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北京:法律援助對特殊群體上門服務成標配

法制日報記者 黃 潔

法制日報見習記者 張雪泓

在北京某儀器廠一直任勞任怨工作了14年的邊某,突然間就被單位通知解除勞動合同,理由是崗位取消。 無法接受這一結果的邊某找到北京市海澱區法律援助中心,中心立即為其指派了法律援助律師,結果發現該單位是利用邊某等殘疾人避稅,當公司效益不好時便隨意辭退。

邊某的遭遇並非個案。 實踐中,殘疾人往往會遇到比正常人更多的生活難題和法律問題。 為了更好地維護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一直以來,北京市法律援助工作以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需求為導向,不斷強化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和服務水準,努力擴大殘疾人法律援助覆蓋面,搭建起市、區、街(鄉)、社區(村)四級法律援助網路。

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已承辦殘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000多件,接待殘疾人來電、來訪諮詢4000餘人次。

對於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處處長王祖明介紹說,北京早已開通了針對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各法律援助機構對重度殘疾、無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不再進行法律援助經濟狀況審查。 不僅如此,2017年以來,北京深入貫徹落實司法部《關於“十三五”加強殘疾人公共法律服務的意見》,加大力度健全法律援助網路。

截至目前,已在全市、區兩級建立了17家法律援助中心,搭建起“市法援中心—區法援中心—街(鄉)工作站—社區(村)聯繫點”四級法律援助網路,並在全市300余家殘疾人溫馨家園中派駐法律援助律師,殘疾人可選取離自己最近的法律援助機構謀求幫助。 與此同時,“上門服務”也日益成為標配,北京已明確提出要求,全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對於重度殘疾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要提供上門服務。

“如何保證接受指派的律師能夠盡心盡力為受援殘疾人服務?”對於這一問題,北京的做法是,始終堅持將便利服務管道與完善制度建設、加強案件品質監管同步推進。

《法制日報》記者瞭解到,為提高服務保障能力,2017年,北京市司法局陸續出臺了《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推動律師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法律援助案件辦理程式及標準》,對律師參與法律援助的形式、擴大參與管道、納入年檢考核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

2017年10月,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又印發《關於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擴大了北京市法律援助的覆蓋面,將法律援助律師隊伍下沉至基層網站,進一步方便殘疾人及時獲得法律援助。 而在品質控制上,《北京市法律援助案件品質同行評估規定》詳細規範了品質標準和評估程式。 2017年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便民措施中提出: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符合法定要求的一般案件,當日受理、當日審批;群體性案件、複雜疑難案件,法律援助審查期限也由法定的5個工作日縮短到了3個工作日。

2015年,一個全新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北京風雨同舟殘疾人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成立,成為北京殘疾人法律援助體系中又一“重量級”服務機構。 據瞭解,該中心通過法律諮詢、普法講座、案件辦理等形式,為殘疾人提供專業、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目前,中心已經組建殘疾人律師志願者隊伍50餘人,設有專門的免費熱線和接待室,並安排中心律師輪班值守,做到來人有接待、諮詢有解答。 不僅如此,中心還與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合作,承接了市殘聯的法治宣講與“庭院式”殘疾人法律服務活動。 截至2017年11月底,已開展法治宣講30場,受益人數達4000餘人,舉辦“庭院式”殘疾人法律服務活動50場,受益人數達6000余人,成為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的有益補充。

據介紹,2017年5月,北京市開展了殘疾人法律援助專項維權服務活動,其間各級法律援助機構紛紛與轄區殘聯緊密合作,精心策劃,通過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現場法律諮詢、開闢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續、預約上門等方式,為殘疾人提供更貼心的法律服務,真正做到應援盡援,更好地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