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京城百姓究竟有多幸福?皇帝所有祭祀慶典消費都得買單

學習歷史, 很多時候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知識或智慧。 但是有時候, 你會發現歷史上很多人都犯了一個毛病, 這就是從來就沒有學會任何歷史。 自古封建帝王對百姓的壓榨剝削數不勝數, 但是偏偏還要做很多表面文章, 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

話又說回來。 別看如今, 大家都削減了腦袋紛紛往京城跑, 但是古代人可不一定這麼想:因為作為天子腳下百姓, 你有義務為皇帝所有的祭祀慶典消費買單, 要知道皇室每年可要舉行不少儀式, 比如下面這個奇葩的儀式——宣諭。

重農詔令天下 反成精神負擔

宣諭, 是古代頒佈皇帝的詔令以示天下。 早在明代, 朝廷上下為了彰顯對農業活動的重視, 一年當中除臘月和正月外, 每個月的第一天上午, 順天府尹, 也就是京都的行政長官“請旨傳宣諭一道”, 率領轄屬的宛平、大興兩縣知縣走出皇宮, 來到承天門(天安門)金水橋前, 向召集在此等候的兩縣代表人士“面諭”, 告誡四海九州須勤務農時, 精心耕作為要。

這應該是皇帝每月頒發的興農檔。 農業勞作, 老百姓自然清楚該怎樣調度, 而這年復一年, 月月如此乏味的文告, 既不能給民眾帶來實惠, 又不具有約束力, 還要興師動眾, 以謝皇恩, 這項活動反而成了老百姓的精神負擔, 難怪有的人稱病缺席, 有的人甚至“雇市井無賴充之, 以應命”, 這類人等站在承天門前聆聽宣諭, 真是莫大的諷刺。

皇室巨額攤派負擔 京城百姓苦不堪言

當時黎民百姓真心所想的是什麼, 已無從考查, 普通人家生活的如何, 書中沒有正面的表述。 但是, 順天府轄區內的人文地理、經濟狀況以及皇親貴族的各類慶典、祭祀活動的消費, 都有詳細的記載。 現舉例說明, 萬曆十二年宛平縣的農民耕地有2935頃90畝, 8年後減少為2865頃54畝, 這70頃36畝農田是被皇室成員開闢墳場佔用了。 還有, 當時宛平縣境內有皇親國戚的大小墳場多達141處, 每年祭墳的供品及相關費用, 需用白銀985兩,

按規定“兩縣行銀辦”, 也就是說, 這要讓兩縣的老百姓承擔。

以當時的物價, 一兩白銀可買143斤白麵, 這麼多的銀兩, 完全可以夠400人一年的口糧。 這組數字和百姓“奈之何畏于宣諭”, 發生在歷史的同一時期, 二者之間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今天, 我們在學習歷史,

認識歷史的時候, 也許會有所感悟, 進而做出各自的解讀。

此情此景, 皇宮中的帝王是不會知道的。 《宛署雜記》作者沈榜在萬曆年間曾任過三年宛平縣知縣, 他對此很無奈地寫道, 皇帝“深知稼穡艱難”, “每月必宣諭京兆”以達天下, 還諄諄告誡百姓“民生在勤, 勤之不匱”,此等生存大事卻不被老百姓所理解,進而感歎到“諭之不從,民之愚也”。

勤之不匱”,此等生存大事卻不被老百姓所理解,進而感歎到“諭之不從,民之愚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