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九龍營養課堂:茶文化禮儀喝茶姿勢?什麼叫茶藝?中國茶道四諦?

飲茶姿勢

坐姿

飲茶者需要端坐在凳子或者椅子中部, 不能僅僅坐在凳子的邊緣;身體的重心保持穩定, 同時兩腿膝蓋併攏, 正面看兩腿為合攏狀, 女性可以將雙手都放置於腿上, 或者可以將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的雙手應該放於兩腿之上。 男女均不能兩腿分開、蹺二郎腿、兩手在胸前交叉、含胸或趴在茶桌上。

跪坐飲茶, 女性最好不著裙裝。 坐下後, 需要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 身體挺立, 不能挪動。

奉茶的姿態

奉茶需要單腿跪下, 左膝彎曲, 與左腿成直角。 右腿的膝蓋著地, 腳尖輕輕點在地面上, 腰部挺直, 雙肩放鬆。 奉茶也可以單腿彎曲, 左膝彎曲後靠在右邊的腿肚上, 呈現出半蹲的姿態。 女性的裙底不能露出來。

站姿

雙腿併攏,

身體挺立, 眼睛平靜地盯著前方, 肩部放鬆, 雙手自然下垂, 女性可以將手自然地放在腹部前方(雙手虎口交叉相疊, 左手在下)。 男性雙腿稍微分開, 身體挺拔向上。 男性站立後, 十分挺直;女性站立後, 側面有明顯的曲線。

行姿

男女行走都需要輕聲前進, 腳在一條線上, 手不晃蕩, 端著茶杯前進的手與地面平行, 不能抖動。 女性行走的時候, 不能聽見鞋底的響聲, 男女行走時動作都不能太大。 如果側身面對客人, 就需要將身體轉正。 如果兩個人面對面地相遇, 就需要讓客人先走。

女性行姿以站姿為准, 行走的時候移動雙腳, 用腿用力, 上半身保持不動。 肩部放鬆, 眼睛平視前方。 男性的行姿同樣以站姿為准, 上半身保持不動。

轉彎時候,

右轉右腳先行, 左轉左腳先行。 回身時候, 應該面對客人後退兩步再轉彎。

茶藝何解 什麼叫“茶藝”?

中國茶藝:茶藝何解

什麼叫“茶藝”?當今茶文化界專家的解釋則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並無統一而非常明確的定義。

臺灣的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

將藝術溶入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 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 ”

臺灣的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 科學和人文的, 也就是:一、技藝, 科學地泡好一盞茶的技術;二、藝術, 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的美, 欣賞茶藝之美, 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 ”

臺灣的茶學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 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係, 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 ”“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揮的技藝, 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 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 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 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才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係。結果達到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茶文化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認為:茶藝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藝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論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文化學者馬守仁認為:“茶藝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的適宜於舞臺或室內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有著很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文化藝術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研究。” 馬守仁先生還把茶藝歸納為“五美”--形式美、結構美、動作美、環境美、神韻美”。

茶文化專家陳文華認為:“通俗地說,茶藝就是論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學專家童啟慶教授認為:“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錶美與心靈美。儀錶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茶道專家滕軍教授認為:“關於茶藝的界定,一直是個大難題,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專指泡茶時的技法及藝術氛圍,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包括從採茶、制茶、泡茶、賞具乃至茶詩、茶畫等有關茶的所有茶事活動。到底是狹義一些的好呢?還是廣義一些的好呢?若選前者,會讓人覺得其內容有些單調,不如日本茶道那麼內容豐富;然而,如果從後者,又會讓人覺得中國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範疇,藝術性不高,沒有日本茶道那麼高雅。”茶學專家丁以壽先生認為:“茶藝即飲茶藝術,是藝術性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化。”“茶藝文藝是指藝術,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藝,但不同於茶學中的茶葉審評;藝術是人文的,茶葉審評是科學的;茶藝是藝術,茶葉審評是技術;藝術是主觀的生動的;技術卻是客觀的、刻板的,在茶藝中,所用茶為成品幹茶,因而種茶、採茶、制茶不在茶藝之中。”茶文化學者林治先生認為:“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茶藝’是研究科學泡茶、藝術品茶的過程。具體地說,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藝這六要素以及這六要素協調與組合”。無論怎樣對“茶藝”評說,或是各自對“茶藝”表述的差異性,但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茶藝”的狹義之說。也就是:“1.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2.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3.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

並且也已正式寫進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用於國家茶藝師職業技能鑒定教程。而我認為,“茶藝”正是上述泡、飲茶的技巧和藝術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門類看待。而這種形式也正是通過茶來完成一種心靈語言與與肢體語言對話形式。茶藝,即是修行的載體,也是一門表演藝術。茶藝是用茶和茶具及水沖泡出來的編年史,它承載著歷史也體現了當下的人文精神。當論茶、品茶的技巧與藝術相結合,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中國茶藝。當“表演型茶藝”、“生活型茶藝”、“經營型茶藝”三者聚集在“中國茶藝”的名下,作為宏揚中國茶文化行動“綱領“,從此揭開了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新篇章。那麼,中國茶藝想表現的應該是代表一個國家沖泡和品飲茶的律動,叫“中國茶藝韻律”。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 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 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于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

1.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複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複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雲: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閑嘗字筍茶。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雲:白雲南風雨 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戴昺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閒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雲:千峰待逋客,香茗複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雲: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雲: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才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係。結果達到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茶文化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認為:茶藝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藝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論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文化學者馬守仁認為:“茶藝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的適宜於舞臺或室內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有著很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文化藝術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研究。” 馬守仁先生還把茶藝歸納為“五美”--形式美、結構美、動作美、環境美、神韻美”。

茶文化專家陳文華認為:“通俗地說,茶藝就是論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學專家童啟慶教授認為:“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錶美與心靈美。儀錶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茶道專家滕軍教授認為:“關於茶藝的界定,一直是個大難題,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專指泡茶時的技法及藝術氛圍,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包括從採茶、制茶、泡茶、賞具乃至茶詩、茶畫等有關茶的所有茶事活動。到底是狹義一些的好呢?還是廣義一些的好呢?若選前者,會讓人覺得其內容有些單調,不如日本茶道那麼內容豐富;然而,如果從後者,又會讓人覺得中國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範疇,藝術性不高,沒有日本茶道那麼高雅。”茶學專家丁以壽先生認為:“茶藝即飲茶藝術,是藝術性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化。”“茶藝文藝是指藝術,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藝,但不同於茶學中的茶葉審評;藝術是人文的,茶葉審評是科學的;茶藝是藝術,茶葉審評是技術;藝術是主觀的生動的;技術卻是客觀的、刻板的,在茶藝中,所用茶為成品幹茶,因而種茶、採茶、制茶不在茶藝之中。”茶文化學者林治先生認為:“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茶藝’是研究科學泡茶、藝術品茶的過程。具體地說,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藝這六要素以及這六要素協調與組合”。無論怎樣對“茶藝”評說,或是各自對“茶藝”表述的差異性,但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茶藝”的狹義之說。也就是:“1.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2.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3.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

並且也已正式寫進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用於國家茶藝師職業技能鑒定教程。而我認為,“茶藝”正是上述泡、飲茶的技巧和藝術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門類看待。而這種形式也正是通過茶來完成一種心靈語言與與肢體語言對話形式。茶藝,即是修行的載體,也是一門表演藝術。茶藝是用茶和茶具及水沖泡出來的編年史,它承載著歷史也體現了當下的人文精神。當論茶、品茶的技巧與藝術相結合,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中國茶藝。當“表演型茶藝”、“生活型茶藝”、“經營型茶藝”三者聚集在“中國茶藝”的名下,作為宏揚中國茶文化行動“綱領“,從此揭開了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新篇章。那麼,中國茶藝想表現的應該是代表一個國家沖泡和品飲茶的律動,叫“中國茶藝韻律”。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 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 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于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呢?

1.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複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複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雲: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閑嘗字筍茶。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雲:白雲南風雨 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戴昺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閒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雲:千峰待逋客,香茗複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雲: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雲: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