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始建於乾隆五十三年 回龍董氏祠堂

從前年開始, 每年的婦女節前夕, 邱隘鎮回龍村裡的董氏祠堂都熱鬧非凡。 村裡會把年滿18周歲的婦女都組織起來, 吃一頓百家宴。
祠堂裡張燈結綵, 姐妹們交流美食的同時也交流著情感, “家”的味道、鄰里之情在這裡碰撞交融。 要說起這回龍村的董氏祠堂, 還真有一段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 一起走近這神秘的祠堂吧~

始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董氏祠堂, 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它坐北朝南, 四面青磚山牆, 三馬頭外牆。

▲董氏宗祠大門

▲大門後的庭院

原有東西二進, 前後兩廂房。 前進門廳面寬五間, 進深五柱七檁, 明間設雙扇大門, 上置匾額“董氏宗祠”, 門前設廊, 門口有抱鼓石;後進大殿寬五間, 進深五柱九檁, 次間及梢間各為六柱九檁。

▲寧德堂

明間五架梁, 次間蝴蝶梁, 明間置匾額“寧德堂”, 殿前設卷蓬頂;前進門廳與後進大殿 由神道相連, 神道長17.2米,

用青條石鋪設。

▲走廊

▲原兩側廂房變為花壇

在經歷了兩百多年風雨洗禮過後,董氏祠堂原有的雕樑畫棟以及匾額俱已損毀,東西兩廂房亦不復存在,重新辟為花壇;原本神道兩側的廂房也已改做天井;祠前大門外的旗杆也消失不見。

▲重建後設立的活動室

光緒二十三年曾重修過的董氏祠堂,于2007年重建。現在的祠堂雖已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卻也另有一番風韻。新設的老年活動室豐富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

▲婦女節百家宴在董氏祠堂舉辦

▲董氏家譜

我們董式家族可謂是人才輩出,董沛和董和甫先生就是董氏後人。

董沛先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纂成《明州系年錄》,以編年體記周代至清朝同治二年明州一郡建置、兵戎、賑恤、祥異、貢市等大事。

▲董沛摯友徐時棟

六年中舉人,主講寧波崇實、辨志書院,以詩、古文負盛名,又精史學。與同縣名儒徐時棟為忘年交。七年,鄞縣修縣誌,徐時棟主其事,後徐病危,臨終執他手鄭重相托。至十三年,他終成其書,以錢大昕乾隆志為本,補疏辨誤,考證精詳。

光緒十一年以疾辭官歸裡,築六一山房,聚書5萬卷,專意著述。尚著有《兩浙令長考》、《唐書方鎮志考證》、《竹書紀年拾遺》、《甬上宋元詩略》、《甬上明詩略》、《甬上詩話》、《六一山房詩集》等 。

另一位名人董和甫(1900-1950),譜名親棣,號苦齋,寧波旅滬同鄉會理事,上海華麗銅版紙廠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慈善人士。曾積極為家鄉靈橋興建及慈善事業捐資。還曾在家鄉回龍橋畔購地20畝,創辦回龍道淮學校(現浙江萬里學院東校區老校舍),並計畫創建醫院、義莊,以惠桑梓。

祠堂原本只是用來祭祀祖先,但是董氏宗祠已經成為邱隘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心希望董氏祠堂文化可以長久地傳承下去~

百年歷史沉澱 方成今朝祠堂文化我姓董, 我驕傲!董家人頂起!

▲原兩側廂房變為花壇

在經歷了兩百多年風雨洗禮過後,董氏祠堂原有的雕樑畫棟以及匾額俱已損毀,東西兩廂房亦不復存在,重新辟為花壇;原本神道兩側的廂房也已改做天井;祠前大門外的旗杆也消失不見。

▲重建後設立的活動室

光緒二十三年曾重修過的董氏祠堂,于2007年重建。現在的祠堂雖已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卻也另有一番風韻。新設的老年活動室豐富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

▲婦女節百家宴在董氏祠堂舉辦

▲董氏家譜

我們董式家族可謂是人才輩出,董沛和董和甫先生就是董氏後人。

董沛先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纂成《明州系年錄》,以編年體記周代至清朝同治二年明州一郡建置、兵戎、賑恤、祥異、貢市等大事。

▲董沛摯友徐時棟

六年中舉人,主講寧波崇實、辨志書院,以詩、古文負盛名,又精史學。與同縣名儒徐時棟為忘年交。七年,鄞縣修縣誌,徐時棟主其事,後徐病危,臨終執他手鄭重相托。至十三年,他終成其書,以錢大昕乾隆志為本,補疏辨誤,考證精詳。

光緒十一年以疾辭官歸裡,築六一山房,聚書5萬卷,專意著述。尚著有《兩浙令長考》、《唐書方鎮志考證》、《竹書紀年拾遺》、《甬上宋元詩略》、《甬上明詩略》、《甬上詩話》、《六一山房詩集》等 。

另一位名人董和甫(1900-1950),譜名親棣,號苦齋,寧波旅滬同鄉會理事,上海華麗銅版紙廠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慈善人士。曾積極為家鄉靈橋興建及慈善事業捐資。還曾在家鄉回龍橋畔購地20畝,創辦回龍道淮學校(現浙江萬里學院東校區老校舍),並計畫創建醫院、義莊,以惠桑梓。

祠堂原本只是用來祭祀祖先,但是董氏宗祠已經成為邱隘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心希望董氏祠堂文化可以長久地傳承下去~

百年歷史沉澱 方成今朝祠堂文化我姓董, 我驕傲!董家人頂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