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杜虎兵符與吳王銅矛,盡皆亮相湘博“春秋戰國文物大展”

“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1年), 跨越500餘年, 是中國社會歷史上一個大動盪、大變革, 也是大發展、大融合的時期。 鑒於該時期歷史資訊繁雜, 展覽從建構的複雜歷史中, 抽絲剝繭, 確定主題, 找准思路, 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聯合全國30家文博機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三大方面, 介紹這個在德國著名學者雅斯貝斯口中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東方, 所發生的點滴故事。 12月28日, 湖南省博新館首個臨展——“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在博物館一樓開幕, 展覽彙聚全國30家文博機構的240件/套文物精品, 以大敘事的手法及更廣闊的視野,

深刻解讀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大變革時期。 展覽共分為五個部分:“禮崩樂壞, 諸侯混戰”、“革舊鼎新, 煥發生機”、“神技天工, 人性張力”、“思想綻放, 文化奠基”、“華夏認同”。

展覽海報

楚王孫誥編鐘 河南博物院藏

本次展覽, 可謂件件精品。 有調兵遣將的“杜虎兵符”, 有目前最大最重的先秦“金盞”, 有古代貴族作為水陸交通運輸通行證的“‘鄂君啟’錯金銅車節”, 還有來自中山國的辟邪“雙翼錯銀銅神獸”。

杜虎兵符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杜虎兵符為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1973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郊, 長9.5釐米, 高4.4釐米, 厚0.7釐米。 此符鑄于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時期, 掌握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 虎作走形, 正面突起如浮雕, 背面有槽。 虎身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 符是古代朝廷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

湖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樹金介紹說:“杜虎兵符外形是一隻猛虎,

虎代表勇猛, 象徵軍隊像猛虎一樣威猛、迅捷。 兵符為銅質, 分為左右兩半, 右半符留在京師, 左半符頒發給屯駐在外的軍隊。 需調兵時, 由使者持右半符前往, 軍隊長官將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後, 軍隊即按使者傳達的命令列動。 ”

金盞、金漏勺 湖北省博物館藏

金盞來自湖北省博物館藏, 鑄于戰國時期, 盞:高 10.7釐米, 口徑 15.1釐米, 重 2150克, 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該金盞是目前所見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 代表了這一時期貴金屬工藝的成就與特點。 其蓋面和盞口鑄有精細的雲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 整器使用分鑄法鑄造而成, 先將捉手、蓋、身、足分別鑄好, 澆鑄器身再合范成整體, 與當時青銅器鑄造方法相同, 可見金銀器製造受青銅文化影響很深。

湖南省博物館科研辦主任、研究員喻燕姣介紹該文物時說:“該金盞設計巧妙, 是當時曾侯乙墓出土的僅有的5件金器中的一件。 它的含金量為86%, 含銀量為14%, 鑄造于戰國早期。 它的出土, 標誌著中國金銀器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 ”

“鄂君啟”錯金銅車節 安徽博物院藏

“鄂君啟”錯金銅車節為戰國時期青銅器物,1957年安徽省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車節長29釐米,寬7.2釐米,厚0.7釐米,有錯金銘文150字。銘文記載了西元前323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舟節和車節的過程,並詳細規定了鄂君啟水路、陸路交通運輸的路線、運載額、運輸種類和納稅情況,是研究戰國時楚國交通、政治、經濟、地理和商業賦稅制度的珍貴資料。

安徽省博物院館員王育茜表示,該件文物是安徽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共出土了5件,目前有2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3件收藏於安徽省博物院。該文物採用錯金工藝,器物表面金光閃閃,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免稅通行證。

雙翼錯銀銅神獸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雙翼錯銀銅神獸來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國王璺墓。高24.6釐米,長40.5釐米,鑄于戰國時期。青銅鑄造,錯以銀紋。獸首頭頂兩耳如桃,兩耳中間有一角後彎,角尖前勾,角兩側卷毛環布。鼻如如意雲鉤,雙目突出圓睜。闊口微張,長舌挺起,齒排若鋸。似獅非獅的形象,致微致精的刻畫,使神獸富麗而神秘。

喻燕姣說:“該件文物共出土了4件,是戰國時期的一種陳設用品。它周身錯銀,紋飾光鮮亮麗,非常精美。它集多種猛獸造型於一身,反應了當時一種崇尚武力、崇尚強者的風氣。”

展覽現場

吳王夫差銅矛 湖北省博物館藏

楚簡《墨子》佚篇(8 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3月28日

“鄂君啟”錯金銅車節 安徽博物院藏

“鄂君啟”錯金銅車節為戰國時期青銅器物,1957年安徽省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車節長29釐米,寬7.2釐米,厚0.7釐米,有錯金銘文150字。銘文記載了西元前323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舟節和車節的過程,並詳細規定了鄂君啟水路、陸路交通運輸的路線、運載額、運輸種類和納稅情況,是研究戰國時楚國交通、政治、經濟、地理和商業賦稅制度的珍貴資料。

安徽省博物院館員王育茜表示,該件文物是安徽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共出土了5件,目前有2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3件收藏於安徽省博物院。該文物採用錯金工藝,器物表面金光閃閃,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免稅通行證。

雙翼錯銀銅神獸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雙翼錯銀銅神獸來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國王璺墓。高24.6釐米,長40.5釐米,鑄于戰國時期。青銅鑄造,錯以銀紋。獸首頭頂兩耳如桃,兩耳中間有一角後彎,角尖前勾,角兩側卷毛環布。鼻如如意雲鉤,雙目突出圓睜。闊口微張,長舌挺起,齒排若鋸。似獅非獅的形象,致微致精的刻畫,使神獸富麗而神秘。

喻燕姣說:“該件文物共出土了4件,是戰國時期的一種陳設用品。它周身錯銀,紋飾光鮮亮麗,非常精美。它集多種猛獸造型於一身,反應了當時一種崇尚武力、崇尚強者的風氣。”

展覽現場

吳王夫差銅矛 湖北省博物館藏

楚簡《墨子》佚篇(8 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3月28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