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典故說春秋93:“惴惴不安”,秦穆公臨死前的殘暴

“惴惴不安”這個成語出自《詩經·秦風·黃鳥》, 詩的內容描寫了秦穆公死後發生的一件事, 作者也借這個典故對秦穆公人生最後時刻犯下的罪行進行了批判。

上回說到, 在西元前621年, 秦穆公身患重病, 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這個時候的秦穆公已經是個61歲高齡的老人, 他馳騁沙場幾十年, 創下不少豐功偉績, 而如今卻也難逃歲月的魔掌, 隨著他病情的發展, 秦穆公預感到自己人生即將走到盡頭, 是時候該為後事做準備了。

和大多數的帝王一樣, 在自己的彌留之際, 秦穆公除了要確定繼承人選,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關於陵墓的修建工作。 在君王們的看來, 陵墓是他們死後要長久居住的地方, 所以工程上絕對不能有任何馬虎, 不但要做到跟他們生前居住的地方一樣豪華, 而且為了避免自己死後不至於孤獨, 也催生出了一種特殊的風俗, 那就是殉葬制度。

在春秋以前的奴隸社會中, 君王身邊的妻妾奴僕都是君王的私有財產, 所以君王死了之後, 這些人被要求陪葬也通常被認為是情理之中, 然而到了春秋之後, 隨著中原人越來越重視對於聲明的重視也開始逐漸加強, 很多中原貴族都已經逐漸放棄了陪葬的制度, 可是秦國卻因為靠近西戎, 在文化上還是受西戎諸國的影響比較大, 雖然後來在蹇叔和百里奚等人的努力下, 秦穆公也在努力向中原文明靠攏, 卻終究還是存在差距, 所以在秦穆公的思想中, 對於殉葬還是十分看重的。

根據秦穆公親自選定的名單, 被指定要為他殉葬的人多達177人, 這其中除了陪伴他的妻妾和伺候他日常起居的侍從之外,

還有三個非常關鍵的人物, 分別是奄息, 仲行、針虎, 三人同為秦國當時的名士子車之後, 不但學識淵博, 富有經天緯地支持, 而且品行也為人稱讚, 在秦國被並稱為“三良”, 當時有不少人都認為, 這幾人是繼百里奚、蹇叔和公孫枝之後, 最有希望能將秦國壯大之人。

而事實情況也的確如此, 秦穆公在他晚年的時候, 對這幾人十分器重, 將君國大事全部交由他們處理, 自己但凡遇到難處, 首先想到的也是向他們請教, 然而也正是由於秦穆公晚年對他們的依賴, 讓秦穆公覺得自己即便是死了也離不開他們的輔佐, 所以奄息、仲行和針虎三人的名字便赫然出現在殉葬人員的名單之列。

秦穆公的這個決定公佈之後, 立即便在秦國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 由於奄息等三人的名氣很大, 不但在秦國人盡皆知, 就連周邊也有許多文人專程慕名來拜訪, 所以很多大臣都上書向秦穆公提出反對, 然而一生英明的秦穆公卻在臨死之際卻變得, 無論手下如何苦勸, 秦穆公都一概拒絕,

最終奄息等三人還是沒能逃脫殉葬的命運。

西元前621年, 秦穆公病世, 秦國上下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世子罃親自主持, 規模十分浩大, 秦穆公下葬之後, 按照他生前的指示, 包括三良在內的總計177人全部殉葬, 人數之多另當時的其他國家無不感到震驚。

秦穆公659即位,在位38年,他的一生征戰無數,取得的成績也令人讚歎,在他執政期間,禮賢下士、尊重人才,使得有識之士能夠彰顯其才,他發展軍事、善待百姓,為秦國發展初期迎來一段開明清正的時期,他勤於政事、開疆拓土,成功將一個偏居西隅、積貧積弱的蠻夷之邦推向大國的行列。

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為的人,卻在臨死之前犯下了荒唐的錯誤,而這個錯誤直接導致在他死後的數百年裡,秦國一直都處在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也正因為如此,

終春秋之世,秦國都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直到西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任用商鞅變法施行改革,秦國的狀況才有所突破,後來人們評論至此,都認為是秦穆公枉殺忠良,惹怒了天神,上天這才有意天降罪于秦國。

在《詩經》裡,人們對秦穆公殉葬三良的做法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說只要從他的墓穴旁邊經過,想起當年殉葬的慘狀,就會不由得感到“惴惴其栗”,成語“惴惴不安”正是由此而來。

秦穆公死後,他所立的世子罃即位,是為秦康公,就在秦康公即位不久,秦國又和晉國發生一段難以言說的糾葛。這場糾葛與晉國的一人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這個人是誰,整個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華而不實”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典故大雜燴)。

秦穆公659即位,在位38年,他的一生征戰無數,取得的成績也令人讚歎,在他執政期間,禮賢下士、尊重人才,使得有識之士能夠彰顯其才,他發展軍事、善待百姓,為秦國發展初期迎來一段開明清正的時期,他勤於政事、開疆拓土,成功將一個偏居西隅、積貧積弱的蠻夷之邦推向大國的行列。

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為的人,卻在臨死之前犯下了荒唐的錯誤,而這個錯誤直接導致在他死後的數百年裡,秦國一直都處在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也正因為如此,

終春秋之世,秦國都再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直到西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任用商鞅變法施行改革,秦國的狀況才有所突破,後來人們評論至此,都認為是秦穆公枉殺忠良,惹怒了天神,上天這才有意天降罪于秦國。

在《詩經》裡,人們對秦穆公殉葬三良的做法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說只要從他的墓穴旁邊經過,想起當年殉葬的慘狀,就會不由得感到“惴惴其栗”,成語“惴惴不安”正是由此而來。

秦穆公死後,他所立的世子罃即位,是為秦康公,就在秦康公即位不久,秦國又和晉國發生一段難以言說的糾葛。這場糾葛與晉國的一人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這個人是誰,整個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華而不實”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典故大雜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