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美國,做一個媒體人有多難

上世紀70年代, 美國五角大樓, 內外交困。

那場無休無止的戰爭, 仿佛再過一個世紀都打不完。

越來越多反戰人士走上街頭, 民眾對尼克森政府的忍耐與信任消失殆盡。

▲遊行的人們為槍管插上玫瑰(照片由攝影師伯尼·波士頓攝於1967年10月21日)

1971年, 以《紐約時報》為首的多家媒體, 披露一批國防部絕密檔, 將政府公信力拉至冰點。

檔公佈前, 政府曾試圖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大加阻撓, 卻無法阻止這些絕密檔見諸報端。

這一事件在現代新聞史上, 可謂是美國媒體人書寫的一筆力透紙背的輝煌一筆。

史稱“五角大樓洩密事件”。

那是紙媒的光輝歲月, 電影[華盛頓郵報]的故事便從在歷史上的1971年開始↓

自由, 天賦人權

如果用四個字概括, [華盛頓郵報]講得是新聞自由。

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宗教活動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申冤的權利。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將新聞自由寫入憲法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可謂美國新聞出版行業的一個神話。

其實早在獨立戰爭之前, 美國媒體人就已經開始了對新聞自由權利的爭取。

1733年, 德裔出版商約翰·彼得·曾格因在其創辦的《紐約週報》上發表文章, 矛頭直指殖民當局而遭到總督威廉·科斯比爵士起訴。

史稱“曾格案”。

時年60歲的著名律師安德魯·漢密爾頓擔任了曾格的辯護人, 並在法庭上發表了那段振聾發聵的精彩陳詞。

▲由於漢密爾頓在辯護中邏輯嚴謹, 一說美國諺語中用以形容人精明果決的Philadelphia lawyer(費城律師)說法, 也是來源於此

1798年, 美國聯邦党黨魁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與共和黨領袖湯瑪斯·傑弗遜, 就新聞自由展開了一次著名的辯論。

在漢密爾頓看來, 出版自由是屬於政府的, 是政府維護統治的工具。

傑弗遜的觀點則截然不同, 他認為自由的輿論能夠監督政府, 從而防止政府腐敗。

關於新聞自由, 傑弗遜有一句著名的言論:

“如果讓我來決定選擇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 還是一個沒有政府的報紙, 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

▲這場辯論也直接影響了此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制定

有趣的是, 無論漢密爾頓還是傑弗遜, 各自背後都有若干家報刊媒體, 作為他們發表政見的“自留地”。

自由, 真相之眼

時間來到[華盛頓郵報]故事發生的1971年。

儘管影片的片名叫作“華盛頓郵報”, 但最初披露五角大樓絕密國防文件的其實是《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的“捷足先登”, 也讓《華盛頓郵報》卯足了勁想要憋個大招

這些絕密檔最早由國防部研究人員丹尼爾·埃爾斯伯格透露給媒體。

埃爾斯伯格曾效力于時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麾下,由於公開發表反戰言論而被迫離開五角大樓。

長期從事的軍事研究令埃爾斯伯格看透了尼克森政府對民眾陽奉陰違的虛偽嘴臉。

他將一系列政府絕密軍事檔,經由《紐約時報》等媒體刊發而出,一時間輿論譁然。

他的洩密之舉,對於當局的殺傷力十分巨大,也直接導致了70年代初美國政壇的巨變。

▲馬修·瑞斯在[華盛頓郵報]中飾演了埃爾斯伯格,他還是美劇《美國諜夢》的男主角,所以這就是傳說中的“叛徒臉”嗎

五角大樓洩密事件已然給尼克森政府帶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一年後,由《華盛頓郵報》第一時間揭露的政治醜聞,則成為促使尼克森辭職的“最後一根稻草”。

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尼克森競選團隊的首席安全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水門大廈,在民主黨委員會安裝竊聽設備,當場被捕。

史稱“水門事件”。

▲《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與卡爾·伯恩斯坦對水門事件進行了全程跟蹤報導

兩位元記者在報導中,披露了一系列有關白宮與水門事件存在直接聯繫的內幕。

儘管水門事件可謂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但這一事件恰恰又是美國新聞自由監督政治的集中體現。

▲水門事件並不是影片[華盛頓郵報]所要呈現的重點,因此只是暗藏在影片結尾的伏筆中

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華盛頓郵報》資深編輯本·布萊德利,有一段非常激動人心的臺詞:

“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會輸,整個國家也會輸。”

本·布萊德利不會不知道,揭露政治醜聞,很有可能陷自身於極大的危險。

新聞自由,也是自由,但凡自由,都有代價。

裴多菲寫“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但有時候,自由的代價,未必是獻出生命,而是讓崇尚自由的人最難受的,帶著腳鐐跳舞。

自由,果真如你所見?

新聞自由一直令美國媒體人引以為傲,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怎麼講?

想要新聞自由,首先要有媒體平臺,可媒體人,也是要吃飯的。

稍微熟悉點媒體運營規則的人都知道,一個媒體想要活下去,少不了要靠廣告收入。

當下美國最值錢的廣告是什麼?政治廣告。

根據一項經濟調查,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政治廣告收入占媒體總體收入的10%到12%。

媒體網站、電臺、報紙的政治廣告收入甚至分別達到12億美元、9.16億美元和8.82億美元。

如果媒體成為政客們砸真金白銀買下的“自留地”,新聞自由還能不能如我們所想?

媒體呈現給民眾的資訊,是否能絕對透明、絕對公開、絕對公正?

俗話說,吃人家嘴軟。

大約這也是所有心懷新聞自由理想的媒體人,所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和選擇吧。

埃爾斯伯格曾效力于時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麾下,由於公開發表反戰言論而被迫離開五角大樓。

長期從事的軍事研究令埃爾斯伯格看透了尼克森政府對民眾陽奉陰違的虛偽嘴臉。

他將一系列政府絕密軍事檔,經由《紐約時報》等媒體刊發而出,一時間輿論譁然。

他的洩密之舉,對於當局的殺傷力十分巨大,也直接導致了70年代初美國政壇的巨變。

▲馬修·瑞斯在[華盛頓郵報]中飾演了埃爾斯伯格,他還是美劇《美國諜夢》的男主角,所以這就是傳說中的“叛徒臉”嗎

五角大樓洩密事件已然給尼克森政府帶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一年後,由《華盛頓郵報》第一時間揭露的政治醜聞,則成為促使尼克森辭職的“最後一根稻草”。

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尼克森競選團隊的首席安全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水門大廈,在民主黨委員會安裝竊聽設備,當場被捕。

史稱“水門事件”。

▲《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與卡爾·伯恩斯坦對水門事件進行了全程跟蹤報導

兩位元記者在報導中,披露了一系列有關白宮與水門事件存在直接聯繫的內幕。

儘管水門事件可謂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但這一事件恰恰又是美國新聞自由監督政治的集中體現。

▲水門事件並不是影片[華盛頓郵報]所要呈現的重點,因此只是暗藏在影片結尾的伏筆中

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華盛頓郵報》資深編輯本·布萊德利,有一段非常激動人心的臺詞:

“如果我不這麼做,我會輸,整個國家也會輸。”

本·布萊德利不會不知道,揭露政治醜聞,很有可能陷自身於極大的危險。

新聞自由,也是自由,但凡自由,都有代價。

裴多菲寫“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但有時候,自由的代價,未必是獻出生命,而是讓崇尚自由的人最難受的,帶著腳鐐跳舞。

自由,果真如你所見?

新聞自由一直令美國媒體人引以為傲,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怎麼講?

想要新聞自由,首先要有媒體平臺,可媒體人,也是要吃飯的。

稍微熟悉點媒體運營規則的人都知道,一個媒體想要活下去,少不了要靠廣告收入。

當下美國最值錢的廣告是什麼?政治廣告。

根據一項經濟調查,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政治廣告收入占媒體總體收入的10%到12%。

媒體網站、電臺、報紙的政治廣告收入甚至分別達到12億美元、9.16億美元和8.82億美元。

如果媒體成為政客們砸真金白銀買下的“自留地”,新聞自由還能不能如我們所想?

媒體呈現給民眾的資訊,是否能絕對透明、絕對公開、絕對公正?

俗話說,吃人家嘴軟。

大約這也是所有心懷新聞自由理想的媒體人,所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和選擇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