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鄉土中國」清朝電視劇中的甯古塔就在中國東北

甯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 轉寫:ningguta)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 是清代甯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 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 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甯古塔、三姓、琿春)。 後來其轄域縮小, 有舊城遺址。

甯古塔有新舊兩城, 相距25千米。 舊城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 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 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 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甯安市城地。 其地原為渤海故壤、上京龍泉府故址, 距今縣城35千米(今甯安東京城)。

順治十年(1653)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 長期為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 每年六月, 派出官員至黑龍江下游普祿鄉, 收受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居民貢貂。 17世紀中葉, 俄國哥薩克侵擾黑龍江流域, 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討。 康熙元年, 更昂邦章京為鎮守甯古塔等處將軍。 十五年, 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 以副都統鎮守此地。 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于甯古塔, 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 三十三年裁副都統。 宣統元年(1909), 綏芬廳升為府, 遷駐三岔口, 1910年此地改置甯安府。 1913年改為縣。 今為黑龍江省甯安市治所在地。

甯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 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 隨著設廳, 疆土逐漸減少。 作為國防重鎮的甯古塔, 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 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 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 因此甯古塔與盛京齊名。

甯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縣舊街古城村附近, 清太宗皇太極建國號大清後, 任命吳巴海為鎮守甯古塔副都統, 前後共有73任。 由於甯古塔處於邊塞要衝, 光緒八年(1882)任容山為副都統, 光緒九年(1883)另設欽差大臣一員, 此員為吳大澄, 是清末洋務派著名人物。 光緒九年容山重修甯古塔城牆, 胡適父親胡傳為其代撰《重修牙城記》。

甯古塔源自甯古台, 意思是“六個”, 本來並無異議, 但後來竟與清太祖的“六祖”聯繫起來, 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 故稱其地為甯古塔貝勒, 簡稱甯古塔。 清人稱其:“南瞻長白, 北繞龍江, 允邊城之雄區, 壯金湯之帝裡。 ”

從順治年間開始,

甯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 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歎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 他們的到來, 傳播了中原文化, 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 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 教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 採集人參和蜂蜜, 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