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居正死後,明神宗朱翊鈞為什麼要清算他?其實原因很簡單

大家都知道明朝名臣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 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輔佐明神宗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使明王朝日益腐朽的統治逐漸有了復興的跡象。 關於張居正, 總是有兩種相反的觀點。 有的人說他廉潔奉公, 有的人說他中飽私囊;有的人說他賞罰分明、公正無私, 有的人就說是偏袒親友、敵我分明。 雖然張居正是褒貶不一的時局人物, 但他確實是一心為國, 忠貞不二, 他輔政期間的一些措施也確實起到了作用, 革除了侵入大明王朝肌體的弊病。 那麼為什麼張居正死後遭到明神宗朱翊鈞的清算呢?

張居正死時, 明神宗朱翊鈞已是近20歲的青年了。 在痛哭流涕之余, 朱翊鈞隱隱約約也感到了些許的輕鬆。 那位令人敬畏的張先生終於走了。 不久, 萬曆帝逐漸聽到了不少他原先根本無法聽到的言論。 張居正的反對派開始試探性地放出風聲,

旁敲側擊地把張居正的所謂種種罪行揭露出來, 醜化其形象。 朱翊鈞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原先那位令人敬佩的“張先生”的形象, 已逐步在腦海中消失, 代之而來的是欺君毒民、接受賄賂、賣官鬻爵、任人唯親、放縱奴僕、淩辱縉紳的奸臣形象。

於是明神宗朱翊鈞選擇先從張居正所謂的同黨馮保下手, 籍沒馮保的家產。 在馮保家中被抄出財物之多之精, 大大出乎朱翊鈞的意料。 既然太監馮保尚且能積下如此財物, 那麼朱翊鈞自然有理由相信, 張居正的家產肯定是一筆天文數字。 聯想到張居正生前對他的那種“道貌岸然”式的嚴厲教育, 以及由此而受的委屈和羞辱, 朱翊鈞當時的心境是不難想像的。

再加之朱翊鈞早已耿耿于張居正的震主之威。 當時很多人包括朱翊鈞的生母李太后將張居正比作漢朝的霍光, 霍光是什麼人?要知道他可是做過廢立皇帝的事情的。 據說, 有一天朱翊鈞正在讀書, 念到“色勃如也”時, 誤將“勃”讀成了“背”。 突然聽見身邊一聲大吼:“這個字應該讀‘勃’!”張居正這一聲大吼,

讓年幼的朱翊鈞真的有些“勃如”了。 但礙于張居正當權, 沒有發作。 但從此之後, 張居正在朱翊鈞心裡便不是敬愛, 而是敬畏了。

從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關係上講, 張居正輔政十年, 大權在握, 可張居正手裡的大權, 說到底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大權。 相權的膨脹必然是皇權的衰落。 在權力上, 張居正和明神宗朱翊鈞是對立矛盾的。 張居正獨握大權, 在明神宗朱翊鈞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篡權)的表現。 這可是說是所有古代帝王的邏輯!那麼張居正死後, 明神宗朱翊鈞拿回了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權力。

新時代的開啟, 明神宗朱翊鈞心裡想的是:你們這些以前說張居正好的大臣, 現在應該俯首貼耳, 一致稱頌朕聖明了吧。 我的所作所為必定比張居正強, 而且我要貶低張居正, 抹殺張居正的功績, 讓大臣們知道到底誰才是高高在上獨攬大權的皇帝。 於是, 明神宗朱翊鈞開始尋找一種復仇的快慰。

最後, 明神宗朱翊鈞下令抄張居正家, 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張居正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落得可悲的下場。然而國難思良將。國衰思良臣。天啟二年(1622年),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複官複蔭,然而一切俱已晚矣!

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張居正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落得可悲的下場。然而國難思良將。國衰思良臣。天啟二年(1622年),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複官複蔭,然而一切俱已晚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