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全國唯一用國王諡號命名的縣,實事求是的發源地,竇建德定都之地

獻縣簡圖

獻縣隸屬河北省滄州市, 北靠京津, 東臨渤海, 南通中原, 西接石家莊, 是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縣市區之一。 境內有子牙河、子牙新河、滏陽河、滹沱河、黑龍港河等五大河,

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 總人口62萬人。

一、歷史沿革

西漢時的河間國

1、樂城—樂陵—樂城

西漢置樂成縣, 治今獻縣東南, 為河間國治。 東漢桓帝追尊祖父河間王開為孝穆皇帝, 以此邑奉山陵, 改為樂陵縣。 三國魏複名樂成縣。

晉更名樂城縣。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徙今獻縣治。

2、樂城—廣城—樂壽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廣城縣, 仁壽元年(601年)又改名樂壽縣, 屬河間郡。 唐屬瀛州, 後改隸深州。 《寰宇記》卷63深州樂壽縣:“取其理城(樂壽亭)為名。 ”

金朝時期的獻州

3、樂壽—壽州—獻州—獻縣

宋屬河間府。 金天會七年(1129年)于樂壽置壽州, 天德三年(1151年)改壽州為獻州。 明洪武初樂壽縣省入獻州, 洪武八年(1375年)獻州降為獻縣, 屬河間府。 清因之。 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 次年改屬津海道, 1928年直屬河北省。 1938年屬晉察冀邊區。 1949年屬滄縣專區, 1958年屬天津專區, 同年改屬天津市, 1961年屬滄州專區(1968年改地區)。 1993年劃歸滄州市。

獻王塑像

二、獻王劉德與實事求是

劉德(西元前171年—西元前130年), 漢景帝劉啟第二子, 廢太子劉榮同母弟, 漢武帝劉徹異母兄, 母栗姬, 西漢宗室、藏書家。

劉德在漢景帝前元二年(西元前155年)四月, 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今河北省獻縣)。 劉德對古文化寶貴遺產的保存和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德為王二十六載, 始終沒有被捲入政治漩渦, 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這裡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 應是劉德之功績。

後劉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終憂悒成疾, 於元光五年(西元前130年)逝于封國。 中尉常麗向朝廷報告了他的死訊,

並說:“河間王立身端正, 行為謹飭, 溫良仁義, 恭敬儉樸, 敬上 愛下, 聰明智慧, 洞察隱微, 恩惠及于鰥夫寡婦。 ”大行令奏報武帝:“《諡法》說:‘聰明睿智稱之為獻。 ’議定河間王劉德的諡號為獻王。 ”當地人則俗稱之為 "獻書王"。 劉德死後葬于封國, 其陵寢即此地的獻王陵。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詩》《書》《禮》《易》《春秋》, 就是獻王劉德實事求是“傳經翼聖”整理先秦典籍的結晶。 明清以來, 獻王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頭頂王冠的“聖人”。 “實事求是”這一古老詞彙在中國家喻戶曉, 源於《漢書》史學家班固對獻王劉德的評價。 毛澤東同志把它發掘出來賦予其全新內涵, 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

獻縣文化公園“十三經柱”組成的文化之門

三、地名來歷

1、獻之本義:《說文解字·清代陳昌治刻本》獻的解釋

(卷十)(犬部)獻(獻的繁體):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從犬鬳聲。

2、清乾隆《河間府新志》:“金天德中,以其為漢河間獻王封國,獻陵在焉,故特名其州為獻。”獻王即漢武帝劉徹之兄劉德。獻縣以此為名。

獻王酒博館內的“獻王宮”

四、竇建德定都樂壽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冬至那天,竇建德在金城宮聚會文武官員,有五隻大鳥降落在樂壽城,幾萬隻鳥雀跟著飛來,整整過了一天才飛走,因此改取年號為五鳳。有一個宗城人進獻一枚玄王圭(黑色玉),景城丞孔德紹說“:古時夏禹親受符命,上天賜給玄王圭。現在吉兆跟夏禹一樣,應當稱為夏國。”竇建德聽從了這個建議,在樂壽稱王,國號夏,年號五鳳。

五、風景名勝

1、馬本齋紀念館。馬本齋紀念館是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烈士修建的,於2001年動工興建,2002年完工,2011年8月舉行了紀念館落成典禮儀式。現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及回民支隊有關的珍貴圖片146幀,實物101件。

2、張莊天主教堂。張莊天主教堂建築宏偉,風格別具,中外馳名,有“華北第一堂”之稱。西元1856年(清咸豐六年)5月,羅馬教廷決定從法國遣使會管理的北京教區劃一部分歸法國耶穌會管理,在河北東南部成立一個新教區,叫直隸東南教區,並委任上海教區法國耶穌會會士朗懷仁為第一任代牧主教。1861年3月,朗懷仁主教決定將直隸東南教區首府遷至獻縣,選定城東一公里處的張家莊(現張莊村)建立總堂,該教區南北約520公里,東西約120公里轄河間、大名、廣平三府,深、冀、景、開、磁五州及三十三個縣城及屬地教務。

3、明代石橋單橋。位於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單橋是一座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的五孔石拱橋,為青石結構,橋身料石。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並在拱與拱之間增添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橋體顯得美觀別致。大小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著18個龍頭,在欄板、欄柱上雕刻著不同的動物圖案,當地至今對單橋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傳頌。2012年3月23日,該橋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此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獻縣漢墓群。漢墓群是漢代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於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獻縣漢墓群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漢代的始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獻縣文化公園“十三經柱”組成的文化之門

三、地名來歷

1、獻之本義:《說文解字·清代陳昌治刻本》獻的解釋

(卷十)(犬部)獻(獻的繁體):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從犬鬳聲。

2、清乾隆《河間府新志》:“金天德中,以其為漢河間獻王封國,獻陵在焉,故特名其州為獻。”獻王即漢武帝劉徹之兄劉德。獻縣以此為名。

獻王酒博館內的“獻王宮”

四、竇建德定都樂壽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冬至那天,竇建德在金城宮聚會文武官員,有五隻大鳥降落在樂壽城,幾萬隻鳥雀跟著飛來,整整過了一天才飛走,因此改取年號為五鳳。有一個宗城人進獻一枚玄王圭(黑色玉),景城丞孔德紹說“:古時夏禹親受符命,上天賜給玄王圭。現在吉兆跟夏禹一樣,應當稱為夏國。”竇建德聽從了這個建議,在樂壽稱王,國號夏,年號五鳳。

五、風景名勝

1、馬本齋紀念館。馬本齋紀念館是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烈士修建的,於2001年動工興建,2002年完工,2011年8月舉行了紀念館落成典禮儀式。現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及回民支隊有關的珍貴圖片146幀,實物101件。

2、張莊天主教堂。張莊天主教堂建築宏偉,風格別具,中外馳名,有“華北第一堂”之稱。西元1856年(清咸豐六年)5月,羅馬教廷決定從法國遣使會管理的北京教區劃一部分歸法國耶穌會管理,在河北東南部成立一個新教區,叫直隸東南教區,並委任上海教區法國耶穌會會士朗懷仁為第一任代牧主教。1861年3月,朗懷仁主教決定將直隸東南教區首府遷至獻縣,選定城東一公里處的張家莊(現張莊村)建立總堂,該教區南北約520公里,東西約120公里轄河間、大名、廣平三府,深、冀、景、開、磁五州及三十三個縣城及屬地教務。

3、明代石橋單橋。位於獻縣城南6公里處的南河頭鄉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單橋是一座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的五孔石拱橋,為青石結構,橋身料石。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並在拱與拱之間增添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水能力,使橋體顯得美觀別致。大小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著18個龍頭,在欄板、欄柱上雕刻著不同的動物圖案,當地至今對單橋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傳頌。2012年3月23日,該橋成功創下“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的世界紀錄,此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獻縣漢墓群。漢墓群是漢代河間王及其子孫、樂成侯、中水侯等葬於獻縣境內墓葬的總稱。獻縣漢墓群規模大、級別高、數量多、層次全、時間跨度大,貫穿於漢代的始終,對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1996年11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