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洋時代珍貴老照片,那時的北京城是這個樣子的

北洋時代(1912-1928), 辛亥革命以後若干年內的中國, 就是一個以舊磚瓦搭起的新世界。 這樣一個重要的北洋時代, 卻鮮有精彩的影像記錄。 這個圖集帶大家領略北洋時代的北京城風貌。

清代時候, 天安門以南是由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以及大清門圍成的T型區域, 天安門至大清門的禦路兩旁原是連廊, 稱作千步廊, 千步廊外是六部、五府和軍機事務的辦公地點, 經歷了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及清帝退位後, 千步廊的建築不僅完全喪失了作用, 而且殘破不堪。 1915年在朱啟鈐的主持下, 千步廊被拆, 這裡成為一片空曠的廣場。

明代紫禁城初建時, 大清門稱大明門, 民國以後改稱中華門, 1959年被拆除。 中華門至正陽門之間成為棋盤街, 同樣在朱啟鈐的主持下, 棋盤街增建了兩個花園。 這張照片是在正陽門城樓上向北拍攝的, 遠處的景山、北海白塔、紫禁城角樓、午門、西華門、東華門清晰可見, 1952年被拆除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也靜靜地矗立在長安街上。

這是由南向北拍攝的戶部街。 戶部街在千步廊東側, 即今天廣場東側道路。 路西是中華門和棋盤街花園, 遠處可見天安門及部分紫禁城宮殿;路東近處的空地是美軍操場。 1901年的《辛丑合約》規定, 東交民巷使館區周圍劃定一片區域作為各國駐軍的操場。 美軍操場北面是東交民巷, 巷西口矗立著一座牌樓, 上書“敷文”二字匾, 牌樓北是法國醫院。

正陽門位於北京內城南端中軸線上, 在京城九門中最為高大壯麗。 正陽門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 自建成後便命運多舛, 曾先後于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一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五次失火, 又五次重修。 最後一次失火最為遺憾, 本來正陽門城樓已經躲過了六月義和團在大柵欄放的火(僅箭樓被焚), 不料八月間英軍中的印度士兵在正陽門城樓內做飯時引燃了城樓。

《辛丑合約》之後, 正陽門城樓由駐京美軍管轄, 照片中還可看到一名士兵在站崗。 民國八年(1919年)10月31日北洋政府與美使館達成協議, 11月1日, 美軍歸還正陽門城樓。

1915年, 為了解決正陽門附近的交通問題, 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倡議改造這一地區,

德國建築師羅斯格爾負責設計。 正陽門甕城被拆除, 正陽門兩側的城牆上各開兩個門洞, 大大緩解了這一地區的交通壓力。 羅斯格爾還對拆除甕城後孤零零的正陽門箭樓進行了改造:一是將登樓的馬道改為“之”字形, 並在臺階間加設了平臺;二是在箭樓平臺上加了漢白玉欄杆和突出的挑台;三是在下兩層護窗上加了白色弧形華蓋;四是在樓基的兩側面增加了巨大的水泥浮雕。 這些改變看似都是裝飾性的細節, 但卻使箭樓的整體風格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在中國古典風韻中, 融入了西洋意趣。 此次改造後的正陽門箭樓正是今天看到的形象。

前門大街一直是北京城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從五牌樓起向南至天橋路口,兩邊店鋪林立。1900年6月,前門外的老德記藥店因為販賣西藥而被義和團付之一炬,周遭店鋪都受到牽連,甚至正陽門箭樓也被火毀。僅僅幾年後,前門大街又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繁榮。順著前門大街可看到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

這張照片是在正陽門城樓上向西拍攝的。城牆左側是前門西車站,這裡是平漢線的起點。順著城牆遠處的高大建築是宣武門城樓和甕城,甕城左邊的高塔是天寧寺塔。宣武門城樓右邊能看到南堂的鐘樓。有著高大煙囪的建築群是北平自來水公司。

正陽門城樓西北方向。遠處有穹頂鐘樓的是建於1911年的大理院,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大理院東側稍矮的建築是地方審判廳,大理院往南的一座大型建築是高等審判廳。路邊近處這座西洋建築是河北銀行,河北銀行前是“振武”牌樓,這裡是西交民巷的東口,和東交民巷的“敷文”牌樓相對。

這張照片的拍攝方向較上一張略偏南,右邊這條路即現在的廣場西側路,清末因聚集了很多皮具作坊和店鋪,因此稱西皮市,近處拐角這家“義成號”就是一家加工“中外牛皮”的店,南牆上刷著醒目的廣告招牌。

這張照片是在西交民巷東口附近向東拍攝的。路口處可見“振武”牌樓,高處可見河北銀行的穹頂。透過“振武”牌樓可見棋盤街對面的“敷文”牌樓,還可以看見法國醫院的鐘樓。

1870年,美國美以美會在崇文門內孝順胡同建造了亞斯立教堂,並開設了一座蒙學館,教授《四書》和《聖經》,1884年改蒙學館為中學,改名懷理書院,1888年成立大學,改名匯文書院,1904年更名“北京匯文大學堂”,1912年改名為“匯文大學校”,1920年併入燕京大學。這張照片是在崇文門東側的城牆上拍攝的匯文大學校校園和校舍。1959年因修建北京火車站,學校被拆除。

這是在美國駐華使館南側的信號塔上向東拍攝的東交民巷。照片左側是荷蘭大使館,今天是北京市公安局所在。荷蘭使館圍牆東側的坡頂建築是花旗銀行,目前是員警博物館。花旗銀行東側的三層建築是東方匯理銀行,東方匯理銀行往東就是禦河,1900年八國聯軍正是從禦河的水關攻進了北京城。禦河東是北京當時最豪華的飯店—六國飯店。六國飯店北依稀可見橫濱正金銀行的穹頂。再往東可見德國使館和比利時使館,比利時使館北是聖米厄爾教堂。沿著城牆往東,可見崇文門城樓,其箭樓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毀。

這張照片是在美國大使館南端的信號塔上俯拍的美使館局部。照片最左邊可見半個使館大門,以圓形小花園為中心,上方(即北側)較大的建築是大使官邸,左側(西)是秘書處,右側(東)為顧問官邸,現在這裡被稱為前門23號,是個頗受歡迎的休閒會所。美國使館北側就是東交民巷,再往北可見俄國兵營和英國使館。

從美國大使館南端的信號塔上遠眺紫禁城。照片左下角的建築是美使館醫院,右側與醫院相連的是駐軍司令部,再往右位於照片正中較大的建築是辦公區,辦公區右側即是使館大門。這三座建築的北側是東交民巷,路北擁有東西兩翼的大樓是法國醫院,法國醫院右側的小樓是麥加利銀行。照片遠處可見紫禁城及景山。

美國兵營位於使館西側,原有東西兩座營房,都是一層的連廊建築。為了擴充駐華軍隊,1918年在原有的西側營房基礎上修建了新的營房,從原來的一層變為四層。這張照片是在正陽門城牆上向東北拍攝的正在修建中的西兵營。遠處正在修建的是北京飯店。

為慶祝某一年的耶誕節,美國大使館北門前懸掛了兩面巨大的國旗,還裝置了彩燈。如今這座門還健在,穿過它就是由原美國大使館改建的休閒場所。

這張照片是在內城城牆上順著禦河向北拍攝的。菖蒲河,也就是外金水河在皇城東南角折向南,然後經內城水關流向外城,流經內城的這一段稱禦河。1900年,在京各國使館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圍攻,法、意、俄、德等國的使館人員和僑民避難英使館。有一支印度士兵小隊發現禦河穿出內城城牆的水關無人把守,且水位很低,於是就從這裡爬過泥濘,進入城內,直奔英使館,解救了被圍困一個多月的“同胞”。義和團運動結束後,各國開始在東交民巷附近圈地建設,英國使館佔用了原址北面的翰林院,日本使館佔用了部分肅王府和柴火欄。照片中右側高大的建築是北京當時最豪華的飯店——六國飯店,左側的坡頂建築即英國使館。1931-1933年,禦河被掩蓋填平,河道上方建了花園,成為今天的正義路。

舊時北京的城牆外還圍著一圈護城河,雖是出於軍事目的而設,但是既沒能阻斷1860年英法聯軍的腳步,也沒有擋住1900年八國聯軍的進攻,倒是夏天能游泳,冬天好溜冰,成了老百姓遊玩的場所。這張照片是沿著內城東側護城河由北向南拍攝的,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的城牆,這座角樓是北京僅存的四座城樓之一。如今這條護城河已經被車流洶湧的東二環取代,城牆也僅剩東南角樓西側一段,現在開闢為明城牆遺址公園。

這是在護城河邊自東向西拍攝的海岱門(今崇文門)。遠處可見崇文門甕城僅剩城樓孤零零地站立著,箭樓已經在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護城河的水位已經下降很多,這種泥濘的灘地正是鴨子們覓食戲水的絕佳場所。

從內城東南角樓向東,沿著通惠河下行不遠,河北岸有座大型陵園,園內埋葬著乾隆皇帝的第四個女兒和碩和嘉公主和她的夫婿福隆安。陵園就座落通惠河岸邊,交通很便利,上了河岸就是石牌坊,牌坊後有精美的望柱和石像生,因此很多外國人都曾來這裡遊玩和拍照。照片中即神道兩旁的石像生,中間是碑亭。這裡現在已經成了京通快速路的一部分。

這是在北海瓊華島上高處拍攝的紫禁城全景,紫禁城北的主要建築清晰可見。照片上的一些建築後來被拆毀了,如北海公園前東三座門、大高玄殿前習禮亭和牌樓等。

景山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與北海一樣,也是明清兩代的皇家禦園。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皇帝自縊于此,這座別名“煤山”的小山丘便因此進入史冊。與現在相比那時景山上的樹木稀疏很多,山上五座亭子清晰可見,現在從北海的白塔下望過去,即使在冬天,也只能看見山頂的萬春亭,較低的四座亭子幾乎都掩沒在樹叢中了。景山與北海之間的平地上,南邊(即照片右邊)是大高玄殿,靠近景山西門攢尖頂(即圓形尖頂)的建築是大高玄殿的幹元閣。照邊左邊的院落部分是民房,禦史衙門也在這裡。

瀛台是中南海中的一個小島,明代稱南台,其上建築很少,清代擴建後改稱瀛台,主要作為帝后的避暑之所。瀛台的出名是因為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遭軟禁于此。去往瀛台,要先經過一座漢白玉石橋,然後登上一段折形的石階,就到了瀛台的正門翔鸞閣。過翔鸞閣,西側是瑞曜樓,東側是祥輝樓,正對的是涵元門。過涵元門即涵元殿,是瀛台的主殿,康乾時這裡是賞宴王公宗室的地方。過涵元殿后再往南就是臨水的迎熏亭,從迎熏亭沿岸邊向東北走就是春明樓。春明樓高兩層,卷棚歇山頂。這張照片是在春明樓東北的鏡光亭拍攝的。

1902年,慈禧下令在她曾經的寢宮中海儀鸞殿舊址上仿照俄國使館修建西洋式的新寢宮,取名海晏堂,1904年竣工。雖然老佛爺的旨意是以俄國使館為樣板,但實際上這座新寢宮不僅名字借用了圓明園長春園的西洋樓海晏堂,很多裝飾細節也是模仿舊海晏堂,比如大門前水池兩側的十二生肖銅像,正立面房檐部分的花紋等等。慈禧生前把這裡作為接待外國女賓的場所,民國後,這裡是袁世凱辦公會客的場所,更名為居仁堂。20世紀50年代,居仁堂被拆除。

這是一張非常難得的海晏堂內景。與海晏堂的外觀和建築結構一樣,內部陳設也是中西結合,比如丹陛上正座後面的屏風,竟然用了七面大玻璃鏡,這樣客人豈不是很容易看到主人的後腦勺?!屏風上端的“壽”字由西洋番花環繞,主座旁擺著電燈,丹陛兩旁的玻璃罩內是西洋鐘,屋頂正中掛著西式水晶吊燈。整個房間的裝潢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是既零亂又沒有風格,不過把一切值錢和新鮮洋氣的元素堆積到一起,似乎一直是部分富裕人群的裝飾風格。

這是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拍攝的萬壽山全景,近處湖水蕩漾,荷花剛剛開敗;湖北岸可見對鷗坊和留佳亭,樹叢中隱約可見長廊;萬壽山南坡是氣勢恢宏的佛香閣,佛香閣下是排雲殿,萬壽山頂是智慧海。

這是在萬壽山佛香閣上向下拍攝的銅亭,又稱寶雲閣。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了清漪園(今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建築大多被焚,寶雲閣因為完全由銅構件構成而得以倖免。雖然逃脫了火劫,卻沒能逃過人劫。清漪園在被燒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寶雲閣的很多銅構件,如銅門、銅窗、銅瓦被拆下盜賣,照片中的寶雲閣就已經是門窗盡失了。所幸1993年丟失的門窗由外國友人捐贈回國,複歸原位。

這是在昆明湖北岸向南拍攝的龍王島全景。初夏的昆明湖,荷葉新綠,清風習習,幾名船工劃著木船從湖面上掠過,水天間那種寧靜,遠非今日喧囂的旅遊景點能比。遠處是龍王島和十七孔橋,以及橋東端的廓如亭。

銅牛是頤和園裡的著名景點,位於昆明湖東岸,廓如亭北,鑄造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有“永鎮悠水”之意。照片中左邊是著名的十七孔橋,橋那端連著的是龍王島,遠處可見西堤的豳風橋。

從頤和園萬壽山上俯瞰昆明湖。照片下方是湖北岸的排雲殿景區,這組建築與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一起,都是光緒年間重建的,在被英法聯軍燒毀前,這裡是建於乾隆年間的大報恩延壽寺。據說一開始慈禧想把這裡作為她的寢宮,但剛落成慈禧就生了一場病,她認為可能是此殿距佛香閣太近,不適於長期居住,於是決定把寢宮改在樂壽堂,而將排雲殿作為她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遠處從湖岸延伸至湖中的是十七孔橋和龍王島,十七孔橋東端是廓如亭。

乾隆年間在頤和園(時稱清漪園)西的玉泉山開闢了靜明園作為昆明湖、萬壽山的借景,並在玉泉山附近建塔修廟。至今西山映襯下的玉泉山依然是頤和園內最美的景致之一,西堤的美景尤勝當年,難得的是寧靜幽然也一如當初。這張照片是在十七孔橋西端向西拍攝的,遠處的玉泉山頂高高聳立著定光塔。

前門大街一直是北京城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從五牌樓起向南至天橋路口,兩邊店鋪林立。1900年6月,前門外的老德記藥店因為販賣西藥而被義和團付之一炬,周遭店鋪都受到牽連,甚至正陽門箭樓也被火毀。僅僅幾年後,前門大街又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繁榮。順著前門大街可看到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

這張照片是在正陽門城樓上向西拍攝的。城牆左側是前門西車站,這裡是平漢線的起點。順著城牆遠處的高大建築是宣武門城樓和甕城,甕城左邊的高塔是天寧寺塔。宣武門城樓右邊能看到南堂的鐘樓。有著高大煙囪的建築群是北平自來水公司。

正陽門城樓西北方向。遠處有穹頂鐘樓的是建於1911年的大理院,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大理院東側稍矮的建築是地方審判廳,大理院往南的一座大型建築是高等審判廳。路邊近處這座西洋建築是河北銀行,河北銀行前是“振武”牌樓,這裡是西交民巷的東口,和東交民巷的“敷文”牌樓相對。

這張照片的拍攝方向較上一張略偏南,右邊這條路即現在的廣場西側路,清末因聚集了很多皮具作坊和店鋪,因此稱西皮市,近處拐角這家“義成號”就是一家加工“中外牛皮”的店,南牆上刷著醒目的廣告招牌。

這張照片是在西交民巷東口附近向東拍攝的。路口處可見“振武”牌樓,高處可見河北銀行的穹頂。透過“振武”牌樓可見棋盤街對面的“敷文”牌樓,還可以看見法國醫院的鐘樓。

1870年,美國美以美會在崇文門內孝順胡同建造了亞斯立教堂,並開設了一座蒙學館,教授《四書》和《聖經》,1884年改蒙學館為中學,改名懷理書院,1888年成立大學,改名匯文書院,1904年更名“北京匯文大學堂”,1912年改名為“匯文大學校”,1920年併入燕京大學。這張照片是在崇文門東側的城牆上拍攝的匯文大學校校園和校舍。1959年因修建北京火車站,學校被拆除。

這是在美國駐華使館南側的信號塔上向東拍攝的東交民巷。照片左側是荷蘭大使館,今天是北京市公安局所在。荷蘭使館圍牆東側的坡頂建築是花旗銀行,目前是員警博物館。花旗銀行東側的三層建築是東方匯理銀行,東方匯理銀行往東就是禦河,1900年八國聯軍正是從禦河的水關攻進了北京城。禦河東是北京當時最豪華的飯店—六國飯店。六國飯店北依稀可見橫濱正金銀行的穹頂。再往東可見德國使館和比利時使館,比利時使館北是聖米厄爾教堂。沿著城牆往東,可見崇文門城樓,其箭樓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毀。

這張照片是在美國大使館南端的信號塔上俯拍的美使館局部。照片最左邊可見半個使館大門,以圓形小花園為中心,上方(即北側)較大的建築是大使官邸,左側(西)是秘書處,右側(東)為顧問官邸,現在這裡被稱為前門23號,是個頗受歡迎的休閒會所。美國使館北側就是東交民巷,再往北可見俄國兵營和英國使館。

從美國大使館南端的信號塔上遠眺紫禁城。照片左下角的建築是美使館醫院,右側與醫院相連的是駐軍司令部,再往右位於照片正中較大的建築是辦公區,辦公區右側即是使館大門。這三座建築的北側是東交民巷,路北擁有東西兩翼的大樓是法國醫院,法國醫院右側的小樓是麥加利銀行。照片遠處可見紫禁城及景山。

美國兵營位於使館西側,原有東西兩座營房,都是一層的連廊建築。為了擴充駐華軍隊,1918年在原有的西側營房基礎上修建了新的營房,從原來的一層變為四層。這張照片是在正陽門城牆上向東北拍攝的正在修建中的西兵營。遠處正在修建的是北京飯店。

為慶祝某一年的耶誕節,美國大使館北門前懸掛了兩面巨大的國旗,還裝置了彩燈。如今這座門還健在,穿過它就是由原美國大使館改建的休閒場所。

這張照片是在內城城牆上順著禦河向北拍攝的。菖蒲河,也就是外金水河在皇城東南角折向南,然後經內城水關流向外城,流經內城的這一段稱禦河。1900年,在京各國使館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圍攻,法、意、俄、德等國的使館人員和僑民避難英使館。有一支印度士兵小隊發現禦河穿出內城城牆的水關無人把守,且水位很低,於是就從這裡爬過泥濘,進入城內,直奔英使館,解救了被圍困一個多月的“同胞”。義和團運動結束後,各國開始在東交民巷附近圈地建設,英國使館佔用了原址北面的翰林院,日本使館佔用了部分肅王府和柴火欄。照片中右側高大的建築是北京當時最豪華的飯店——六國飯店,左側的坡頂建築即英國使館。1931-1933年,禦河被掩蓋填平,河道上方建了花園,成為今天的正義路。

舊時北京的城牆外還圍著一圈護城河,雖是出於軍事目的而設,但是既沒能阻斷1860年英法聯軍的腳步,也沒有擋住1900年八國聯軍的進攻,倒是夏天能游泳,冬天好溜冰,成了老百姓遊玩的場所。這張照片是沿著內城東側護城河由北向南拍攝的,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的城牆,這座角樓是北京僅存的四座城樓之一。如今這條護城河已經被車流洶湧的東二環取代,城牆也僅剩東南角樓西側一段,現在開闢為明城牆遺址公園。

這是在護城河邊自東向西拍攝的海岱門(今崇文門)。遠處可見崇文門甕城僅剩城樓孤零零地站立著,箭樓已經在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護城河的水位已經下降很多,這種泥濘的灘地正是鴨子們覓食戲水的絕佳場所。

從內城東南角樓向東,沿著通惠河下行不遠,河北岸有座大型陵園,園內埋葬著乾隆皇帝的第四個女兒和碩和嘉公主和她的夫婿福隆安。陵園就座落通惠河岸邊,交通很便利,上了河岸就是石牌坊,牌坊後有精美的望柱和石像生,因此很多外國人都曾來這裡遊玩和拍照。照片中即神道兩旁的石像生,中間是碑亭。這裡現在已經成了京通快速路的一部分。

這是在北海瓊華島上高處拍攝的紫禁城全景,紫禁城北的主要建築清晰可見。照片上的一些建築後來被拆毀了,如北海公園前東三座門、大高玄殿前習禮亭和牌樓等。

景山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與北海一樣,也是明清兩代的皇家禦園。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皇帝自縊于此,這座別名“煤山”的小山丘便因此進入史冊。與現在相比那時景山上的樹木稀疏很多,山上五座亭子清晰可見,現在從北海的白塔下望過去,即使在冬天,也只能看見山頂的萬春亭,較低的四座亭子幾乎都掩沒在樹叢中了。景山與北海之間的平地上,南邊(即照片右邊)是大高玄殿,靠近景山西門攢尖頂(即圓形尖頂)的建築是大高玄殿的幹元閣。照邊左邊的院落部分是民房,禦史衙門也在這裡。

瀛台是中南海中的一個小島,明代稱南台,其上建築很少,清代擴建後改稱瀛台,主要作為帝后的避暑之所。瀛台的出名是因為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遭軟禁于此。去往瀛台,要先經過一座漢白玉石橋,然後登上一段折形的石階,就到了瀛台的正門翔鸞閣。過翔鸞閣,西側是瑞曜樓,東側是祥輝樓,正對的是涵元門。過涵元門即涵元殿,是瀛台的主殿,康乾時這裡是賞宴王公宗室的地方。過涵元殿后再往南就是臨水的迎熏亭,從迎熏亭沿岸邊向東北走就是春明樓。春明樓高兩層,卷棚歇山頂。這張照片是在春明樓東北的鏡光亭拍攝的。

1902年,慈禧下令在她曾經的寢宮中海儀鸞殿舊址上仿照俄國使館修建西洋式的新寢宮,取名海晏堂,1904年竣工。雖然老佛爺的旨意是以俄國使館為樣板,但實際上這座新寢宮不僅名字借用了圓明園長春園的西洋樓海晏堂,很多裝飾細節也是模仿舊海晏堂,比如大門前水池兩側的十二生肖銅像,正立面房檐部分的花紋等等。慈禧生前把這裡作為接待外國女賓的場所,民國後,這裡是袁世凱辦公會客的場所,更名為居仁堂。20世紀50年代,居仁堂被拆除。

這是一張非常難得的海晏堂內景。與海晏堂的外觀和建築結構一樣,內部陳設也是中西結合,比如丹陛上正座後面的屏風,竟然用了七面大玻璃鏡,這樣客人豈不是很容易看到主人的後腦勺?!屏風上端的“壽”字由西洋番花環繞,主座旁擺著電燈,丹陛兩旁的玻璃罩內是西洋鐘,屋頂正中掛著西式水晶吊燈。整個房間的裝潢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是既零亂又沒有風格,不過把一切值錢和新鮮洋氣的元素堆積到一起,似乎一直是部分富裕人群的裝飾風格。

這是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拍攝的萬壽山全景,近處湖水蕩漾,荷花剛剛開敗;湖北岸可見對鷗坊和留佳亭,樹叢中隱約可見長廊;萬壽山南坡是氣勢恢宏的佛香閣,佛香閣下是排雲殿,萬壽山頂是智慧海。

這是在萬壽山佛香閣上向下拍攝的銅亭,又稱寶雲閣。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了清漪園(今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建築大多被焚,寶雲閣因為完全由銅構件構成而得以倖免。雖然逃脫了火劫,卻沒能逃過人劫。清漪園在被燒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寶雲閣的很多銅構件,如銅門、銅窗、銅瓦被拆下盜賣,照片中的寶雲閣就已經是門窗盡失了。所幸1993年丟失的門窗由外國友人捐贈回國,複歸原位。

這是在昆明湖北岸向南拍攝的龍王島全景。初夏的昆明湖,荷葉新綠,清風習習,幾名船工劃著木船從湖面上掠過,水天間那種寧靜,遠非今日喧囂的旅遊景點能比。遠處是龍王島和十七孔橋,以及橋東端的廓如亭。

銅牛是頤和園裡的著名景點,位於昆明湖東岸,廓如亭北,鑄造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有“永鎮悠水”之意。照片中左邊是著名的十七孔橋,橋那端連著的是龍王島,遠處可見西堤的豳風橋。

從頤和園萬壽山上俯瞰昆明湖。照片下方是湖北岸的排雲殿景區,這組建築與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一起,都是光緒年間重建的,在被英法聯軍燒毀前,這裡是建於乾隆年間的大報恩延壽寺。據說一開始慈禧想把這裡作為她的寢宮,但剛落成慈禧就生了一場病,她認為可能是此殿距佛香閣太近,不適於長期居住,於是決定把寢宮改在樂壽堂,而將排雲殿作為她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遠處從湖岸延伸至湖中的是十七孔橋和龍王島,十七孔橋東端是廓如亭。

乾隆年間在頤和園(時稱清漪園)西的玉泉山開闢了靜明園作為昆明湖、萬壽山的借景,並在玉泉山附近建塔修廟。至今西山映襯下的玉泉山依然是頤和園內最美的景致之一,西堤的美景尤勝當年,難得的是寧靜幽然也一如當初。這張照片是在十七孔橋西端向西拍攝的,遠處的玉泉山頂高高聳立著定光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