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沈起煒與《歷史故事》:80年代歷史讀物的大手筆與小文章

上世紀80年代初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曾出版一個系列的中國古代歷史普及讀物, 書名以歷史年代冠於“歷史故事”以前。 其中水準最高者當屬沈起煒所著的《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 這兩本書與《上下五千年》年代相近, 名聲卻遠遠遜色於後者。 但是在我看來, 這是兩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為什麼要學歷史

沈起煒(1914-2012)是江蘇蘇州人, 祖籍浙江海寧。 他的父親沈炳榮, 1903年曾經官費留學日本法政大學。 後在九江、蘇州兩地任職。 1926年, 沈起煒隨父親從江西九江回到故鄉蘇州。 蘇州的園林小橋流水, 給他這個長期客居外鄉的蘇州人的印象並不好,

“蘇州的黑漆牆門, 好像沒啥勁”。

幼年的沈起煒與父親

沈起煒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一附中高中, 中學畢業前, 他一心一意想做文學家, 但其父竭力勸他讀法律, 司法界他熟人多, 可以照應點。 他曾經動心, 想這樣出路比較好。

進了大學半個多月, 就是“九一八”事件, 蘇州的學生也到南京請願, 於是沈起煒在中央軍校聽到了蔣介石一次演講。 至於老蔣的表現麼, 實在是令人情何以堪, 按照沈起煒後來的回憶, “但是當時想不到蔣介石會堅持抗戰到底的, 他在老百姓面前的表現像個賣國賊”。 結果沈起煒在雜誌上看見一篇文章, 說社會科學是救國的科學, 於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選了社會學做主科, 1935年畢業于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但是, 沈起煒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又發現一樁事情, 社會學在蘇聯是沒有的, 蘇聯認為社會學是資產階級的學問, “國民黨這樣, 20年後一定是共產黨的天下, 假使讀資產階級的社會學, 將來在社會上可能沒有立足之地”,

所以沈起煒就轉變了方向, “歷史是我可以安身立命的一門學科”。

大學畢業之後, 沈起煒歷任上海國華中學、交通中學、蘇州有原中學和上海大同大學附中、南洋模範中學等校教師。 1954年調入上海市中學教師進修學院(1960年改名上海教育學院, 後併入華東師範大學), 任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 還擔任上海歷史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並受聘為國家教委歷史教學大綱第一屆審查委員,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可以說, 沈起煒自1938年開始執教, 直至1988年退休, 前後50年, 前16年為中學生之師, 後34年為中學教師之師。 他參加了《辭海》的歷次修訂, 直到2009年, 以96歲高齡, 還審閱了一部分稿件, 勞心焦思, 是《辭海》的大功臣。

1985 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上海中學歷史教師手冊》, 這是一部優秀的備課指南。 全書共65萬字, 大量收錄了名詞解釋和參考資料, 很多是歷史教師應該知道而又為許多人容易弄錯或不大明白的。 這對廣大歷史教師備課極有幫助, 出版後被不少人奉為圭臬, 上海的中學歷史教師一度人手一冊。

《辭海》

作為一個歷史教育家, 首先要解決的自然是“學歷史有什麼用”這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1981年, 沈起煒在《為什麼必須學歷史》裡回答了這個問題, 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和“以史為鑒”之外, 沈起煒還專門提到, “一個人沒有或只有一點極可憐的歷史知識, 很難認識社會。 在一個民主的國家裡, 假使多數公民對社會沒有足夠的認識, 民主是不能真正實現的。 ”

大手筆撰寫的小文章

在歷史教育活動之外, 沈起煒從五十年代以來撰寫了大量歷史普及讀物, 其文筆秀麗, 敘事生動, 既有專業厚度, 又不乏詼諧幽默, 文筆流暢, 通俗易懂, 誠可謂是大手筆撰寫的小文章。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李秀成》。作為蘇州人,沈起煒肯定對這位太平天國忠王在蘇州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蘇州博物館隔壁)有印象,他也提到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史上基本上是個被肯定的人物。“但是他也懷疑,對這個人是不是印象太好?因為李鴻章攻克蘇州,到忠王府去看過,李鴻章有一個印象,說從來沒看見過這麼講究的地方。可見太平天國的王爺闊得不得了,過於奢華了,這個人應該不會太好,不會值得過分抬高”。

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忠王府

“文革”結束後,沈起煒的歷史普及讀物寫作進入了高產期。其中堪稱代表作的就是《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

這兩本書成書於上世紀80年代早期,與《上下五千年》的年代相近,但名聲遠遠遜色。這裡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上下五千年》的書名討巧,而《XX歷史故事》一聽就有一種生疏感也是事實。第二,這兩種書的物件導向不一樣,《上下五千年》屬於《兒童文庫》,而《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則屬於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文庫》,忙於應試教育的中學生若非興趣所在,自然不大可能有太多閒暇去看這種“閒書”。

但《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實在是兩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中學生文庫》有一個從先秦到明清的歷史故事的系列,作者不同,水準亦有參差,而由沈起煒撰寫的此兩本書可謂執牛耳者。關於《先秦歷史故事》,數年前,網路之上竟有同好將其全文數位化做出文本文檔置於網上共用,原因就是有感于“作者宛如一位長輩在給我們講故事,自然親切,適時加上兩句評論,畫龍點睛。再輔以適當的考古、文化知識,讓歷史更加生動而真實”。這段話實在是於我心有戚戚焉。筆者六年級初讀此書時,就對沈先生這種洗練文字加上精當點評的文風印象深刻,時至今日仍舊是欲模仿而不可得也。

《先秦歷史故事》

至於《宋元歷史故事》,實在是沈起煒專長之處。早年他的論著就大多偏重于趙宋一代,如得到歷史學家吳晗和翁獨健的稱許的《文天祥》、《宋金戰爭史略》、《楊家將的歷史和傳說》等等。這段400年的歷史,就完全濃縮在了在這本只有315頁的《宋元歷史故事》的39個故事之中,卻無挂一漏萬之憾,足見作者之功力。對於如今在網路上引發無盡口水之爭的元軍滅宋,沈起煒也早就給出了公允之論:“我們肯定的只是統一的結果,所以我們決不能因有統一的結果而否定南宋軍民抵抗的正義性。”可惜,類似《宋元歷史故事》的普及讀物將來出現的可能已經不大了,就像沈起煒後來自己所說的,“宋代可以寫,但是我不願意寫,因為衝突的事體宋代頂頂多,頂頂複雜,不把宋朝人的愛國精神講到一定高度,有人會說你愛國主義寫得不足;講到抵抗得厲害呢,又妨礙民族關係……”

《宋元歷史故事》

一點微小的貢獻

這也正是沈起煒在應邀續寫黎東方先生的《細說中國歷史》系列時沒有選擇《細說宋朝》的原因,當時年過八旬的老先生選擇了一個過去不曾涉足的歷史領域,撰寫了《細說兩晉南北朝》。好在沈先生對史事精熟融通,他採用黎東方擇要細說的辦法加以闡述,遵照“細不是什麼多講,而在於不說則已,說到的就詳加以刻畫”的原則動筆,條分縷析,由繁返約,讀起來非常醒目,亦是一本佳作。

不過,對於自己的眾多著作,沈起煒自己說承認做過的一點微小的貢獻不過是“《歷史大事年表》比較有用場一點”。此書上起遠古,下迄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全書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反映,所載史事力求真實、具體,以年為單位,一年之內試用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的寫法,不強系年月日,也不廢分月敘述,同時注意吸收考古成果,分別插入有關年份中去,以期與文獻資料相吻合。使讀者既便檢事,也可以流覽全編,略知我國古代史事要略。此書在 1983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眾口交譽,著名歷史學家譚驤讚不絕口,稱之為“小《資治通鑒》”,1986 年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但沈起煒自己還有遺憾,受到當時時代條件的限制,《歷史大事年表》還是“以五種生產方式(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為歷史的分期”。

2012年7月27日的《蘇州日報》,刊發了對於沈起煒先生的專訪,《沈起煒:歷史可以回答中國為啥是現在這樣》。在文頭,還專門提到“沈起煒先生鶴髮童顏,口齒清晰,唯聽力衰退,需要借助助聽器。一口蘇州話字正腔圓,緩緩道來,有評彈的韻味”。可是令人感到一絲傷感的是沈起煒先生竟于前一天(2012 年7月26日)駕鶴西去。而這篇專訪已然排版而無法更改(《蘇州日報》在早晨出版),也因此成為這位99歲老人的最後絕唱。

晚年的沈起煒先生

這篇採訪記實際上是沈先生對於自己生平的回憶錄。除此之外,對於記者提到的“如果讓您穿越,您願意穿越到哪個朝代”的問題,沈先生的回答卻是,“我不大願意穿越到任何朝代。清朝,要拖著根辮子,作孽;明朝的皇帝一句話不對,朝廷上做官的拉下來就吃板子,你想啥滋味?唐朝,細細想想,真正繁榮富強的年數並不多,後半段弄得一塌糊塗。唐朝所有的人物中間,我頂頂歡喜的一個人物是杜甫,但是杜甫這樣的生活,我絕對不願意過,杜甫多苦啊;李太白得志的時間也很少,而且就是唐玄宗楊貴妃過著荒淫的生活,需要大詩人去唱讚歌,想穿了一點沒意思。”

看起來,沈先生最中意的古代朝代還是西漢,“要穿越,還是穿越到漢朝去,穿越到西漢去,西漢是解決中國長期統一、穩定的問題的時代”。而在寫作《細說中國歷史》系列時,若非王子今先生已寫漢代,我們或許就可以看到沈起煒版本的《細說兩漢》對於劉邦項羽乃至閹黨亂政的評價是怎麼樣的了,因為沈起煒先生自己也說過,“我想寫兩漢”。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歷史教學者,中華文明的成長時期在沈起煒眼裡始終是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就像《先秦歷史故事》的最後一句所寫的那樣:“封建社會後期特有的那種死氣沉沉的樣子,本來就不是中國人民的本色。”

《先秦歷史故事》的最後一頁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李秀成》。作為蘇州人,沈起煒肯定對這位太平天國忠王在蘇州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蘇州博物館隔壁)有印象,他也提到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史上基本上是個被肯定的人物。“但是他也懷疑,對這個人是不是印象太好?因為李鴻章攻克蘇州,到忠王府去看過,李鴻章有一個印象,說從來沒看見過這麼講究的地方。可見太平天國的王爺闊得不得了,過於奢華了,這個人應該不會太好,不會值得過分抬高”。

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忠王府

“文革”結束後,沈起煒的歷史普及讀物寫作進入了高產期。其中堪稱代表作的就是《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

這兩本書成書於上世紀80年代早期,與《上下五千年》的年代相近,但名聲遠遠遜色。這裡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上下五千年》的書名討巧,而《XX歷史故事》一聽就有一種生疏感也是事實。第二,這兩種書的物件導向不一樣,《上下五千年》屬於《兒童文庫》,而《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則屬於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文庫》,忙於應試教育的中學生若非興趣所在,自然不大可能有太多閒暇去看這種“閒書”。

但《先秦歷史故事》與《宋元歷史故事》實在是兩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中學生文庫》有一個從先秦到明清的歷史故事的系列,作者不同,水準亦有參差,而由沈起煒撰寫的此兩本書可謂執牛耳者。關於《先秦歷史故事》,數年前,網路之上竟有同好將其全文數位化做出文本文檔置於網上共用,原因就是有感于“作者宛如一位長輩在給我們講故事,自然親切,適時加上兩句評論,畫龍點睛。再輔以適當的考古、文化知識,讓歷史更加生動而真實”。這段話實在是於我心有戚戚焉。筆者六年級初讀此書時,就對沈先生這種洗練文字加上精當點評的文風印象深刻,時至今日仍舊是欲模仿而不可得也。

《先秦歷史故事》

至於《宋元歷史故事》,實在是沈起煒專長之處。早年他的論著就大多偏重于趙宋一代,如得到歷史學家吳晗和翁獨健的稱許的《文天祥》、《宋金戰爭史略》、《楊家將的歷史和傳說》等等。這段400年的歷史,就完全濃縮在了在這本只有315頁的《宋元歷史故事》的39個故事之中,卻無挂一漏萬之憾,足見作者之功力。對於如今在網路上引發無盡口水之爭的元軍滅宋,沈起煒也早就給出了公允之論:“我們肯定的只是統一的結果,所以我們決不能因有統一的結果而否定南宋軍民抵抗的正義性。”可惜,類似《宋元歷史故事》的普及讀物將來出現的可能已經不大了,就像沈起煒後來自己所說的,“宋代可以寫,但是我不願意寫,因為衝突的事體宋代頂頂多,頂頂複雜,不把宋朝人的愛國精神講到一定高度,有人會說你愛國主義寫得不足;講到抵抗得厲害呢,又妨礙民族關係……”

《宋元歷史故事》

一點微小的貢獻

這也正是沈起煒在應邀續寫黎東方先生的《細說中國歷史》系列時沒有選擇《細說宋朝》的原因,當時年過八旬的老先生選擇了一個過去不曾涉足的歷史領域,撰寫了《細說兩晉南北朝》。好在沈先生對史事精熟融通,他採用黎東方擇要細說的辦法加以闡述,遵照“細不是什麼多講,而在於不說則已,說到的就詳加以刻畫”的原則動筆,條分縷析,由繁返約,讀起來非常醒目,亦是一本佳作。

不過,對於自己的眾多著作,沈起煒自己說承認做過的一點微小的貢獻不過是“《歷史大事年表》比較有用場一點”。此書上起遠古,下迄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全書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反映,所載史事力求真實、具體,以年為單位,一年之內試用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的寫法,不強系年月日,也不廢分月敘述,同時注意吸收考古成果,分別插入有關年份中去,以期與文獻資料相吻合。使讀者既便檢事,也可以流覽全編,略知我國古代史事要略。此書在 1983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眾口交譽,著名歷史學家譚驤讚不絕口,稱之為“小《資治通鑒》”,1986 年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但沈起煒自己還有遺憾,受到當時時代條件的限制,《歷史大事年表》還是“以五種生產方式(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為歷史的分期”。

2012年7月27日的《蘇州日報》,刊發了對於沈起煒先生的專訪,《沈起煒:歷史可以回答中國為啥是現在這樣》。在文頭,還專門提到“沈起煒先生鶴髮童顏,口齒清晰,唯聽力衰退,需要借助助聽器。一口蘇州話字正腔圓,緩緩道來,有評彈的韻味”。可是令人感到一絲傷感的是沈起煒先生竟于前一天(2012 年7月26日)駕鶴西去。而這篇專訪已然排版而無法更改(《蘇州日報》在早晨出版),也因此成為這位99歲老人的最後絕唱。

晚年的沈起煒先生

這篇採訪記實際上是沈先生對於自己生平的回憶錄。除此之外,對於記者提到的“如果讓您穿越,您願意穿越到哪個朝代”的問題,沈先生的回答卻是,“我不大願意穿越到任何朝代。清朝,要拖著根辮子,作孽;明朝的皇帝一句話不對,朝廷上做官的拉下來就吃板子,你想啥滋味?唐朝,細細想想,真正繁榮富強的年數並不多,後半段弄得一塌糊塗。唐朝所有的人物中間,我頂頂歡喜的一個人物是杜甫,但是杜甫這樣的生活,我絕對不願意過,杜甫多苦啊;李太白得志的時間也很少,而且就是唐玄宗楊貴妃過著荒淫的生活,需要大詩人去唱讚歌,想穿了一點沒意思。”

看起來,沈先生最中意的古代朝代還是西漢,“要穿越,還是穿越到漢朝去,穿越到西漢去,西漢是解決中國長期統一、穩定的問題的時代”。而在寫作《細說中國歷史》系列時,若非王子今先生已寫漢代,我們或許就可以看到沈起煒版本的《細說兩漢》對於劉邦項羽乃至閹黨亂政的評價是怎麼樣的了,因為沈起煒先生自己也說過,“我想寫兩漢”。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歷史教學者,中華文明的成長時期在沈起煒眼裡始終是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就像《先秦歷史故事》的最後一句所寫的那樣:“封建社會後期特有的那種死氣沉沉的樣子,本來就不是中國人民的本色。”

《先秦歷史故事》的最後一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