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胡適的一生簡述,文學改良主張的他,為何對藏糠之妻不離不棄

文學改良的宣導者胡適 , 針對文學遠離生活、充滿陳辭濫調的狀況, 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文學改良爭議》一文。

胡適認為,

文學改良應從8個方面入手, 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欲語。 他提出要以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正宗。 在談及文學內容時, 胡適認為真正的文學應“實與今日社會之情狀”。

該文與後來陳獨秀發表的《文學革命論》, 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檄文。

胡適信奉實驗主義哲學。 "五四運動"後, 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份子分道揚鑣, 發表《多研究些問題, 少談些主義》, 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 宣導改良, 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幹政治"的態度。 他于1920年代辦《努力週報》, 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 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 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去美國。 1952年返臺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在臺北病逝。

胡適是上個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學者之一。 他的影響, 雖然也有消極的負面的成分, 但其主要方面是積極的、進步的。 這是因為他畢生著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義。 正是這樣的思想幫助許多青年樹立自主自由的人格, 形成獨立思考、尊重事實的思維方式, 成為具有民主和科學素養的人。 可以說, 對於"五四"後中國民主力量的成長, 胡適功不可沒。

妻子是江冬秀, 由胡適其母包辦, 1917年成婚。 在當時自由戀愛風氣興起後, 胡適並未像其他青年一樣毀掉婚約, 而是繼續維持, 對此, 胡在後來的日記中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 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 我良心上的責備, 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 "

次子, 胡思杜, 1949年選擇留在中國大陸, 1954年被迫與胡適斷絕父子關係, 但仍被鬥爭。

後於1957年反右中自殺身亡, 遺體不予保留。 胡適墓旁有其衣冠塚。

孫子, 胡複, 是胡祖望與曾淑昭之子, 生於1955年, 名字為胡適所取, 為收復中華, 復興中華之意, 1978年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 後任美國勞工部爭議司司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