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磅發佈丨2018開年巨制:從過去看見未來,從世界發現中國

今年是2018年的第一天, 在這個關鍵節點, 很多人都在思考未來。 我們在思考未來的時候,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目標的設定。 而如何設定目標,

取決於你怎麼理解自己、理解中國、理解世界。

在2017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 羅振宇推出了他心目中的年度好書, 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聯合邏輯思維共同推出的《樞紐:3000年的中國》。 羅振宇說, 在他的精神世界裡, 這本書引發了他重要的認知升級, 他說, 這將是2018年的必讀書之一, 它必將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它能帶你看懂, 中國歷史演進的邏輯思考、為什麼中國是世界的樞紐、如何成為未來世界的“引數”, 它能讓你比其他人更早地看到有價值的東西。

這本書的作者施展, 現任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這本書源于他歷時八年的一系列研究。 在一個思考未來的時代, 幾乎每個人都在思考:未來究竟有沒有機會?但要想推想未來,

首先要知道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裡來。 而在這本書中, 施展用系統的方式, 來講述他研究的主題:到底什麼是中國, 中國為什麼會有今天的成就, 中國有沒有前途。

對於這本書, 徐小平則評價到:中國到底從哪裡來, 中國未來可能會向何處去?這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 相信許多人也在思考。 施展的這本書, 給了我一個非常有衝擊力的答案。

目前, 該書已經在“得到APP”首發, 在2018年的第一天, 我們將這本書特別推薦給你。

三個理由告訴你

為什麼要回溯歷史、理解中國

理由一

能看多遠, 取決於你站多高

在這個關鍵節點, 每個人都在思考未來。 我們在思考未來的時候,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目標的設定。 而如何設定目標, 取決於你怎麼理解自己、理解中國、理解世界。

每個人, 都該思考——在起伏的浪潮中, 一個人怎麼認知環境?過去40年, 中國為什麼能迅速崛起?中國式奇跡能否持續?未來, 世界會有怎樣的格局?在大環境下, 你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小到生活、教育、工作、投資, 大到國家興衰、個人命運, 高級的歷史學, 本質上是“未來學”。 越是在你規劃未來的時候, 越需要深刻洞察過去。

理由二

背靠歷史, 一套思想體系擊穿3000年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 能像中國一樣, 過去3000年, 浩浩湯湯。 而在這短短改革開放40年, 又完成了如此炫目的經濟成就。

中國太大, 對它的描述, 從任何一個單一領域入手, 都是不足以描述。 中國太特殊, 歷史從來沒給過我們樣本可以參考。

《樞紐》以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 用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融匯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博弈論等諸多學科, 重新梳理了中國歷史——

從時間上,從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紂、周朝取代商朝開始,一直到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奇跡。在空間上,會帶你觀看在中原以外,在草原、在高原、在海洋上,都發生過哪些重要的變化。只有從大視野入手,才能獲得駕馭時代的大智慧。

理由三

面向未來,獨一無二的中國角色

過去40年,我們是一個勤奮的追趕者——

當中國的公司擠入全球10強,當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總和,當中國的中產階級人口,已經趕上了全美國的人口總量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必須尋找我們的世界角色。

如今,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脫離中國,在這個世界獨自狂奔。

《樞紐》這本書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定義了中國3000年來,一直承擔的世界角色——樞紐。 中國的位置就是十字路口,就是路由器。也是資源、資訊、資本、秩序在全世界流動的必經之路。

中國40年間的發展奇跡,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中國的超大規模,已經兌現成一種非凡能力;第二,我們踩在了命運的關鍵節點上,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和彈性,無人能及。

在重大技術革命之前,中國奇跡還會持續。可以斷言,中國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是終局性的。只有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國,才能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未來的脈絡。

延伸:羅振宇跨年演講節選

我們未來的全球角色是什麼?

中國能不能營造一個良性的全球發展環境?

為什麼要關心這個問題呢?剛才我們一直在講中國機會很多,中國增長還沒遇上天花板,中國的優勢很獨特,那你一家獨大,別人怎麼辦?別人過不好,我們也好不了。所以最後的問題來了,我們能不能和世界建立良性關係?換句話說,我們未來的全球角色是什麼?

在《樞紐》這本書中,施展老師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中國一直是世界秩序的引數。”請注意,不僅現在是,歷史上一直都是。

什麼是“引數”?就是它一變化,系統就變化,它的變化是參與到系統的生成和演化中的,這種大塊頭的因素,就是引數。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的國家,就是世界系統的引數。

還記得嗎?總有人說,中國很倒楣啊,我們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軟肋。但是你一旦把思考角度轉過來一看的話,世界缺不了中國。這就是引數的地位。

但是,引數只是說明你的重要性,還不能說明你在全球結構中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是爭來的,是世界格局演化逐漸形成的對中國的一種需求。

我們來看看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的一個局部演化——

非洲國家在二戰後紛紛獨立。說實話,那個時候非洲經濟發展是不錯的。原因是西方的帶動。西方要資源,要經濟腹地,非洲正好有這些好東西,所以非洲的日子就好過。

但是一轉眼到了1970年代,發生了石油危機,西方經濟突然之間遭遇了一個巨大的停頓,對原材料的需求急劇下降,非洲國家於是陷入到了非常艱難的經濟困境當中。

然後呢,西方的危機很快過去了,我們都知道雷根、柴契爾一系列改革,西方經濟繼續爬起來,80年代中期迎來一個繁榮的週期。但是,在西方的這一輪繁榮的同時,恰恰是非洲現代歷史上最為悲慘的十年。

因為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他們已經進入了創新經濟的時代,超過70%都是第三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這和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欠發達國家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裂縫。

這個裂縫誰來填?上個世紀90年代,答案揭曉,是中國。

理解這個過程,我們就理解中國的全球角色了。

西方國家已經沒有辦法和欠發達國家直接形成經貿迴圈了,中國是全球經貿迴圈有效運轉的必須結點。這不是什麼推演,這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正在變成全球經濟體系的十字路口,是資源、信息、資本在全世界流動的必經之路,是世界的路由器,也是施展老師這本書的名字——樞紐。

作為樞紐,我們向原材料產地國家輸出資本、製成品、基礎設施和就業機會。

作為樞紐,我們向西方發達國家,提供形形色色的工業品和創新落地的機會。

2017年,我們已經看到,當大規模難民湧向歐洲的時候,歐洲既無法抵擋,也很難讓他們融入。

就像《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戴蒙德說:“歷史上的國家和社會衰敗,更多只是影響到自己。而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衰落,都可能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方。”

中國2016年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總額為361億美元,占非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是世界第一。這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在非洲建設鐵路、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把非洲的礦山、農田、村鎮和全球連接起來。

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他們通過中國投放秩序。站在欠發達國家的角度看,他們通過中國在分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這就是中國的樞紐作用。

中國,處於大陸和海洋的連接點上。

在古代,世界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互動,大陸是秩序的生成線,然後以中國為樞紐,向海洋世界投放秩序,海洋是秩序的傳播線。

在當代,世界潮流反向而動,海洋世界是秩序的生成線,然後以中國為樞紐,向大陸的深處投放秩序,大陸是秩序的傳播線。

但是,不管方向如何,中國都是聯繫海洋與大陸的仲介性、樞紐性存在。

這是中國的地緣位置和超大規模性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都希望中國去承擔的角色和責任。認清楚這個角色和責任,我們就有能力去營造一個良性的生存環境,就不會和現有的大國發生零和博弈。

這是這場跨年演講試圖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我把這個答案稱之為叫“樞紐腦洞”

特別感謝施展老師在2017年給我開的這個腦洞。他把這套思想,和關於中國歷史三千年演進邏輯的思考,寫進了一本書,就是我們反復提到的這本《樞紐》。

許紀霖 :作者以湯因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考察農耕文明、遊牧文明與海洋文明互動中的中國大歷史。如此之大手筆、大氣象、大格局,為當今中國學界所罕見。在碎片化研究的時代,本書不啻為令人精神一振的難得力作。

劉蘇裡:到了中國人書寫中國歷史哲學的時候了。從醞釀到落生,這部作品花去作者八年時間。而作為見證人,我們跟著他的激情和沉思,從4萬字到50萬字,一路讀來。作者力圖對我們這個人群遭遇的苦難,給出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解釋。施展邁出的這一步,是零到一的創造。它將結束這個巨大人群如此長時段、對自我認知和定位的焦慮和迷茫,也將引起激蕩,誘發更廣泛、深刻地對這個人群未來命運和擔其所當的思考。

從時間上,從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紂、周朝取代商朝開始,一直到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奇跡。在空間上,會帶你觀看在中原以外,在草原、在高原、在海洋上,都發生過哪些重要的變化。只有從大視野入手,才能獲得駕馭時代的大智慧。

理由三

面向未來,獨一無二的中國角色

過去40年,我們是一個勤奮的追趕者——

當中國的公司擠入全球10強,當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總和,當中國的中產階級人口,已經趕上了全美國的人口總量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必須尋找我們的世界角色。

如今,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脫離中國,在這個世界獨自狂奔。

《樞紐》這本書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定義了中國3000年來,一直承擔的世界角色——樞紐。 中國的位置就是十字路口,就是路由器。也是資源、資訊、資本、秩序在全世界流動的必經之路。

中國40年間的發展奇跡,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中國的超大規模,已經兌現成一種非凡能力;第二,我們踩在了命運的關鍵節點上,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和彈性,無人能及。

在重大技術革命之前,中國奇跡還會持續。可以斷言,中國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是終局性的。只有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國,才能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未來的脈絡。

延伸:羅振宇跨年演講節選

我們未來的全球角色是什麼?

中國能不能營造一個良性的全球發展環境?

為什麼要關心這個問題呢?剛才我們一直在講中國機會很多,中國增長還沒遇上天花板,中國的優勢很獨特,那你一家獨大,別人怎麼辦?別人過不好,我們也好不了。所以最後的問題來了,我們能不能和世界建立良性關係?換句話說,我們未來的全球角色是什麼?

在《樞紐》這本書中,施展老師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中國一直是世界秩序的引數。”請注意,不僅現在是,歷史上一直都是。

什麼是“引數”?就是它一變化,系統就變化,它的變化是參與到系統的生成和演化中的,這種大塊頭的因素,就是引數。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的國家,就是世界系統的引數。

還記得嗎?總有人說,中國很倒楣啊,我們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軟肋。但是你一旦把思考角度轉過來一看的話,世界缺不了中國。這就是引數的地位。

但是,引數只是說明你的重要性,還不能說明你在全球結構中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是爭來的,是世界格局演化逐漸形成的對中國的一種需求。

我們來看看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的一個局部演化——

非洲國家在二戰後紛紛獨立。說實話,那個時候非洲經濟發展是不錯的。原因是西方的帶動。西方要資源,要經濟腹地,非洲正好有這些好東西,所以非洲的日子就好過。

但是一轉眼到了1970年代,發生了石油危機,西方經濟突然之間遭遇了一個巨大的停頓,對原材料的需求急劇下降,非洲國家於是陷入到了非常艱難的經濟困境當中。

然後呢,西方的危機很快過去了,我們都知道雷根、柴契爾一系列改革,西方經濟繼續爬起來,80年代中期迎來一個繁榮的週期。但是,在西方的這一輪繁榮的同時,恰恰是非洲現代歷史上最為悲慘的十年。

因為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他們已經進入了創新經濟的時代,超過70%都是第三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這和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欠發達國家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裂縫。

這個裂縫誰來填?上個世紀90年代,答案揭曉,是中國。

理解這個過程,我們就理解中國的全球角色了。

西方國家已經沒有辦法和欠發達國家直接形成經貿迴圈了,中國是全球經貿迴圈有效運轉的必須結點。這不是什麼推演,這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正在變成全球經濟體系的十字路口,是資源、信息、資本在全世界流動的必經之路,是世界的路由器,也是施展老師這本書的名字——樞紐。

作為樞紐,我們向原材料產地國家輸出資本、製成品、基礎設施和就業機會。

作為樞紐,我們向西方發達國家,提供形形色色的工業品和創新落地的機會。

2017年,我們已經看到,當大規模難民湧向歐洲的時候,歐洲既無法抵擋,也很難讓他們融入。

就像《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戴蒙德說:“歷史上的國家和社會衰敗,更多只是影響到自己。而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衰落,都可能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方。”

中國2016年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總額為361億美元,占非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是世界第一。這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在非洲建設鐵路、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把非洲的礦山、農田、村鎮和全球連接起來。

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他們通過中國投放秩序。站在欠發達國家的角度看,他們通過中國在分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這就是中國的樞紐作用。

中國,處於大陸和海洋的連接點上。

在古代,世界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互動,大陸是秩序的生成線,然後以中國為樞紐,向海洋世界投放秩序,海洋是秩序的傳播線。

在當代,世界潮流反向而動,海洋世界是秩序的生成線,然後以中國為樞紐,向大陸的深處投放秩序,大陸是秩序的傳播線。

但是,不管方向如何,中國都是聯繫海洋與大陸的仲介性、樞紐性存在。

這是中國的地緣位置和超大規模性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都希望中國去承擔的角色和責任。認清楚這個角色和責任,我們就有能力去營造一個良性的生存環境,就不會和現有的大國發生零和博弈。

這是這場跨年演講試圖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我把這個答案稱之為叫“樞紐腦洞”

特別感謝施展老師在2017年給我開的這個腦洞。他把這套思想,和關於中國歷史三千年演進邏輯的思考,寫進了一本書,就是我們反復提到的這本《樞紐》。

許紀霖 :作者以湯因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考察農耕文明、遊牧文明與海洋文明互動中的中國大歷史。如此之大手筆、大氣象、大格局,為當今中國學界所罕見。在碎片化研究的時代,本書不啻為令人精神一振的難得力作。

劉蘇裡:到了中國人書寫中國歷史哲學的時候了。從醞釀到落生,這部作品花去作者八年時間。而作為見證人,我們跟著他的激情和沉思,從4萬字到50萬字,一路讀來。作者力圖對我們這個人群遭遇的苦難,給出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解釋。施展邁出的這一步,是零到一的創造。它將結束這個巨大人群如此長時段、對自我認知和定位的焦慮和迷茫,也將引起激蕩,誘發更廣泛、深刻地對這個人群未來命運和擔其所當的思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