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也會玩!看古人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

古人的娛樂生活並不乏味, 甚至可以說是多姿多彩, 有的流傳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娛樂生活, 比如牽鉤、蹴鞠、雜技、歌舞、戲曲等, 都是從古代演變而來的, 依舊被現代的人所喜愛。

牽鉤———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種遊戲叫牽鉤, 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 有一次與越國在長江打仗, 著名的木匠魯班, 為楚國設計了一種叫“鉤強”的武器, 使楚國人前進容易, 後退比較難;越國人在下游, 要前進比較難, 後退較易, 這種“鉤強”就使楚軍可以用來鉤住越國的船隻進行廝殺。 出於實戰需要, 牽鉤便在軍隊中用來作為軍事訓練的項目, 相互對拉, 後來演變為娛樂遊戲在民間廣泛流行。

牽鉤在唐代改稱拔河, 沿用至今。 據記載, 唐中宗、唐玄宗都曾多次主持過拔河比賽, 有一次, 參加的人數竟達千餘人。 當時有一位河東進士叫薛勝曾作《拔河賦》一篇, 記錄了這一壯觀的場面。

蹴鞠———

蹴鞠就是我們今天的足球運動。 “蹴”即用腳踢, “鞠”系皮制的球, 又稱“毛丸”, 外表是皮, 裡面塞上毛或其他東西。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 據記載, 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 蹴鞠就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娛樂方式, 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

秦統一六國後, 蹴鞠運動一度沉寂。 西漢建立後, 又複興盛。 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 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 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 《漢書》記載, 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蹴鞠比賽, 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 類似于今天的球星。 可見, 在當時蹴鞠運動的興盛。 並且在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蹴鞠二十五篇》,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 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

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 球的形狀更圓了。 二是把球殼內塞毛髮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

“噓氣閉而吹之”, 成為充氣的球。 據世界體育史記載, 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 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 可以踢高。 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 並且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 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 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 稱為“白打”。

宋代蹴鞠基本沿襲唐代風格, 深受人們喜愛。 蹴鞠運動直到清代初年, 清政府提倡滿族傳統體育, 才漸漸衰落。

角抵———

角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 它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 據《述異記》記載, 上古時的蚩尤民族頭上長著角, 耳鬢旁長著劍戟。 他們在與黃帝打仗時, 就以頭上之角抵人, 敵方對此很難防禦。 這種所謂的“以角抵人”, 其實是一種類似現在摔跤、拳鬥一類的角力活動, 通過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來分出勝負輸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禁止民間私藏兵器, 作為徒手搏鬥的角抵興盛起來。 秦漢時期, 角抵活動非常盛行, 但當時的角抵已不再是一種爭鬥相搏的手段, 而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

晉代角抵出現了另一名稱“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二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後傳入日本。相撲在民間盛行是到了宋代以後。北宋首都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並且成為一種流行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

雜技———

雜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雜技的萌芽,人類生活、原始宗教、上古樂舞都對雜技的起源產生影響,早在幾千年前的商代和西周時期的樂舞中就含有雜技表演。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列子·說符》就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

漢武帝劉徹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別喜歡雜技藝術。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漢武帝為了誇揚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西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許多外國來客,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式角抵戲的表演,七盤和魚龍曼衍,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節目。這些奇技異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大為驚歎,深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達到了漢武帝誇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

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唐代雜技出現了許多技藝高超而美豔動人的女雜技藝人。《獨異記》中記載著一位元女藝人能頭頂長竿載十八人而來回走動。正是有此種神技,唐代達官貴人的出行儀仗中往往以載竿雜技表演為前導。最典型證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壁畫《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就是以“載竿”為前導的。出行儀仗中雜技樂舞表演,既有顯示豪奢氣派之意,亦有與民同樂之好。

明、清兩代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特別是雜技更被視為不入流的玩藝,宮廷中基本沒有雜技演出的記載,只有明憲宗“行樂圖”中有雜技表演的形象。

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戲曲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儺戲,到秦漢時期發展成為優戲,圖中您看到的是一組漢代的俳優俑銅鎮,“優”是最早的由貴族豢養起來的職業演職人員,他們都由男性充當,俳優是優的一種,以幽默表演為主,擅長滑稽諷刺。元代時,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到了清代,地方戲曲迅速崛起,其中程度最高、最具影響力的是京劇。除此之外,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還有越劇、豫劇、川劇、秦腔、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山西的代表劇種為山西梆子,按照形成時間和流行地域不同主要分為四種,即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州梆子流行於晉南地區,時間上最古老。

古人的娛樂活動還有很多,比如放風箏、打獵、投壺、下棋等,它們不但豐富了古人的生活,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厚的娛樂文化

而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

晉代角抵出現了另一名稱“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二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後傳入日本。相撲在民間盛行是到了宋代以後。北宋首都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並且成為一種流行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

雜技———

雜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雜技的萌芽,人類生活、原始宗教、上古樂舞都對雜技的起源產生影響,早在幾千年前的商代和西周時期的樂舞中就含有雜技表演。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列子·說符》就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

漢武帝劉徹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別喜歡雜技藝術。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漢武帝為了誇揚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西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許多外國來客,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式角抵戲的表演,七盤和魚龍曼衍,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節目。這些奇技異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大為驚歎,深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達到了漢武帝誇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

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唐代雜技出現了許多技藝高超而美豔動人的女雜技藝人。《獨異記》中記載著一位元女藝人能頭頂長竿載十八人而來回走動。正是有此種神技,唐代達官貴人的出行儀仗中往往以載竿雜技表演為前導。最典型證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壁畫《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就是以“載竿”為前導的。出行儀仗中雜技樂舞表演,既有顯示豪奢氣派之意,亦有與民同樂之好。

明、清兩代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特別是雜技更被視為不入流的玩藝,宮廷中基本沒有雜技演出的記載,只有明憲宗“行樂圖”中有雜技表演的形象。

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戲曲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儺戲,到秦漢時期發展成為優戲,圖中您看到的是一組漢代的俳優俑銅鎮,“優”是最早的由貴族豢養起來的職業演職人員,他們都由男性充當,俳優是優的一種,以幽默表演為主,擅長滑稽諷刺。元代時,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到了清代,地方戲曲迅速崛起,其中程度最高、最具影響力的是京劇。除此之外,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還有越劇、豫劇、川劇、秦腔、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山西的代表劇種為山西梆子,按照形成時間和流行地域不同主要分為四種,即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州梆子流行於晉南地區,時間上最古老。

古人的娛樂活動還有很多,比如放風箏、打獵、投壺、下棋等,它們不但豐富了古人的生活,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厚的娛樂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