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留守村變了!有人做電商賺兩套房,70歲老太太都不閑著

秧歌服是無數個李翠英的生活希望, 他們像癡迷黃土地一樣癡迷紅豔豔的秧歌服, 並且賭上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耐心。

文/ 梁周倩 攝影/ 包包

64歲的李翠英最近忙著張羅一件大事——她要為鎮上正月廟會的秧歌表演做幾套服裝。

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鎮, 扭秧歌是全鎮32個淘寶村的新興活動, 作為主營業務的表演服也總趁機爭奇鬥豔一番。 秧歌隊是村裡的招牌, 秧歌服自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炫富”。 光是今年, 來自付海村的李翠英就有五套秧歌服, 都是最新潮的“網紅款”, 還搭配了精緻的頭飾和扇子。

不僅近千人的秧歌隊隊服是大集鎮村民自製的, 毫不誇張地說, 全國90%以上的網購秧歌服都來自大集鎮。

紅豔豔的秧歌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而在距離大集鎮4公里的省級貧困村——付海村, 秧歌服是無數個李翠英的生活希望, 他們像癡迷黃土地一樣癡迷紅豔豔的秧歌服, 並且賭上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耐心。

向孫子借課本, 和侄子學縫紉

付海村算不上是荒涼的艽野之鄉, 但也並無高築巨構, 大部分農居沿著狹長的村道分佈, 從衛星地圖上看, 這不過是一個距離曹縣市區20公里、鑲嵌在綠田中的典型農村。

五年前, 這裡無山可傍、無水可依, 留守的老年人將生活的希望押在半年一收的玉米和小麥上, 扳著手指數離鄉打工的兒女們歸家的日子。 向泥土討生活的人節儉又無奈, 一年收入不過兩三千元, 哪家買了輛電瓶車都是一個從街頭傳到巷尾的大新聞。

現在, 農村電商成了付海村內常見的標語。

50歲的晉培勤也曾是開著麵包車“衣錦還鄉”的人物之一。

在外做了十幾年建材生意, 晉培勤並沒有村裡人想像的風光, 虧多盈少的他幾次想回村, 但也怕面子上掛不住。 2012年, 聽說侄子學隔壁村開起了淘寶店賣演出服, 自恃有經商頭腦的晉培勤也想湊熱鬧, 趕緊拿身份證註冊了一個, 去別家拿貨賣, 小打小鬧賺了點錢, 算是給自己留條退路。

直到2016年底, 晉培勤拿妻女的身份證新開兩家淘寶店, 才算是正式回村成為“淘寶大軍”中的一員。 當他準備掄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 發現已經晚了。 2300余口人的付海村, 近半做了淘寶, 60多戶人家已經靠賣秧歌服蓋起了新樓房、買上了小轎車。

“要是當初早點當正事幹就好了!”晉培勤懊惱不已, 但也並沒有放棄。

為了學打字當客服, 他找剛上小學的孫子借來一年級的語文課本, 開始學拼音。 還特地去鎮上花了3000元買了一台新電腦, 天天練打字, 因為不熟悉鍵盤和拼音, 他就用一個手指挨個鍵盤慢慢敲。 作為村裡年紀最大的淘寶店主, 老晉的“一指禪”家喻戶曉。

選款、上架、運營, 老晉自己琢磨了幾個月, 也算半個專家。 偶爾和村裡的七八個朋友約著吃飯, 一坐下來就聊淘寶怎麼做, 連酒也不喝了——怕耽誤晚上值班做客服。

為了減少成本, 老晉決定自己做衣服。 院子裡的小平房被獨立出來做車間, 年紀大些的親戚都來幫忙釘扣子、燙花邊。 村子裡的布料輔料早已一條龍服務, 不出村子就能買到做一件秧歌服所需的全部原材料。和侄子學了縫紉和打板之後,老晉但凡在網上看了好的款式,便學著自己打板、設計、改良、裁剪,就連妻子踩縫紉機的技術都不如老晉溜。

每一件秧歌服在包裝前都要精心熨燙。

正對面是電腦,右手邊是縫紉機,老晉在五平米的小房間裡邊做客服邊做衣服。永遠亮著屏的電腦,已經幫老晉賣出了200多件秧歌服。

“晚上去鎮上的健身房跑跑步舉舉鐵,幹我們這行的運動太少了”,50歲的老晉摸摸肚子笑著說,村裡和他一塊健身的小夥子,已經從260斤減到了200斤,“他的淘寶店開得好,一天能賣幾百件呢,正好邊健身邊取經。”

李想的十三年和五年

老晉秧歌服上的繡花都來自村裡最大的繡花廠,老闆娘李想38歲,是個有理想的女人。

“我是我們村第四個買電腦的”,李想捂著嘴笑。在義烏做了13年服裝女工,李想和丈夫沒攢下什麼錢,一個月三千的工資光是吃飯租房的開銷就去了大半。2010年,李想舉家回村,第一件事便是買一台電腦。

李想原本打算學隔壁村做淘寶賣服裝,無奈人手不夠。她也兼著給自家種了兩畝玉米,半年之後只收了1000多斤,按7毛一斤的價格賣出去,除掉化肥農藥的開支,才賺了900多塊錢。

“都說農民對土地有感情,實際上我對這個土地就沒有一點感情。咱就是沒有辦法,無奈……花十分代價以後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覺得熬這個時間都熬得很心疼。”這是焦波《鄉村裡的中國》中村民杜深忠的名言。

李想不願意“背朝黃土面朝天”式的熬時間,但她對付海村有感情,不願看到這個永遠在貢獻和輸出的貧困村只剩下老人和狗,像擠幹了奶的母牛,憔悴地老去。

2013年,李想花12萬買了兩台繡花機,給大集鎮裡各個做表演服的村子提供繡花輔料。這一步險棋折騰了李想半條命,所幸大獲全勝。如今,李想繡花廠已經有15台機器,300多種花型,一年可以賺30多萬。她的兄長弟妹全開了繡花廠或者淘寶店,妹妹前幾天新買賓士車,特意選了帶兩個數字8的牌照。李想生日那天,丈夫還發了一個1888元的紅包,去鎮上看了電影。

李想的繡花廠。

對於村裡的巨變,李想最有發言權。村子裡的淘寶店從原來的2家到20多家,都是從李想繡花廠拿的貨,秧歌服、影視軍裝、古裝,表演服的生意在短短3年時間裡翻了五六倍。訂單量從幾百套到幾萬套,花色和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件古裝披風的一朵繡花就要六塊錢。

一件古裝披風的繡花就要六元。

“三年前路邊的樓房都很少,現在全都裝修一新,三年前很少有電腦,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有些還配了五六台,聯手機都要用好一點的,能同時掛好幾個店。”李想打趣道,以前連電瓶車都稀罕的小村莊,現在每家都買上了小轎車,村口的大路經常堵車嚴重。

昔日電瓶車都稀罕,如今村裡的小道常堵車。

滾滾而來的財富改變著村莊。如果時間倒回三年前,38歲農村婦女的生活狀態大抵是閑來無事、搬張桌子打打麻將,可李想去年忙得只放了一天假,“連家裡新買的兩套房子都沒來得及去住”。昔日茶餘飯後議論東家長西家短的婦女們,如今連打牌都組不起局,個個成了做衣服的專家。就連70多歲的老太太都不閑著,也能幫忙疊個衣服打個包。

70多歲的老太太也能幫忙釘個扣子鑲個花邊。

用李想的話說,村裡人通過淘寶賺到的錢,比他們大半輩子賺到的還多。

00後的家族淘寶店

李想繡花廠有位元大客戶,是村裡的一個00後,晉興奇。

和許多幼年逃離鄉村、渴望融入城市的年輕人不同,晉興奇從未想過逃離,他在家族淘寶店的集群效應中薰陶長大——70後的叔叔、80後的堂哥、90後的親姐各有三五家淘寶店。和家裡親戚取經後,晉興奇初一就開了第一家網店,算是村子裡年齡最小的創業者。

一台電腦、一張床,就是00後晉興奇的“工作室”。

每年的六一、元旦,才是付海村的“雙11”。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淘寶店是付海村裡網銷秧歌服的衝鋒隊,村上的大戶在六一兒童節一天就能賣出200萬的銷售額。對於昔日的貧困村來說,這是一輩子都“不可能的數字”。

年輕的力量也在轉型和創新中承擔重責。因為兒童秧歌服和成人秧歌服的種類繁多,往往一家就做幾個款式,互相抱團取暖。鑲羽毛的、喇叭袖的、各式花色的,只要能在網上搜到的秧歌服款式,就能在付海村的某一家農戶中找到。在晉興奇的手機裡,一共有300多個表演服交流群,有些是2000人的大群,常有尋找款式和樣品的資訊。

前不久,晉興奇新設計的碎花紅色秧歌服不到一年就賣出了3萬件。他給自己申請了一家公司,將其中一間淘寶店升級為企業店鋪,作為18歲的生日禮物,目前日銷過萬。

走在付海村的小路上,虯枝崢嶸的楊樹以刺破天空的姿勢扔下最後一片葉子,立在土磚平房和玉米堆的中間,院子裡晾著一排排紅豔豔的秧歌服,在濛濛的土黃色環境中格外鮮豔。

“叮咚叮咚”,沿路的小平房裡傳出連續不斷的旺旺提醒,擲地有聲。

不出村子就能買到做一件秧歌服所需的全部原材料。和侄子學了縫紉和打板之後,老晉但凡在網上看了好的款式,便學著自己打板、設計、改良、裁剪,就連妻子踩縫紉機的技術都不如老晉溜。

每一件秧歌服在包裝前都要精心熨燙。

正對面是電腦,右手邊是縫紉機,老晉在五平米的小房間裡邊做客服邊做衣服。永遠亮著屏的電腦,已經幫老晉賣出了200多件秧歌服。

“晚上去鎮上的健身房跑跑步舉舉鐵,幹我們這行的運動太少了”,50歲的老晉摸摸肚子笑著說,村裡和他一塊健身的小夥子,已經從260斤減到了200斤,“他的淘寶店開得好,一天能賣幾百件呢,正好邊健身邊取經。”

李想的十三年和五年

老晉秧歌服上的繡花都來自村裡最大的繡花廠,老闆娘李想38歲,是個有理想的女人。

“我是我們村第四個買電腦的”,李想捂著嘴笑。在義烏做了13年服裝女工,李想和丈夫沒攢下什麼錢,一個月三千的工資光是吃飯租房的開銷就去了大半。2010年,李想舉家回村,第一件事便是買一台電腦。

李想原本打算學隔壁村做淘寶賣服裝,無奈人手不夠。她也兼著給自家種了兩畝玉米,半年之後只收了1000多斤,按7毛一斤的價格賣出去,除掉化肥農藥的開支,才賺了900多塊錢。

“都說農民對土地有感情,實際上我對這個土地就沒有一點感情。咱就是沒有辦法,無奈……花十分代價以後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覺得熬這個時間都熬得很心疼。”這是焦波《鄉村裡的中國》中村民杜深忠的名言。

李想不願意“背朝黃土面朝天”式的熬時間,但她對付海村有感情,不願看到這個永遠在貢獻和輸出的貧困村只剩下老人和狗,像擠幹了奶的母牛,憔悴地老去。

2013年,李想花12萬買了兩台繡花機,給大集鎮裡各個做表演服的村子提供繡花輔料。這一步險棋折騰了李想半條命,所幸大獲全勝。如今,李想繡花廠已經有15台機器,300多種花型,一年可以賺30多萬。她的兄長弟妹全開了繡花廠或者淘寶店,妹妹前幾天新買賓士車,特意選了帶兩個數字8的牌照。李想生日那天,丈夫還發了一個1888元的紅包,去鎮上看了電影。

李想的繡花廠。

對於村裡的巨變,李想最有發言權。村子裡的淘寶店從原來的2家到20多家,都是從李想繡花廠拿的貨,秧歌服、影視軍裝、古裝,表演服的生意在短短3年時間裡翻了五六倍。訂單量從幾百套到幾萬套,花色和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件古裝披風的一朵繡花就要六塊錢。

一件古裝披風的繡花就要六元。

“三年前路邊的樓房都很少,現在全都裝修一新,三年前很少有電腦,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有些還配了五六台,聯手機都要用好一點的,能同時掛好幾個店。”李想打趣道,以前連電瓶車都稀罕的小村莊,現在每家都買上了小轎車,村口的大路經常堵車嚴重。

昔日電瓶車都稀罕,如今村裡的小道常堵車。

滾滾而來的財富改變著村莊。如果時間倒回三年前,38歲農村婦女的生活狀態大抵是閑來無事、搬張桌子打打麻將,可李想去年忙得只放了一天假,“連家裡新買的兩套房子都沒來得及去住”。昔日茶餘飯後議論東家長西家短的婦女們,如今連打牌都組不起局,個個成了做衣服的專家。就連70多歲的老太太都不閑著,也能幫忙疊個衣服打個包。

70多歲的老太太也能幫忙釘個扣子鑲個花邊。

用李想的話說,村裡人通過淘寶賺到的錢,比他們大半輩子賺到的還多。

00後的家族淘寶店

李想繡花廠有位元大客戶,是村裡的一個00後,晉興奇。

和許多幼年逃離鄉村、渴望融入城市的年輕人不同,晉興奇從未想過逃離,他在家族淘寶店的集群效應中薰陶長大——70後的叔叔、80後的堂哥、90後的親姐各有三五家淘寶店。和家裡親戚取經後,晉興奇初一就開了第一家網店,算是村子裡年齡最小的創業者。

一台電腦、一張床,就是00後晉興奇的“工作室”。

每年的六一、元旦,才是付海村的“雙11”。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淘寶店是付海村裡網銷秧歌服的衝鋒隊,村上的大戶在六一兒童節一天就能賣出200萬的銷售額。對於昔日的貧困村來說,這是一輩子都“不可能的數字”。

年輕的力量也在轉型和創新中承擔重責。因為兒童秧歌服和成人秧歌服的種類繁多,往往一家就做幾個款式,互相抱團取暖。鑲羽毛的、喇叭袖的、各式花色的,只要能在網上搜到的秧歌服款式,就能在付海村的某一家農戶中找到。在晉興奇的手機裡,一共有300多個表演服交流群,有些是2000人的大群,常有尋找款式和樣品的資訊。

前不久,晉興奇新設計的碎花紅色秧歌服不到一年就賣出了3萬件。他給自己申請了一家公司,將其中一間淘寶店升級為企業店鋪,作為18歲的生日禮物,目前日銷過萬。

走在付海村的小路上,虯枝崢嶸的楊樹以刺破天空的姿勢扔下最後一片葉子,立在土磚平房和玉米堆的中間,院子裡晾著一排排紅豔豔的秧歌服,在濛濛的土黃色環境中格外鮮豔。

“叮咚叮咚”,沿路的小平房裡傳出連續不斷的旺旺提醒,擲地有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