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禦史言官的以死進諫都是好的嗎?這幾種情況反倒是禍國殃民幫倒忙

翻開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 自古文死諫, 武死戰, 各位忠臣義士為了國家存亡不惜貢獻自己的生命。 不管是戰死沙場的悲壯還是勸君向上的死諫, 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其中魏徵的直言進諫更是流芳百世, 千古傳頌。 就算評書演義中大多出現個八賢王, 上打昏君, 下打佞臣。 總之, 大多數情況下, 直言進諫的大多是忠臣良相, 是王朝的肱骨棟樑之臣。

不過, 今天我們聊聊那些直言進諫把王朝進諫到亡國的歷史悲劇。 有幾種情況的進諫真的是禍國殃民的幫倒忙。 今天不翻案, 只是提供歷史的另一個角度, 可以讓大家更全面客觀的分析歷史的每一面。

(圖片來源於, 文章系作者原創, 喜歡記得轉發關注)

大明東林黨的黨爭與進諫, 為了諫而諫(賤)。 拉幫結夥打擊政敵, 和我們政見不同, 就鬥死你

(直言進諫的特殊情況之一, 為了諫而諫(賤))

大明王朝本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大一統王朝, 朱元璋趕走了北元的殘酷統治, 人民過上了想對穩定的生活。 大明海軍(這裡不說水師, 小編以為, 比達伽馬, 麥哲倫航海還要早幾十年的水師被叫做海軍實至名歸。 )一直航海到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 那時候的藍星霸主就是大明無疑。

然而, 到了明朝中後期, 事情發生了轉變。 本來剛正不阿, 和伸張天下正義的內閣首輔大臣和朝中重臣反而聚合到一起。 拉幫結夥, 結黨營私。 完全主觀的“針砭時弊”。 不管你們是誰, 跟我們意見不同, 就打擊你。 不是我們團夥的人就集體抵制疏遠。

從公知, 天下為公的仁人志士到結黨營私, 打擊報復的東林黨。 他們僅僅是把進諫當成了自己的手段。 不符合我們這群人既得利益的政策全部拒不執行, 和我們這群人不對付的大臣, 即便你說的是對的, 也是錯的。 他們正義凜然的走向朝堂, 嘴中念叨著天下大義, 逼迫皇帝按他們的來。 你不服就是不虛心納諫。 庭杖, 打就打唄, 反正你最後還是要按我們的來(朝堂版的道德綁架)

當然,在對抗閹黨專政的時候,東林黨還是貢獻了很大的力量。也有人說這是皇帝專門設計的權力制衡。皇帝看著兩邊打,哪邊要輸了就扶一把,哪邊太強了就制約一下。

東林黨後期的進諫其實是拉攏眾人,和皇權討價還價的過程。凡是符合他們利益的舉措都能推行,不符合他們的政策舉步維艱。這樣,大明的種種中興舉措推行不下來。可以看到的是,大明全國吃糠咽菜,民怨四起。反而江浙之地,那群朝中大臣的家鄉各個驕奢淫逸,富得流油。

真的是一種諷刺。大明末年天下已失半壁,大明南京政府還不思考如何收復失地,反而是東林黨的黨爭愈演愈烈。

把自己的各種餿主意當成忠臣良策進獻給君主,這種進諫很危險,要不得

(直言進諫的特殊情況之二,把餿主意當成忠臣良策)

我們現在每天接觸到得資訊已經是很長多了,可是在古代。哪怕再瞬息萬變的戰場,也只有君主和少數重臣可以獲取相對真實和全面的資訊。就有出現了一個問題,有些自以為是的“謀士”會把自己看到的資訊當成戰場天機調油加醋的進獻給君主。

我是不覺得那些連戰場資訊都掌握不全的謀士言官怎麼可能比掌握大局的君王更好的瞭解戰局的。當然,也會有一眼看破天機的天才軍師。但那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成忠臣,費力的進獻一些餿主意。有兩個代表性的例子,蔣幹和郭圖。

先說蔣幹,自己自告奮勇向曹操獻計說自己可以招降周瑜。然後回來的時候反被周瑜利用。怎麼可能一方戰將大都督就隨你那個老同學幾句話就臨陣反戈呢?曹操同意他去還真是奇跡。盜書回來以後,曹操的疑心病發作。蔡瑁張允一命嗚呼。曹魏本來就不善水軍,也算是給赤壁大敗一個伏筆了。

在說郭圖,真的是個巨坑。輔佐誰,誰死。其實是個謀臣就把自己當做忠臣良將的。在官渡大敗後,郭圖還認為自己是個袁紹集團的大忠臣,自己的計策不奏效的原因不是自己的問題,自己那麼忠誠。問題出在田豐詛咒他們輸。然後,頗有謀略的田豐被袁紹遷怒處死。。。

他都進獻了什麼餿主意呢?放棄烏巢,小部隊去救。袁紹大糧倉付之一炬。讓張郃高覽去攻打曹操大營,把五子良將的張郃逼去了曹操陣營。高覽被曹操雪藏,但既然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可見他還是頗有實力的。(被趙雲斬殺是三國演義後加的,高覽是自然病死)袁紹死後,又大義凜然的向袁譚提建議請求曹操攻擊袁尚。。。。。。

怎麼說呢?坑死了袁紹、袁譚、袁尚,逼走了張郃高覽,害死了田豐。可怕的是,到死他都還以為自己是袁氏集團的忠臣。還能怎麼說。這種人的提的建議能信?死諫?死就死去吧。

政治投機,參與儲君的明爭暗鬥,為新君王撈好處,為老帝王慘死留下伏筆

(直言進諫的特殊情況之三,進諫的目的是為新君王撈好處)

世人皆知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創立了不世之功,卻不知道他採納易牙,開方,豎刁的建議並重用他們以後慘死。人們也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威武霸氣,使得趙國後來可以和秦國有一戰之力。可是人們同樣不知道趙武靈王聽從忠臣良策想把國家分給兩個兒子。然後,活活被餓死。

老君王在檣櫓之末往往會欽定接班人,以備自己百年之後王業得以繼承。這時候的進諫再沒有忠臣良策了。都是為新君王撈好處的政治投機。畢竟如果賭對了。自己在後朝一定會被新君王升官加薪。所以,涉及王位繼承問題。功勞很大的肱骨之臣也會有性命危急。

比如楊修,比如陸遜。再比如藍玉。涉及到王位繼承問題。一句話說不對。你就死定了。老君主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當然,在對抗閹黨專政的時候,東林黨還是貢獻了很大的力量。也有人說這是皇帝專門設計的權力制衡。皇帝看著兩邊打,哪邊要輸了就扶一把,哪邊太強了就制約一下。

東林黨後期的進諫其實是拉攏眾人,和皇權討價還價的過程。凡是符合他們利益的舉措都能推行,不符合他們的政策舉步維艱。這樣,大明的種種中興舉措推行不下來。可以看到的是,大明全國吃糠咽菜,民怨四起。反而江浙之地,那群朝中大臣的家鄉各個驕奢淫逸,富得流油。

真的是一種諷刺。大明末年天下已失半壁,大明南京政府還不思考如何收復失地,反而是東林黨的黨爭愈演愈烈。

把自己的各種餿主意當成忠臣良策進獻給君主,這種進諫很危險,要不得

(直言進諫的特殊情況之二,把餿主意當成忠臣良策)

我們現在每天接觸到得資訊已經是很長多了,可是在古代。哪怕再瞬息萬變的戰場,也只有君主和少數重臣可以獲取相對真實和全面的資訊。就有出現了一個問題,有些自以為是的“謀士”會把自己看到的資訊當成戰場天機調油加醋的進獻給君主。

我是不覺得那些連戰場資訊都掌握不全的謀士言官怎麼可能比掌握大局的君王更好的瞭解戰局的。當然,也會有一眼看破天機的天才軍師。但那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成忠臣,費力的進獻一些餿主意。有兩個代表性的例子,蔣幹和郭圖。

先說蔣幹,自己自告奮勇向曹操獻計說自己可以招降周瑜。然後回來的時候反被周瑜利用。怎麼可能一方戰將大都督就隨你那個老同學幾句話就臨陣反戈呢?曹操同意他去還真是奇跡。盜書回來以後,曹操的疑心病發作。蔡瑁張允一命嗚呼。曹魏本來就不善水軍,也算是給赤壁大敗一個伏筆了。

在說郭圖,真的是個巨坑。輔佐誰,誰死。其實是個謀臣就把自己當做忠臣良將的。在官渡大敗後,郭圖還認為自己是個袁紹集團的大忠臣,自己的計策不奏效的原因不是自己的問題,自己那麼忠誠。問題出在田豐詛咒他們輸。然後,頗有謀略的田豐被袁紹遷怒處死。。。

他都進獻了什麼餿主意呢?放棄烏巢,小部隊去救。袁紹大糧倉付之一炬。讓張郃高覽去攻打曹操大營,把五子良將的張郃逼去了曹操陣營。高覽被曹操雪藏,但既然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可見他還是頗有實力的。(被趙雲斬殺是三國演義後加的,高覽是自然病死)袁紹死後,又大義凜然的向袁譚提建議請求曹操攻擊袁尚。。。。。。

怎麼說呢?坑死了袁紹、袁譚、袁尚,逼走了張郃高覽,害死了田豐。可怕的是,到死他都還以為自己是袁氏集團的忠臣。還能怎麼說。這種人的提的建議能信?死諫?死就死去吧。

政治投機,參與儲君的明爭暗鬥,為新君王撈好處,為老帝王慘死留下伏筆

(直言進諫的特殊情況之三,進諫的目的是為新君王撈好處)

世人皆知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創立了不世之功,卻不知道他採納易牙,開方,豎刁的建議並重用他們以後慘死。人們也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威武霸氣,使得趙國後來可以和秦國有一戰之力。可是人們同樣不知道趙武靈王聽從忠臣良策想把國家分給兩個兒子。然後,活活被餓死。

老君王在檣櫓之末往往會欽定接班人,以備自己百年之後王業得以繼承。這時候的進諫再沒有忠臣良策了。都是為新君王撈好處的政治投機。畢竟如果賭對了。自己在後朝一定會被新君王升官加薪。所以,涉及王位繼承問題。功勞很大的肱骨之臣也會有性命危急。

比如楊修,比如陸遜。再比如藍玉。涉及到王位繼承問題。一句話說不對。你就死定了。老君主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