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碎片化”走向課程化的作文備課

——以東營市實驗中學“生活化作文實踐與研究”為例

於保東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宣導生活化作文, 現任教于山東省東營市實驗中學)

【摘要】作文教學的課程備課是作文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和保證。 作文教學過程中, 作文備課已經被分割成不同的碎片, 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備課要求, 作文備課成為淪為實現教師教學順利、學生取得作文高分的工具。 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強調教師及教研組的課程備課, 從更宏觀的層面去設計作文教學整體架構, 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關鍵字】作文課程;課程備課;生活化作文;實踐與研究

作文教學的課程備課是作文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和保證。 作文的課程意識不足, 課程備課的力度不夠, 作文教學的視野不夠開闊, 作文方法的指導欠缺, 作文體系的建構不完善, 缺少紮根生活的基礎等, 這些都導致作文教學的效率低下。 因此必須強化教師及教研組作文課程備課意識, 提高作文課程的實踐能力, 最終達成《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的目的。

作文教學與語文課程的關係是困擾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的重大問題。 不解決這個問題, 就無法確立明確的作文教學方向和目標, 因為課程規定著教育的實體和內容, 它是教學的方向和目標。 作文課程備課就是要求教研組及教師樹立作文的課程意識,

整合資源, 整合力量, 集中智慧, 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 最終達成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一、碎片化的作文備課

雖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各個學校都在強調集體備課的重要性, 有關集體備課的理論和做法也很多, 但大都是關於閱讀教學的。 而作文教學的備課和上課更表現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碎片化現象, 拍腦袋作文課更是屢見不鮮。 作文教學的集體備課缺乏可借鑒的範式, 真正在刊物發表的有關作文課程備課的文章寥寥無幾, 這說明作文教學在課程意識指導下的集體備課嚴重缺失理論指導和具體可借鑒的方式方法。 不得不說, 作文教學課程備課這個環節鬆散無序、碎片化是導致作文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根本原因。

二、碎片化作文備課的原因

首先是《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缺少嚴格、規範的課程界定。 儘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對寫作做了如下總體規定:“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 能根據需要, 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也對7-9年級學段的作文教學做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 但這只是從理念上進行了引領, 並沒有像西方一些國家一樣單獨把寫作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界定。 這導致多年來作文課堂教學對學生寫作缺乏適當的內容規定與恰當方法的引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備課、上課、批改都呈現出碎片化的表徵,

寫作過程隨意而盲目, 寫作評價機械而空洞, 缺乏科學性回饋與人文性關懷, 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寫作課程評價建議落實不夠理想。 雖然每年省市一級教學主管部門都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新課程標準的培訓與學習, 但都局限於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 而缺少對作文作為課程的創新解讀;加之“寫作學”理論的匱乏與滯後, 提供給一線教師可以借鑒的具體實踐範式較少;又因為課程標準是指導性綱領, 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都對給定的內容有著自己的理解, 都對給定內容的意義有著自己的解讀。 因此新課程的實施, 並不意味著教師作文教學的新理念就能自然地形成;新目標、新任務的確立,
也不意味著作文教學規範內容就會自然地創造和生成;有了規範內容, 更不意味著作文教學必然地指向作文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其次, 寫作教學內容嚴重缺失, 呈現出碎片化。 在日常教學中, 寫作淪為閱讀教學的附庸, 對課文的解讀擠佔了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 寫作實踐與寫作能力提升被冷落。 對閱讀教學老師們談論起來可能頭頭是道, 可是一談起寫作教學就感覺到無從談起。 具體到教材中的作文教學是依附於以閱讀主題為主的編排體系中的, 儘管有的教材已經單獨把作文列為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 但綜合來看, 關於作文教學的內容也就區區幾頁, 不具體, 不系統, 缺乏科學性,更缺乏明確的教學指向。

再次,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許多語文教師喪失了明確的作文課程意識。把單純的作文分數看的過重,忽視了寫作過程對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教學實踐中更注重的多是寫作技巧的指導。多數教師和研究者對作文教學的研究主要還是基於解決教師“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把目光聚焦在寫作的技術層面上,關注的是如何操作的問題,卻從來沒有把寫作教學看成是與學生的成長與生命發展有關的事。

其實寫作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正確地傳達與展現生命情趣的過程。作文教學的根,在學生那裡,在學生的生活裡,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寫作教學才能綻放新的生機與活力。因此,語文教研及教師組應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課程觀,基於正確的作文課程觀,才能有利於學生寫作素養和能力的形成。

三、走向課程化的作文教學備課

欠缺作文教學課程備課意識,就不能從更宏觀的層面去設計作文教學整體架構,作文教學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下面以東營市實驗中學開展的“生活化作文實踐與研究”課題為例,來說明怎樣進行作文教學課程備課。

(一)樹立課程意識,避免碎片化

教師的作文課程意識主要包括:作文課程的制度意識、學理意識、價值意識和開發意識。其中,作文課程的價值意識是指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的作文課程導向,作文課程的開發意識指的是教師須將自身定位于作文課程開發的主體位置,主動做出決策,將作文課程開發作為自己作文教學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文課程意識的確立,有賴於教師在作文課程創生中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教師是作文課程的建構者,作文課程強調和突出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角色,以及學生在作文課程中的體驗,它應該注重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和設計。作文教學要實現與達成《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師必須超越以往狹隘的、碎片化的作文教學觀,確立整合的、生成的、實踐的作文課程觀。並在此基礎上,完整地把握課程價值和目標,妥善處理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與科技發展的關係,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作文教學。

東營實驗中學集中語文教研室40多位教師的集體力量,針對以往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作文課程的設置,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的關係,明確的作文課程目標,寫作課程內容,作文教學的學段計畫、學年計畫、學期計畫,總體課時安排,教師的作文備課,寫作內容對學生的引領與激發,寫作課程實施建議,課堂程式缺乏,寫作課程評價體系等涉及課程備課的問題,在幾位對作文教學有多年經驗的老師帶領下,由教研室主任負責,結合對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的要求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學習。同時學習和借鑒其他同行有益的作文教學經驗,通過知識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不斷反思以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教研室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共識: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要統一前置制定作文教學的學段計畫、學年計畫、學期計畫,直至課時計畫,才能把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要求落實到實處。

(二)宏觀規劃,建構完整體系

領會了課程標準要求,怎麼樣才能把精神落實到實處?作文教學沒有現成的方法與現成的教材,怎樣去具體實施,怎樣去借鑒?究竟應該從哪個方面入手?

每學期結束前的一周作為“集體研討作文教學周”。語文教研室40多位教師在教研室主任于保東的帶領下,分別把自己在上一學期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來,並把解決問題的辦法與設想提出來,通過一周時間的集體研討,形成解決問題的初步意見。通過一周的研討,老師們達成共識:必須基於“校本”和“生活化”。“校本”就是立足本校,集中大家的智慧,深入研究,確立基本的思想基礎和整個作文教學基本框架。“生活”就是作文教學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緊密關注自然、社會、人生,以生活的實際場景作為寫作的起點,激發學生真實、自由書寫生活的欲望,同時把學生的寫作看做是學生生活習慣的展現,是引領學生精神生活的有效手段。

確立了指導思想,明確了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進行“生活化”作文研究的過程中,經由專家指導和自我學習,瞭解和掌握與“生活化”作文研究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再次深化對作文教學《課標》要求的解讀,確立作文課程教學的基本體系。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礎上,於保東等幾位老師通過3年多的實踐,提出了初中學段三年的作文教學基本要求:

1.“生活化”內容體系必須來源於學生的生活。

2.“生活化”作文應重視應用文的訓練。

3.“生活化”作文要注意學生寫作習慣培養。

4.“生活化”作文應有來源於名家和學生優秀文章的範文。

5.“生活化”作文對寫作知識有基本的介紹,但不做老師講解的重點。

6.“生活化”作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應該有較為明確的要求。

7.“生活化”作文學生活動應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8.“生活化”作文評價應建立在師生、生生、家長與學生、社會與學生交流關係中。

(三)整合教材,採擷精華

確立了作文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文的教材從哪裡來?教材雖然是個例子,但這個例子必須符合課標要求,要恰當、精要、實用、系統、條理、科學、可讀。

在人教版7-9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對作文教學沒有明確的體系和具體的要求,分散在各個以主題為主的單元中不免成為閱讀教學的附庸,弱化了作文的地位。怎麼辦?既不能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拋在一遍,又不能單純依附於它,只有創新才能解決問題。因此,集體備課過程中我們認為:“生活化”作文體系既要緊密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更要在生活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是最大、最豐富的的“教材”。

就每個作文教學單元而言,暑假或寒假期間,基於集體研討的內容體系,由一位元主備教師就某一單元在整體架構思想的指導下預先作一個設計,或就某一個單元預先寫出教學設想。同時,組內其他教師也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做全面瞭解,並進行設想,然後大家在一起共同討論,共同確立比較明確的單元教學設計。這樣,大家在單元作文教學中才能“心往一處想”,才不至於形成“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局面。

如我們對七年級下學期的作文教學做了這樣的規劃:

從七年級上冊的外部生活,逐漸轉為表達內心世界。因為隨著青春期的來臨,學生內心世界中有越來越多的煩惱與困惑,在這個時期,他們從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徵而逐漸成熟起來,趨於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不良行為。因此,青春期是一個既可以預測、又不可預測的時期。學生這些心理的變化,當然需要我們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反映在寫作上就是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並在可能範圍內有意識的進行疏導與引導。於是,本冊作文的內容體系設計為:挫折—煩惱¬—自豪—快樂—溫暖—擔當和責任—理想與追求。

內容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關注生活,快樂自由表達

“備學生”是傳統的教學智慧,而當下作文教學中“備學生”已成為目的錯位、內容缺失、方式存在問題的不爭事實。教師的“備學生”不是基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是為了教學的順利。教師按照成人化的思維方式定位學生的生活感悟,不瞭解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的困難,不知道學生生活與作文之間的經驗轉化,不瞭解學生作文的意義建構,不關注學生的寫作興趣。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在作文課程備課中把教材、教法和學生納入到一個系統內做整體觀照。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做到不能割裂教材、教法和學生之間的聯繫,把這三者做最佳的整合統一。在寫作前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去調查學生的生活情況、寫作情況,與其他老師積極溝通,達成寫作共識,建構學生生活的積極意義,讓學生能夠快樂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五)課堂實踐,立足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體驗、探究活動中學習。要擺脫學生作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創設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課堂教學環節中,我們強調作文的素材要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喚醒學生曾經擁有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

如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一次作文,我們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景:

第一次寫作:“閃亮登場 展示自我”

首先是教師的情景導入,然後教師強調:本次作文“閃亮登場,展示自我”主要就是通過作文展示自己。這就像初次見面,向別人遞上一張名片一樣,使別人儘快的瞭解自己,加強自己與同學、自己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請同學們完成以下活動中的一個。

1.回家整理自己的小時候的照片,挑選5張對你自己來講有特殊意義的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說明,做成有個性色彩PPT或者圖文並茂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2.大家都非常喜歡明星,都是某個明星的粉絲,對明星各個方面都瞭若指掌,你對自己瞭解嗎?請設計一個表格,填上恰當的內容,向大家介紹自己。

這樣設計,觸發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六)多元評價,促生成長

通過集體備課,我們確立了作文評價的五大原則,設計了詳細的評價量表,評價有定性的評價,又有定量的評價。

1.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裡所說的“多元化”是指在“生活化”作文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的主體有學生、同學、合作小組、家長、社會、教師等構成、建立了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互動的作文評價體系,擯棄以前教師對學生作文一言堂的現象。

2.評價物件的主體性原則。“生活化”作文首先強調的是在評價過程中學生自己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沒有學生這個被評價主體的評價,就建構不起評價的完整意義。在學生自我評價過程中,“生活化”作文要求學生自己讀作文三遍,有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朗讀,看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說的話,最想表達的感情,表達的充分不充分等。

3.評價內容的立體化原則。“生活化”作文的評價內容按照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立體化設計作文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基本框架。注重從內容、表達、結構、文面、專項等綜合性的因素作為評價的主題內容,摒棄了以往傳統作文評價往往注重卷面、字眼、篇章結構、主題立意等文本因素的評價。

4.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原則。“生活化”作文的評價方式注重矯正以往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注重對學生作文自我定性、定量的評價,注重教師對學生作文定性、定量的評價,注重小組合作對學生作文定性、定量的評價。

5.評價目標的發展性原則。“生活化”作文設計了比較詳細的評價標準、評價目標,這些評價標準和評價目標分為一級目標、二級目標,在不同的寫作內容下能較為客觀的反映學生自我對自己作文的認知。通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不斷的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這樣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作文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形成,避免了對教學評價方式和內容人為割裂。

(七)反思完善,完美超越

教師對作文教學的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主要是基於作文教學中問題台帳式的反思和基於作文教學觀察式的反思。我們在學期末、單元教學完成後,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寫一篇教學反思隨筆或者教學反思博客。要求教師在教完一節課或進行一個階段教學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進行回顧,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也就是教後記,作為完善作文課程、改進作文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根據課堂觀察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教研室內集體進行二次備課,教師個人或者教研室要對已經上過的作文進行第二次研討,對得與失進行認真的分析與總結,為進一步改進作文教學提供必要的認識支撐。教師對作文教學的二次備課是教師提升自己對作文課程認識和提高作文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教學反思無論是從初衷還是歸宿來說,都是語文教師作為作文課程主體的積極自我審視行為,以期達到發展自我、提升作文教學能力的目的。

總之,作文教學的課程備課是作文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和保證,缺少了作文教學的課程備課,作文教學就很難做到系統、科學和有效。

(本文為作者原創,《中學語文》2015年11期刊發)

缺乏科學性,更缺乏明確的教學指向。

再次,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許多語文教師喪失了明確的作文課程意識。把單純的作文分數看的過重,忽視了寫作過程對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教學實踐中更注重的多是寫作技巧的指導。多數教師和研究者對作文教學的研究主要還是基於解決教師“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把目光聚焦在寫作的技術層面上,關注的是如何操作的問題,卻從來沒有把寫作教學看成是與學生的成長與生命發展有關的事。

其實寫作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正確地傳達與展現生命情趣的過程。作文教學的根,在學生那裡,在學生的生活裡,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寫作教學才能綻放新的生機與活力。因此,語文教研及教師組應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課程觀,基於正確的作文課程觀,才能有利於學生寫作素養和能力的形成。

三、走向課程化的作文教學備課

欠缺作文教學課程備課意識,就不能從更宏觀的層面去設計作文教學整體架構,作文教學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下面以東營市實驗中學開展的“生活化作文實踐與研究”課題為例,來說明怎樣進行作文教學課程備課。

(一)樹立課程意識,避免碎片化

教師的作文課程意識主要包括:作文課程的制度意識、學理意識、價值意識和開發意識。其中,作文課程的價值意識是指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的作文課程導向,作文課程的開發意識指的是教師須將自身定位于作文課程開發的主體位置,主動做出決策,將作文課程開發作為自己作文教學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文課程意識的確立,有賴於教師在作文課程創生中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教師是作文課程的建構者,作文課程強調和突出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角色,以及學生在作文課程中的體驗,它應該注重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和設計。作文教學要實現與達成《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師必須超越以往狹隘的、碎片化的作文教學觀,確立整合的、生成的、實踐的作文課程觀。並在此基礎上,完整地把握課程價值和目標,妥善處理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與科技發展的關係,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作文教學。

東營實驗中學集中語文教研室40多位教師的集體力量,針對以往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作文課程的設置,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的關係,明確的作文課程目標,寫作課程內容,作文教學的學段計畫、學年計畫、學期計畫,總體課時安排,教師的作文備課,寫作內容對學生的引領與激發,寫作課程實施建議,課堂程式缺乏,寫作課程評價體系等涉及課程備課的問題,在幾位對作文教學有多年經驗的老師帶領下,由教研室主任負責,結合對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的要求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學習。同時學習和借鑒其他同行有益的作文教學經驗,通過知識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不斷反思以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教研室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共識: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要統一前置制定作文教學的學段計畫、學年計畫、學期計畫,直至課時計畫,才能把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要求落實到實處。

(二)宏觀規劃,建構完整體系

領會了課程標準要求,怎麼樣才能把精神落實到實處?作文教學沒有現成的方法與現成的教材,怎樣去具體實施,怎樣去借鑒?究竟應該從哪個方面入手?

每學期結束前的一周作為“集體研討作文教學周”。語文教研室40多位教師在教研室主任于保東的帶領下,分別把自己在上一學期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來,並把解決問題的辦法與設想提出來,通過一周時間的集體研討,形成解決問題的初步意見。通過一周的研討,老師們達成共識:必須基於“校本”和“生活化”。“校本”就是立足本校,集中大家的智慧,深入研究,確立基本的思想基礎和整個作文教學基本框架。“生活”就是作文教學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緊密關注自然、社會、人生,以生活的實際場景作為寫作的起點,激發學生真實、自由書寫生活的欲望,同時把學生的寫作看做是學生生活習慣的展現,是引領學生精神生活的有效手段。

確立了指導思想,明確了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進行“生活化”作文研究的過程中,經由專家指導和自我學習,瞭解和掌握與“生活化”作文研究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再次深化對作文教學《課標》要求的解讀,確立作文課程教學的基本體系。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礎上,於保東等幾位老師通過3年多的實踐,提出了初中學段三年的作文教學基本要求:

1.“生活化”內容體系必須來源於學生的生活。

2.“生活化”作文應重視應用文的訓練。

3.“生活化”作文要注意學生寫作習慣培養。

4.“生活化”作文應有來源於名家和學生優秀文章的範文。

5.“生活化”作文對寫作知識有基本的介紹,但不做老師講解的重點。

6.“生活化”作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應該有較為明確的要求。

7.“生活化”作文學生活動應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8.“生活化”作文評價應建立在師生、生生、家長與學生、社會與學生交流關係中。

(三)整合教材,採擷精華

確立了作文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文的教材從哪裡來?教材雖然是個例子,但這個例子必須符合課標要求,要恰當、精要、實用、系統、條理、科學、可讀。

在人教版7-9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對作文教學沒有明確的體系和具體的要求,分散在各個以主題為主的單元中不免成為閱讀教學的附庸,弱化了作文的地位。怎麼辦?既不能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拋在一遍,又不能單純依附於它,只有創新才能解決問題。因此,集體備課過程中我們認為:“生活化”作文體系既要緊密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更要在生活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是最大、最豐富的的“教材”。

就每個作文教學單元而言,暑假或寒假期間,基於集體研討的內容體系,由一位元主備教師就某一單元在整體架構思想的指導下預先作一個設計,或就某一個單元預先寫出教學設想。同時,組內其他教師也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做全面瞭解,並進行設想,然後大家在一起共同討論,共同確立比較明確的單元教學設計。這樣,大家在單元作文教學中才能“心往一處想”,才不至於形成“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局面。

如我們對七年級下學期的作文教學做了這樣的規劃:

從七年級上冊的外部生活,逐漸轉為表達內心世界。因為隨著青春期的來臨,學生內心世界中有越來越多的煩惱與困惑,在這個時期,他們從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徵而逐漸成熟起來,趨於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不良行為。因此,青春期是一個既可以預測、又不可預測的時期。學生這些心理的變化,當然需要我們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反映在寫作上就是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並在可能範圍內有意識的進行疏導與引導。於是,本冊作文的內容體系設計為:挫折—煩惱¬—自豪—快樂—溫暖—擔當和責任—理想與追求。

內容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關注生活,快樂自由表達

“備學生”是傳統的教學智慧,而當下作文教學中“備學生”已成為目的錯位、內容缺失、方式存在問題的不爭事實。教師的“備學生”不是基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是為了教學的順利。教師按照成人化的思維方式定位學生的生活感悟,不瞭解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的困難,不知道學生生活與作文之間的經驗轉化,不瞭解學生作文的意義建構,不關注學生的寫作興趣。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在作文課程備課中把教材、教法和學生納入到一個系統內做整體觀照。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做到不能割裂教材、教法和學生之間的聯繫,把這三者做最佳的整合統一。在寫作前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去調查學生的生活情況、寫作情況,與其他老師積極溝通,達成寫作共識,建構學生生活的積極意義,讓學生能夠快樂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五)課堂實踐,立足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體驗、探究活動中學習。要擺脫學生作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創設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課堂教學環節中,我們強調作文的素材要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喚醒學生曾經擁有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

如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一次作文,我們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景:

第一次寫作:“閃亮登場 展示自我”

首先是教師的情景導入,然後教師強調:本次作文“閃亮登場,展示自我”主要就是通過作文展示自己。這就像初次見面,向別人遞上一張名片一樣,使別人儘快的瞭解自己,加強自己與同學、自己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請同學們完成以下活動中的一個。

1.回家整理自己的小時候的照片,挑選5張對你自己來講有特殊意義的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說明,做成有個性色彩PPT或者圖文並茂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2.大家都非常喜歡明星,都是某個明星的粉絲,對明星各個方面都瞭若指掌,你對自己瞭解嗎?請設計一個表格,填上恰當的內容,向大家介紹自己。

這樣設計,觸發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六)多元評價,促生成長

通過集體備課,我們確立了作文評價的五大原則,設計了詳細的評價量表,評價有定性的評價,又有定量的評價。

1.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裡所說的“多元化”是指在“生活化”作文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的主體有學生、同學、合作小組、家長、社會、教師等構成、建立了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互動的作文評價體系,擯棄以前教師對學生作文一言堂的現象。

2.評價物件的主體性原則。“生活化”作文首先強調的是在評價過程中學生自己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沒有學生這個被評價主體的評價,就建構不起評價的完整意義。在學生自我評價過程中,“生活化”作文要求學生自己讀作文三遍,有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朗讀,看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說的話,最想表達的感情,表達的充分不充分等。

3.評價內容的立體化原則。“生活化”作文的評價內容按照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立體化設計作文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基本框架。注重從內容、表達、結構、文面、專項等綜合性的因素作為評價的主題內容,摒棄了以往傳統作文評價往往注重卷面、字眼、篇章結構、主題立意等文本因素的評價。

4.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原則。“生活化”作文的評價方式注重矯正以往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注重對學生作文自我定性、定量的評價,注重教師對學生作文定性、定量的評價,注重小組合作對學生作文定性、定量的評價。

5.評價目標的發展性原則。“生活化”作文設計了比較詳細的評價標準、評價目標,這些評價標準和評價目標分為一級目標、二級目標,在不同的寫作內容下能較為客觀的反映學生自我對自己作文的認知。通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不斷的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這樣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作文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形成,避免了對教學評價方式和內容人為割裂。

(七)反思完善,完美超越

教師對作文教學的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主要是基於作文教學中問題台帳式的反思和基於作文教學觀察式的反思。我們在學期末、單元教學完成後,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寫一篇教學反思隨筆或者教學反思博客。要求教師在教完一節課或進行一個階段教學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進行回顧,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也就是教後記,作為完善作文課程、改進作文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根據課堂觀察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教研室內集體進行二次備課,教師個人或者教研室要對已經上過的作文進行第二次研討,對得與失進行認真的分析與總結,為進一步改進作文教學提供必要的認識支撐。教師對作文教學的二次備課是教師提升自己對作文課程認識和提高作文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教學反思無論是從初衷還是歸宿來說,都是語文教師作為作文課程主體的積極自我審視行為,以期達到發展自我、提升作文教學能力的目的。

總之,作文教學的課程備課是作文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和保證,缺少了作文教學的課程備課,作文教學就很難做到系統、科學和有效。

(本文為作者原創,《中學語文》2015年11期刊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