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忽必烈和朱元璋的不同對日政策,影響了兩朝未來的國運!

元朝, 從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到1368年大都失陷滅亡(排除北元不算), 前後存在了100年不到的時間。

元朝疆域圖

而明朝, 從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到1644年崇禎自殺滅亡(排除南明不算),

前後存在了276年的時間, 將近是元朝的3倍。

明朝疆域圖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有很多, 但筆者今天想給大家牢騷一下其中的一個因素:對日問題。

在對日問題上, 元、明兩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和朱元璋持截然相反的態度。

忽必烈對日採取強硬政策, 堅決打壓、征服;而朱元璋則採取保守政策, 並向自己的子孫下達日本為“不征之國”的祖訓。 正是這兩人的不同態度, 間接導致了後來元、明兩朝的不同命運。

為什麼這樣講呢?對日問題到底對兩朝產生了(或可能產生)什麼樣的重大影響呢?

一、先來看元朝。

忽必烈

元朝對日本採取的兩次軍事行動雖然使日本也遭受了重大打擊, 但對於元朝自身來說, 卻是毫無價值。 如果非要說有點好處, 那就是蒙古借此消耗了10萬漢軍將士, 用不著擔心他們的糧餉問題和嘩變問題;還有就是蒙古借此派兵進佔高麗, 使高麗完全處於蒙古的控制之下(以前只是屬國, 主權自治)。

但是蒙古征日的後遺症也是很嚴重的。 他們在高麗和江南漢地大量徵兵和徵稅讓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還因此爆發了多場起義。 戰敗帶來的後果讓忽必烈的財政問題出現重大危機, 他因此啟用阿合馬等人想方設法、瘋狂斂財, 來彌補戰爭的損失和發起新的戰爭。 這也導致了以太子真金為首的漢化派官僚的集體抵制,

使元朝陷入動盪。 再加上後來忽必烈征安南又遭遇大敗, 蒙古幾乎一天都沒有安省過, 這為它短暫的國運埋下了伏筆。

二、明朝則明智得多。

朱元璋

我這裡並不是說征日本不對, 我巴不得多給日本一些教訓。

但在當時還是要看具體情況, 朱元璋才開創大明朝, 很多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 不要說外部(北元等勢力), 就連內部都經過了很多次鬥爭才穩定下來, 明初的幾次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等)就是最好的證明。 朱元璋審時度勢, 才穩定了明初的複雜局面, 為大明朝的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朱元璋這時對日用兵, 很可能走當年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而亡的老路。 所以朱元璋不但不征日, 反而吸取了隋文帝的教訓, 在晚年訂立祖訓, 確定包含日本在內的15個鄰國為“不征之國”。

看來, 一個人做人做事, 都應該像曹操告誡夏侯淵那樣:不能一味任勇, 該收斂的時候還得收斂, 這樣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曹操和夏侯淵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于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曹操和夏侯淵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于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