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區域教育改革熱點透視

2017年, 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實施之年, 也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深化之年。

這一年, 國家出臺了不少“大”政策, 《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畫(2017-2020年)》《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等, 這些新政對區域教育已經或者將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一年, 在國家政策紅利的帶動下, 區域層面, 特別是區縣教育行政部門, 因地制宜、改革創新, 將“紅包”真正落了地, 讓老百姓擁有滿滿的獲得感。

這一年, 舉世矚目、舉國期盼的十九大召開, “辦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為區域教育明確了新時代的新目標。

回望2017年, 區域教育改革創新, 可圈可點、令人欣喜。

優化改革路徑 區域教育更優質更均衡

中國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就是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不僅東中西部之間存在不均衡, 省域之間、縣(市)之間也有差異。

一方面, 家長和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 區域教育管理者必須回應百姓關切的教育問題;另一方面, “城鎮擠”“鄉村弱”也成為區域教育品質提升必須突破的瓶頸。 如何化解區域差距, 教育改革始終在尋道問徑。

國家層面, 2017年針對區域均衡出臺了幾個實招兒。 一是教育部將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作為今年的工作要點, 召開了多次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現場推進會,

交流各地典型經驗, 指導各地落實責任、建立台賬、確定時間表和路線圖。 其中, 還選擇了部分地市開展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

二是督導升級。 4月19日, 教育部印發《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決定建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 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工作。

為進一步鞏固基本均衡發展成果, 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出臺了升級版《辦法》。 對比基本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辦法, 這一優質均衡《辦法》在督導評估框架設計、指標選取、標準測定等方面突出了“更加均衡、更有品質”。

區域層面, 各地在更高的均衡要求下, 結合實際, 進一步探索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現實路徑。

比如, 上海市金山區推進城鄉學區一體化, 快速提升農村學校品質;上海市靜安區長期堅持以項目引領, 積極探索發達城區教育的個性化發展;江蘇省徐州市施行“學講計畫”, 行政推動助力課堂教學品質提升;山東省拿出真金白銀, 擴充了253萬個學位, 化解大班額問題。

這一年, 我們欣喜地看到, 區域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的局面已經開始顯現。

未來,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重點仍在中西部, 難點依然在農村, 根本在於保證區域教育發展更平衡更充分。 切實縮小區域教育發展差距, 填補城鄉、區域教育鴻溝, 仍須不斷加大對鄉村、中西部地區、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援力度,

這無疑是新時代教育領域“兜底線、保基本、補短板、提品質、促公平”的重要著力點。

精准改革舉措 朝著關鍵難題集中發力

區域教育改革中, 一些關鍵性的難題一直相互掣肘, 單靠一個縣(市區)很難撬動。 2017年, 國家層面大力推進的幾項系統改革, 開啟了區域教育改革的新時代。

“新高考”在上海、浙江落地, 考生迎來了考試科目“3+3”和“兩依據”“一參考”的新時代。 這個指揮棒的變化, 對區域教育改革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原來推不動、改不掉的“應試教育”, 在新規則面前不得不變。 高中教育甚至是整個基礎教育將整體轉型。

區域教育管理者必須在構建新的教育品質觀的基礎上, 重新思考人才培養、辦學品質這些根本性問題,

重新思考區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 創新區域課程與教學管理, 才可能決勝新高考創造新局面。 這必將是對區域教育品質的一次重新檢驗。

12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以下簡稱《評價辦法》), 正式建立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制度。

從宏觀來看, 督政一直是短板, 國家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情況還缺乏一套科學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 《評價辦法》的發佈有效彌補了這一空白。

這個《評價辦法》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大目標變為硬指標, 有利於督促省級政府落實發展教育的職責, 將為區域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空間。

12月, 教育部還頒佈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 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的基本要求,標誌著學校管理進入規範化、科學化、標準化時代。《標準》明確了學校的主要管理職責,包含“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原則”“實行均衡編班”等88條具體內容。

區域教育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這套標準,對標檢驗,對標落實,既用標準觀照每一所學校的內涵發展、管理規範,又用標準引領薄弱學校改進、校際均衡。只有辦好每一所學校,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才能夠真正實現。

推動深度改革 向體制機制創新要活力

改革進入深水區,究竟深在哪?在制約教育發展的落後規則體系上打開缺口,釋放基層與個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尋找區域教育新的增值點,這將是今後區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新階段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

到2020年,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緩解,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撐。

體制機制改革,其核心是激發各教育要素的活力,從而激發整個教育系統的活力。具體而言,就是要理順政府、學校、社會三類主體內部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近年來,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如何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在簡單的資金投入、人員投入之外,必須要考慮從體制機制上動刀。

《意見》將推動區域改革進入深層次攻堅,是貫徹落實十九大關於教育新任務、新要求的一個“施工圖”。

比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要調結構、補短板,重建高中秩序。在一些區域改革中,已經實現了普職學分互認、學校互轉,更推動了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體制機制改革帶出的活力。

比如,“縣管校聘”就是體制機制改革。原來,教師編制按校核編,調動一個教師,需要編辦、人社的批准,現在,區縣教育局統籌使用教師,合理優化佈局,教師隊伍活力大大增強。

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藍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新的一年,期待區域教育以新的氣象、新的舉措,創造更美好的教育。

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的基本要求,標誌著學校管理進入規範化、科學化、標準化時代。《標準》明確了學校的主要管理職責,包含“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原則”“實行均衡編班”等88條具體內容。

區域教育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這套標準,對標檢驗,對標落實,既用標準觀照每一所學校的內涵發展、管理規範,又用標準引領薄弱學校改進、校際均衡。只有辦好每一所學校,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才能夠真正實現。

推動深度改革 向體制機制創新要活力

改革進入深水區,究竟深在哪?在制約教育發展的落後規則體系上打開缺口,釋放基層與個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尋找區域教育新的增值點,這將是今後區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新階段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

到2020年,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緩解,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撐。

體制機制改革,其核心是激發各教育要素的活力,從而激發整個教育系統的活力。具體而言,就是要理順政府、學校、社會三類主體內部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近年來,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如何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在簡單的資金投入、人員投入之外,必須要考慮從體制機制上動刀。

《意見》將推動區域改革進入深層次攻堅,是貫徹落實十九大關於教育新任務、新要求的一個“施工圖”。

比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要調結構、補短板,重建高中秩序。在一些區域改革中,已經實現了普職學分互認、學校互轉,更推動了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體制機制改革帶出的活力。

比如,“縣管校聘”就是體制機制改革。原來,教師編制按校核編,調動一個教師,需要編辦、人社的批准,現在,區縣教育局統籌使用教師,合理優化佈局,教師隊伍活力大大增強。

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藍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新的一年,期待區域教育以新的氣象、新的舉措,創造更美好的教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