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老年人為何頻頻走失 如何不讓老人迷失在家門口

近日, 一篇“尋找冬日裡走失的老人”的微信牽動了全城人的心。 一時間, 從線上朋友圈的愛心擴散到線下多方關注尋找, 親人的呼喚和尋覓終於有了平安的回音。 其實, 網路發達的今天, 我們時常會在微信上看到這樣的尋老人啟事。 記者在微信上以“南通 老人走失”為關鍵字進行搜索, 僅今年11月到12月, 就搜到7條關於老人走失的新聞和尋人啟事, 而在百度上以相同關鍵字進行搜索, 竟然搜到約300000個相關結果。 有些老人通過多方尋找幸運地回到家中, 而有些老人至今杳無音訊, 成為家人心中永久的痛。

老人走失事件頻發的背後, 給了我們怎樣的警醒?

多數走失者患老年癡呆症

“經常看到微信裡有人尋找走失老人, 也會很擔心, 非常感同深受。 ”一名家裡曾有老人多次走失的陳女士告訴記者, 她的母親今年75歲, 年輕時能說會道, 做事幹練。 可3年前不知從哪天開始, 燒菜時明明剛剛已經放了一勺鹽, 2分鐘後又會再放一遍, 明明才問過的話, 一會兒就忘了, 反復問。 一天早晨, 她在上菜場買菜後直到中午還沒回家, 後來家人發動親友到處尋找, 終於在一個小店門口找到她。 也是從那天開始, 老人的女兒才意識到母親可能患了“老年癡呆”, 立即帶母親去了家附近的第六人民醫院就診。 經腦部磁共振檢查, 發現老人腦萎縮比較明顯。

而這次微信上全城尋找的走失老人也同樣患有老年癡呆症。 據老人妻子介紹, 老人之前性格非常開朗, 特別喜歡講笑話, 但去年起, 老人變得沉默寡言, 記憶力下降, 去醫院檢查, 被查出輕微腦梗。 然而當時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直到後來老人情況越來越嚴重, 家人才意識到老人患上了“老年癡呆症”。

據瞭解, 在老人走失的警情處置中, 占最大比重的就是罹患老年癡呆症患者, 占比近50%。 患有該病的老人溝通交流比較困難, 一旦走失, 找回的難度較大。

治與不治、早治晚治不一樣

“很多人認為人老了, 忘性大、犯糊塗是正常現象, 實際上這是一種病——阿爾茨海默症。 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隨著年齡增長, 腦部會退化、萎縮,

腦功能逐漸衰退, 導致成老年癡呆。 如果沒有及時且積極正確地治療, 用不了三五年就會從最初較輕度的短期記憶減退發展到持久全面的智慧減退, 完全喪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伴有狂躁、易怒、妄想等, 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 需要完全依賴家人的照顧, 並最終因褥瘡、骨折、肺炎等併發症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王郁主任坦言, 在我國, 很多家庭存有“治與不治都一樣”的錯誤觀念。 事實上, 治與不治不一樣, 早治晚治不一樣。 他表示, 雖然目前還沒有特效藥能夠完全治癒阿爾茨海默症, 但是能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以及藥物治療和控制, 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延緩大腦的萎縮和疾病的發展,
延長生命。

“經過3個月的治療, 現在我母親經常能夠答對我的名字和我們家住在哪裡, 也能處理簡單的日常家務, 我也能安心工作了。 ”現在, 陳女士的母親狀態有所好轉, 溝通比以前靈敏, 人也精神了, 陳女士一下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冬季更應警惕老人走失可能

老人頻頻走失是家庭之傷, 也是社會之痛。 防止老人走失, 離不開本人的重視, 也離不開家人和社會的關愛, 冬季更應警惕老人走失可能。 王郁主任表示, 醫學研究表明, 缺乏鍛煉、抽煙、高血壓、糖尿病、抑鬱症都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老年人要堅持老有所為, 保持精神活躍和心態年輕。 同時, 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壓、戒煙戒酒。 尤其冬季是腦血管疾病高發季節,

如果平常就有高血壓或者以前查出過輕微腦梗的, 本人和家人一定要多加注意!因為氣溫驟降會導致人體血管收縮、痙攣, 血壓升高, 可能會出現血壓劇烈波動, 引起血管破裂, 進而引發腦梗塞、腦出血、中風、猝死等意外事件。

此外, 兒女日常打電話的簡單問候不足以發現老人的細微變化, 要儘量多陪伴老人, 經常與老人交流, 有意識地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情和具體細節。 如果發現老人出現記憶減退、不會計算收支、情緒行為易變、性情改變以及亂放東西等前兆症狀, 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以免延誤病情。 平時, 盡可能多地給予陪伴, 讓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減少他們情緒上的波動。 如果老人喜歡出門走動,那家人應該在他們的衣服裡放一張聯絡卡片,上面寫清姓名、家屬的聯絡方式,一旦走失,這些資訊就可以説明他們儘快找到家人。

如果老人喜歡出門走動,那家人應該在他們的衣服裡放一張聯絡卡片,上面寫清姓名、家屬的聯絡方式,一旦走失,這些資訊就可以説明他們儘快找到家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