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下英雄 唯使君 操與奉先爾

01

因為我們通常看到的三國歷史, 都是經過政治宣傳、或是文學加工過的內容, 所以呂布在許多人心目中, 通常就是一個人能打好幾百個人的保鏢、打手;

總而言之, 他有勇無謀, 毫無政治頭腦。

其實呢, 翻開三國歷史, 能與呂布相提並論的人, 恐怕也就是曹操、劉備少數幾個人。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人收買了許褚, 許褚自然有機會殺掉曹操。

問題是, 許褚殺掉曹操, 能把曹操的軍隊都拉走嗎?肯定是不能的。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 如果有人收買了張飛, 張飛自然也有機會殺掉劉備, 問題是, 張飛殺掉劉備後, 能把劉備的軍隊都拉走嗎?

肯定是不能的。

02

用英雄傳奇的眼光看歷史, 自然會覺得呂布是只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反復無常的小弟;

問題是, 我們只要用現實的眼光看歷史, 自然會發現, 呂布絕對是一個大哥級的人物。

一切是顯然的, 如果呂布最大的資本,

就是他單挑能力一流, 他也許有機會殺了丁原, 但是怎麼能讓丁原軍隊帶到董卓一邊呢?

董卓的失敗, 從傳統歷史或演義去看, 那就是笨死的。

因為, 董卓只要有正常人的智商, 就不會失敗了。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呂布剛剛把自己大哥(丁原)火拼了。

董卓竟然還要把呂布當成親信, 還讓呂布負責安保工作, 這不是沒事找死嗎?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 董卓為什麼這樣信任呂布呢?

顯然是因為, 丁原死後, 呂布就是並州系的領銜人物。

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 卓兵於是大盛。

呂布作為並州系的領銜人物, 他的何去何從, 在當時絕對是舉足輕重的。

如果拋開呂布, 董卓也能控制丁原的軍隊, 他肯定會把呂布踢開的。

至少絕不會把呂布當成親信, 更不會讓呂布負責他的安保工作, 除非董卓腦袋進水了。

為了拉攏住呂布, 董卓必須得讓呂布覺得, 別人可以給呂布的, 董卓都能給;

而董卓可以給呂布的, 別人絕對給不起, 也不願意給。

最簡單而言, 董卓並不會因為呂布曾剛剛火拼過自己的大哥(丁原)就歧視呂布, 相反依然願意對呂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信任(讓他時刻跟隨在自己身邊, 並且讓他負責自己的安保工作)。

其它大佬能做到這一點嗎?

估計做不到, 因為並不是誰也有這種魄力的。

03

呂布有多牛,

我們只要知道, 張邈曾給呂布當過小弟, 就可以知道了。

張邈何許人也?

張邈是曹操最的好朋友, 幾乎沒有之一。

曹操在感覺前途渺茫時, 曾對自己的老婆孩子說, 如果我不幸犧牲了, 你們就跟著張邈混吧。

而且曹操渡過危險階段, 與張邈相逢, 兩個人也是相對流淚。

[注1]:太祖之征陶謙, 敕家曰;“我若不還, 往依孟卓。 ”後還, 見邈, 垂泣相對。 其親如此。

袁紹與張邈交往時,也一直是尊稱為兄的。

臧洪在痛斥袁紹時是這樣說的,你袁紹以前一直尊稱張邈為兄長,張邈有難時,你卻是管也不管,坐視張邈死去...

[注2]:洪據地瞋目曰:“......洪親見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同共暞力,為國除害,何為擁觽觀人屠滅!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

張邈絕對是老牌的士族成員。

在曹操、袁紹正式出道前,張邈就是傳說中的“八廚之”之一了。

[注3]: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從相關內容去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張邈當時的地位有多高了吧。呂布混得非常不如意時,張邈卻派人把呂布請來,並開始跟著呂布混了。

[注4]: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興平元年,太祖複征謙,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邈從之。...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

當然了,張邈、呂布一聯手,當時把曹操折騰的差點翻了船。

當時整個兗州,只有三座城池掛著曹操的旗幟,其它城池,都掛起了呂布的旗幟。

[注5]: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

更主要是,因為有張邈的支持,呂布一度把曹操打得都絕望了。後來是在昱等人的勸說下,曹操才曹度鼓起勇氣繼續與呂布作戰的。

[注6]:袁紹使人說操,欲使操遣家居鄴;操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之韓、彭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操乃止。

從某種意義上,呂布與丁原、董卓的關係,大約也就是張邈與曹操的關係。

換而言之,他們的關係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哥與小弟的關係,只是你坐頭把交椅,我坐後面交椅的關係。

也正因為這種原因,所以他們在關鍵時候背叛老大,老大當時就有可能翻了船。

曹操與張邈之間,那是表現的親如兄弟;

張邈在關鍵時候投靠了呂布,於是曹操當時差點翻了船。

當然了,張邈跟著呂布混的時候,也是計畫著,只要時機成熟,就把呂布踢開的。

總而言之“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

[注7]:宮說邈曰:“....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

丁原、董卓與呂布之間,那是表現的親如父子;結果呢?

當然了,呂布在關鍵時候投靠了董卓(後來投靠王允),丁原(董卓)當時就翻了船。

04

如果呂布後來也混成了傳說中的昭烈帝,呂布背叛的人再多,也只能證明呂布是一代梟雄。

事實上,劉備表現在外,跟呂布並沒有什麼區別。

因為凡是領著劉備混的人,凡是跟劉備合作的人,有幾個不被劉備擺上一道的呢?

如果劉備在沒有成為漢中王前,就被曹操滅掉了,我估計劉備在歷史上的形象,與呂布沒有任何差別。

曹操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向劉備伸出了援手,他卻與人密謀殺害曹操,還抓住機會就背叛了曹操;

劉表信任劉備,在劉備走投無路時收留了他,劉備卻在隆中與諸葛亮密謀霸佔劉表的地盤;

孫權幫助劉備,劉備卻賴著荊州(嚴格意義上說是江陵)不還;

劉璋信任劉備,結局就更不用說了。

劉備讓呂布守徐州時

問題是,呂布失敗了,劉備勝利了。

所以兩個性質沒有差別的人,蓋棺定論就天差地別了。

05

呂布的歷史地位之所以被人低估,大約是因為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呂布貪生怕死。

其實呢,呂布怎麼可能是貪生怕死的呢?

一切是顯然的,呂布作為大軍統帥,打仗時從來都是衝鋒在第一線,你說他貪生怕死嗎?

說得簡單點,呂布一直都是把頭撇在褲腰帶上創業的。

否則作為大軍統帥,怎麼會以單挑高手聞名于天下呢?

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也許有人會說,不管怎麼說,呂布在白門樓上的表現,實在太丟人了。

問題是,大家一定都知道有一個叫勾踐的人。

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那是極盡乞憐之能。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勾踐對夫差極盡乞憐之能後,夫差卻聽從伍子胥的勸說,把勾踐殺了。

那歷史上的勾踐,會以什麼形象定格呢?

肯定會以一個貪生怕死的的形象定格,因為作為一國之君失敗後,為了活命,你竟然能做出這種乞憐樣,你也太丟人了吧。

當然了,如果勾踐逃回越國,最後折騰了半天,還是讓夫差滅掉。

大家又會怎麼看勾踐呢?

自然會覺得,勾踐就是一個標準的小人。

因為夫差饒了他,他竟然還一心想害夫差,真是傳說中的中山狼啊。

同樣一件事,結果不同;我們對它的評價就會不同;

同樣一個人,結果不同,我們對他的評價也會不同。

如果呂布在白門樓乞降成功,後來歷經千難萬險,混成了傳說中的太祖皇帝,那們評價呂布時,肯定就會用另一種說詞。

也許有人會說,憑呂布那副德性,就算曹操不殺他,他就有可能打敗曹操。

問題是,如果夫差聽從伍子胥的勸說,當時就把勾踐殺了。

我們再說起勾踐時,誰會相信那個曾對夫差極盡乞憐之能的勾踐不死,一定能打敗夫差呢?

更主要的是,呂布早期就有大敗曹操的歷史;

而且曹操也不是什麼不敗的戰神,相反曹操也曾一再大敗。

曹操率軍討董卓,被差點死于董卓軍中;

在兗州之亂時,又差點死于呂布軍中。

[注8]: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注9]:濮陽大姓男氏為反間,操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軍敗,布騎得操而不識,問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操而追黃馬者。

以曹操這種經歷,誰敢說呂布活下來,一定無法打敗曹操呢?

以當時的危險,誰敢說曹操一定不會死呢?

如果曹操當時死了,那曹操蓋棺定論,還會有後來那樣牛嗎?

呂布有多牛,我們再知道一件事,就更可以知道了。

呂布殺董卓後,從關中逃出時,一共有多少呢?

也就幾百個人,

但是呂布很快東山再起,成為關東最舉足輕重的一個實力派;

先奪曹操兗州,後奪劉備徐州。

[注10]:布與戰城中,不勝,將數百騎以卓頭系馬鞍出走,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去。

通常的歷史、演義故事中,呂布只是一個單挑高手,而且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遠見的匹夫。但真實的呂布,顯然不是這是種形象。

因為呂布在這種窮途末路的背景下,依然能打開局面,本身就證明他是一個縱橫開合的高手。

否則率領幾百小弟,在一個遍地草頭王的關東地區,他拿什麼打開局面呢?

要知道,呂布此時只是一個率領幾百小弟的大哥;

但是不久後,他依然會成為一個完全與資格與曹操、劉備、袁紹、袁術相提並論的諸侯。

有時候,居高臨下看歷史,很容易滿足讀史者廉價的優越感。

但是這樣看到的歷史,通常遠離真實的歷史。

也許呂布可以稱得上有勇無謀,但那是與曹操、劉備相比的;

與普通人相比,人家無論勇與謀,都可以甩普通讀史者幾十條大街。

這就好象,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一名不文的人,經過自己努力,混成了億萬富翁;

後來因為一次投資失敗,賠的差點傾家蕩產;

最後人家又拿著幾百萬資產;

通過一系列經營,又爬上了時代富豪排行榜;

當然了,最後他又賠的一毛也沒有了。

面對這樣一個人,誰敢說人家的智商低於我們普通人呢?

呂布的人生,大約就是如此的。

呂布並沒有太了不起的出身,但是呂布在長安政府混得風生水起,就是三公與他相處時,也得小心作陪。

呂布在長安失敗後,又率幾百小弟,通過一系列縱橫開合,成為與曹操、劉備、袁術、袁紹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哥級人物。這樣的呂布,怎麼可能與有勇無謀聯繫在一起呢?

06

呂布的歷史地位,一直被人低估。

就是因為呂布的行事風格太極端了。

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呂布絕對有大哥的魅力,否則從關中逃亡的那一刻起,他就會漸漸變成孤寡人。

事實上,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那些大家公認的、非常牛的大哥,也不會有幾個人,會誓死追隨他們的。

所以,孟嘗君牛逼之時,身後有三千門客,但是孟君失勢的時候,只有馮諼一個人在身後追隨;

所以,廉頗牛逼的時候,門客也是多的去了,但是廉頗失勢時,大家都離開了他。

[注]:自從齊泯王罷免了孟嘗君的相位後,門下食客多離他而去。孟嘗君恢復相位後,馮諼策馬前去迎接,其他門客都未到。孟嘗君感慨地對馮諼說,自己一生好客,對待客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而他們見我被罷官,卻都離我而去了。今仰賴馮諼先生得以恢復相位,門客還有什麼臉面再見我呢?我如果再見到他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摘自白話《史記》)[注]:廉頗在長平被免職回家,失掉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他了。等到又被任用為將軍,門客又重新回來了。廉頗說:“先生們都請回吧!”門客們說:“唉!您的見解怎麼這樣落後?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場交易的方法進行結交,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著您,您沒有權勢了,我們就離開,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摘自白話《史記》)

我們總認為,所謂的小弟,都只是一個符號,所以一日為小弟,就會永遠跟大哥身後。

其實呢,一個大哥只要能讓自己的小弟,在窮途末路的時候,依然願意追隨自己,本身就是需要絕對的魅力。

因為有錢有酒多兄弟,真正有難的時候,有幾個會陪在你身邊呢?

當然了,有錢有勢的時候,願意給你當小弟的人多的去了,當你失勢的時候,大家恐怕都是想著如何與你劃清界限。

但是,呂布從關中逃出後,依然有幾百兄弟跟著。

而且那幾百兄弟中,還有很多牛人。

呂布有多牛,我們再知道一件事,就更可以知道了。

張遼絕對是三國歷史上的牛人之一,而張遼一直都是呂布的小弟。

如果呂布真如傳統歷史寫的那樣不堪,怎麼會讓張遼這種牛人一直追隨呢?

更主要的是,張遼雖然牛,但在呂布一系,也未必是最牛的,因為呂布一系中還有高順等牛人。

07

人生的際遇是難以捉摸的。

呂布失敗後,高順不願意向曹操臣服活命,於是高順從此就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而張遼願意向曹操臣服活命,於是張遼精彩的一生,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罷了。

我們拋開呂布,就說高順、張遼。

在失敗後,大家是願意做張遼呢?

還是願意做高順呢?

如果我們處於局外,也許會覺得,他們的一生都很精彩;

做誰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但是身臨其境,如果我們知道後來的歷史,恐怕誰也會選擇當張遼的。

問題是,如果張遼投靠曹操後,一再受到曹操的排擠、打擊、侮辱;最後並因此受迫害而死了。

我們也許就更會認為,高順的選擇是對的;

張遼的選擇明顯是錯誤的。

因為,高順堂堂正正而死,他雖然死了,但是也以一個英雄形象定格於歷史上了。

而張遼雖然多活了一段時間,但是也以一個懦夫、無能者的形象定格於歷史上了。

問題是,誰也不知道後來的歷史。

如果高順知道,投降曹操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高順真會選擇義無反顧的去死嗎?

實在難說的很。

袁紹與張邈交往時,也一直是尊稱為兄的。

臧洪在痛斥袁紹時是這樣說的,你袁紹以前一直尊稱張邈為兄長,張邈有難時,你卻是管也不管,坐視張邈死去...

[注2]:洪據地瞋目曰:“......洪親見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同共暞力,為國除害,何為擁觽觀人屠滅!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

張邈絕對是老牌的士族成員。

在曹操、袁紹正式出道前,張邈就是傳說中的“八廚之”之一了。

[注3]: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從相關內容去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張邈當時的地位有多高了吧。呂布混得非常不如意時,張邈卻派人把呂布請來,並開始跟著呂布混了。

[注4]: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興平元年,太祖複征謙,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邈從之。...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

當然了,張邈、呂布一聯手,當時把曹操折騰的差點翻了船。

當時整個兗州,只有三座城池掛著曹操的旗幟,其它城池,都掛起了呂布的旗幟。

[注5]: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

更主要是,因為有張邈的支持,呂布一度把曹操打得都絕望了。後來是在昱等人的勸說下,曹操才曹度鼓起勇氣繼續與呂布作戰的。

[注6]:袁紹使人說操,欲使操遣家居鄴;操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之韓、彭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操乃止。

從某種意義上,呂布與丁原、董卓的關係,大約也就是張邈與曹操的關係。

換而言之,他們的關係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哥與小弟的關係,只是你坐頭把交椅,我坐後面交椅的關係。

也正因為這種原因,所以他們在關鍵時候背叛老大,老大當時就有可能翻了船。

曹操與張邈之間,那是表現的親如兄弟;

張邈在關鍵時候投靠了呂布,於是曹操當時差點翻了船。

當然了,張邈跟著呂布混的時候,也是計畫著,只要時機成熟,就把呂布踢開的。

總而言之“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

[注7]:宮說邈曰:“....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

丁原、董卓與呂布之間,那是表現的親如父子;結果呢?

當然了,呂布在關鍵時候投靠了董卓(後來投靠王允),丁原(董卓)當時就翻了船。

04

如果呂布後來也混成了傳說中的昭烈帝,呂布背叛的人再多,也只能證明呂布是一代梟雄。

事實上,劉備表現在外,跟呂布並沒有什麼區別。

因為凡是領著劉備混的人,凡是跟劉備合作的人,有幾個不被劉備擺上一道的呢?

如果劉備在沒有成為漢中王前,就被曹操滅掉了,我估計劉備在歷史上的形象,與呂布沒有任何差別。

曹操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向劉備伸出了援手,他卻與人密謀殺害曹操,還抓住機會就背叛了曹操;

劉表信任劉備,在劉備走投無路時收留了他,劉備卻在隆中與諸葛亮密謀霸佔劉表的地盤;

孫權幫助劉備,劉備卻賴著荊州(嚴格意義上說是江陵)不還;

劉璋信任劉備,結局就更不用說了。

劉備讓呂布守徐州時

問題是,呂布失敗了,劉備勝利了。

所以兩個性質沒有差別的人,蓋棺定論就天差地別了。

05

呂布的歷史地位之所以被人低估,大約是因為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呂布貪生怕死。

其實呢,呂布怎麼可能是貪生怕死的呢?

一切是顯然的,呂布作為大軍統帥,打仗時從來都是衝鋒在第一線,你說他貪生怕死嗎?

說得簡單點,呂布一直都是把頭撇在褲腰帶上創業的。

否則作為大軍統帥,怎麼會以單挑高手聞名于天下呢?

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也許有人會說,不管怎麼說,呂布在白門樓上的表現,實在太丟人了。

問題是,大家一定都知道有一個叫勾踐的人。

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那是極盡乞憐之能。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勾踐對夫差極盡乞憐之能後,夫差卻聽從伍子胥的勸說,把勾踐殺了。

那歷史上的勾踐,會以什麼形象定格呢?

肯定會以一個貪生怕死的的形象定格,因為作為一國之君失敗後,為了活命,你竟然能做出這種乞憐樣,你也太丟人了吧。

當然了,如果勾踐逃回越國,最後折騰了半天,還是讓夫差滅掉。

大家又會怎麼看勾踐呢?

自然會覺得,勾踐就是一個標準的小人。

因為夫差饒了他,他竟然還一心想害夫差,真是傳說中的中山狼啊。

同樣一件事,結果不同;我們對它的評價就會不同;

同樣一個人,結果不同,我們對他的評價也會不同。

如果呂布在白門樓乞降成功,後來歷經千難萬險,混成了傳說中的太祖皇帝,那們評價呂布時,肯定就會用另一種說詞。

也許有人會說,憑呂布那副德性,就算曹操不殺他,他就有可能打敗曹操。

問題是,如果夫差聽從伍子胥的勸說,當時就把勾踐殺了。

我們再說起勾踐時,誰會相信那個曾對夫差極盡乞憐之能的勾踐不死,一定能打敗夫差呢?

更主要的是,呂布早期就有大敗曹操的歷史;

而且曹操也不是什麼不敗的戰神,相反曹操也曾一再大敗。

曹操率軍討董卓,被差點死于董卓軍中;

在兗州之亂時,又差點死于呂布軍中。

[注8]: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注9]:濮陽大姓男氏為反間,操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軍敗,布騎得操而不識,問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操而追黃馬者。

以曹操這種經歷,誰敢說呂布活下來,一定無法打敗曹操呢?

以當時的危險,誰敢說曹操一定不會死呢?

如果曹操當時死了,那曹操蓋棺定論,還會有後來那樣牛嗎?

呂布有多牛,我們再知道一件事,就更可以知道了。

呂布殺董卓後,從關中逃出時,一共有多少呢?

也就幾百個人,

但是呂布很快東山再起,成為關東最舉足輕重的一個實力派;

先奪曹操兗州,後奪劉備徐州。

[注10]:布與戰城中,不勝,將數百騎以卓頭系馬鞍出走,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去。

通常的歷史、演義故事中,呂布只是一個單挑高手,而且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遠見的匹夫。但真實的呂布,顯然不是這是種形象。

因為呂布在這種窮途末路的背景下,依然能打開局面,本身就證明他是一個縱橫開合的高手。

否則率領幾百小弟,在一個遍地草頭王的關東地區,他拿什麼打開局面呢?

要知道,呂布此時只是一個率領幾百小弟的大哥;

但是不久後,他依然會成為一個完全與資格與曹操、劉備、袁紹、袁術相提並論的諸侯。

有時候,居高臨下看歷史,很容易滿足讀史者廉價的優越感。

但是這樣看到的歷史,通常遠離真實的歷史。

也許呂布可以稱得上有勇無謀,但那是與曹操、劉備相比的;

與普通人相比,人家無論勇與謀,都可以甩普通讀史者幾十條大街。

這就好象,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一名不文的人,經過自己努力,混成了億萬富翁;

後來因為一次投資失敗,賠的差點傾家蕩產;

最後人家又拿著幾百萬資產;

通過一系列經營,又爬上了時代富豪排行榜;

當然了,最後他又賠的一毛也沒有了。

面對這樣一個人,誰敢說人家的智商低於我們普通人呢?

呂布的人生,大約就是如此的。

呂布並沒有太了不起的出身,但是呂布在長安政府混得風生水起,就是三公與他相處時,也得小心作陪。

呂布在長安失敗後,又率幾百小弟,通過一系列縱橫開合,成為與曹操、劉備、袁術、袁紹可以相提並論的大哥級人物。這樣的呂布,怎麼可能與有勇無謀聯繫在一起呢?

06

呂布的歷史地位,一直被人低估。

就是因為呂布的行事風格太極端了。

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呂布絕對有大哥的魅力,否則從關中逃亡的那一刻起,他就會漸漸變成孤寡人。

事實上,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那些大家公認的、非常牛的大哥,也不會有幾個人,會誓死追隨他們的。

所以,孟嘗君牛逼之時,身後有三千門客,但是孟君失勢的時候,只有馮諼一個人在身後追隨;

所以,廉頗牛逼的時候,門客也是多的去了,但是廉頗失勢時,大家都離開了他。

[注]:自從齊泯王罷免了孟嘗君的相位後,門下食客多離他而去。孟嘗君恢復相位後,馮諼策馬前去迎接,其他門客都未到。孟嘗君感慨地對馮諼說,自己一生好客,對待客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而他們見我被罷官,卻都離我而去了。今仰賴馮諼先生得以恢復相位,門客還有什麼臉面再見我呢?我如果再見到他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摘自白話《史記》)[注]:廉頗在長平被免職回家,失掉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他了。等到又被任用為將軍,門客又重新回來了。廉頗說:“先生們都請回吧!”門客們說:“唉!您的見解怎麼這樣落後?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場交易的方法進行結交,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著您,您沒有權勢了,我們就離開,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摘自白話《史記》)

我們總認為,所謂的小弟,都只是一個符號,所以一日為小弟,就會永遠跟大哥身後。

其實呢,一個大哥只要能讓自己的小弟,在窮途末路的時候,依然願意追隨自己,本身就是需要絕對的魅力。

因為有錢有酒多兄弟,真正有難的時候,有幾個會陪在你身邊呢?

當然了,有錢有勢的時候,願意給你當小弟的人多的去了,當你失勢的時候,大家恐怕都是想著如何與你劃清界限。

但是,呂布從關中逃出後,依然有幾百兄弟跟著。

而且那幾百兄弟中,還有很多牛人。

呂布有多牛,我們再知道一件事,就更可以知道了。

張遼絕對是三國歷史上的牛人之一,而張遼一直都是呂布的小弟。

如果呂布真如傳統歷史寫的那樣不堪,怎麼會讓張遼這種牛人一直追隨呢?

更主要的是,張遼雖然牛,但在呂布一系,也未必是最牛的,因為呂布一系中還有高順等牛人。

07

人生的際遇是難以捉摸的。

呂布失敗後,高順不願意向曹操臣服活命,於是高順從此就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而張遼願意向曹操臣服活命,於是張遼精彩的一生,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罷了。

我們拋開呂布,就說高順、張遼。

在失敗後,大家是願意做張遼呢?

還是願意做高順呢?

如果我們處於局外,也許會覺得,他們的一生都很精彩;

做誰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但是身臨其境,如果我們知道後來的歷史,恐怕誰也會選擇當張遼的。

問題是,如果張遼投靠曹操後,一再受到曹操的排擠、打擊、侮辱;最後並因此受迫害而死了。

我們也許就更會認為,高順的選擇是對的;

張遼的選擇明顯是錯誤的。

因為,高順堂堂正正而死,他雖然死了,但是也以一個英雄形象定格於歷史上了。

而張遼雖然多活了一段時間,但是也以一個懦夫、無能者的形象定格於歷史上了。

問題是,誰也不知道後來的歷史。

如果高順知道,投降曹操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高順真會選擇義無反顧的去死嗎?

實在難說的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