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吳三桂向其承諾“絕不動手”,結果暴打人家15年,還斷其後脈

崇禎十七年(1644年), 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禎皇帝上吊自殺。 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 迎清兵入關。 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可從清初至今, 人們一直把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歸為陳圓圓事件, 但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崇禎十五年至崇禎十六年間, 皇太極就曾數度致信吳三桂, 許諾“分茅裂土”(即封王)。 當時鑒於明清勝負大局尚未明朗, 吳三桂婉拒了誘降, 不過另一方面也對清國“分封制”有了一定的瞭解。 在1644年天翻地覆的危局下, 吳三桂仍堅信清國將給他“裂土分封”的待遇, 而李自成封他為侯顯然是權宜之計。 由此可見, “陳圓圓事件”只是給了他一個降清的藉口罷了。 試問, 在李自成大順政權定鼎天下之後, 素有大志的青年將領吳三桂是否願意以一侯爵的虛位在京師過提心吊膽的日子, 一如當年的淮陰侯韓信?

清攝政王多爾袞果然沒有讓吳三桂失望,

對於吳的乞降, 多爾袞很快派人回信道:“今伯若率眾來歸, 必封以故土, 晉為藩王, 一則國仇得報, 一則身家可保, 世世子孫長享福貴, 如河山之永也。 ”這封信的主旨就是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吳三桂動心。

毫無疑問, 對這樣優厚的條件, 吳三桂正求之不得, 於是他即行剃髮, 歸順了清廷。 接下來的山海關之戰改寫了吳三桂的命運, 他用農民軍的鮮血換來了一頂平西王王冠。

平心而論, 吳三桂的分封思想確實造成了嚴重後果。 如果不是吳三桂覬覦諸侯王之位的話, 他就能牢牢守住山海關, 清軍也就很難得志于中原, 中國歷史很可能會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楚漢相爭期間, 韓信在平定齊地後向劉邦自請封齊王,

埋下了日後被殺的禍根。 無獨有偶, 吳三桂配合清軍進佔北京之後, 也開始尋找封地, 他和手下謀士也將目光瞄準了“齊國”。 隨吳三桂降清的原明朝薊州監軍方大猷提議, 山東地區為南北適中之地, 物產豐富, 最適合建諸侯國。 吳三桂對此深表贊同, 並認為, 西周時周公旦封于魯地, 春秋時齊桓公稱霸天下, 他也想建基山東, 有朝一日成為新的周公旦或齊桓公。

方大猷後來透露, 吳三桂在制定求封“齊國”方案後, 囑咐原屬各武官不得散往他處, 因為等清廷批准齊魯封地後, 他打算悉用舊人。 據說, 吳三桂估計了時局發展, 以為只要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 就算大功告成, 南明和清就可以議和, 雙方以黃河為界, 他則坐鎮“齊國”,

而“齊國”將成為南明和清之間的“緩衝王國”, 他可坐收南北之利。

然而, 掌握清朝大權的多爾袞無意將山東分封給吳三桂。 儘管他給吳三桂及其部下的賞賜相當豐厚, 但卻閉口不提具體封地之事, 吳三桂的“齊桓公之夢”無奈破滅了!

崇禎十七年五月,

南明第一個皇帝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這個小朝廷不思進取, 反而對業已降清的吳三桂抱有極大的幻想。 南明諸臣把吳三桂比作中興唐朝的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 甚至還有人聲稱:“吳三桂克復神京, 功在唐郭、李之上。 ”

內閣首輔馬士英等人紛紛上奏弘光帝朱由崧, 要求同吳三桂取得聯繫, 派兵進至黃河一帶, 以成掎角之勢。 為了鼓動吳三桂投靠南明, 小朝廷不惜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子孫可世襲, 另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獎賞吳部將士。 在南明一方看來, 給予吳三桂公爵爵位已是最高恩典, 吳三桂定會感恩戴德。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 南明向北京派出北使團, 一則同清廷議和, 中分天下;二則會見吳三桂, 向他頒佈聖旨。 北使團剛走,弘光帝又追封吳三桂之父母為遼國公、遼國夫人。南明小朝廷如此下血本,其真正目的在於借吳三桂在清廷的地位,讓吳從中進行斡旋,以促成明清中分天下。

然而,在冊封面前,吳三桂並沒有動心,他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繼續充當大清平西王。趨利避害是吳三桂的行事準則,此時的他深信清廷將實行類似漢朝的“郡國並行制”,在中央直轄的省州縣之外,還會另建一批諸侯國,他吳三桂在關鍵時刻豈能因小失大?於是,吳三桂將南明的冊書等進呈給攝政王多爾袞,表明自己對清朝的忠誠不二。

另一方面,為敷衍南明北使團,他偷偷派人向使團承諾道:“清朝法令甚嚴,恐致嫌疑,不敢出見。對大明,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時勢至此,夫複何言?惟有閉門束甲,以待後命耳。”

那麼,吳三桂會得到他朝思暮想的封地嗎?他能對南明“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嗎?

南明北使團抵達北京五六天后,多爾袞隨即派吳三桂會同英親王阿濟格一道征討陝西農民軍。自此之後,吳三桂從北京一直打到雲南邊陲,追李自成、滅南明,馳騁中國南北大地,歷經15年之久。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吳三桂在清軍奪取雲南已成定局之際,上書朝廷,含蓄地請求分封給自己“滇國”。當年三月,順治帝決定:正式命吳三桂駐鎮雲南。至此,吳三桂終於實現了“裂土分封”的人生目標,有了屬於自己的封國。

清朝封疆大吏洪承疇在明朝末年就同吳三桂交情匪淺,他在卸任返回北京前曾指點吳說:“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讓雲南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這樣清廷就不會收回給予“滇王”吳三桂的一切權力,“滇國”也才能長久存在下去。吳三桂立即“頓首受教”,但他真的明白這層意思了嗎?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病逝,八歲孩童玄燁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康熙帝。吳三桂為向新帝表忠心,決定徹底剿除逃亡緬甸的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吳三桂攜永曆帝返回昆明,但如何處理永曆帝成了他一生中的又一大抉擇。

之前,清軍曾先後俘獲過三個南明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在北京被處斬;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今福建長汀)被就地處決;紹武帝朱聿鐭自縊殉國。但此時全國的形勢已與清軍入關初期有所不同,除了東南沿海的廈門、漳州等地區尚在鄭成功控制之外,整個中國大陸基本實現了一統局面,為了籠絡人心,清廷留永曆帝一條命,也是有可能的。

左右權衡之下,吳三桂提出應該就地處決永曆帝,理由是,從昆明到北京路途遙遠,萬一中途永曆帝被劫,勢必鬧出大麻煩。其實,吳三桂心中有個“小算盤”沒有道出,他是想以親自處死永曆帝的方式,來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疑,進而保全已獲得的“滇國”國君地位。果不其然,四月下旬,清廷下旨,就地處決永曆帝,南明後脈就此滅絕。

處死永曆帝后的十多年間,“滇國國君”吳三桂私購戰馬,擅自任免官員,麾下文臣武將比比皆是。這種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分封思想,自然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背景大不相符,日益引起清廷的擔憂。一場猛烈的削藩政治風暴正在向他襲來。

在始料未及的“奪國”情況下,吳三桂又會做出什麼抉擇呢?

康熙八年,少年皇帝康熙智擒權臣鼇拜,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隨後,清朝中央便將削藩提上了議事日程。康熙十二年三月,對清廷忠貞不二的平南王尚可喜突然上奏申請撤藩,希望“歸老遼東”,康熙帝立即照準。這使吳三桂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這位“滇國國君”明白,倘若走錯一步,將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在與手下謀士們商議時,吳三桂放言:“我馬上就上疏請求撤藩,皇上一定不敢撤我。我上疏,是消釋朝廷對我的懷疑。”

令吳三桂等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康熙竟會不按常理出牌,下令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同撤。理由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可也”。其實,吳三桂根本無意取清而代之,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滇國”,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當撤藩的聖旨傳到雲南時,吳三桂頓時不知所措。“滇國”被奪,他一下子回到人生諸侯王之夢的起點,屆時他將無職無權,空有一個不值錢的爵位,一個小小獄吏就能拿下他。吳三桂意識到自己面臨著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擇,這遠比29年前的抉擇更為複雜和困難。

吳三桂反復權衡利害後,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起兵。十一月十五日,雲南巡撫朱國治前往吳三桂的王宮,催促他儘快搬遷。吳此時毫無顧忌,指著朱國治大罵:“我把天下給了別人,只此雲南是我用血汗掙來的,如今你這貪污小奴不容我安身嗎?”明眼人都看得出,吳三桂是在指桑駡槐痛斥清廷和康熙。六天后,吳三桂去滿裝,改穿漢服,頭戴方巾,正式在昆明王宮大殿宣佈起兵反清,建國號“周”,自稱“周王”。

反清起事之後,吳三桂一聲令下,雲南全省同聲聽命,緊接著,貴州、湖南和四川三省也很快被周軍攻下,不僅如此,福建、江西、浙江、廣東、陝西等省也相繼叛清,到康熙十四年,周軍前鋒直抵湖北境內、長江南岸的松滋,舉足即可渡江北上。

這時,清軍尚未完成集結,長江以北地區已是風聲鶴唳,很多漢官漢將都認為清朝會像元朝那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吳三桂的周軍如能迅速渡江北上,並在政治上進一步擴大影響,動員江北乃至黃河流域的漢官漢將參加反清起義,那麼,清廷勢必無法收拾局面,將繼續退至黃河北岸,甚至退往關外也未可知。

但奇怪的是,周軍推進至松滋後竟觀望達三個多月之久,毫無北進的跡象。見此情況,謀士們趕忙起草一份戰略報告,上呈吳三桂,報告中稱:“此時應為直搗‘黃龍府’而痛飲,可現在卻屯兵不進,坐失良機,等待清四方之兵集結,究竟是為什麼?”

讀了這份報告,吳三桂無動於衷,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原來,在這一關鍵時刻,吳三桂通過放歸被扣押的欽差,向康熙帝轉送了一封議和書。儘管歷史上沒有記載這封議和書的內容,但從康熙的回話中可知,吳三桂希望清廷承認他的“周國”,劃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和四川五省為周王封地,這樣他就不過江。此外,劃廣東為尚之信封國,劃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蘇等長江以南區域給耿精忠與鄭經(鄭成功長子)兩人。

滿腦子“復辟思想”的吳三桂試圖復原“春秋戰國”,他以為,一旦議和達成,他的周王國將稱霸南方,因為尚、耿、鄭三王的封國根本無法同他相抗衡,必將屈從於他。吳三桂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對周天子的要求來要求大清皇帝康熙,不能不說是犯了時代性的錯誤。

很明顯,周軍利在速戰,不可進行持久戰,本應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勢,趁清軍兵力未能集結,康熙集團驚慌之際,一鼓作氣,揮師北上,直逼北京。可惜,吳三桂卻死抱春秋戰國思維,一到松滋便屯兵不進,坐失良機。在此影響下,從康熙十五年起,周、清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吳三桂的有限力量逐漸被消耗,清軍開始轉敗為勝。康熙十七年,清軍轉入戰略反攻,周軍全面退卻,這年八月,吳三桂在內憂外患之中病逝。

吳三桂死後,周軍內部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大將吳國貴首先發表見解,試圖糾正周國中盛行的“封建觀念”,他說:“從前所為大誤!今日大計,應該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從全域考慮,吳國貴的這一戰略此時仍有成功的可能,因為清軍幾乎是傾巢南下,長江以北特別是黃河以北已出現真空,如果周軍水陸齊出,渡江北上,便有可能攻下河南、河北地區,即使不能統一全國,也可以將清軍趕至黃河以北。然而,周國上下依舊奉行“守衛藩國”這一戰略。最後的機會就此被輕易放棄,大結局還需再說嗎?

康熙二十年十月底,清軍攻佔昆明,周國和吳氏一族灰飛煙滅。

明末清初,眾多漢將皆以“裂土分封”為人生首要奮鬥目標,不獨吳三桂如此。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前夕,還試圖讓崇禎皇帝封他為“秦王”;鄭成功放言,有三省之封則降清,無三省封地則忠明,等等。不可否認,從大歷史角度而言,漢將們的“春秋戰國思維”是明亡清興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侯濤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多爾袞為何不稱帝?他有兵有權,卻有一個消滅不了的對手

道光帝想喝一碗粉湯,太監:請拿六萬兩 道光一怒之下不喝了

大宋神箭手,一出手全射偏了,敵軍一看大笑,再一看全傻了

北使團剛走,弘光帝又追封吳三桂之父母為遼國公、遼國夫人。南明小朝廷如此下血本,其真正目的在於借吳三桂在清廷的地位,讓吳從中進行斡旋,以促成明清中分天下。

然而,在冊封面前,吳三桂並沒有動心,他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繼續充當大清平西王。趨利避害是吳三桂的行事準則,此時的他深信清廷將實行類似漢朝的“郡國並行制”,在中央直轄的省州縣之外,還會另建一批諸侯國,他吳三桂在關鍵時刻豈能因小失大?於是,吳三桂將南明的冊書等進呈給攝政王多爾袞,表明自己對清朝的忠誠不二。

另一方面,為敷衍南明北使團,他偷偷派人向使團承諾道:“清朝法令甚嚴,恐致嫌疑,不敢出見。對大明,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時勢至此,夫複何言?惟有閉門束甲,以待後命耳。”

那麼,吳三桂會得到他朝思暮想的封地嗎?他能對南明“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嗎?

南明北使團抵達北京五六天后,多爾袞隨即派吳三桂會同英親王阿濟格一道征討陝西農民軍。自此之後,吳三桂從北京一直打到雲南邊陲,追李自成、滅南明,馳騁中國南北大地,歷經15年之久。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吳三桂在清軍奪取雲南已成定局之際,上書朝廷,含蓄地請求分封給自己“滇國”。當年三月,順治帝決定:正式命吳三桂駐鎮雲南。至此,吳三桂終於實現了“裂土分封”的人生目標,有了屬於自己的封國。

清朝封疆大吏洪承疇在明朝末年就同吳三桂交情匪淺,他在卸任返回北京前曾指點吳說:“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讓雲南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這樣清廷就不會收回給予“滇王”吳三桂的一切權力,“滇國”也才能長久存在下去。吳三桂立即“頓首受教”,但他真的明白這層意思了嗎?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病逝,八歲孩童玄燁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康熙帝。吳三桂為向新帝表忠心,決定徹底剿除逃亡緬甸的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吳三桂攜永曆帝返回昆明,但如何處理永曆帝成了他一生中的又一大抉擇。

之前,清軍曾先後俘獲過三個南明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在北京被處斬;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今福建長汀)被就地處決;紹武帝朱聿鐭自縊殉國。但此時全國的形勢已與清軍入關初期有所不同,除了東南沿海的廈門、漳州等地區尚在鄭成功控制之外,整個中國大陸基本實現了一統局面,為了籠絡人心,清廷留永曆帝一條命,也是有可能的。

左右權衡之下,吳三桂提出應該就地處決永曆帝,理由是,從昆明到北京路途遙遠,萬一中途永曆帝被劫,勢必鬧出大麻煩。其實,吳三桂心中有個“小算盤”沒有道出,他是想以親自處死永曆帝的方式,來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疑,進而保全已獲得的“滇國”國君地位。果不其然,四月下旬,清廷下旨,就地處決永曆帝,南明後脈就此滅絕。

處死永曆帝后的十多年間,“滇國國君”吳三桂私購戰馬,擅自任免官員,麾下文臣武將比比皆是。這種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分封思想,自然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背景大不相符,日益引起清廷的擔憂。一場猛烈的削藩政治風暴正在向他襲來。

在始料未及的“奪國”情況下,吳三桂又會做出什麼抉擇呢?

康熙八年,少年皇帝康熙智擒權臣鼇拜,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隨後,清朝中央便將削藩提上了議事日程。康熙十二年三月,對清廷忠貞不二的平南王尚可喜突然上奏申請撤藩,希望“歸老遼東”,康熙帝立即照準。這使吳三桂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這位“滇國國君”明白,倘若走錯一步,將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在與手下謀士們商議時,吳三桂放言:“我馬上就上疏請求撤藩,皇上一定不敢撤我。我上疏,是消釋朝廷對我的懷疑。”

令吳三桂等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康熙竟會不按常理出牌,下令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同撤。理由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可也”。其實,吳三桂根本無意取清而代之,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滇國”,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當撤藩的聖旨傳到雲南時,吳三桂頓時不知所措。“滇國”被奪,他一下子回到人生諸侯王之夢的起點,屆時他將無職無權,空有一個不值錢的爵位,一個小小獄吏就能拿下他。吳三桂意識到自己面臨著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擇,這遠比29年前的抉擇更為複雜和困難。

吳三桂反復權衡利害後,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起兵。十一月十五日,雲南巡撫朱國治前往吳三桂的王宮,催促他儘快搬遷。吳此時毫無顧忌,指著朱國治大罵:“我把天下給了別人,只此雲南是我用血汗掙來的,如今你這貪污小奴不容我安身嗎?”明眼人都看得出,吳三桂是在指桑駡槐痛斥清廷和康熙。六天后,吳三桂去滿裝,改穿漢服,頭戴方巾,正式在昆明王宮大殿宣佈起兵反清,建國號“周”,自稱“周王”。

反清起事之後,吳三桂一聲令下,雲南全省同聲聽命,緊接著,貴州、湖南和四川三省也很快被周軍攻下,不僅如此,福建、江西、浙江、廣東、陝西等省也相繼叛清,到康熙十四年,周軍前鋒直抵湖北境內、長江南岸的松滋,舉足即可渡江北上。

這時,清軍尚未完成集結,長江以北地區已是風聲鶴唳,很多漢官漢將都認為清朝會像元朝那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吳三桂的周軍如能迅速渡江北上,並在政治上進一步擴大影響,動員江北乃至黃河流域的漢官漢將參加反清起義,那麼,清廷勢必無法收拾局面,將繼續退至黃河北岸,甚至退往關外也未可知。

但奇怪的是,周軍推進至松滋後竟觀望達三個多月之久,毫無北進的跡象。見此情況,謀士們趕忙起草一份戰略報告,上呈吳三桂,報告中稱:“此時應為直搗‘黃龍府’而痛飲,可現在卻屯兵不進,坐失良機,等待清四方之兵集結,究竟是為什麼?”

讀了這份報告,吳三桂無動於衷,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原來,在這一關鍵時刻,吳三桂通過放歸被扣押的欽差,向康熙帝轉送了一封議和書。儘管歷史上沒有記載這封議和書的內容,但從康熙的回話中可知,吳三桂希望清廷承認他的“周國”,劃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和四川五省為周王封地,這樣他就不過江。此外,劃廣東為尚之信封國,劃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蘇等長江以南區域給耿精忠與鄭經(鄭成功長子)兩人。

滿腦子“復辟思想”的吳三桂試圖復原“春秋戰國”,他以為,一旦議和達成,他的周王國將稱霸南方,因為尚、耿、鄭三王的封國根本無法同他相抗衡,必將屈從於他。吳三桂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對周天子的要求來要求大清皇帝康熙,不能不說是犯了時代性的錯誤。

很明顯,周軍利在速戰,不可進行持久戰,本應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勢,趁清軍兵力未能集結,康熙集團驚慌之際,一鼓作氣,揮師北上,直逼北京。可惜,吳三桂卻死抱春秋戰國思維,一到松滋便屯兵不進,坐失良機。在此影響下,從康熙十五年起,周、清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吳三桂的有限力量逐漸被消耗,清軍開始轉敗為勝。康熙十七年,清軍轉入戰略反攻,周軍全面退卻,這年八月,吳三桂在內憂外患之中病逝。

吳三桂死後,周軍內部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大將吳國貴首先發表見解,試圖糾正周國中盛行的“封建觀念”,他說:“從前所為大誤!今日大計,應該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從全域考慮,吳國貴的這一戰略此時仍有成功的可能,因為清軍幾乎是傾巢南下,長江以北特別是黃河以北已出現真空,如果周軍水陸齊出,渡江北上,便有可能攻下河南、河北地區,即使不能統一全國,也可以將清軍趕至黃河以北。然而,周國上下依舊奉行“守衛藩國”這一戰略。最後的機會就此被輕易放棄,大結局還需再說嗎?

康熙二十年十月底,清軍攻佔昆明,周國和吳氏一族灰飛煙滅。

明末清初,眾多漢將皆以“裂土分封”為人生首要奮鬥目標,不獨吳三桂如此。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前夕,還試圖讓崇禎皇帝封他為“秦王”;鄭成功放言,有三省之封則降清,無三省封地則忠明,等等。不可否認,從大歷史角度而言,漢將們的“春秋戰國思維”是明亡清興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侯濤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多爾袞為何不稱帝?他有兵有權,卻有一個消滅不了的對手

道光帝想喝一碗粉湯,太監:請拿六萬兩 道光一怒之下不喝了

大宋神箭手,一出手全射偏了,敵軍一看大笑,再一看全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