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天然冰最後的堅守者寒冬采冰人

今天,在工業制冰已經成為主流的大環境下, 在我國遼闊的北方, 依然有一群堅持采冰的人。 在東北, 松花江的冰打造了一場盛大的冰雪狂歡;在新疆,窖藏一冬的冰變成了盛夏時一碗碗特殊的冰飲;在西藏, 雪域高原的冰在溫暖的帳篷中融化成水, 維持著一家人的生存和體面。

從《詩經》和《周禮》的記載中可知,早在三千年前, 熱愛生活的古人, 就在寒冷的冬季將冰塊從江河湖泊裡打撈出來, 精心地收儲於地下深深的冰窖中。

今天, 我們只能在唐詩宋詞中一窺當時的端倪:“翠盤擘脯胭脂香, 碧碗敲冰分蔗漿”, “賣冰一聲隔水來, 行人未吃心眼開。 ”無論是士大夫的文藝奢侈,還是布衣平民的煙火人間, 采冰, 都是我們這個民族承載了千年的溫暖記憶。

哈爾濱的松花江畔是我國最大的采冰場, 發源於長白山和大興安嶺的松花江水結的冰, 乾淨透明、晶瑩剔透,

是哈爾濱一年一屆的冰雪大世界冰雕作品最好的原料。

進入12月, 便到了松花江的采冰季, 那時候的松花江, 溫度接近零下30攝氏度, 冰層達到30釐米厚, 像“候鳥”一樣的采冰人開始陸續出現在江面上。 短短十幾天的采冰期, 也是他們一年當中最為寶貴的“淘金”期。

采冰是一個一般人做不了的“技術活”:先用切割機在冰面上分割出一塊寬3米、長達180米的巨型冰塊, 然後站在這個巨型冰塊上, 用冰釺子將其鑿成1.5米長、0.8米寬的標準小冰塊。 這時候, 手頭一定要准, 如果分不准, 或者冰塊弄碎了, 就達不到用冰的要求了。

分割好的小冰塊看似小,但每一塊都在500公斤以上, 將其從江裡撈出來是最費力氣的。 工人們先用冰鉤將其鉤住,

然後再用肩膀套住冰鉤上的繩子, 一起彎著腰、喊著號子, 將冰塊拽出江面。

嚴冬的松花江, 江風吹起來像刀子一樣, 人的臉上和手上立馬就是裂開的小傷口。 采冰工人經常滿身是汗, 但不敢休息, 因為一旦慢下來或停下來, 風很快就會把人凍透, 汗一結冰, 一整天就得穿著“冰衣”幹活。

幾公里外的哈爾濱市, 冰雪大世界在將近75萬平方米, 相當於105個標準足球場的地方,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冰雕群。 冰雪大世界幾乎所有的冰, 都是采冰人從松花江裡拽出來的。

來年3月, 天氣漸暖。 為了防止冰塊坍塌, 一些大型冰雕開始進行人為拆除。 在暖暖的春風中, 冰塊開始慢慢融化, 默默蒸發。 也許某個時間,它們還會變成雨水再次落入松花江中,

冬季總會到來, 江水還會結冰, 它們在自然界演繹著另一種輪同。

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 由於當地少數民族傳統飲食習慣的需要, 采冰亦成為天山南北一個獨特的風景, 當地很多居民家中都有一個專門儲藏冰塊的冰窖。 與東北現代機械化的大規模采冰不同,

新疆采冰呈現出小農式的悠閒與詩意。

60歲的阿布都拉是烏孜別克手工霜淇淋坊的主人, 老人從17歲跟隨父親學習製作霜淇淋, 到現在已有整整四十多個年頭了。

天然冰塊是烏孜別克手工霜淇淋最主要的原料, 因此, 阿布都拉也成為伊黎河畔采冰人的一員。 老人堅持每年在新疆最冷的1月去伊黎河采冰。 他的冰場在伊黎河一條名叫吉爾格朗河的支流上, 吉爾格朗是蒙古語, 意為“最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這裡水質清澈、冰塊透明。

天剛放亮, 阿布都拉便來到吉爾格朗河, 先用掃把將冰面上的積雪清除乾淨, 露出晶瑩的冰塊本色。 然後拿出斧頭, 砍出當天采冰的作業面, 再一點點用鋼釺、鐵鏟、鋼鉤等工具將冰塊分鑿、打撈。

由於每塊冰的重量都在30公斤以上,對於60歲的阿布都拉來說,搬運是一件比較辛苦的體力活,一起采冰的人將冰塊抱起放在他的背上,阿布都拉一路小心翼翼,像背著一個睡著了的孩子。待三輪車碼滿後,阿布都拉便將這些冰塊拉至自家4米深8米寬的冰窯裡,用稻草封蓋嚴實,默默等待盛夏的到來。

6月正是伊犁的盛夏,阿布都拉的霜淇淋店在巴紮開張了,那些他從伊黎河中采出的冰塊開始吸引路人的眼睛。以乳酪、牛奶、雞蛋等為主的霜淇淋原汁被放置在一個小木桶中,然後再將小木桶放置在一個底部帶轉軸的大木桶內。最後將冰塊砸成碎冰,與鹽按比例摻合,一起放置在大木桶內。

過一會兒,週邊大木桶裡的碎冰與鹽發生了化學反應,它們迅速吸收附近的熱量,小木桶內原本呈乳液狀的霜淇淋原汁,便伴隨著大木桶的不斷旋轉,變成了冰砂的固態——霜淇淋。阿布都拉的霜淇淋不用做廣告,行人只要聽到冰塊在兩個木桶之間的呼嘯聲,便會被釘在攤鋪前。

和烏孜別克手工霜淇淋相同,錫伯族夏飲“雪花涼”亦是支撐新疆采冰人堅守至今的一個信仰。西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從盛京(今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至新疆伊犁進行屯墾戍邊。

“雪花涼”這一北方民族著名夏飲,也一併從東北帶到了西北。作為西遷伊犁的錫伯族後人,關勝對“雪花涼”有著特殊的感情,數十年來,關勝一直堅持在他居住的小鎮愛新色裡經營“雪花涼”。

“愛新色裡”,在錫伯語裡是金泉的意思,意為比金子還珍貴的泉水。關勝說:“還有哪裡的水可以結成比金泉還甜美的冰呢?不做雪花涼太可惜了。”

但關勝也傷感地發現,他已經成為伊黎河南岸錫伯族最後一個“雪花涼”手藝人了。因為氣溫升高,近20年來,伊黎河的河面再也沒有徹底冰封過,即使是支流的冰面,也越來越薄。

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他們以遊牧的方式生活在天山西部的伊山北部的阿勒泰地區,逐水而居是他們選擇居住地的首要標準。

清澈的天山冰雪融水,使得哈薩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有飲之不盡的山泉。到了冬季,曾經的山澗飛瀑變成了一座座冰川,清澈的山泉小溪亦成為林海雪原深處的冰河。這個時候,采冰就成了哈薩克族牧民的勞動內容之一。

哈薩克族采冰多由男人完成,氈房的主人騎著馬、扛著斧頭來到冰瀑或者河邊。取冰瀑比較輕鬆,用斧頭砍取一截碩大的冰溜子,然後捆紮在馬背上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冰瀑,則需要到穀底的河床,先用斧頭將冰封的河面砸開,然後將取出的冰塊用繩子捆實、一塊塊串連起來,再將串好的冰塊拖在馬後,沿著采冰時踏出的小路運回氈房。

隨後,這些冰塊被女主人用斧頭分解成小塊,在溫暖的氈房裡慢慢化成水。有了儲備的冰塊,男主人就可以多閑幾日,一邊享受著冰塊水煮的鮮香羊肉,一邊彈唱著歡快的冬不拉。

與哈薩克族一樣,采冰也是藏族牧民冬季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廣袤的青藏高原,由於水源地河流縱橫、長年水流量較大,為保證安全,藏族的牧民一般居住在離水源較遠的地方,他們的采冰更像是一場負重的修行。

11月初,青藏高原的冬季便已經很深,寬闊的河面開始結冰。與哈薩克不同,藏族采冰多由婦女完成。她們徒步來到河流的源頭,在河面上一斧一斧地砍鑿,直至冰塊脫落,然後將其裝進塑膠編織袋或者金屬容器中。青藏高原較高的海拔,使得她們往往選擇背負的形式運冰,像朝聖者一樣緩緩地往帳篷處移動。

隆冬時節,外邊寒風凜冽、冰天雪地,帳篷裡卻溫暖如春。尖利的風雪聲中,冰塊和時間一起慢慢消融。辛苦采來的冰被女主人放在鐵鍋裡熬成了水,維持著一家人的生存和體面。

近年來,為了解決牧民上學、就醫、就業以及過度放牧帶來的草原草場退化等問題,國家在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推行了牧民集中定居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工程,牧民由牧場散居遊牧向“通水、通電、通路”的小城鎮過渡將成為新的趨勢。

由於每塊冰的重量都在30公斤以上,對於60歲的阿布都拉來說,搬運是一件比較辛苦的體力活,一起采冰的人將冰塊抱起放在他的背上,阿布都拉一路小心翼翼,像背著一個睡著了的孩子。待三輪車碼滿後,阿布都拉便將這些冰塊拉至自家4米深8米寬的冰窯裡,用稻草封蓋嚴實,默默等待盛夏的到來。

6月正是伊犁的盛夏,阿布都拉的霜淇淋店在巴紮開張了,那些他從伊黎河中采出的冰塊開始吸引路人的眼睛。以乳酪、牛奶、雞蛋等為主的霜淇淋原汁被放置在一個小木桶中,然後再將小木桶放置在一個底部帶轉軸的大木桶內。最後將冰塊砸成碎冰,與鹽按比例摻合,一起放置在大木桶內。

過一會兒,週邊大木桶裡的碎冰與鹽發生了化學反應,它們迅速吸收附近的熱量,小木桶內原本呈乳液狀的霜淇淋原汁,便伴隨著大木桶的不斷旋轉,變成了冰砂的固態——霜淇淋。阿布都拉的霜淇淋不用做廣告,行人只要聽到冰塊在兩個木桶之間的呼嘯聲,便會被釘在攤鋪前。

和烏孜別克手工霜淇淋相同,錫伯族夏飲“雪花涼”亦是支撐新疆采冰人堅守至今的一個信仰。西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從盛京(今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至新疆伊犁進行屯墾戍邊。

“雪花涼”這一北方民族著名夏飲,也一併從東北帶到了西北。作為西遷伊犁的錫伯族後人,關勝對“雪花涼”有著特殊的感情,數十年來,關勝一直堅持在他居住的小鎮愛新色裡經營“雪花涼”。

“愛新色裡”,在錫伯語裡是金泉的意思,意為比金子還珍貴的泉水。關勝說:“還有哪裡的水可以結成比金泉還甜美的冰呢?不做雪花涼太可惜了。”

但關勝也傷感地發現,他已經成為伊黎河南岸錫伯族最後一個“雪花涼”手藝人了。因為氣溫升高,近20年來,伊黎河的河面再也沒有徹底冰封過,即使是支流的冰面,也越來越薄。

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他們以遊牧的方式生活在天山西部的伊山北部的阿勒泰地區,逐水而居是他們選擇居住地的首要標準。

清澈的天山冰雪融水,使得哈薩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有飲之不盡的山泉。到了冬季,曾經的山澗飛瀑變成了一座座冰川,清澈的山泉小溪亦成為林海雪原深處的冰河。這個時候,采冰就成了哈薩克族牧民的勞動內容之一。

哈薩克族采冰多由男人完成,氈房的主人騎著馬、扛著斧頭來到冰瀑或者河邊。取冰瀑比較輕鬆,用斧頭砍取一截碩大的冰溜子,然後捆紮在馬背上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冰瀑,則需要到穀底的河床,先用斧頭將冰封的河面砸開,然後將取出的冰塊用繩子捆實、一塊塊串連起來,再將串好的冰塊拖在馬後,沿著采冰時踏出的小路運回氈房。

隨後,這些冰塊被女主人用斧頭分解成小塊,在溫暖的氈房裡慢慢化成水。有了儲備的冰塊,男主人就可以多閑幾日,一邊享受著冰塊水煮的鮮香羊肉,一邊彈唱著歡快的冬不拉。

與哈薩克族一樣,采冰也是藏族牧民冬季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廣袤的青藏高原,由於水源地河流縱橫、長年水流量較大,為保證安全,藏族的牧民一般居住在離水源較遠的地方,他們的采冰更像是一場負重的修行。

11月初,青藏高原的冬季便已經很深,寬闊的河面開始結冰。與哈薩克不同,藏族采冰多由婦女完成。她們徒步來到河流的源頭,在河面上一斧一斧地砍鑿,直至冰塊脫落,然後將其裝進塑膠編織袋或者金屬容器中。青藏高原較高的海拔,使得她們往往選擇背負的形式運冰,像朝聖者一樣緩緩地往帳篷處移動。

隆冬時節,外邊寒風凜冽、冰天雪地,帳篷裡卻溫暖如春。尖利的風雪聲中,冰塊和時間一起慢慢消融。辛苦采來的冰被女主人放在鐵鍋裡熬成了水,維持著一家人的生存和體面。

近年來,為了解決牧民上學、就醫、就業以及過度放牧帶來的草原草場退化等問題,國家在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推行了牧民集中定居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工程,牧民由牧場散居遊牧向“通水、通電、通路”的小城鎮過渡將成為新的趨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