好者的必選題,因為後視鏡蓋上有一根長長的突起(嘻嘻),所以俗稱牛角。

碳纖維中網

繼“黑馬鼻”的升級版,帥,要帥在細節上!

注意事項:

三者均某寶有售,價格透明,模具已相當成熟,匹配度大可放心,不過售前一定要跟賣房確認車型哦。

風刀大多為3M雙面膠固定,貼前請事先做好清潔,不然粘不緊被吹跑了就很尷尬了,個人更傾向於打膠。

中網和牛角都是替換式,要先把原車的拆下來,拆卸方法是用膠撬棒撬出,這部分最好交給師傅代勞,因為師傅有經驗知道卡口的位置,否則自己撬的話一時措手不及撬爛原車或刮花包圍車漆就不好玩了哦。

參考價格:風刀350一套(4件),中網500一對,後視鏡蓋430一對,超出以上價格,請扭頭就走~

碳纖維內飾板

碳纖入門級改裝項目,營造戰鬥氣氛一大殺器。如果說上述外觀件是給路人看,那碳纖的內飾件就是取悅自己的了

碳纖維內飾板分貼片式和更換式兩種,前者使用3M雙面膠粘貼在原車飾板上,可自行安裝,後者需先拆卸原車的飾板再更換,建議由師傅安裝。

以寶馬3系為例,貼片式碳纖維內飾板分7件套(4門把手+左右空調出風口飾板,中控台飾板),高配為9件套,在7件套基礎上追加空調控制台框和排擋杆飾板。由於國內廠商的模具開發已十分成熟,完全能做到跟原車飾板匹配嚴絲合縫不留破綻,值得推薦。

注意事項:

貼片式碳纖維飾板,雖然安裝簡單,但安裝前請務必做好清潔工作。

請選擇已貼好雙面膠的碳纖產品,並檢查雙面膠是否有重疊的位置,如果有,請事先割掉,以免貼上後有外凸的狀況。

請對準位置再粘貼,一旦貼歪了,要掰下來很可能會掰斷,如果對自己動手能力沒信心,請細心的女士們幫忙是個不錯的選擇。“單身狗繞道”

參考價格以寶馬3系為例:貼片式7件套2400,貼片式9件套2800,MP幹碳纖+翻毛皮7100,以上價格包含安裝工時費,超過這個價格可自行離場了。

。。。。

還是一定要驗貨!安裝完畢後關上機蓋,檢查四周與前杠,左右翼子板的縫隙是否均勻,撐杆,鎖頭的安裝預留孔之後正確。

市面上的碳纖機蓋主流為上層碳纖下層玻璃鋼的結構,並非全碳,這是為迎合市場需求、降低生產車成本讓價格更親民的做法,並非純粹的偷工減料,畢竟全碳碳纖的價格是可以貴到超乎想像的。

價格:8000,超過這個價格請禮貌地轉身走人。

碳纖維前鏟、後唇、側裙

如果不考慮價格,理論上全車包圍都可以使用碳纖維,不過個人認為,碳纖裝飾件更多是作為點綴的作用,與原車包圍顏色的搭配能增加層次感,如果整車包圍都使用碳纖反而覺得怪怪的,當然,也可能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還影響了我的審美觀。

選擇碳纖空力套件(俗稱:小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前文說到濕碳纖會出現長期“熟化”(變形)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確保安裝位點不因變形而不準確,這類情況大多出現在後唇上,尤其要注意。

安裝過程需要粘貼或者使用自攻螺絲直接安裝在原車包圍上,破洞是必須的,請做好心理準備,別一邊看著師傅扭螺絲一邊嗷嗷叫哦,師傅會很困擾的。。哈哈

個人覺得,特別是前鏟,屬於消耗品,因為前鏟是最容易被磕碰的地方,所以日常開車過減速帶、停車場上下坡,看到路上有碎石的時候,請提醒自己,車子是裝了前鏟的哦。

參考價格:前鏟、後唇,每樣超過2500,可以扭頭就走了,側裙超過1800一對,也可以瀟灑地離開了。

尾翼

除碳纖機蓋之外另一樣存在感極強的碳纖改裝件,不加個尾翼,好意思說自己車改過麼?(哈哈,開玩笑的)。碳纖的尾翼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鴨翼,一種是帶斜角架的GT款尾翼(注:行內一般稱帶斜角架的尾翼為GT尾翼)。至於尾翼的作用,增加下壓力穩定車身之類的話就不多說了,如果要深入較真,個人覺得一個好的尾唇(氣流擴散器)的作用遠比一個存在感極強的尾翼來的更大些,所以呢,還是美觀第一,作用第二吧~

首先區分一下兩種碳纖尾翼:

鴨翼

安裝簡單,與原車尾箱門外形匹配,清潔後用3M雙面角粘合固定,完全可以自行安裝,入門級別尾翼。

GT款尾翼

安裝較為複雜,需要在後尾箱鑽洞安裝斜角架,即使是交給師傅安裝也要耗費相當長時間來量准位置,畢竟鑽頭一下去就是不歸路了啊,哈哈。

價格:碳纖鴨翼市場價在400左右,GT款尾翼連安裝工時費價格不高於2500,看個人追求了,還是那句話,高於這個價格,呵呵,各位知道我要說啥的呢。。

碳纖維風刀、碳纖維後視鏡殼(牛角)、碳纖中網

碳纖維風刀

碳纖維風刀一般作為碳纖前鏟的配套件,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風刀對流經車身兩側的氣流起到一定的導流作用,當然,這個實際效果嘛就呵呵了,主要還是起到點綴的作用。

畫龍點睛的即視感有沒有?

碳纖維後視鏡蓋(替換式)

碳纖愛好者的必選題,因為後視鏡蓋上有一根長長的突起(嘻嘻),所以俗稱牛角。

碳纖維中網

繼“黑馬鼻”的升級版,帥,要帥在細節上!

注意事項:

三者均某寶有售,價格透明,模具已相當成熟,匹配度大可放心,不過售前一定要跟賣房確認車型哦。

風刀大多為3M雙面膠固定,貼前請事先做好清潔,不然粘不緊被吹跑了就很尷尬了,個人更傾向於打膠。

中網和牛角都是替換式,要先把原車的拆下來,拆卸方法是用膠撬棒撬出,這部分最好交給師傅代勞,因為師傅有經驗知道卡口的位置,否則自己撬的話一時措手不及撬爛原車或刮花包圍車漆就不好玩了哦。

參考價格:風刀350一套(4件),中網500一對,後視鏡蓋430一對,超出以上價格,請扭頭就走~

碳纖維內飾板

碳纖入門級改裝項目,營造戰鬥氣氛一大殺器。如果說上述外觀件是給路人看,那碳纖的內飾件就是取悅自己的了

碳纖維內飾板分貼片式和更換式兩種,前者使用3M雙面膠粘貼在原車飾板上,可自行安裝,後者需先拆卸原車的飾板再更換,建議由師傅安裝。

以寶馬3系為例,貼片式碳纖維內飾板分7件套(4門把手+左右空調出風口飾板,中控台飾板),高配為9件套,在7件套基礎上追加空調控制台框和排擋杆飾板。由於國內廠商的模具開發已十分成熟,完全能做到跟原車飾板匹配嚴絲合縫不留破綻,值得推薦。

注意事項:

貼片式碳纖維飾板,雖然安裝簡單,但安裝前請務必做好清潔工作。

請選擇已貼好雙面膠的碳纖產品,並檢查雙面膠是否有重疊的位置,如果有,請事先割掉,以免貼上後有外凸的狀況。

請對準位置再粘貼,一旦貼歪了,要掰下來很可能會掰斷,如果對自己動手能力沒信心,請細心的女士們幫忙是個不錯的選擇。“單身狗繞道”

參考價格以寶馬3系為例:貼片式7件套2400,貼片式9件套2800,MP幹碳纖+翻毛皮7100,以上價格包含安裝工時費,超過這個價格可自行離場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