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族遺產清單,請剔除你的貧窮思維

1

萬般皆下品, 唯有省錢好

你肯定對下面這幾句話, 特別熟悉:

“這個這麼貴, 買了能幹嘛?”

“咱家也不是富裕人家, 有吃有喝就好了,

其他的都沒用。 ”

……

一個網友也有這樣的困惑:

“我是一個大二的學生, 比較注重外表, 總是想買漂亮的衣服鞋子, 還有比較好的護膚品……說是牌子, 其實都是很平價的那種。

但是我爸爸卻認為, 學生就該穿得樸素, 鞋子不破洞就不能換。

我很難過, 因為我想在最美的年紀裡展現出最美的自己。 ”

父母與子女往往秉持著不同的消費觀念, 這很正常。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 擁有秉持滯後消費觀念的父母, 對孩子而言, 有時則是悲劇。 有很多中國父母的問題就好像這位大二學生傾訴的一樣:太過節儉。

鞋子穿到脫膠了才能扔;

襪子破了洞換只腳繼續將就;

衣服舊了能擋風就行;

出門打車決不允許;

飯菜合不合口不重要, 能吃飽就行。

在他們眼裡,

萬般皆下品, 唯有省錢好。

節儉本是美德, 可凡事要有個度, 節儉過度就成了摳門。

孩子小時候從來不給零花錢;

買什麼都抱怨貴;

孩子表達正常需求, 可能還要被罵。

孩子獨立後, 想替孩子省省省,

總覺得自己多省一點,

孩子就能輕鬆一點,

做個體檢不願意,

買個保險還生氣。

苦難從來不是美德, 時時覺得自己很窮, 則是極大的痛苦。

斤斤計較、愛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同樣, 時時被教導要省錢的孩子, 長大後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一花錢就有負罪感, 買東西也只買便宜的;即使富裕了, 也很難改變自己的這種貧困思維。

孩童時期, 碰上捨不得花錢的父母, 孩子會受很多委屈。

朋友小時候, 家裡很窮, 所以她媽媽過得很節儉。

每次買菜, 都會讓別人多送;難得買一次水果, 都會因為一兩毛錢和別人吵架;甚至, 帶她和妹妹去澡堂, 也會想辦法逃票……

有一年冬天, 她實在身上癢癢, 想洗澡, 就讓媽媽帶她去。 媽媽罵罵咧咧帶著她, 進了澡堂, 當然只付了一個人的錢。

結果那天, 洗澡時遇到了同學, 她的媽媽認出之後, 一直在和這個同學抱怨:“才洗了一個月, 就又要來洗澡。 ”

那時候, 她覺得既尷尬又委屈, 但卻不敢開口說一句話, 深怕一開口, 忍不住哭出來。

成年後, 她媽媽過來和她一起生活。 經濟已經改善, 但是她媽媽思維卻轉不過來。

每次給孩子買禮物, 她的媽媽都會說浪費;帶孩子去吃肯德基, 她媽媽卻指責自己慣孩子;壞掉的水果, 也捨不得扔, 必須得吃掉。

雖然和媽媽多次溝通, 但就是沒有用。

有一天, 朋友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媽媽一起去遊樂園, 本來三張票已經買好了, 她媽媽卻堅持要退兩張:她媽媽不進去, 孩子可以跟著人堆偷偷進去。

尷尬、恥辱、恐懼……朋友仿佛回到了小時候。

那一刻, 她突然大發脾氣:“媽, 我們已經有錢了, 現在我們要用錢買臉。 ”

有太多的父母,如朋友的媽媽一般,即使貧困的狀況已經改善,貧困的思維卻無法改變。

真正帶來痛苦的,正是這種貧苦思維的持續。

正如網友說的那般:“每次都在同一種地方吃同一種苦,那就是愚蠢了。”

2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一心盯著存款有多少的父母,大多會犧牲生活品質來省錢。

之前有人在網上吐槽家事,說自己的父母太過節儉,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苦惱。

“結婚後,和媳婦一起在南方買了房,媳婦體貼,答應讓我在老家的父母搬來一起住。但矛盾也由此產生:

在家裡,媳婦有時開著燈看電視,我爸媽會下意識地把燈關掉;

媳婦開車上班,父母就嘮叨油錢太貴,應該坐公交;

週末出門,打出租也不行;

剩菜捨不得扔,體檢不願做,旅行就更沒可能。”

網友說:我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但爸媽搞得我們像還沒脫貧。

父母的節儉不僅苦了自己,也讓一起生活的孩子受委屈。

節儉作為一種美德被代代傳頌,但人們卻沒想到,節儉的意義是什麼?

物質極度匱乏,人們只能節儉。

生計都難以解決的父母,愛孩子只能靠本能。

但當經濟條件已有所改善,過度節儉就不再值得提倡,該提倡的是適度消費,以及為了自己的欲望去奮鬥的精神。

作家愛德格·布萊索在一個故事中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裡的窮,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鸚鵡螺》雜誌發表過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 Why PovertyIs Like a Disease )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文章的作者庫珀,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質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小孩——因為總覺得錢還沒有攢夠。

他在文章中指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的人,會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也有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孩子難翻身。

窮養的孩子往往喪失了“輕鬆感”,因為從小不僅缺少金錢,也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

處在壓力的環境下,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

他們總認為,失去就是萬劫不復。 

還記得嗎,《人民的名義》中,專案處長趙德漢貪污的錢堆滿了整整一面牆,他卻一分也不敢花。貪污事實敗露之後,他只說: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缺錢”的觀念,

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

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

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

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判斷能力。

貧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

貧窮思維就像遺產,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刻在孩子的人生裡。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當然,會花錢不是瞎花錢,擺闊綽,而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用物質優化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十五塊錢和一千五百塊錢一件的衣服,應該買哪一件?

太過節儉的人,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喜歡不喜歡,而是十五塊錢和一千五百塊錢,都是穿一年,但是一千五百塊錢的扔了會覺得可惜,十五塊錢的就隨便扔。即使很喜歡一千五百塊錢的款式、顏色和質地,也不會買下這件衣服。

他們一心想要省錢,不會考慮一千五百塊錢的衣服,每一次穿可能都覺得開心。

這筆錢,不僅買了一件衣服,還買了一年的開心。

當然,我不是苛責父母。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省錢,是為了孩子。他們想給孩子買房子壓力小一點,生孩子的壓力小一點,為了孩子情願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

但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生活是,適度消費,才更有樂趣。

3

比省錢更重要的

是加強財商教育

有調查顯示,與日韓、越南等國家相比,中國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最多,但金錢教育也是最為落後的。

僅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錢花在了哪裡,

19%的孩子選擇將錢存進銀行。

而在德國,有50%的孩子對於自己的錢有明確的規劃。

究其原因,是中國很多家長自身都不會理財,甚至活了半輩子還是日光族,又怎能將合理的理財觀念傳遞給孩子呢?

世上最懂理財的當屬猶太人。

猶太家族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便是股票,這是猶太父母獨特的理財教育——從小讓孩子瞭解金錢、管理金錢,當孩子有初步的概念後便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理財規劃。

猶太父母還喜歡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孩子懂得理財的邏輯並培養孩子們的金錢意識: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

猶太人建立起“有償回報機制”,

讓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他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理財教育,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即“珍惜你的勞動,重視的你勞動”,認真付出,就會獲得報酬和回報。

與其說:“太貴了,咱家買不起”。

不如告訴孩子,咱們家每個月都有預算,下個月給你買;

或是這個玩具適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兒,

等你過生日媽媽送給你作為禮物。

即讓商品變成期待。

與其說:“咱家窮,只能靠你好好上學,將來才能賺錢養家”。

不如詢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以及家裡可以為你帶來什麼。

即父母是你後盾,並非財神。

與其說:“學習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

不如告訴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增加體育鍛煉。

即作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為家庭出力。

窮養本身並不是問題,怎麼窮養,才是問題。

真正有益的窮養,

是讓孩子明白想要得到就得付出,

即使生活不富足也不要喪失勇氣;

而不是跟孩子哭窮,

讓他過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

為了金錢抹殺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

賺錢,不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

更是為了能夠自食其力,

自信而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有太多的父母,如朋友的媽媽一般,即使貧困的狀況已經改善,貧困的思維卻無法改變。

真正帶來痛苦的,正是這種貧苦思維的持續。

正如網友說的那般:“每次都在同一種地方吃同一種苦,那就是愚蠢了。”

2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一心盯著存款有多少的父母,大多會犧牲生活品質來省錢。

之前有人在網上吐槽家事,說自己的父母太過節儉,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苦惱。

“結婚後,和媳婦一起在南方買了房,媳婦體貼,答應讓我在老家的父母搬來一起住。但矛盾也由此產生:

在家裡,媳婦有時開著燈看電視,我爸媽會下意識地把燈關掉;

媳婦開車上班,父母就嘮叨油錢太貴,應該坐公交;

週末出門,打出租也不行;

剩菜捨不得扔,體檢不願做,旅行就更沒可能。”

網友說:我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但爸媽搞得我們像還沒脫貧。

父母的節儉不僅苦了自己,也讓一起生活的孩子受委屈。

節儉作為一種美德被代代傳頌,但人們卻沒想到,節儉的意義是什麼?

物質極度匱乏,人們只能節儉。

生計都難以解決的父母,愛孩子只能靠本能。

但當經濟條件已有所改善,過度節儉就不再值得提倡,該提倡的是適度消費,以及為了自己的欲望去奮鬥的精神。

作家愛德格·布萊索在一個故事中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裡的窮,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鸚鵡螺》雜誌發表過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 Why PovertyIs Like a Disease )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文章的作者庫珀,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杜魯門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質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小孩——因為總覺得錢還沒有攢夠。

他在文章中指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的人,會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也有文章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窮養孩子難翻身。

窮養的孩子往往喪失了“輕鬆感”,因為從小不僅缺少金錢,也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

處在壓力的環境下,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

他們總認為,失去就是萬劫不復。 

還記得嗎,《人民的名義》中,專案處長趙德漢貪污的錢堆滿了整整一面牆,他卻一分也不敢花。貪污事實敗露之後,他只說: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缺錢”的觀念,

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

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

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

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判斷能力。

貧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

貧窮思維就像遺產,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刻在孩子的人生裡。

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當然,會花錢不是瞎花錢,擺闊綽,而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用物質優化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十五塊錢和一千五百塊錢一件的衣服,應該買哪一件?

太過節儉的人,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喜歡不喜歡,而是十五塊錢和一千五百塊錢,都是穿一年,但是一千五百塊錢的扔了會覺得可惜,十五塊錢的就隨便扔。即使很喜歡一千五百塊錢的款式、顏色和質地,也不會買下這件衣服。

他們一心想要省錢,不會考慮一千五百塊錢的衣服,每一次穿可能都覺得開心。

這筆錢,不僅買了一件衣服,還買了一年的開心。

當然,我不是苛責父母。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省錢,是為了孩子。他們想給孩子買房子壓力小一點,生孩子的壓力小一點,為了孩子情願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

但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生活是,適度消費,才更有樂趣。

3

比省錢更重要的

是加強財商教育

有調查顯示,與日韓、越南等國家相比,中國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最多,但金錢教育也是最為落後的。

僅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錢花在了哪裡,

19%的孩子選擇將錢存進銀行。

而在德國,有50%的孩子對於自己的錢有明確的規劃。

究其原因,是中國很多家長自身都不會理財,甚至活了半輩子還是日光族,又怎能將合理的理財觀念傳遞給孩子呢?

世上最懂理財的當屬猶太人。

猶太家族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便是股票,這是猶太父母獨特的理財教育——從小讓孩子瞭解金錢、管理金錢,當孩子有初步的概念後便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理財規劃。

猶太父母還喜歡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孩子懂得理財的邏輯並培養孩子們的金錢意識: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

猶太人建立起“有償回報機制”,

讓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他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理財教育,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即“珍惜你的勞動,重視的你勞動”,認真付出,就會獲得報酬和回報。

與其說:“太貴了,咱家買不起”。

不如告訴孩子,咱們家每個月都有預算,下個月給你買;

或是這個玩具適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兒,

等你過生日媽媽送給你作為禮物。

即讓商品變成期待。

與其說:“咱家窮,只能靠你好好上學,將來才能賺錢養家”。

不如詢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以及家裡可以為你帶來什麼。

即父母是你後盾,並非財神。

與其說:“學習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

不如告訴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增加體育鍛煉。

即作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為家庭出力。

窮養本身並不是問題,怎麼窮養,才是問題。

真正有益的窮養,

是讓孩子明白想要得到就得付出,

即使生活不富足也不要喪失勇氣;

而不是跟孩子哭窮,

讓他過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

為了金錢抹殺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

賺錢,不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

更是為了能夠自食其力,

自信而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