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史宴:變態皇帝虐殺娘親,群臣為何要拼死相救

桓大司馬|文

《軍師聯盟》裡面, 曹睿不顧群臣的反對, 要殺養母郭照, 而一眾大臣鐘繇、陳群、司馬懿等拼死保護。 這個情節雖然是該劇虛構的, 但這類事情是歷史上確實是發生過的, 大臣們並不是多管閒事, 其背後往往有深遠的用意。

郭女王謝世之謎

1

在《軍師聯盟》裡面, 曹睿從小就嫉恨郭照比其母甄宓更受曹丕寵愛, 雖然甄宓死後是郭照把他養大, 但他從即位伊始就想幹掉郭照, 並且為此跟大臣們屢生衝突, 最終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幹掉了郭照, 但也造成了君臣離心的局面。

但是實際上這件事是沒影的。

郭照極有可能是善終, 就算不是善終, 大臣也沒有為此跟曹睿起衝突。

郭照是電視劇起的名字, 她的真名是郭女王, 出身次等士族, 她爹認為她是幾個女兒裡面的最牛的, 所以給她起名女王, 還授予了皮鞭、蠟燭等傳家之寶……於是曹丕特別寵她。

郭照缺少女王范兒

不過曹丕寵她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她智計過人, 在奪嫡之戰中對多有助力, 因為歷史上的郭女王有智術, 有手段, 可不像劇中的郭照那樣瑪麗蘇。

郭女王既已得寵, 就意味著甄宓已經失寵, 不但失寵, 還被曹丕幹掉。 《三國志》記載“甄後之死, 由後之寵也”, 看見甄宓之死郭女王確實是發揮了作用, 至於作用多大則不好講。

在曹丕之世, 郭女王是很老實本分的, 也注意抑制外戚勢力, 被人比為東漢賢後——漢明帝的馬皇后, 而且甄宓死後她還養大了甄宓的兒子曹睿, 曹丕因此最終立曹睿為太子, 所以她跟曹睿之間, 殺母之仇不好說, 這養育護持之恩是有的。

至於郭女王的死, 有被殺和正常死亡兩種說法, 《魏略》和《漢晉春秋》都說郭女王是被曹睿做掉的,

而且下葬時還像甄夫人那樣口含米糠(正常應該含玉), 以發覆面;《三國志》則說是正常死亡, 後世史家如趙翼也支持正常死亡說, 認為曹睿如果要殺郭女王, 不用等到登基九年後再殺。

也就是說, 歷史上郭女王很可能是壽終正寢, 即使她真是被曹睿所殺, 也是因為跟甄宓之死脫不了干係, 算是有前科, 所以沒有大臣出來抗命救援, 指責曹睿不孝。

但是, 如果皇帝的生母或者嫡母並無大過, 皇帝卻公然不孝, 那麼有正義感的大臣就會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 群起而攻之了。 因為這關係到政權的意識形態的根本了。

皇帝也不敢不孝

2

春秋戰國數百年的亂世使得以軍政績效為導向的工具理性興起,

從而又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理性覺醒, 到秦漢以降, 中國的君主已不再是上古的神王, 而是要在宗教之外另找合法性源泉來加以補充。

即使是法家這種甘為帝王驅馳, 敢於獻上一切沒有下限的餿主意的學派, 也強調自己打造的是“有道之主”, 無論其如何胡作非為, 也要強調一個“道”在裡面, 更遑論道在君上的儒家了。

戰國時代以來, 儒家已經成為關東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學派(除秦國), 到西漢中期以後又正式成為官方意識形態。 儒學的一整套理論, 或者說“儒學之道”, 都從血緣親情中生髮而來。 《論語·學而》中說: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歟?

也就是說, 上天賦予的、不須驗證的血緣親情, 是儒家核心精神“仁”的根本,

人只要把血緣之愛一圈圈擴散開來, 就能構建儒家設計的美好社會, 把這種愛轉移到政治領域, 就是‘’移孝作忠”, 轉移到血緣之外的生活領域, 則是“移孝為義”。

以此為基礎, 儒家建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升級系統, 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的說法, 並且認為皇帝的“仁”也與他的“孝”密切相關, 而且皇帝的“孝”對天下還有表率作用, 所以皇帝必須孝, 不可以不孝, 即使實際上不孝, 也要裝作很孝。

在董仲舒那裡, 這一套儒家之道與陰陽家、道家的學說混合, 就成了帶有宗教色彩的“天道”, 皇帝也不過是天子, 這一套“天道”高踞于皇帝之上, 連皇帝也不可以違背, 否則天降禍殃, 江山不保。

這就是皇權之上的“道統”, 所以管天子必須從家務事管起,天子的家務事不是私事,大臣管天子的家務事,也不像一些雞湯讀物說的是沒事找事,吃飽了撐的。

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

而皇帝制度設計之初,也是認為皇帝是“聖人”,所以才應該擁有那麼大的權力。既然是“聖人”,自然應該至聖至明,如果昏聵不明就是不稱職;既然是“聖人”,自然應該“王者無私”,如果偏愛私人就是不稱職;既然是“聖人”,自然更應該修身齊家,如果皇家不睦也是不稱職。

所以那些“皇帝也是人”、“皇帝也不容易”的說法,作為一種對皇帝個人的人文關懷未嘗不可,但如果政治上也這麼主張,那就是一種奴才的論調,是對皇帝制度的不瞭解。

治統最終壓倒道統

3

可惜皇帝確實是人,他們幾乎沒有人能達到“聖人”的要求,接近的都很少,所以他們大多數不稱職。不稱職,在皇帝制度的這套話語下,其合法性就有所缺失,位子坐得就不那麼有底氣,所以他們就想要摧毀一切束縛他們的鏈條,想要人民覺得“皇帝就是好來就是好”,而不需要理由。

當然,因為這種制度,皇帝的精神壓力一般都很大,對皇帝個人來說確實也不人太道,但這是制度有問題,不能因此同情皇帝,不然被皇帝坑死坑殘的人民哪裡說理去。

在皇家內部,皇帝們也想要摧毀束縛他們的儒學倫理,為所欲為,但是大臣們為了防微杜漸,是不會允許的,君臣之間的衝突因此史不絕書。

群臣與皇帝抗爭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深恨其父李淵,將李淵遷往卑濕的太極宮居住,並且不去看望,也不帶李淵避暑。監察禦史馬周直接上疏批評李世民不孝,好在李世民畢竟有明君之度,不但沒怎麼樣馬周,反而就地改正,建永安宮(即後來的大明宮)給李淵避暑。

宋孝宗傳位給其子宋光宗後,退居太上皇之位,宋光宗卻在其妻李氏的挑撥下,與父親宋孝宗關係勢同水火,大臣們多年苦諫無效,最後趙汝愚、韓侂胄等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持下,以不孝為由剝奪了宋光宗的君位,把他趕到宮中去做太上皇,扶立其子宋甯宗即位。

如果碰到皇帝乖張而有能耐的,君臣之間關於倫理的爭端就有可能演變為曠日持久的大戰,比如宋朝的濮議、明朝的大禮議,都是大臣為了維護儒學倫理(即使今天看上去不合情理,卻符合儒學的論述),與皇帝針鋒相對,限制皇權的行為。

有些時候,爭端還會從孝道擴充到家庭的其他方面,比如明代萬歷朝的國本之爭,就是因朝廷大臣反對萬曆帝廢長立幼而起,因為萬曆的乖張、倔強,國本之爭竟持續15年之久,無數大臣被貶被打,萬曆也惡意怠政,搞得整個大明朝雞犬不寧,走向衰亡。

然而,隨著皇權的不斷強化,皇帝的治統最終壓過了儒學的道統。清初,康熙馴化儒學大家李光地、李紱,宣稱自己不但是皇帝,還是理學宗師,“治統、道統萃于一人”,滿清的皇權得以惡性擴張。

不過道統雖然被治統壓過,但依然對治統有相當大的制衡作用,畢竟,有東西限制政治權力的肆虐是一件好事,而這些東西也往往為獨夫民賊所不容,所以他們要打倒傳統。

因此,在《軍師聯盟》裡面,當曹睿要做出殺掉郭太后的不孝之舉時,鐘繇、陳群不避生死守衛郭太后,司馬懿不惜跟皇帝硬頂的情節,雖然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卻部分的符合歷史的精神,這正是該劇可愛的地方。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所以管天子必須從家務事管起,天子的家務事不是私事,大臣管天子的家務事,也不像一些雞湯讀物說的是沒事找事,吃飽了撐的。

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

而皇帝制度設計之初,也是認為皇帝是“聖人”,所以才應該擁有那麼大的權力。既然是“聖人”,自然應該至聖至明,如果昏聵不明就是不稱職;既然是“聖人”,自然應該“王者無私”,如果偏愛私人就是不稱職;既然是“聖人”,自然更應該修身齊家,如果皇家不睦也是不稱職。

所以那些“皇帝也是人”、“皇帝也不容易”的說法,作為一種對皇帝個人的人文關懷未嘗不可,但如果政治上也這麼主張,那就是一種奴才的論調,是對皇帝制度的不瞭解。

治統最終壓倒道統

3

可惜皇帝確實是人,他們幾乎沒有人能達到“聖人”的要求,接近的都很少,所以他們大多數不稱職。不稱職,在皇帝制度的這套話語下,其合法性就有所缺失,位子坐得就不那麼有底氣,所以他們就想要摧毀一切束縛他們的鏈條,想要人民覺得“皇帝就是好來就是好”,而不需要理由。

當然,因為這種制度,皇帝的精神壓力一般都很大,對皇帝個人來說確實也不人太道,但這是制度有問題,不能因此同情皇帝,不然被皇帝坑死坑殘的人民哪裡說理去。

在皇家內部,皇帝們也想要摧毀束縛他們的儒學倫理,為所欲為,但是大臣們為了防微杜漸,是不會允許的,君臣之間的衝突因此史不絕書。

群臣與皇帝抗爭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深恨其父李淵,將李淵遷往卑濕的太極宮居住,並且不去看望,也不帶李淵避暑。監察禦史馬周直接上疏批評李世民不孝,好在李世民畢竟有明君之度,不但沒怎麼樣馬周,反而就地改正,建永安宮(即後來的大明宮)給李淵避暑。

宋孝宗傳位給其子宋光宗後,退居太上皇之位,宋光宗卻在其妻李氏的挑撥下,與父親宋孝宗關係勢同水火,大臣們多年苦諫無效,最後趙汝愚、韓侂胄等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持下,以不孝為由剝奪了宋光宗的君位,把他趕到宮中去做太上皇,扶立其子宋甯宗即位。

如果碰到皇帝乖張而有能耐的,君臣之間關於倫理的爭端就有可能演變為曠日持久的大戰,比如宋朝的濮議、明朝的大禮議,都是大臣為了維護儒學倫理(即使今天看上去不合情理,卻符合儒學的論述),與皇帝針鋒相對,限制皇權的行為。

有些時候,爭端還會從孝道擴充到家庭的其他方面,比如明代萬歷朝的國本之爭,就是因朝廷大臣反對萬曆帝廢長立幼而起,因為萬曆的乖張、倔強,國本之爭竟持續15年之久,無數大臣被貶被打,萬曆也惡意怠政,搞得整個大明朝雞犬不寧,走向衰亡。

然而,隨著皇權的不斷強化,皇帝的治統最終壓過了儒學的道統。清初,康熙馴化儒學大家李光地、李紱,宣稱自己不但是皇帝,還是理學宗師,“治統、道統萃于一人”,滿清的皇權得以惡性擴張。

不過道統雖然被治統壓過,但依然對治統有相當大的制衡作用,畢竟,有東西限制政治權力的肆虐是一件好事,而這些東西也往往為獨夫民賊所不容,所以他們要打倒傳統。

因此,在《軍師聯盟》裡面,當曹睿要做出殺掉郭太后的不孝之舉時,鐘繇、陳群不避生死守衛郭太后,司馬懿不惜跟皇帝硬頂的情節,雖然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卻部分的符合歷史的精神,這正是該劇可愛的地方。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