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兩晉南北朝軍事醫學

原著:《中國醫學通史簡編》編輯摘錄:謝侗林

白芨花

一、軍醫的設立

《太平御覽》載晉朝劉德“官至太醫校尉”, 《資治通鑒·晉紀》中記有武帝時程據為太醫司馬,

又《晉書·劉曜傳》所載劉曜被擒, 石勒“使金瘡醫李永療之”之事。 可見西元五至六世紀時, 朝廷已有專職治療戰傷的醫生——金瘡醫。

北魏延昌元年(512年), “肆州地震陷裂, 死傷甚多”, 世宗下詔說:“亡者不可複追, 主病之徒, 宜加療救, 可遣太醫、折傷醫, 並給所須之藥就治”(《魏書·過宗紀》)。 以上太醫校尉、太醫司馬、金瘡醫和折傷醫,可能都是當時的軍醫。

兩晉南北朝時, 帝王及將帥出征, 也多派遣太醫, 或有侍醫跟隨。

二、士卒的體檢

歷史上明文記載由醫生對徵募入伍士兵進行體檢, 首推齊東昏候蕭寶卷在位之時以(499-501年)。 《南史·齊本紀下》敘述其役政的腐敗情形:“自永元(499年)以後,魏每來伐, 繼以內難, 楊、南徐二州人丁, 三人取兩,

以此為率, 遠郡悉令上米, 准行一人五十斛, 輸米既畢, 就役如故。 又先是諸郡役人, 多依人士為附隸, 謂之屬名。 又東境役苦, 百姓多注籍詐病遣外。 醫巫所在檢占諸屬名, 並取病身。 凡屬名多不合役, 止避小小假, 並是役蔭之家。 凡注病者, 或已積年皆攝充將役, 又追責病者租布, 隨其年歲多少, 銜命之人, 皆給貨賂, 隨意縱舍。 ”從上可知, 當時檢查人丁是否可服乓役, 不僅是醫生, 且有巫師在內。 一方面, 豪紳地主包庇應徵募者逃役;一方面, 巫醫又借工作之便, 勒索百姓錢財, 放走合格的兵丁, 而將有病、孱弱、貧窮的丁口充數。

三、有關軍隊多發病及流行病的記載

疾病對於人類生命的威脅, 往往超過戰爭的殺傷力。 戰爭中遠行征伐, 風餐露宿,

容易發生各種疾病, 是古代軍事家早已重視的事情。 三國時赤壁之戰, 戰爭還未開始, 孫權主將周瑜就已斷言:曹操“驅中國(指中原地區)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不習水土, 必生疾病”。 果然, 曹軍到江漢水網地區後, 尚未接戰, “軍眾已有疾病”(《三國志、周瑜傳》)。

《魏書, 武帝紀》中也記載:“公(曹操)至赤壁, 與(劉)備戰不利。 於是大疫, 吏士多死者, 用引軍還”。 這裡更把“大疫”作為曹軍敗還的第一位原因, 赤壁大戰之後半年, 曹操在第一項軍令中說:“自頃以來, 軍數征行, 或遇疫氣, 吏士死亡不歸, 家室怨曠, 百姓流離”(同上)。

在這一時期內, 歷史上所載戰時多發病及流行病, 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疫及大疫

北魏道武帝于皇始元年(396年)親率“六軍四十余萬”, 南下討慕容寶,

節節勝利, 但至“皇始二年(397年)八月, 丙寅朔, 帝自魯口進軍常山之九門, 時大疫, 人馬牛多死。 帝問疾于諸軍。 對曰:在者才十四五。 ”(《魏書·太祖紀》)。 泰常八年(423年), 劉義符遣道濟等救青州, “刁雍求將義兵五千要峻破之。 (叔孫)建不聽”說:“兵人不宜水土, 疫病過半, 若相持不休, 兵自死盡, 何須複戰?今不損大軍, 安全而返, 計之上也”(《魏書刁雍傳》)。

(二)瘧疾、瘴氣

梁武帝時(502~549年), 殷鈞任明威將軍, 臨川內史, “郡舊多山瘧, 更暑必動, ……, 郡境無複瘧疾”(《梁書·殷鉤傳》)。

和平元年(460年)八月, 魏文成帝拓拔睿行幸河西, “西征諸軍至西平, 什寅走保南山”“九月, 諸軍濟河追之, 遇瘴氣, 多有疫疾, 乃行軍還”(《魏書·高宗紀》)。

(三)虜瘡(天花)

葛洪《肘後方》所載之“虜瘡”, 說明天花在我國之流行乃由部隊傳播。

白芨花

四、創傷的診斷和治療

魏晉南北朝時期, 實踐醫學的發展, 使金創折瘍的臨證經驗得到積累和發展。

《肘後方》介紹了危重創傷的早期處理, 描寫了顱腦損傷和外傷可導致大出血致死的部位。 《外台秘要》卷20“金瘡禁忌序”中引葛洪“凡金瘡出血, 其人若渴,當忍之。常用乾食並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鹹食,若多飲粥葷,則血溢出殺人,不可救也。又忌嗔怒大言笑,思想陰陽,行動作勞。勿多食酸鹹,飲食酒、熱羹臛輩,皆使瘡腫痛發,甚者即死。現代對創傷休克及出血性休克的處理,仍然採取這些措施。葛洪認為:“凡金瘡,傷天囟、眉角、腦戶、臂裡跳脈(肱動脈)、髀內陰股(股動脈)、兩乳上下、心、鳩尾,小腸及五藏之腑輸(位於胸背,去脊柱三橫指)皆是死處,不可療也”顱腦損傷、肱或股大動脈出血不止,或內臟破裂,肋骨骨折所致的氣血胸等證候,對現代醫學來說也是嚴重的戰傷。

劉宋時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是中國在癰疽金瘡方面論述較詳的第一本方書。劉涓子曾隨宋武帝劉裕北征,在軍中以善治金瘡癰疽聞名。全書共載方140餘首,其中治金癰疽方有34首。他還提出:如被有射網的毒箭所傷,可用蘭子散解毒。如箭在肉中不出,可用半夏和白蘞下篩,以酒服。並說:“淺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終不住肉中”。

白芨片

其人若渴,當忍之。常用乾食並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鹹食,若多飲粥葷,則血溢出殺人,不可救也。又忌嗔怒大言笑,思想陰陽,行動作勞。勿多食酸鹹,飲食酒、熱羹臛輩,皆使瘡腫痛發,甚者即死。現代對創傷休克及出血性休克的處理,仍然採取這些措施。葛洪認為:“凡金瘡,傷天囟、眉角、腦戶、臂裡跳脈(肱動脈)、髀內陰股(股動脈)、兩乳上下、心、鳩尾,小腸及五藏之腑輸(位於胸背,去脊柱三橫指)皆是死處,不可療也”顱腦損傷、肱或股大動脈出血不止,或內臟破裂,肋骨骨折所致的氣血胸等證候,對現代醫學來說也是嚴重的戰傷。

劉宋時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是中國在癰疽金瘡方面論述較詳的第一本方書。劉涓子曾隨宋武帝劉裕北征,在軍中以善治金瘡癰疽聞名。全書共載方140餘首,其中治金癰疽方有34首。他還提出:如被有射網的毒箭所傷,可用蘭子散解毒。如箭在肉中不出,可用半夏和白蘞下篩,以酒服。並說:“淺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終不住肉中”。

白芨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