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每日科技速遞」國產首款大型水陸兩栖飛機“鯤龍”AG600成功首飛

國產首款大型水陸兩栖飛機“鯤龍”AG600成功首飛

由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的國產首款大型水陸兩栖飛機“鯤龍”AG600, 12月24日在珠海金灣機場成功首飛。

該飛機採用懸臂式上單翼、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單船身水陸兩栖飛機佈局形式, 選裝4台國產渦槳六發動機, 最大起飛重量53.5噸, 具有載重量大、航程遠、續航時間長的特點。

——看看新聞網

上海航太2017年宇航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2017年12月23日12時14分,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成功將陸地勘查衛星二號發射升空。 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59次飛行, 是上海航太抓總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第88次飛行試驗任務。 至此, 上海航太2017年宇航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看看新聞網

《科學》雜誌評出今年十大科學突破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公佈了其評選出的2017年十大科學突破, 人類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併合事件被選為頭號突破。

——人民網

蘋果手錶或將成為醫療工具

據外媒近日報導, 未來, 蘋果手錶中可能插入先進的心臟檢測技術,

用以監測心臟異常或缺陷以及潛在的心血管疾病。 該項技術將通過心電圖(EKGs)讀取器來實現。

——人民網

首位不繫繩太空行走的宇航員去世

美國航天局確認, 第一位不系帶走出太空梭、進入宇宙空間的宇航員布魯斯·麥坎德利斯去世, 享年80歲。

麥坎德利斯1984年2月搭乘“挑戰者”號升空,

在8天的飛行任務中, 首次進行了不系帶太空行走, 留下“漫步太空”的經典圖像。 當時, 他背負形似火箭背包的太空載人機動裝置, 距離太空梭近100米, 像衛星一樣以2.9萬公里時速與太空梭一起環繞地球“飛行”。

——新浪科技

中國民航氣象資訊實現全面共用

近日, 由民航局空管辦和氣象局相關單位合作研製的《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資料共用與服務雲平臺》專案通過驗收。 該平臺實現了民航氣象資訊在國家層面的全面共用, 是中國氣象和中國民航氣象資源分享的歷史性突破, 有利於進一步提高航班運行效率, 提升我國氣象服務的國際競爭力。

——看看新聞網

三種養殖法育“春蟹”明年春天照樣可吃到大閘蟹

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每年一進入秋天,市民都會盼著“九雌十雄”大閘蟹,而七八月份則是“六月黃”上市季,四至六月,特別是五六月份則是大閘蟹上市的空檔期。不過,明年可不一樣了。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大閘蟹養殖專家成永旭教授透露,現有技術已經將僅能秋夏冬三季上市的大閘蟹(包括“六月黃”)變成全年上市,明年四至六月間市民也可以吃到大閘蟹了。

——解放網

充電5秒鐘通話2小時浙大研製出超級電池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個廣告我們已經家喻戶曉。近日浙江大學高超團隊已研製出這樣一種新型鋁-石墨烯電池,實驗資料顯示,快充充電1.1秒就能充滿電。

——看看新聞網

滬26路超級電容車明年“退役”途中“頻歇”引抱怨

還記得公交26路上投運的滬上第一批超級電容車嗎?7年了,這批為淨化環境立下大功的清潔能源車如今已顯得有些“老邁”,運營途中在車站充電的次數愈加頻繁,滯留時間較長,引起乘客抱怨。記者昨天從運營方巴士四公司獲悉,新型超級電容車已經在準備了,比老型號有所改進,且已有了樣車,技術參數令人滿意,明年年內就能上路。

——解放網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最近30年測定人類遺傳密碼以後,迄今全世界科學家可以解讀的遺傳密碼不超過3%。”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

——人民網

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每年一進入秋天,市民都會盼著“九雌十雄”大閘蟹,而七八月份則是“六月黃”上市季,四至六月,特別是五六月份則是大閘蟹上市的空檔期。不過,明年可不一樣了。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大閘蟹養殖專家成永旭教授透露,現有技術已經將僅能秋夏冬三季上市的大閘蟹(包括“六月黃”)變成全年上市,明年四至六月間市民也可以吃到大閘蟹了。

——解放網

充電5秒鐘通話2小時浙大研製出超級電池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個廣告我們已經家喻戶曉。近日浙江大學高超團隊已研製出這樣一種新型鋁-石墨烯電池,實驗資料顯示,快充充電1.1秒就能充滿電。

——看看新聞網

滬26路超級電容車明年“退役”途中“頻歇”引抱怨

還記得公交26路上投運的滬上第一批超級電容車嗎?7年了,這批為淨化環境立下大功的清潔能源車如今已顯得有些“老邁”,運營途中在車站充電的次數愈加頻繁,滯留時間較長,引起乘客抱怨。記者昨天從運營方巴士四公司獲悉,新型超級電容車已經在準備了,比老型號有所改進,且已有了樣車,技術參數令人滿意,明年年內就能上路。

——解放網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最近30年測定人類遺傳密碼以後,迄今全世界科學家可以解讀的遺傳密碼不超過3%。”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

——人民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