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江西省1個縣,人口近60萬,出了556位進士、6個狀元

江西省, 地處中國東南部, 因西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名, 又因古為幹越之地和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全省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 轄11個地級市, 包括24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65個縣, 全省總人口4592余萬人。

吉水縣, 隸屬于江西省吉安市, 位於江西省中部, 贛江中游, 東接永豐縣, 南連青原區, 西鄰吉州區、吉安縣, 北靠峽江縣。

吉水縣境,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周朝時屬吳國地, 戰國時期屬楚國地, 秦朝屬九江郡廬陵縣轄地。 西漢時, 仍屬廬陵縣轄地, 廬陵縣先後隸屬于九江王國、淮南王國、豫章郡。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 改豫章郡為九江郡, 改廬陵縣為桓亭縣, 今縣境屬九江郡桓亭縣轄地。

東漢建武元年(25年), 九江郡複名豫章郡, 桓亭縣複名廬陵縣, 今縣境仍屬之;永元八年(96年), 析新淦、廬陵兩縣地置石陽縣(治今吉水縣醪橋鎮固洲村),

此為吉水縣建縣之始;建安四年(199年), 析豫章郡置廬陵郡, 吉水縣改隸廬陵郡。

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 析廬陵郡之石陽、陽城兩縣地置吉陽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廬陵郡徙治石陽縣(治今吉水縣醪橋鎮固洲村);此時, 今縣境分屬廬陵郡石陽、吉陽兩縣。 東晉咸康八年(342年), 廬陵郡治從石陽縣城徙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 廢廬陵郡, 置吉州, 石陽、吉陽二縣併入廬陵縣;大業三年(607年), 改吉州為廬陵郡, 廬陵郡徙治原石陽縣治舊址(今吉水縣醪橋鎮固洲村);大業末(615~617年), 析廬陵縣十一鄉地置吉水縣(治今吉水縣文峰鎮), 隸屬於廬陵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 廬陵郡複改吉州;永淳元年(682年), 徙吉州治於廬陵縣治;天寶元年(742年), 改吉州為廬陵郡;天寶十四年(755年), 吉水縣改為吉水鎮(鎮治今城南);乾元元年(758年), 廬陵郡複改吉州。

五代十國時期, 天祐七年(910), 吳國得吉州後, 吉水鎮改為吉水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 吉水縣改為吉水場;南唐保大八年(950年), 吉水場改為吉水縣, 隸屬于吉州。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

析吉水縣之興平、明德、永豐、龍雲(含報恩鎮)、雲蓋五鄉置永豐縣。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 吉水縣升為吉水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 吉水州降為吉水縣, 延續至今。

建國後, 吉水縣先後隸屬于吉安分區、吉安區、吉安專區、井岡山專區、井岡山地區、吉安地區;2000年, 地級吉安市成立後, 吉水縣隸屬吉安市至今。

吉水縣總面積2509平方公里, 因贛江與恩江合行洲渚間, 形若“吉”字, 故名“吉水”, 全縣下轄18個鄉鎮, 總人口556845人。

吉水縣自永元八年(96年)置石陽縣, 迄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 自隋朝末年置吉水縣, 已有1400年歷史, 歷史上文風鼎盛, 人才輩出。 從唐朝至清朝, 吉水縣中舉者1435人, 進士556人, 其中狀元6人、榜眼3人、探花4人, 古稱“一門三進士, 隔河兩宰相, 五裡三狀元, 十裡九布政, 九子十知州”。

吉水縣歷史名人:楊萬里(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楊邦乂(南宋愛國名臣)、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解縉(《永樂大典》總纂)、胡廣(明朝狀元、文學家、內閣首輔)、周忱(明朝初理財名臣)、陳誠(明朝使臣)、鄒元標(明朝東林黨領袖)、李邦華(明末東林黨領袖)、毛伯溫(明朝兵部尚書)、羅洪先(明朝狀元, 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曾同亨(明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等。

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曾同亨(明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