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正確拒絕孩子的無理由要求!

>1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 讓人觸目驚心:

一位爺爺帶著孫女上街買東西, 買好東西後準備離開, 而孫女因為自己想要的東西爺爺沒給買, 就不肯回去。

沒想到, 這位爺爺既不安撫孩子也不滿足孩子, 而是直接打了孫女一個大巴掌, 導致孫女當場鼻子受傷流血, 商場工作人員見狀立即上來勸解, 並安撫孩子。

爺爺見圍觀者太多就試圖帶走孫女了事, 而這時的孩子, 是既疼痛又委屈, 所以更加不願意跟著走, 爺爺在氣急敗壞之下, 武力重演, 又給了孫女一巴掌。

很難想像在傳統印象裡可親可敬的爺爺,

會用這樣的武力來對付自己的親孫女。 孩子只是想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卻遭到爺爺如此“殘忍”地拒絕。

有網友心疼地說, 哪個孩子沒有頑皮耍賴的時候, 哪個孩子沒有到了商場邁不開腿的時候, 如果大人能耐心一點, 寬容一點, 我們的孩子何至於受這麼大的傷害?

心理學研究發現, 那些因為物質索要被嚴酷拒絕的人, 將來或將發展成內在匱乏型的人格。

因為曾經要求卻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絕, 所以他們會在潛意識形成這樣的認知:我不夠好, 我不配得到。

於是, 長大以後, 無論是在什麼場合, 他們都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 因為害怕悲劇重演, 遭到同樣的拒絕。

>2

說到拒絕孩子, 幾乎是家裡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碼。

你正在做事, 孩子就是要求你陪他玩;

該寫作業了, 他卻一定要看會兒動畫片;

臨睡覺了, 孩子還要求吃糖果;

明明家裡一大堆玩具了, 孩子還是要求買買買……

為了應對這些“不可理喻”的要求, 有的粗暴打罵, 有的連哄帶騙。

曾經聽孩子討論時說, “大人都是騙人的, 尤其是當我們提出某種要求的時候,

他們簡直是謊言專家。 ”

的確, 如果說運用武力拒絕孩子是家長中的少數, 那麼運用謊言來拒絕, 大多數家長都中槍。

比如家裡明明有糖果, 而父母怕孩子吃壞了牙, 就謊稱糖果被老鼠叼走了。

該吃飯的時候, 孩子還想看電視, 父母想不出其他辦法, 直接將電視插頭拔了, 告訴她電視機壞了。

當孩子因得不到一樣東西哭鬧, 你嚇唬他員警會來抓他;當孩子想要出去玩, 你告訴他外面好多壞人會抱走他……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勳在給孩子的三個假設一文中, 就寫到:我們要假設世界是安全的, 自己是可愛, 他人是合作互助的。

只有這三個假設成功地傳遞給孩子, 他們才能自信樂觀, 並且有充足的安全感。

因此, 在孩子的童年裡, 不能總是用謊言來拒絕他。

還有的父母, 對孩子要求或者願望的回應, 隨心情而定。

心情好了, 孩子要什麼都給, 心情不好, 孩子要什麼都拒絕。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裡面, Terry生活在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 他們的父母都勤奮努力, 但非常忙碌。

正因為沒有時間陪伴, 他們只能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們彌補, 比如給女兒買很多喜歡的運動鞋, 給弟弟買很多新奇的玩具。

當然, 這需要一個前提, 就是媽媽心情好的時候, 這些就容易實現, 而媽媽心情不好了, 即使是一個最小的請求, 都會遭到媽媽黑臉的拒絕。

這樣陰晴不定的回應方式, 卻容易導致兩個問題:

第一是用物質替代陪伴, 會讓孩子在物質裡迷失自己。

Terry和姐姐都覺得自己雖然有很多東西, 但沒有父母的陪伴所以並不快樂。

第二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 孩子也容易變成情緒不穩定的人。 姐姐喜怒無常, 弟弟悲觀消極的性格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3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句話, 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 尤其是當你認為孩子行為不當,或者要求過分的時候。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勳說,

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

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而他們所有的要求其實都圍繞著這三個方面展開。

比如孩子在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會特別粘人,希望你陪他玩,這其實折射出孩子發現父母注意力轉移了,她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孩子希望你帶他去戶外,去攀爬跑跳,這是他對各種新鮮事物都有嚮往,是基於探索和發展的需要。

另外,當他們對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的時候,才會通過不合理行為或者要求,來挑戰甚至惹惱父母。

誠然,無論我們父母有多能幹,多耐心,我們都無法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心願。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

>4

那麼,有沒有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既起到拒絕孩子的作用,又不讓孩子受到傷害呢?

用“可以”代替“不”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對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所以用“可以”來代替“不”,就會更巧妙。

過去我兒子總想在飯前吃零食,當我說不可以的時候,他就連飯都不吃了。後來我改變了說法,對他說:可以的,你吃好飯就可以吃零食了。

孩子一聽到“可以”兒子,情緒頓時平緩了很多,就會很願意先吃飯。

這個在應對孩子做作業方面也恰當,很多孩子放學回家就想先玩一會,假如父母開口就回絕“不可以”時,孩子會很沮喪,即便開始寫作業,也可能心不在焉。

而當父母說“嗯,你寫完作業以後,就可以玩很長時間咯”。孩子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了。

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的書裡就介紹了這樣的方法,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不直接回絕他,而是給她一個期盼,這樣孩子會因為得到尊重而感到很愉快。

用陪伴來回應孩子的難纏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每當我們忙碌或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孩子最難纏了。

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來我家談事情,就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兒子就先後8次來打擾我,理由是:媽媽,我要喝水,我要你來看我搭積木,我要出去玩,我要看電視,甚至說我要尿尿,你陪我去。

我和朋友的談話被他一次次打斷,險些就不耐煩而對她發了火。

後來我突然想到自己剛從外地回來,已經幾天沒有陪過他了,我立即知道他不斷騷擾我背後的原因,是要引起我的關注。

於是,我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鐘再過來接著聊。其實孩子要的不多,當我全身心和他玩了一會之後,他就很開心地表示支持媽媽的工作,願意等客人走了之後再來找我。

那時候孩子才五歲。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要的並不多,除了陪伴以外。”

我深深地認同,當我們感到孩子難纏的時候,其實恰恰是他們需要陪伴的時候,而我們如果一味將孩子推開,只會讓他們覺得沒有安全感或者不被愛,如果我們去回應他們的感受,並每天安排固定的陪伴時間,孩子難纏的問題就解決了。

面對“過分”的要求,轉移注意力

有讀者曾問我:5歲的孩子總喜歡搞破壞怎麼辦?

有一天對我說:媽媽,我要把電視拆了,我要去把妹妹的頭髮剪下來研究一下……

其實這些都和孩子的探索需求有關,他通過探索來認識世界,甚至通過搞破壞來增加對世界的認識。

雖然,這可能孩子在探索世界,但是,這些“過分”的要求我們不能一一答應,所以適時地轉移注意力尤為重要。

好爸爸吳尊就做了個好的示範,有天早上,先起床的姐姐neinei一個人覺得無聊,就想去把熟睡中的弟弟鬧醒來玩,吳尊當然不能答應。

但是並沒有批評女兒不懂事,而是將女兒摟在懷裡陪她玩,大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當孩子玩得盡興了,自然就沒有去騷擾弟弟了。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了,尤其是當他們“胃口大開”的時候。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一刀切地說“不”,也不會說謊欺騙孩子,更不會用武力責駡解決。

先摸清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幫他們建立良好的規則,並在他們有破壞行為的時候用遊戲來轉移注意力。

用“懷柔”的方法,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者找個臺階下。

孩子就能愉快地與我們合作,而“拒絕”的負面影響就將隱於無形之中。

◆本文轉自凱叔講故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尤其是當你認為孩子行為不當,或者要求過分的時候。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勳說,

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

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而他們所有的要求其實都圍繞著這三個方面展開。

比如孩子在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會特別粘人,希望你陪他玩,這其實折射出孩子發現父母注意力轉移了,她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孩子希望你帶他去戶外,去攀爬跑跳,這是他對各種新鮮事物都有嚮往,是基於探索和發展的需要。

另外,當他們對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的時候,才會通過不合理行為或者要求,來挑戰甚至惹惱父母。

誠然,無論我們父母有多能幹,多耐心,我們都無法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心願。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

>4

那麼,有沒有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既起到拒絕孩子的作用,又不讓孩子受到傷害呢?

用“可以”代替“不”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對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所以用“可以”來代替“不”,就會更巧妙。

過去我兒子總想在飯前吃零食,當我說不可以的時候,他就連飯都不吃了。後來我改變了說法,對他說:可以的,你吃好飯就可以吃零食了。

孩子一聽到“可以”兒子,情緒頓時平緩了很多,就會很願意先吃飯。

這個在應對孩子做作業方面也恰當,很多孩子放學回家就想先玩一會,假如父母開口就回絕“不可以”時,孩子會很沮喪,即便開始寫作業,也可能心不在焉。

而當父母說“嗯,你寫完作業以後,就可以玩很長時間咯”。孩子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了。

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的書裡就介紹了這樣的方法,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不直接回絕他,而是給她一個期盼,這樣孩子會因為得到尊重而感到很愉快。

用陪伴來回應孩子的難纏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每當我們忙碌或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孩子最難纏了。

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來我家談事情,就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兒子就先後8次來打擾我,理由是:媽媽,我要喝水,我要你來看我搭積木,我要出去玩,我要看電視,甚至說我要尿尿,你陪我去。

我和朋友的談話被他一次次打斷,險些就不耐煩而對她發了火。

後來我突然想到自己剛從外地回來,已經幾天沒有陪過他了,我立即知道他不斷騷擾我背後的原因,是要引起我的關注。

於是,我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鐘再過來接著聊。其實孩子要的不多,當我全身心和他玩了一會之後,他就很開心地表示支持媽媽的工作,願意等客人走了之後再來找我。

那時候孩子才五歲。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要的並不多,除了陪伴以外。”

我深深地認同,當我們感到孩子難纏的時候,其實恰恰是他們需要陪伴的時候,而我們如果一味將孩子推開,只會讓他們覺得沒有安全感或者不被愛,如果我們去回應他們的感受,並每天安排固定的陪伴時間,孩子難纏的問題就解決了。

面對“過分”的要求,轉移注意力

有讀者曾問我:5歲的孩子總喜歡搞破壞怎麼辦?

有一天對我說:媽媽,我要把電視拆了,我要去把妹妹的頭髮剪下來研究一下……

其實這些都和孩子的探索需求有關,他通過探索來認識世界,甚至通過搞破壞來增加對世界的認識。

雖然,這可能孩子在探索世界,但是,這些“過分”的要求我們不能一一答應,所以適時地轉移注意力尤為重要。

好爸爸吳尊就做了個好的示範,有天早上,先起床的姐姐neinei一個人覺得無聊,就想去把熟睡中的弟弟鬧醒來玩,吳尊當然不能答應。

但是並沒有批評女兒不懂事,而是將女兒摟在懷裡陪她玩,大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當孩子玩得盡興了,自然就沒有去騷擾弟弟了。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了,尤其是當他們“胃口大開”的時候。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一刀切地說“不”,也不會說謊欺騙孩子,更不會用武力責駡解決。

先摸清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幫他們建立良好的規則,並在他們有破壞行為的時候用遊戲來轉移注意力。

用“懷柔”的方法,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者找個臺階下。

孩子就能愉快地與我們合作,而“拒絕”的負面影響就將隱於無形之中。

◆本文轉自凱叔講故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