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拾遺 探秘“白蓮教”

諸多教科書上很難看到的歷史題材, 很多碎片都可以在電影中尋得一些碎片, 電影《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出鏡最多的要數愚昧無知、濫殺無辜的白蓮教了。

他們借助民族主義情緒和落後愚昧, 燒教堂、拆鐵路、砸使館、搶碼頭, 殺害無辜的洋人, 甚至連學習洋文的中國學生也不放過, 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蓮教的歷史源遠流長, 被歷代統治者定為邪教。 元末白蓮教正式形成以前就出現如“吃菜事魔”、“妖賊”等種種邪教, 多為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宗教異端, 以及一些打著宗教旗號的民間秘密教派、迷信團體。 白蓮教形成後, 比較正規意義上的邪教開始出現, 無論教徒“安分守己”與否, 無論他們是崇道還是奉佛, 他們的組織、經卷、教義和活動都與現實社會秩序不相吻合。 要是從他們的信仰層面看, 可以稱之為民間宗教;要是從他們的反對當時的政府活動看,
可以稱之為秘密宗教;

朱元璋由一介草民參加“邪教”發動的造反, 最初對白蓮教、彌勒教和明教等秘密宗教是頗為信奉的。 但為時不長, 隨著其軍事勢力的增大, 他的政治立 場逐漸發生轉變, 他搖身變成了統治者。 他對易於被用來發動起義的秘密宗教(或曰邪教)的態度, 也一天天地由信奉轉為疏遠, 甚至變為反對。

朱元璋作為一個下層出身的有政治頭腦人, 深知民間教派對現行秩序的禍害。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朱元璋在著名的討張士誠檄文中, 就明確 攻擊白蓮教的言辭:“愚民誤中妖術, 不解偈言之妄誕, 酷信彌勒之真有, 冀其治世, 以甦其苦, 聚為燒香之黨, 根據汝穎, 蔓延河洛。 妖言既行, 凶謀遂逞, 焚蕩 城郭,

殺戮士夫, 荼毒生靈, 無端萬狀。 ”在此, 他把原先曾信奉的白蓮教及彌勒教、明教等秘密宗教罵為“妖言”、“妖術”, 表現了其深惡痛絕的態度。

朱元璋在正式建立明朝後, 即以峻法嚴刑治理邪教。 朱元璋登基不久, 便明令禁止各民間教派的活動。 但是白蓮教等教派活動並沒有止息, 它遍佈大江南北, 成為整個明朝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白蓮教不僅僅作為下層民眾反抗政府殘暴的組織形式, 它表現出的形態要複雜得多。 白蓮教的分支很多, 眾多的支派系別也從來沒有統一過, 它們從活動 內容、方式到對統治者的態度往往各有千秋。 一些支派仍被民眾用為對抗現行秩序的工具;一些教派的首領則發生蛻變, 把白蓮教作為斂錢致富和實現政治野心的工 具加以利用,

甚至走向社會上層;更為可悲的是還有一些白蓮教派, 在“邊寇”窺視中原時, 充當奸細, 淪為民族敗類。

有明一代, 白蓮教的起義從來沒有斷絕。 即使明代的其他著名教聞香教、門羅教、三一教、弘陽教、黃天教以及由它們演變而成的一些支派暴亂起義, 愚昧的政府把這些全部歸罪於白蓮教, “皆隱白蓮之名, 實演白蓮之教”。

清軍入主中原之後不久, 就遇到了“邪教”這個令前朝政府頭疼不已的重大社會問題。 順治年間, 各地“邪教”活動蜂起, 愈演愈烈, 且帶有反清色彩, 實為民族矛盾激烈的結果。 為了維護和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統治秩序, 清廷也對“邪教”採取堅決鎮壓的政策。 順治十三年十一月,

皇帝又下旨嚴禁“邪教”。

由於清朝立國不久, 不僅面對著前朝遺留下的爛攤子, 還面臨著強大的民族反抗浪潮, 所以根本無暇對不計其數的邪教窮究根本。 至於康熙、雍正時期, 兩朝皇帝多少帶有“與民休息”的味道, 對於“邪教”沒有採取什麼大的動作, 白蓮教也就相對安定。 乾隆以後, 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民間被朝廷欺壓嚴重, 民不聊生, 僅乾隆、嘉慶兩朝, 就先後有王倫、林清和李文成及川陝五省“教匪”的大規模起事。

白蓮教, 其於發展過程中, 名稱迭經變遷, 支庶繁衍, 名目百出, 而各派之教義、組織、儀規、活動方式仍多相似, 故可統稱為白蓮教。 明、清至民國, 派數估計在百種以上。 如明代有紅陽、淨空、無為、西大乘, 清代至民國有弘陽、混元、收元、老官齋、龍華、八卦、天理、一貫道、義和團、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天門會、無極會、快道、扇子會、妙道會、紅燈會、九仙會、天皇會、無極老母會(黃道會)、天神會、六離會、方道會、大道門、報德門、十祖門、金丹道、老師道、坐功道、老佛門、學好教、賢聖教、大佛教等。

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于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期淨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早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彌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期往生西方淨土。茅子元採用天臺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以佛像、圖形和比喻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製作《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淨土結社,參加者之間只是鬆弛的社友關係,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則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其傳播初期的白蓮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迄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元代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佈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演變

經過長期流傳,元代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都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淨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後,曾恢復合法地位。但十年後英宗即位,活動又遭限制。因此,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層群眾居多,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成為率先反元的力量。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有的還建號稱帝,均被鎮壓。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淨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頗多歧異,組織、儀軌和活動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帶有白蓮教的印記。統治者認為它們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為白蓮教。

由於派系眾多,信奉的神祇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而最受崇奉的仍是彌勒佛。從正德年間開始,出現了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所謂八字真言。據稱,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常對信徒宣講。內容龐雜,但從中也可看到儒、釋、道三家對它們的影響。

明代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下層社會。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首領的成分十分複雜,對明廷的態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興教欺騙信徒,聚斂錢財;有的憑撰寫經卷攀附上層,取悅朝廷;有的在宮廷太監、官僚豪門中發展信徒;有的則與下層群眾反對官府的鬥爭相結合,發動武裝起義。如永樂十八年(1420)唐賽兒起義和天啟二年(1622)徐鴻儒起義皆是。

入清以後,白蓮教又增加了許多支派,如老官齋、八卦教等,加上前代已有的支派,名目竟達百餘種。與明代相比,教義更加蕪雜,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則有增無減。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是白蓮教的極盛時期,不僅活躍于北方諸省,在東北和南方各省也廣泛傳播。直隸灤州石佛口王姓家族主持的大乘教在各教派中處於特殊地位,影響尤大,傳播範圍擴及長江中下游地區。

清初白蓮教曾受反清複明思想影響,各派與清廷一般處於敵對狀態。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倫的起義,嘉慶元年(1796)收元教發動的鄂、豫、川、陝、甘五省農民起義,嘉慶十八年李文成等領導的天理教起義,都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就這些教派的教義而言,並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道光以後直到近代,白蓮教的活動並未消失,但其組織往往為反動階級所利用。1949年以前在個別地區尚存的少數白蓮教支派,已淪為反動會道門組織。

歷史

嘉慶年間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前後持續了九年零四個月,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徒。參加的人數多達幾十萬,起義爆發於四川、湖北、陝西邊境地區,鬥爭區域遍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五省,甚至還波及到湖南省的龍山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

抗擊了清政府從全國16個省徵調的兵力,殲滅了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一、二品高級將領20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400多人,土豪劣紳1000余人。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白銀2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王朝從所謂“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沒落的深淵。

白蓮教作為一種宗教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廣。可以說它是一千多年來,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種“異端”、“左道”、“邪教”的總括。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鬥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著突出的角色。

白蓮教教徒主要特徵是燒香、誦偈(即寶卷),信奉彌勒佛和明王。他們的經典有《彌勒下生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為了適應下層百姓白天勞動的實際情況,白蓮教徒多是“夜聚曉散”,願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貧富、姓別、年齡,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均可加入,“男女雜處”。到了明末清初,白蓮教逐漸在教理方面趨於完備,教義也更加體系化。

白蓮教教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互相鬥爭的勢力,叫做明暗兩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面,過 去、現 在和將 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將最終戰勝黑暗。這就是所謂“青陽”、“紅陽”、“白陽”的“三際”。教徒們侍奉“無生老母”,信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八字真言。無生老母先後派燃燈佛、釋迎牟尼佛、彌勒佛下去。他們分別在每一時期統治著人類世界:

青陽時期是由燃燈佛統治著的初際階段,那時還沒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聰明智慧,暗系呆癡愚蠢;

紅陽時期是由釋迎牟尼佛統治著的中際階段,那時黑暗勢力占上風,壓制了光明的勢力,形成“大患”,這就是所謂“恐怖大劫”的來臨,這時彌勒佛就要降生了,經過雙方的決鬥,最後光明驅走了黑暗;

白陽時期是由彌勒佛統治著的後際階段,明暗各複本位,明歸大明,暗歸極暗。

初際明暗對立,是過去。中際明暗鬥爭,是現 在。後際明暗各複本位,是未來。教首們宣傳,人們如果信奉白蓮教,就可以在彌勒佛的庇佑下,在大劫之年化險為夷進入雲城,免遭劫難。待徹底摧毀舊制度,破壞舊秩序後,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時人們就可以過安居樂業的好日子了。

白蓮教認為現階段(即中際),雖然黑暗勢力佔優勢,但彌勒佛最後一定要降生,光明最後一定要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鬥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啟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氣功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昄依,借師徒關係建立縱橫聯繫。

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為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為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並從這裡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後被巡撫趙彥、袁可立等鎮壓下去。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等。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

清代

白蓮教的組織到了清代分佈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安徽等最為活躍。各階層人民踴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少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白蓮教擁有的群眾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為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為中心,組織相當複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櫃”、“少掌櫃”、“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應於秘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成立與發展

南宋紹興三年(1133),江蘇吳郡沙門茅子元創立白蓮宗,初為佛教一支,教義源于淨土宗,崇奉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該教信徒因“謹蔥乳,不殺不飲酒”,被稱為白蓮教。到了元代,該教滲入了其他宗教觀念,主要是彌勒下生說,逐漸轉為崇奉彌勒佛,改稱白蓮教。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合稱五戒)以求往生西方淨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採用天臺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用佛像、圖形和比喻來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制定《白蓮晨朝懺儀》。茅子元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昆山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義詞。

白蓮教產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到南宋後期,甚至遠播到蒙古族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當時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為他們“在家出家”。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

經過長期流傳,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在元代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彌勒佛。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經廬山東林寺白蓮堂主僧普度奔走營救,白蓮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後恢復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動又被限制。此後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外加其信徒多為下層群眾,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率先武裝反元。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彌勒佛。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統治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教派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它們為白蓮教。

在南宋 , 由於白蓮教在總體上還未脫離正統佛教窠臼,因此還為統治者所容納。元代,由於教內各階層人群所處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標也就發生了明顯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自居,在宗教學說及其實踐上,繼承茅子元的衣缽,政治上和元統治者合作;另一派則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與下層民眾運動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權的道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白蓮教大起義。起義軍以“彌勒下生,明王出世 ” 相號召 ,受到不堪元朝統治的廣大民眾的積極回應,迅速席捲全國。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蓮教造反的意義,在自詡“大明王”登基稱帝后,立即頒佈取締白蓮教的禁令。但是,白蓮教卻並未因此而全然斂跡,經過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後,反而出現了暗地流傳的盛況。明建國後,白蓮教徒起事造反幾乎接連不斷。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後被山東巡撫趙彥、登萊巡撫袁可立等鎮壓剿撫下去。清進關入主中原後,白蓮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為重,倡言“日月複來”,舉起反清複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廷嚴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時期,白蓮教的反清複明活動,始終沒有間斷過。

白蓮教自南宋誕生時起,就具有兩種性格,即叛逆與安善兼而有之、交替表現的性格,因而它也就發揮了兩種社會功能。在平靜的歲月裡,白蓮教作為佛、道正統宗教的補充,在下層社會發揮了佛、道二教所起不到的作用。每當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或社會動亂之際,白蓮教就會與佛、道相悖,往往成為農民暴動或農民起義的戰鬥旗幟,這也是白蓮教不同於正統宗教的所具有的特質。

本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武則天時傳入中土。因教義崇尚光明,又稱明教。歷代民間起事,借白蓮教為組織基礎的。北宋方臘、南宋鐘相楊么、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意詞。 現在白蓮教在山東傳播,濟南有人在傳播白蓮教,托詞無生老母降下的宗教,宗旨旨在救民,宣揚所有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等,互稱姐妹,死後往生空樂鄉,與佛教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

在明清時代數以百計的白蓮教支派中,最有影響的是明代出現的無為教、黃天道、大乘教、紅陽教和清代出現的天地門教,八卦教、在理教、先天教等。

簡單的說,明教與白蓮教關係最大,而白蓮教是創始人摩尼吸取了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諸家之長後建立的,東傳的白蓮教逐漸與佛教融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明教。

下面是白蓮教和佛教的一些關係:

在佛教方面,除了上述在西域及中亞地區的考古發現外,善惡二元論能在佛經裡找到對應: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與佛對立,他們分別居“魔界”與“佛界”, 佛須“摧伏眾魔”、“以破諸魔”(見《首楞嚴三昧經》鳩摩羅什譯):“三際”理論十分契合彌勒觀念的三世論:“初際”、“中際”、“後際”可以正好附會青 陽燃燈古佛(過去),紅陽釋伽牟尼(現 在),白陽彌勒佛(將 來),而宇宙的終極目標,明教聲稱的光明世界,被普遍認為即彌勒佛所居信的兜率宮(佛教教義中六欲天中第四天界)。另外,摩尼教的光明之國有時也被附會成彌陀淨土觀念的“安養極樂國”(或訛傳為“安陽國”)。摩尼教後來也合於禪宗,《摩尼教殘經》 有明使種十二明王寶樹的說法,與達摩栽菩提子的禪宗傳說十分近似,因為禪宗為上層知識份子所喜好,摩尼教也想借此躋身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摩尼教與彌勒淨 土觀念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除了上文已經指出的幾點以外,還有一個間接的證據:武則天695年自稱彌勒佛化身,並以此名義建立和統治周朝(690- 705),其偽造的經典名為《大雲經》,並詔令全國各地建立大雲寺廟。上文已提及,806年回鶻入唐,長安建立的摩尼寺廟為“大雲光明寺”,恐怕這種名稱 上的雷同不僅僅是巧合。究其原因,摩尼教在中土傳播時,正是中土彌勒淨土大行其道之時。以摩尼教官方傳入的唐朝為例,許多高僧(如玄奘、窺基師徒),文人 (如白居易)都是彌勒信徒,摩尼教攀附其中是自然而然的,以至摩尼彌勒的角色合二為一了。

中原的白蓮教則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逐漸演變為一種秘密宗教,通常被稱為明教。逃脫會昌法難的摩尼教呼祿 法師來到福建,‘ 授侶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 郡北山下。‘ 福建成為摩尼教在中國南方繼續傳播的主要源頭。北宋至道(995-97)中,懷安士 人李廷裕在京城開封一家蔔筮商店裡用五十千錢買到了一尊摩尼像,從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傳開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天禧三年(1019)朝廷兩次敕 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禮部兩次牒溫州,‘ 皆宣取摩尼經頒入道藏‘ 。真宗朝(998-1022)進獻明教經典的福建士 人林世長授守福建文學。編入道藏的摩尼教經典中可能有《老子化胡經》、《明使摩尼經》、《二宗三際經》等。摩尼教已經在福建贏得部分士人的信仰,依託道 教,向合法化方向發展。 但是,摩尼教經常被指斥為鼓動叛亂的邪教。北宋太平興國間(980)撰寫的《僧史略》把梁貞明六年(920)陳 州毋乙叛亂以及後唐、石晉(923-946)時的相關叛亂歸罪於末尼黨類。宣和二年方臘發動大規模農民起義,統治者大為震驚,嚴厲鎮壓各種宗教結社,重立 禁約,止絕江浙‘吃菜事魔‘之徒,連帶根究溫州明教,毀拆其齋堂,懲辦為首之人,懸賞獎勵告發。明教徒的特點是每年正月內,取曆中密日(星期天)聚集侍 者、聽者等,所念經文及畫像有《證明經》、《圖經》、《日光偈》、《廣大懺》、《妙水佛幀》、《先意佛幀 》、《夷數佛幀》、《四天王幀》等,多引爾時明尊 之事。

南宋時,有的道教徒不甚分得清楚吃菜事魔與明教的關係,道士白玉蟾(約1215)的學生問他,鄉間多有吃菜持齋以事明教,謂之滅 魔,彼之徒且曰太上老君之遺教,然耶?否耶?白玉蟾告訴其學生一些明教的教義,大要在乎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已。但是沒有分辨吃菜事魔與明教的異 同。有的佛教史家把明教與吃菜事魔聯繫在一起。1265年撰寫的《佛祖統紀》引述洪邁(1123-1202)《夷堅志》說:吃菜事魔,三山(福州)尤熾, 稱為明教會。所事佛衣白,又名末摩尼。其經名二宗三際,其持修者,正午一食,以七時作禮。有的官員常把明教與其他宗教結社並列,視之為邪教。

陸遊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寫的條對狀中寫道: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即摩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 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 (1111-1118)道官程若清等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陸遊稱,近歲之方臘皆是類也。要求加以嚴懲,多張曉示,限期自首,限滿懸賞搜捕,焚毀經 文版印,流放傳寫刊印明教等妖妄經文者。

元代在泉州設有管理明教和秦教(當即景教)的管領。馬可波羅及叔叔1292年到達福州時遇 到的一個當地無名教派可能是摩尼教團。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曾下詔並立法禁止各種異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浙江按察司僉 事熊鼎以大明教瞽俗眩世,且名犯國號,奏請沒收其財產而驅其眾為民。明太祖可能因為這道奏摺,嫌明教教門上逼國號,擯其徒,毀其宮,戶部尚書郁新、禮部尚 書楊隆奏留之,因得置之不問。儘管清律、安南律都因襲明律,繼續禁止牟尼明尊教,但是,有清一代和安南地方未必真正有摩尼教徒的活動了。

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于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期淨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早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彌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期往生西方淨土。茅子元採用天臺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以佛像、圖形和比喻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製作《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淨土結社,參加者之間只是鬆弛的社友關係,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則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其傳播初期的白蓮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迄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元代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佈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演變

經過長期流傳,元代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都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淨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後,曾恢復合法地位。但十年後英宗即位,活動又遭限制。因此,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層群眾居多,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成為率先反元的力量。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有的還建號稱帝,均被鎮壓。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淨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頗多歧異,組織、儀軌和活動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帶有白蓮教的印記。統治者認為它們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為白蓮教。

由於派系眾多,信奉的神祇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而最受崇奉的仍是彌勒佛。從正德年間開始,出現了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所謂八字真言。據稱,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常對信徒宣講。內容龐雜,但從中也可看到儒、釋、道三家對它們的影響。

明代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下層社會。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首領的成分十分複雜,對明廷的態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興教欺騙信徒,聚斂錢財;有的憑撰寫經卷攀附上層,取悅朝廷;有的在宮廷太監、官僚豪門中發展信徒;有的則與下層群眾反對官府的鬥爭相結合,發動武裝起義。如永樂十八年(1420)唐賽兒起義和天啟二年(1622)徐鴻儒起義皆是。

入清以後,白蓮教又增加了許多支派,如老官齋、八卦教等,加上前代已有的支派,名目竟達百餘種。與明代相比,教義更加蕪雜,對無生老母的崇拜則有增無減。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是白蓮教的極盛時期,不僅活躍于北方諸省,在東北和南方各省也廣泛傳播。直隸灤州石佛口王姓家族主持的大乘教在各教派中處於特殊地位,影響尤大,傳播範圍擴及長江中下游地區。

清初白蓮教曾受反清複明思想影響,各派與清廷一般處於敵對狀態。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倫的起義,嘉慶元年(1796)收元教發動的鄂、豫、川、陝、甘五省農民起義,嘉慶十八年李文成等領導的天理教起義,都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就這些教派的教義而言,並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道光以後直到近代,白蓮教的活動並未消失,但其組織往往為反動階級所利用。1949年以前在個別地區尚存的少數白蓮教支派,已淪為反動會道門組織。

歷史

嘉慶年間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前後持續了九年零四個月,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徒。參加的人數多達幾十萬,起義爆發於四川、湖北、陝西邊境地區,鬥爭區域遍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五省,甚至還波及到湖南省的龍山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

抗擊了清政府從全國16個省徵調的兵力,殲滅了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一、二品高級將領20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400多人,土豪劣紳1000余人。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白銀2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王朝從所謂“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沒落的深淵。

白蓮教作為一種宗教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廣。可以說它是一千多年來,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種“異端”、“左道”、“邪教”的總括。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鬥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著突出的角色。

白蓮教教徒主要特徵是燒香、誦偈(即寶卷),信奉彌勒佛和明王。他們的經典有《彌勒下生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為了適應下層百姓白天勞動的實際情況,白蓮教徒多是“夜聚曉散”,願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貧富、姓別、年齡,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均可加入,“男女雜處”。到了明末清初,白蓮教逐漸在教理方面趨於完備,教義也更加體系化。

白蓮教教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互相鬥爭的勢力,叫做明暗兩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面,過 去、現 在和將 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將最終戰勝黑暗。這就是所謂“青陽”、“紅陽”、“白陽”的“三際”。教徒們侍奉“無生老母”,信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八字真言。無生老母先後派燃燈佛、釋迎牟尼佛、彌勒佛下去。他們分別在每一時期統治著人類世界:

青陽時期是由燃燈佛統治著的初際階段,那時還沒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聰明智慧,暗系呆癡愚蠢;

紅陽時期是由釋迎牟尼佛統治著的中際階段,那時黑暗勢力占上風,壓制了光明的勢力,形成“大患”,這就是所謂“恐怖大劫”的來臨,這時彌勒佛就要降生了,經過雙方的決鬥,最後光明驅走了黑暗;

白陽時期是由彌勒佛統治著的後際階段,明暗各複本位,明歸大明,暗歸極暗。

初際明暗對立,是過去。中際明暗鬥爭,是現 在。後際明暗各複本位,是未來。教首們宣傳,人們如果信奉白蓮教,就可以在彌勒佛的庇佑下,在大劫之年化險為夷進入雲城,免遭劫難。待徹底摧毀舊制度,破壞舊秩序後,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時人們就可以過安居樂業的好日子了。

白蓮教認為現階段(即中際),雖然黑暗勢力佔優勢,但彌勒佛最後一定要降生,光明最後一定要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鬥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啟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氣功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昄依,借師徒關係建立縱橫聯繫。

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為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為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並從這裡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後被巡撫趙彥、袁可立等鎮壓下去。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等。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

清代

白蓮教的組織到了清代分佈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安徽等最為活躍。各階層人民踴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少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白蓮教擁有的群眾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為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為中心,組織相當複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櫃”、“少掌櫃”、“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應於秘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成立與發展

南宋紹興三年(1133),江蘇吳郡沙門茅子元創立白蓮宗,初為佛教一支,教義源于淨土宗,崇奉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該教信徒因“謹蔥乳,不殺不飲酒”,被稱為白蓮教。到了元代,該教滲入了其他宗教觀念,主要是彌勒下生說,逐漸轉為崇奉彌勒佛,改稱白蓮教。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合稱五戒)以求往生西方淨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採用天臺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用佛像、圖形和比喻來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制定《白蓮晨朝懺儀》。茅子元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昆山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義詞。

白蓮教產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到南宋後期,甚至遠播到蒙古族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當時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為他們“在家出家”。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

經過長期流傳,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在元代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彌勒佛。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經廬山東林寺白蓮堂主僧普度奔走營救,白蓮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後恢復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動又被限制。此後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外加其信徒多為下層群眾,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率先武裝反元。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明初嚴禁白蓮教。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多次發生白蓮教徒武裝暴動,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彌勒佛。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統治者認為這些不同的教派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它們為白蓮教。

在南宋 , 由於白蓮教在總體上還未脫離正統佛教窠臼,因此還為統治者所容納。元代,由於教內各階層人群所處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標也就發生了明顯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自居,在宗教學說及其實踐上,繼承茅子元的衣缽,政治上和元統治者合作;另一派則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與下層民眾運動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權的道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白蓮教大起義。起義軍以“彌勒下生,明王出世 ” 相號召 ,受到不堪元朝統治的廣大民眾的積極回應,迅速席捲全國。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蓮教造反的意義,在自詡“大明王”登基稱帝后,立即頒佈取締白蓮教的禁令。但是,白蓮教卻並未因此而全然斂跡,經過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後,反而出現了暗地流傳的盛況。明建國後,白蓮教徒起事造反幾乎接連不斷。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後被山東巡撫趙彥、登萊巡撫袁可立等鎮壓剿撫下去。清進關入主中原後,白蓮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為重,倡言“日月複來”,舉起反清複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廷嚴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時期,白蓮教的反清複明活動,始終沒有間斷過。

白蓮教自南宋誕生時起,就具有兩種性格,即叛逆與安善兼而有之、交替表現的性格,因而它也就發揮了兩種社會功能。在平靜的歲月裡,白蓮教作為佛、道正統宗教的補充,在下層社會發揮了佛、道二教所起不到的作用。每當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或社會動亂之際,白蓮教就會與佛、道相悖,往往成為農民暴動或農民起義的戰鬥旗幟,這也是白蓮教不同於正統宗教的所具有的特質。

本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武則天時傳入中土。因教義崇尚光明,又稱明教。歷代民間起事,借白蓮教為組織基礎的。北宋方臘、南宋鐘相楊么、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意詞。 現在白蓮教在山東傳播,濟南有人在傳播白蓮教,托詞無生老母降下的宗教,宗旨旨在救民,宣揚所有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等,互稱姐妹,死後往生空樂鄉,與佛教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

在明清時代數以百計的白蓮教支派中,最有影響的是明代出現的無為教、黃天道、大乘教、紅陽教和清代出現的天地門教,八卦教、在理教、先天教等。

簡單的說,明教與白蓮教關係最大,而白蓮教是創始人摩尼吸取了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諸家之長後建立的,東傳的白蓮教逐漸與佛教融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明教。

下面是白蓮教和佛教的一些關係:

在佛教方面,除了上述在西域及中亞地區的考古發現外,善惡二元論能在佛經裡找到對應: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與佛對立,他們分別居“魔界”與“佛界”, 佛須“摧伏眾魔”、“以破諸魔”(見《首楞嚴三昧經》鳩摩羅什譯):“三際”理論十分契合彌勒觀念的三世論:“初際”、“中際”、“後際”可以正好附會青 陽燃燈古佛(過去),紅陽釋伽牟尼(現 在),白陽彌勒佛(將 來),而宇宙的終極目標,明教聲稱的光明世界,被普遍認為即彌勒佛所居信的兜率宮(佛教教義中六欲天中第四天界)。另外,摩尼教的光明之國有時也被附會成彌陀淨土觀念的“安養極樂國”(或訛傳為“安陽國”)。摩尼教後來也合於禪宗,《摩尼教殘經》 有明使種十二明王寶樹的說法,與達摩栽菩提子的禪宗傳說十分近似,因為禪宗為上層知識份子所喜好,摩尼教也想借此躋身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摩尼教與彌勒淨 土觀念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除了上文已經指出的幾點以外,還有一個間接的證據:武則天695年自稱彌勒佛化身,並以此名義建立和統治周朝(690- 705),其偽造的經典名為《大雲經》,並詔令全國各地建立大雲寺廟。上文已提及,806年回鶻入唐,長安建立的摩尼寺廟為“大雲光明寺”,恐怕這種名稱 上的雷同不僅僅是巧合。究其原因,摩尼教在中土傳播時,正是中土彌勒淨土大行其道之時。以摩尼教官方傳入的唐朝為例,許多高僧(如玄奘、窺基師徒),文人 (如白居易)都是彌勒信徒,摩尼教攀附其中是自然而然的,以至摩尼彌勒的角色合二為一了。

中原的白蓮教則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逐漸演變為一種秘密宗教,通常被稱為明教。逃脫會昌法難的摩尼教呼祿 法師來到福建,‘ 授侶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 郡北山下。‘ 福建成為摩尼教在中國南方繼續傳播的主要源頭。北宋至道(995-97)中,懷安士 人李廷裕在京城開封一家蔔筮商店裡用五十千錢買到了一尊摩尼像,從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傳開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天禧三年(1019)朝廷兩次敕 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禮部兩次牒溫州,‘ 皆宣取摩尼經頒入道藏‘ 。真宗朝(998-1022)進獻明教經典的福建士 人林世長授守福建文學。編入道藏的摩尼教經典中可能有《老子化胡經》、《明使摩尼經》、《二宗三際經》等。摩尼教已經在福建贏得部分士人的信仰,依託道 教,向合法化方向發展。 但是,摩尼教經常被指斥為鼓動叛亂的邪教。北宋太平興國間(980)撰寫的《僧史略》把梁貞明六年(920)陳 州毋乙叛亂以及後唐、石晉(923-946)時的相關叛亂歸罪於末尼黨類。宣和二年方臘發動大規模農民起義,統治者大為震驚,嚴厲鎮壓各種宗教結社,重立 禁約,止絕江浙‘吃菜事魔‘之徒,連帶根究溫州明教,毀拆其齋堂,懲辦為首之人,懸賞獎勵告發。明教徒的特點是每年正月內,取曆中密日(星期天)聚集侍 者、聽者等,所念經文及畫像有《證明經》、《圖經》、《日光偈》、《廣大懺》、《妙水佛幀》、《先意佛幀 》、《夷數佛幀》、《四天王幀》等,多引爾時明尊 之事。

南宋時,有的道教徒不甚分得清楚吃菜事魔與明教的關係,道士白玉蟾(約1215)的學生問他,鄉間多有吃菜持齋以事明教,謂之滅 魔,彼之徒且曰太上老君之遺教,然耶?否耶?白玉蟾告訴其學生一些明教的教義,大要在乎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已。但是沒有分辨吃菜事魔與明教的異 同。有的佛教史家把明教與吃菜事魔聯繫在一起。1265年撰寫的《佛祖統紀》引述洪邁(1123-1202)《夷堅志》說:吃菜事魔,三山(福州)尤熾, 稱為明教會。所事佛衣白,又名末摩尼。其經名二宗三際,其持修者,正午一食,以七時作禮。有的官員常把明教與其他宗教結社並列,視之為邪教。

陸遊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寫的條對狀中寫道: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即摩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 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 (1111-1118)道官程若清等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陸遊稱,近歲之方臘皆是類也。要求加以嚴懲,多張曉示,限期自首,限滿懸賞搜捕,焚毀經 文版印,流放傳寫刊印明教等妖妄經文者。

元代在泉州設有管理明教和秦教(當即景教)的管領。馬可波羅及叔叔1292年到達福州時遇 到的一個當地無名教派可能是摩尼教團。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曾下詔並立法禁止各種異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浙江按察司僉 事熊鼎以大明教瞽俗眩世,且名犯國號,奏請沒收其財產而驅其眾為民。明太祖可能因為這道奏摺,嫌明教教門上逼國號,擯其徒,毀其宮,戶部尚書郁新、禮部尚 書楊隆奏留之,因得置之不問。儘管清律、安南律都因襲明律,繼續禁止牟尼明尊教,但是,有清一代和安南地方未必真正有摩尼教徒的活動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