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別人用了都說好?可能是糖丸效應在作祟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郭喆霏

張爺:你知道嗎?我吃了XXX感覺可好啦。 腿都不疼了。

王奶奶:哎呀, 原來我都睡不著, 自從吃了XXX, 每晚都睡得特別香。

李爺爺:你知道嗎?我吃了XXX感覺可好啦。 腿都不疼了。


這可能是糖丸效應在作祟。

前言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療秘訣”、“奇跡療法”, 一位又一位的用戶現身說法, 是否就說明真的有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什麼是“糖丸效應(安慰劑效應)”, 而臨床實踐中又是如何證明某種藥物有效呢?接下來小編就給您科普一下。

什麼是糖丸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由John Haygarth於1801年首次提出。

指的是由治療的象徵性意義而不是特定的藥物學或生理學特性引起的心理生理變化被稱之為安慰劑效應。 通俗點說, 就是當人們以為自己服用了藥物, 但其實只是服用了“糖丸(安慰劑)”的時候, 由於心理作用, 也可能產生和藥物類似的治癒效果。

病情改善的真相


在醫學實踐中, 實施某種治療之後患者體驗到的病情好轉可能有多種原因:可能是治療發揮了良好的效果, 也有可能是病情隨時間自然改善, 還可能是“糖丸效應”效果。 而“糖丸效應”所引起的病情好轉並不是由治療本身引起的。

是誰發揮的療效


在日常的治療過程中如何判斷是治療本身功效還是“糖丸效應”的功效呢?

其實, 在醫院實踐中,

若想證明是某種藥物有的療效, 那麼這種藥物治療作用必須要比安慰劑的效果更顯著。

臨床試驗因患者知情同意權的要求會告知所有患者他們可能接受真正的藥物, 也可能接受看起來跟真正藥物相同的, 但沒有療效的安慰劑, 概率各占50%。 但為了試驗的客觀性需要進行雙盲設計, 即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分組情況。 在這種試驗條件下若活性藥物治療的療效顯著大於安慰劑治療, 才能證明這種藥物具有確定的療效。 這種方法, 被認為是臨床試驗的黃金原則。

小編寄語:


有些患者在使用了可能只有保健作用的藥品後, 覺得自己比使用前有精神、腿不疼、睡得好, 很可能是安慰劑效應在作祟哦。 必要的時候, 一定要到醫院及時複查以免耽誤病情。

一審: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陶玲

二審: 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馮霞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 如若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官方公眾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 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 廣匯資源, 凝聚力量, 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