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福祥村的產業脫貧之路

本報特約通訊員孫暢位於富錦市硯山鎮南1.5公里、富宏公路東側的福祥村過去有貧困戶116戶、貧困人口408人, 是富錦市扶貧開發重點村。 “旱天硬梆梆、雨天水汪汪, 鏟不能鏟、趟不能趟, 急得老百姓兩眼淚汪汪”。 群眾的順口溜道出了福祥村的致貧原因。 為了挖掉這個窮根, 幾年來, 福祥村積極尋找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走出了以發展水稻生產為主的產業脫貧新路子, 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50元, 不僅摘掉了窮帽子, 還一躍成為富錦市美麗鄉村示範村, 村支書姜遲先後被評為全國最美村官、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發展水稻產業, 找准脫貧路徑興產業、促脫貧, 福祥村牢牢抓住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促進整村脫貧這個牛鼻子, 大力發展水稻產業。

村“兩委”班子合力抓。 福祥村“兩委”班子跑縣跑鄉、找領導找專家, 因地制宜確定了“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的路子, 把地勢低平易澇的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 積極推動種植結構向水稻調整。 為解決技術和資金難題, 村“兩委”班子千方百計請來富錦市鎮農技人員進村辦班, 農業、水利、農機等部門現場指導, 信用社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贏得了全村農民的回應和支持, 水稻從最初的零星種植, 到2016年擴大到全村耕地的70%以上, 使水稻成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合作社連幫帶。 福祥村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農機作業合作社, 致力於探索適合本村的種植結構調整方向, 先後嘗試過大豆、甜菜、西瓜、馬鈴薯等旱田作物種植, 但在市場等因素影響下, 增收效果不明顯。 2011年, 合作社開始試種水稻, 當年種植面積750畝, 畝純效益460元。 較好的收益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 幾年來, 通過土地流轉、帶地入社等方式, 合作社社員逐年增加, 從最初只有27戶, 到2016年擴大到130戶, 覆蓋了全村93.5%的農戶。 目前, 合作社經營水田面積11700畝(其中外包地7200畝), 水稻產值達到1950萬元, 成為整村脫貧的根本保障。

整合專案重點扶。 為了解決發展水稻生產的設備設施配套難題, 提高種植標準化水準, 福祥村積極爭取並建好、用好國省扶持項目。

村“兩委”班子帶領農戶多方籌措資金50萬元, 爭取到國省投資540萬元的水稻育秧基地專案, 建成高標準示範基地1個, 建有水稻育秧大棚127棟;配套建設100噸水稻智慧化催芽車間一個, 保證了標準化催芽和育秧。 通過農民自籌和爭取國省專案, 先後投入資金790萬元, 建成大型農機合作社1個, 配備水田機械19台套, 建成機械庫房1020平方米、硬化糧食晾曬場8000平方米、1.2萬噸倉儲庫1座以及加油站1個, 為實現水稻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全程機械化提供充分保障。

創新經營模式, 挖掘增收潛力村“兩委”班子引導合作社主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保證經營效果, 持續激發內生動力, 確保實現穩定增收。

在內部擴大經營規模、完善分配機制。

合作社為了擴大規模, 在吸納農民帶地入社基礎上, 還流轉土地7200畝, 使經營規模擴大到13430畝(含旱田1730畝)。 在水稻生產上採取“六統一”經營模式, 其中僅統一採購農資這一環節就實現節本增效近47萬元。 2016年合作社實現總收入2358萬元。 按照國投資產、入社土地折資、入社現金等相應比例進行分配, 入社農民每畝分紅543.32元, 高出當地普通農戶110元以上。

在外部掛靠產業龍頭, 實行縱向聯合。 為降低經營風險, 通過政府搭橋, 福祥合作社自2015年起與富錦市象嶼金谷農產有限公司開展合作, 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象嶼公司按照每公頃水田借貸1萬元的標準, 2016年為合作社提供資金780余萬元, 有效緩解了合作社流轉土地和春耕生產資金不足難題。

同時象嶼公司與合作社簽訂每公斤高出市場價的收購訂單, 去秋合作社向象嶼公司銷售水稻6600多噸, 僅執行訂單價一項就實現戶均增收兩千餘元。

堅持多措並舉, 拓寬致富管道通過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 全村解放勞動力近200人。 為了實現可持續脫貧, 村“兩委”班子從技能培訓入手, 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村遠端教育終端、農家書屋等載體對農民進行引導教育, 在實現每戶至少有一個種養明白人的基礎上, 積極引導富餘勞動力開闊思路, 發展多種經營, 拓寬增收管道。

開展大棚二次利用。 在水稻大棚育秧結束後, 組織富餘勞動力與富錦市錦程菌業開展訂單合作, 2016年有4戶農民利用水稻大棚養殖香菇12萬棒, 實現產值12萬元。

發展特色種養業。與富錦市黑龍江綠穀酒業簽訂訂單,種植高梁500畝,實現效益13萬元。建成1個飼養量100多頭的生豬養殖場,年效益超過15萬元。

發展二、三產業。通過廣播喇叭、廣告板發佈務工資訊,引導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全村外出打工就業人員160人,全村年打工收入超過100萬元。

實現產值12萬元。

發展特色種養業。與富錦市黑龍江綠穀酒業簽訂訂單,種植高梁500畝,實現效益13萬元。建成1個飼養量100多頭的生豬養殖場,年效益超過15萬元。

發展二、三產業。通過廣播喇叭、廣告板發佈務工資訊,引導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全村外出打工就業人員160人,全村年打工收入超過100萬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