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火熱的軍營壯美的青春

火熱的軍營壯美的青春

軍營的生活像是一團火, 在軍人的心中永遠燃燒著, 燃燒著激情的歲月, 書寫青春的華章, 歷練鋼鐵的意志, 凝聚兄弟般的友誼, 軍營在一生中都銘刻在軍人的心中。

軍人穿上軍裝, 英勇、威武、雄壯, 脫掉軍裝, 瀟灑、帥氣、活潑。 就是轉業到地方工作幾十年, 那種堅強、鋼烈和雷厲風行, 仍然從骨頭裡閃爍出火焰一般不屈的意志。

星期天的軍營, 與平時操練時的軍營截然不同, 星期天的軍營裡涼被子, 洗衣服, 打撲克, 下象棋, 找老鄉, 聊天調侃, 吹大牛。 到了夏天的軍營裡, 多數人都是穿著襯衣,

光頭不戴帽子, 也有的人穿著工作服, 坦克兵夏季的工作服也很漂亮。 軍裝和軍帽都洗出來涼曬著, 所以星期天的軍營裡, 軍人的穿戴都比較隨便。

前排左起牛玉國 顧占軍 郭建民 康繼旗

後排左起彭雪華 楊樹林 郭軍虎 李立河 陳貴

軍隊走到哪裡都離不開老百姓,

從戰爭年代, 軍隊和老百姓就結下了軍民魚水情, 這種優良傳統是永恆的。

軍隊每開到一個新的駐守區, 其地方的民情風俗, 都會讓部隊來自五湖四海的軍人感到新鮮, 而軍隊也會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一些新鮮的生活習慣。

1977年我們團從內蒙古移防到了河北省灤平縣金溝屯, 跨省際的不同區域, 由於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的不同,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都有所不同, 所以我們在金溝屯感到什麼都是新鮮的。 原來部隊駐紮在內蒙古, 雖然黃河從內蒙古通過, 但是部隊所在地遠離黃河兩岸, 軍人們根本就沒有看見過黃河。 而到了金溝屯, 則有一條灤河, 而我們就駐守在灤河邊, 灤河上有吊橋,

這種橋在內蒙古是沒有的。 老百姓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有一個壓水井, 院子的窗臺下還有一個存放豬飼料的大水缸。 結果在半年以後, 軍營裡傳開了順口溜:灤河水長又長, 一家一個壓水磅, 過吊橋, 挑羅框, 院裡放個大水缸。

結果金溝屯的老百姓也不示弱, 很快就給我們也編出了順口溜:解放軍真奇怪, 吃飯上操紮皮帶, 新穿棉衣繃一塊, 蓋的被子沒裡外, 洗了帽子吹起來曬。

如今想起來, 當年和人民群眾生活中的片斷, 仍然情趣濃厚, 回味無窮。

相片中的9人全是坦克八連的戰友, 楊樹林當時是坦克八連連長, 是1969年入伍的內蒙古哲裡木盟(如今的通遼市)人, 轉業後分配到通遼市檢察院工作, 以處級幹部職務退休了。

彭雪華是1978年入伍的河北省蒿城縣人, 郭軍虎是1976年入伍的河北省唐縣人, 李立河是1977年12月入伍的山東省濟南市長青縣人, 陳貴是1976年入伍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人, 牛玉國是1977年入伍的河北省故城縣人, 顧占軍是1976年入伍的河北省唐縣人, 入伍的時候年齡很小, 我當車長的時候, 他是我車上的二炮手, 遺憾的是顧占軍於2015年去世了, 又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戰友, 我們向顧占軍戰友表示沉痛哀悼!郭建民是1977年入伍的江蘇省沙州縣(如今沙州市)人, 康繼旗是1977年入伍的河北省故城縣人, 曾在坦克八連擔任文書。

這張照片是在一個星期天拍的, 大家穿的比較隨便, 雖然都不穿軍裝, 但是整個照片畫面青春似火, 義氣奮發, 鬥志昂揚,

軍人的儀錶氣勢軒昂, 一幅生龍活虎歷史留影, 這是楊樹林連長與他的士兵, 把戰鬥的青春永遠地定格在了坦克八連門外的窗戶下。

相片中的9位戰友, 都是親自參加坦克團在金溝屯營房建設的貢獻者, 坦克團軍營的一磚一瓦都凝聚著他們的汗水和辛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