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紅船旁,一起向美好生活進發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以新視野把脈新時代, 人們驚喜地發現——黨的誕生地嘉興, 在平衡、充分發展方面全省領先, 這裡是紅船啟航地, 也是美好生活示範地。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跨越近百年的歷史擔當, 泱泱秀水的特殊地標, 見證著我們黨始終不變的初心, 澎湃著紅船精神指引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境無高山大川, 邑環平疇沃壤。 ”自古以來,

嘉興以一馬平川的魚米之鄉而遠近聞名;如今, 嘉興以發展平衡而備受矚目。

城與鄉, 相向而行, 這裡的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87:1, 均衡水準全國領先。

優長板、補短板, 這裡人均GDP超過12000美元,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物質富裕, 精神富有, 富與美協奏交響, 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為人民謀幸福, 為民族謀復興——96年前, 一條小船誕生偉大政黨, 夢想從這裡啟航;高品質均衡發展, 一起向美好生活進發——96年後, 紅船初心依然指引航程, 夢想在這裡照進現實。

歷史的巧合, 抑或必然?秀水畔、紅船旁, 這裡不僅鐫刻著我們黨的精神密碼, 還藏著率先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嘉興密碼。

城與鄉的“協奏曲”

“今年行情特別好, 一畝地產值最高能達到10萬元!”新年將近,

在嘉善大雲鎮繆家村, 種植戶柴金甫的鮮切花又進入銷售旺季。 敞亮的現代化大棚裡, 天堂鳥嬌豔欲滴, 百合含苞待放, 他美滋滋地盤算著今年的收成——嗯, 賺200多萬元不成問題!

10年前, 柴金甫哪能想到日子會這樣紅火?時光撥回到2008年, 那時, 柴金甫剛在村裡承包200畝地, 心理壓力不小。 “土地能包多久心裡沒底, 有錢也不敢投, 放不開手腳啊!”

就在那一年, 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到繆家村視察。 “習主席當時跟我說, ‘政府會一直支持你們, 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 你們放心大膽發展農業!’”柴金甫說, 這一席話讓他吃下了“定心丸”。 這些年, 在各級“三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他每年投入幾百萬元建設現代農業設施,

現在承包地擴大到400畝, 收入提高了近10倍。

“十九大報告說, 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 這讓我們心裡更踏實了!”大雲鎮繆家村黨委書記丁法強說, 這些年, 繆家村就是通過念活“土地經”, 帶動全村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農民把承包地流轉出去收租金、換養老保障, 拿宅基地換新房, 一起搬進現代化新社區;村裡建起4萬多平方米標準廠房, 依託合作社經營1000多畝集體土地, 去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000萬元。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 就有了更充裕的資金建設美麗鄉村。 修橋鋪路、整治河道、綠化亮化……“現在我們繆家村, 配套跟城裡一樣, 環境跟公園一樣, 保障跟市民一樣, 幸福著呢!”60多歲的村民楊金春, 如今跟老伴每月能領養老金3600元,

打工收入4000多元, 生活紅火, 心情舒暢。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長期以來, 我國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 如何打破城鄉藩籬, 實現均衡發展?習近平同志一直對嘉興寄予厚望。 他曾多次到嘉興視察調研, 鼓勵嘉興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範。

牢記囑託, 砥礪前行。 嘉興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地作為奮鬥目標。 連續多年的“1號檔”錨定統籌城鄉, 從2004年明確城鄉空間佈局、城鄉基礎設施等“六位一體”, 到2008年全面推進“十改聯動”, 再到2014年在全國率先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南湖兒女以首創、奮鬥、奉獻的紅船精神, 一任接著一任幹, 大膽求索探新路, 努力打破城鄉藩籬,

跨越城鄉鴻溝。

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 城鄉公車直通每個村莊。 幾年前, 嘉興已實現各城鎮15分鐘上高速、各中心城區30分鐘直達、與周邊城市之間60分鐘互通的“153060”交通圈。

當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夢想逐漸落地, 人們對城鄉一體美好生活又萌生了更多嚮往。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回應著人們的熱切期待, 嘉興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城鄉加速由二元走向一體, 城鄉差距全省最小。 嘉興農村居民收入連續13年列全省第一, 統籌城鄉發展水準居全省首位。

泱泱秀水, 跨越城鄉, 普惠滋養著角角落落, 嘉禾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長與短的“辯證法”

這幾天,在海寧市海昌街道碧雲社區,居民鄔湧浩把家裡收拾得煥然一新。他說:“新年新氣象,我們一家人現在日子變好了,要喜氣洋洋迎新年!”

2017年對鄔湧浩家特別有意義,因為他們家順利脫貧!

鄔湧浩家是典型的因病因殘致貧,他妻子早年遭遇車禍導致傷殘,一家三口就靠著政府救濟和臨時打工收入維持。

2013年,海寧啟動“兩富同行”溫暖工程,以“1+X”的全方位措施扶貧幫困,全市4000多戶貧困家庭都被納入幫扶範圍。與過去單一的送錢、送物的幫困方式不同,海寧20多個部門聯動出臺了80多條扶貧幫困措施,堅持“輸血+造血”、“物質+精神”、“兜底+幫扶”並重。海甯市水務集團與鄔湧浩家結了對,從他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他們鼓勵我家積極向上,幫我們就業增收,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家的問題。”如今,鄔湧浩和妻子都有了工作,兒子大學畢業後也順利就業,一家人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幾年來,在強有力的大救助體系下,海寧已有1886戶貧困家庭順利脫貧。2013年,海甯曾提出“至2019年基本消除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下貧困戶”的目標,備受關注。海甯市民政局局長倪繼紅介紹說,海寧今年又啟動實施低收入家庭增收脫貧三年行動計畫,並提出新目標——到2020年,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要達到13000元以上!

海寧是嘉興全市扶貧幫困的一個縮影。作為東部經濟發達城市,嘉興為何將扶貧提升到如此高度?“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它是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倪繼紅說。

在經濟學的木桶理論中,一隻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板。在高水準全面小康的追求中,嘉興同樣面臨著長與短的“辯證法”。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嘉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百折不撓,開拓創新,由一個不起眼的農業市轉變為工業大市,躋身東部經濟發達城市之列。

然而,早年埋頭搞經濟,做長了經濟這塊“板”,嘉興人卻漸漸開始發現:傳統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面臨“成長的煩惱”;經濟總量搞上去了,環境、民生卻面臨歷史欠帳,離群眾的美好生活期待還有不小差距——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對標五大發展理念,嘉興人找到了癥結所在——發展的協調性不足,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短板。找准問題,對症下藥!嘉興市委專門出臺《關於補短板的行動計畫》,明確提出要補齊發展、民生和制度供給的短板。“對標歷史新方位,嘉興要聚焦‘高品質、均衡性’這一核心,著力提高發展的‘含金量’,增強發展的‘平衡度’,在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走在前列、作出示範。”市委書記魯俊說。

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圍繞“高品質、均衡性”這一核心指向展開,演繹著長與短的“辯證法”。資料標注著不懈努力:嘉興所轄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且排名靠前,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建制鎮榮登全國千強鎮。整個市域不同于“一心獨大”的城市結構,而是呈現“1640”:一主(城)、六副(城)、四十新市鎮的網狀佈局。

“具有國際化品質的現代網路型田園城市”,以國際化品質、全域化美麗、一體化融合為主要內涵的城市目標定位,恰恰印證了,“平衡”,既是嘉興發展鮮明特點,也是突出優勢。

富與美的“交響樂”

昨天,禾城略帶寒意,而各公共文化場館內卻好戲連台、熱火朝天:圖書館內,孩子們正在參加“小小創客家”體驗活動;文化館裡,姑娘們跳起歡快的舞蹈;在農村文化禮堂,“越劇下鄉”引來歡聲笑語……

在嘉興博物館一樓,楊舒和丈夫正陪著4歲的女兒恬恬,興致盎然地體驗軟陶手工製作。恬恬很開心,笑得格外甜。“只需要在‘文化有約’平臺上輕輕一點,就能輕鬆預約!”楊舒說,他們一家已經參加好幾次活動了,每次一家三口享受溫馨的親子時光,感覺生活特別美好。

“文化有約”是嘉興運用互聯網創新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在手機或電腦上輕輕點擊,就能免費預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享用精神文化“大餐”。截至2017年10月,“文化有約”已推出培訓、展覽、演出等各類公益性文化活動專案3000多個,網站點擊率突破630萬次,直接受益群眾超過200萬人次,深受廣大群眾好評,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可示範的樣本。

而這只是嘉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平臺之一。覆蓋全市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讓讀者走進任何一個鄉鎮、村分館,都可以普惠均等地享受圖書館的標準服務,這種“嘉興模式”也已成為全國樣板。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嘉興市文化局公共文化處處長劉靖說。嘉興近年來創新手段、突破障礙,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城市15分鐘、鄉村30分鐘的文化生活圈。全市520家村文化禮堂,覆蓋65.8%的農村行政村,覆蓋率居浙江全省首位。2016年8月,嘉興市以東部第一的成績獲評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緊扣“高品質、均衡性”要求,嘉興協調推進綜合實力、生態環境、城鄉統籌、社會治理、民生福祉等再上新臺階,努力朝著“高水準全面小康”闊步前行。

平安是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2017年,嘉興在全省率先實現平安建設十二連冠,奪金鼎,滿堂紅,更獲得全國綜治領域最高獎——長安杯。嘉興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當前,嘉興正朝著“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的目標大步邁進。

良好生態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近日,嘉善幹窯鎮新涇港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讓村民金秀華倍感振奮。從一條黑臭河到3A級景區,新涇港的美麗蛻變是嘉興環境整治的縮影。目前,嘉興正全域打造品質城市、美麗鎮村,大幅增強群眾幸福感。富與美,演奏著美妙的和絃。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誕生地嘉興,以“高品質、均衡性”求解新時代的主要矛盾,以帶領群眾共創美好生活印證紅船初心。這裡是紅船啟航地,也是美好生活示範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號召,在嘉禾大地上引發曠遠的迴響……

這幾天,在海寧市海昌街道碧雲社區,居民鄔湧浩把家裡收拾得煥然一新。他說:“新年新氣象,我們一家人現在日子變好了,要喜氣洋洋迎新年!”

2017年對鄔湧浩家特別有意義,因為他們家順利脫貧!

鄔湧浩家是典型的因病因殘致貧,他妻子早年遭遇車禍導致傷殘,一家三口就靠著政府救濟和臨時打工收入維持。

2013年,海寧啟動“兩富同行”溫暖工程,以“1+X”的全方位措施扶貧幫困,全市4000多戶貧困家庭都被納入幫扶範圍。與過去單一的送錢、送物的幫困方式不同,海寧20多個部門聯動出臺了80多條扶貧幫困措施,堅持“輸血+造血”、“物質+精神”、“兜底+幫扶”並重。海甯市水務集團與鄔湧浩家結了對,從他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他們鼓勵我家積極向上,幫我們就業增收,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家的問題。”如今,鄔湧浩和妻子都有了工作,兒子大學畢業後也順利就業,一家人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幾年來,在強有力的大救助體系下,海寧已有1886戶貧困家庭順利脫貧。2013年,海甯曾提出“至2019年基本消除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下貧困戶”的目標,備受關注。海甯市民政局局長倪繼紅介紹說,海寧今年又啟動實施低收入家庭增收脫貧三年行動計畫,並提出新目標——到2020年,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要達到13000元以上!

海寧是嘉興全市扶貧幫困的一個縮影。作為東部經濟發達城市,嘉興為何將扶貧提升到如此高度?“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它是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倪繼紅說。

在經濟學的木桶理論中,一隻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板。在高水準全面小康的追求中,嘉興同樣面臨著長與短的“辯證法”。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嘉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百折不撓,開拓創新,由一個不起眼的農業市轉變為工業大市,躋身東部經濟發達城市之列。

然而,早年埋頭搞經濟,做長了經濟這塊“板”,嘉興人卻漸漸開始發現:傳統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面臨“成長的煩惱”;經濟總量搞上去了,環境、民生卻面臨歷史欠帳,離群眾的美好生活期待還有不小差距——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對標五大發展理念,嘉興人找到了癥結所在——發展的協調性不足,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短板。找准問題,對症下藥!嘉興市委專門出臺《關於補短板的行動計畫》,明確提出要補齊發展、民生和制度供給的短板。“對標歷史新方位,嘉興要聚焦‘高品質、均衡性’這一核心,著力提高發展的‘含金量’,增強發展的‘平衡度’,在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走在前列、作出示範。”市委書記魯俊說。

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圍繞“高品質、均衡性”這一核心指向展開,演繹著長與短的“辯證法”。資料標注著不懈努力:嘉興所轄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且排名靠前,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建制鎮榮登全國千強鎮。整個市域不同于“一心獨大”的城市結構,而是呈現“1640”:一主(城)、六副(城)、四十新市鎮的網狀佈局。

“具有國際化品質的現代網路型田園城市”,以國際化品質、全域化美麗、一體化融合為主要內涵的城市目標定位,恰恰印證了,“平衡”,既是嘉興發展鮮明特點,也是突出優勢。

富與美的“交響樂”

昨天,禾城略帶寒意,而各公共文化場館內卻好戲連台、熱火朝天:圖書館內,孩子們正在參加“小小創客家”體驗活動;文化館裡,姑娘們跳起歡快的舞蹈;在農村文化禮堂,“越劇下鄉”引來歡聲笑語……

在嘉興博物館一樓,楊舒和丈夫正陪著4歲的女兒恬恬,興致盎然地體驗軟陶手工製作。恬恬很開心,笑得格外甜。“只需要在‘文化有約’平臺上輕輕一點,就能輕鬆預約!”楊舒說,他們一家已經參加好幾次活動了,每次一家三口享受溫馨的親子時光,感覺生活特別美好。

“文化有約”是嘉興運用互聯網創新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在手機或電腦上輕輕點擊,就能免費預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享用精神文化“大餐”。截至2017年10月,“文化有約”已推出培訓、展覽、演出等各類公益性文化活動專案3000多個,網站點擊率突破630萬次,直接受益群眾超過200萬人次,深受廣大群眾好評,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可示範的樣本。

而這只是嘉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平臺之一。覆蓋全市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讓讀者走進任何一個鄉鎮、村分館,都可以普惠均等地享受圖書館的標準服務,這種“嘉興模式”也已成為全國樣板。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嘉興市文化局公共文化處處長劉靖說。嘉興近年來創新手段、突破障礙,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城市15分鐘、鄉村30分鐘的文化生活圈。全市520家村文化禮堂,覆蓋65.8%的農村行政村,覆蓋率居浙江全省首位。2016年8月,嘉興市以東部第一的成績獲評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緊扣“高品質、均衡性”要求,嘉興協調推進綜合實力、生態環境、城鄉統籌、社會治理、民生福祉等再上新臺階,努力朝著“高水準全面小康”闊步前行。

平安是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2017年,嘉興在全省率先實現平安建設十二連冠,奪金鼎,滿堂紅,更獲得全國綜治領域最高獎——長安杯。嘉興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當前,嘉興正朝著“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的目標大步邁進。

良好生態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近日,嘉善幹窯鎮新涇港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讓村民金秀華倍感振奮。從一條黑臭河到3A級景區,新涇港的美麗蛻變是嘉興環境整治的縮影。目前,嘉興正全域打造品質城市、美麗鎮村,大幅增強群眾幸福感。富與美,演奏著美妙的和絃。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誕生地嘉興,以“高品質、均衡性”求解新時代的主要矛盾,以帶領群眾共創美好生活印證紅船初心。這裡是紅船啟航地,也是美好生活示範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號召,在嘉禾大地上引發曠遠的迴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