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崇煥故里之爭何時休?結論已出:既非東莞,亦非藤縣,而是此地

大明督師袁崇煥是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參加過“反清複明”的活動、被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學者之一的朱舜水, 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裡,

直呼袁崇煥為“賣國賊”。

明末名士徐石麒也認為, 袁崇煥表面上主戰, 而實際上是想主和, 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也記, 袁崇煥為了與後金成功議和就“殺毛文龍以為信物, 勾引入犯, 以城下之盟, 了五年滅寇之局”。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則稱“(袁崇煥)無以塞五年平遼之命, 乃複為講款計”。

《國榷》記:後金“陰通款崇煥。 求殺文龍。 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

甚至, 袁崇煥被處剮刑時, 劊子手“寸寸臠割之, 割肉一塊, 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 劊子亂撲, 百姓以錢爭買其肉, 頃刻立盡”。

不過, 袁崇煥深得追隨多年的衛士佘姓義士尊崇, 其死後, 佘義士冒死偷出骸骨葬在北京的廣東舊義園, 終身守墓, 並與家人發誓世代埋名為袁守墓, 死後他亦葬在袁墓旁。

大概一百五十多年後, 清高宗乾隆皇帝認為袁崇煥是個大大的忠臣, 只不過當時主暗政昏, 致使好人蒙冤, 大張旗鼓地予以平反。

於是, 袁崇煥由奸賊蛻化為英雄, 由人晉升成神。

清末維新人士康有為認為,

“袁督師之雄才大略, 忠烈武棱, 古今寡比”。

梁啟超也稱讚袁崇煥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

武俠小說作家泰斗金庸先生作在《袁崇煥評傳》將袁崇煥比作“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 稱讚“他有巨大的勇氣, 和敵人作戰的勇氣, 道德上的勇氣”。

……

當初, 袁崇煥名聲不好的時候, 他到底是哪裡人, 大家並不是很以為意。

而當袁崇煥成了“古今寡比”的“忠烈武棱”, 鄉里自然以之為榮了。

東莞人率先發聲指出袁崇煥是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村人。

此說一出, 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了上風。

金庸先生在作《袁崇煥評傳》時, 就把袁崇煥定位為廣東東莞人。 還腦洞大開, 硬生生地給袁崇煥搭配上一句東莞土語“丟你老母”, 作為袁崇煥的口頭禪, 巨搞笑。

可真甭說, 說袁崇煥為東莞人也是有根據的。

比如說, 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 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在寧錦大戰之中, 臨陣怯敵、謀略失當、守土無方, 種種表現讓人大失所望。

袁崇煥自己也很知趣, 於該年七月向天啟皇帝上《乞休疏》, 引咎辭職。

天啟隨即批復:“袁崇煥暮氣難鼓, 物議滋至, 已准其引疾求去。 ”

袁崇煥因此回到東莞水南。 當時, 正值水南父老重修三界廟, 於是他們便請袁崇煥寫疏文。 袁崇煥在《重修三界廟疏文》中寫道:“予請告以還”。 疏文中的“予裡”、“吾鄉”、“同鄉”、“裡人”之“鄉”與“裡”, 均指東莞水南, 袁崇煥自署“裡人”, 即是說自己是東莞水南人。

再有, 袁崇煥的許多詩詞裡面者提到珠三角一帶的名勝, 其中包括光孝寺, 羅浮山等。

有的詩, 更說羅浮山離他家只有四十裡——東莞石碣鎮水南村可不就距羅浮山只有四十裡?

還有, 袁崇煥生平所交往舉薦的文臣武將大多數都是廣東人甚至就是東莞人, 這也很能說明問題。

另外, 東莞石碣鎮水南人陳杓作有《朔夜與袁大司馬話別》詩, 如果袁崇煥和陳杓不是同鄉,就很難解釋他們為什麼會相識。

特別要說的是,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四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當時,休致居家的翰林院編修陳子壯約梁國棟、黎密、鄺瑞露及袁崇煥幕賓鄧楨、梁稷等十九人在廣州舉行盛大的餞別會。會上,各人都作詩來送別,並由趙口夫繪成《袁督師督遼餞別圖》,各人將所賦的詩寫於圖右,最終形成《東莞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詩》。

以上種種可見,袁崇煥就是東莞人。

今天,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村村投資上億元修建了袁崇煥公園,並花費千萬元拍攝了電視劇《袁崇煥》。還把北京袁大將軍祠、袁崇煥墓修葺一新之際。

則袁崇煥墓成為了廣東人懷念英雄的聚集地,稱“廣東義園”。

近幾年的清明節,一批在京東莞籍人士和大學生都會來到袁崇煥墓前敬獻花圈,表達哀思。

每屆全國人大的東莞籍代表和市領導,也都會在會議間歇,專程到墓祠拜謁。

不過,讓東莞人極為尷尬的是,現在北京孔廟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題名碑記上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赫然刻著:袁崇煥,廣西藤縣。

廣西藤縣人因此認為,袁崇煥的故里在藤縣。

東莞當地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以大篇幅的報導對袁崇煥籍貫“廣西藤縣論”進行了反擊。

為袁崇煥守墓的佘義士後人佘幼芝女士甚至在電視鏡頭前失聲痛哭,痛斥廣西藤縣人的說法是一種對歷史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裡,不得不順帶說一說這位佘女士。佘女士一家為袁崇煥守墓長達17代、逾四百多年,其精神無疑是令人敬仰的,但絕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自己是歷史權威。舉個例子,她口口聲聲地稱袁崇煥為“袁大將軍”,袁崇煥墓碑上也刻“有明袁大將軍墓”,其實,這種稱呼,袁崇煥未必喜歡。

要知道,明朝軍事制度承襲宋朝,以文制武,文官帶兵,所謂“國初兵事專任武臣,後曾以文臣監督,文臣重者曰總督,次曰巡撫”是也。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是文臣全面掌薊、遼、天津、登萊四鎮軍務,屬“將首”——袁崇煥殺毛文龍前,也曾自得而不失殺氣地稱:“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一個將首!”

所以,稱袁崇煥為“袁大將軍”,其實是對他的貶稱。

再有,廣西藤縣人認為袁崇煥的故里在藤縣,除了北京孔廟內明清進士題名碑上袁崇煥的名下所刻“廣西藤縣”字樣外,還有多種證據。

即《明懷宗實錄》、《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國榷》、《明季北略》等諸書中,均記載袁崇煥是廣西藤縣人。

如《明實錄•崇禎實錄》卷三崇禎三年(西元1630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

《國榷》卷九一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字自如,藤縣人。”

另據《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煥守寧遠”條雲:“袁崇煥,號自如,廣西梧州府藤縣人。”

甚至,連袁崇煥本人也說自己是藤縣人。他在《天啟五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屬西江”,西江即潯江,指藤縣。

現在,藤縣白馬鄉有很多袁崇煥遺跡和故里紀念碑。

1984年,“袁崇煥誕辰40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也在廣西藤縣舉行。

那麼,袁崇煥到底是廣東東莞人還是廣西藤縣人?

李濟深在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載:“督師為廣東東莞人,而以廣西藤縣通籍。兩粵人士感今懷古,用紀其事于石,以諗來明督師袁公崇煥故里,已成為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即袁崇煥原籍是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兩廣都是他的故鄉。

清史大家閻崇年在其大作《袁崇煥傳》中乾脆寫:“袁崇煥往來於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之間。袁崇煥下獄後,袁崇煜等前往藤縣。看來,袁崇煥在廣東東莞、廣西藤縣都有家產。”

李濟深、閻崇年等人以為這麼一說,袁崇煥既屬廣東東莞,又屬廣西藤縣,則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就會皆大歡喜了。

實際還是一筆糊塗賬,廣東東莞、廣西藤縣都不認可。

廣東東莞、廣西藤縣兩地人都不相信,象袁崇煥這麼大的一個歷史名人,不可能連個籍貫都查不明白。

於是,就有了許多歷史學家投入到其中的調查研究中來。

不查不要緊,這一查,結局讓人大出意外。

道光年間的廣西巡撫梁章钜早有考證,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實居廣西平南,又寄籍廣西藤縣。袁崇煥曾回東莞謁墓,作詩雲:“少小辭鄉國,飄零二十年。”又據《遊雁洲》(平南縣城河中洲)詩注雲:“予居平南(即其故里),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為什麼被人訐?據傳因科舉考試,規定要有三年籍貫,而袁崇煥在平南居住只得一年,故到藤縣他祖父嫡兄的孫子袁崇熠家寄籍考藤縣童子試,沒人發現他沒有三年籍貫,被他考中了。以後便以藤籍考鄉試和到京會試,一路順風。他的宗兄袁崇熠住在藤縣何處,據藤縣史料載,就在平南白馬即袁崇煥的故里對河藤新白馬蓮塘村,即藤縣立碑紀念的袁崇煥故里。實際袁崇煥已經講清楚:“予居平南”,藤縣所謂崇煥故居實是崇煥宗兄崇熠的住宅,崇煥實沒在那裡住過。

也就是說,從嚴格意義來說,袁崇煥既不是廣東東莞人,也不是廣西藤縣人,而是廣西平南人。

袁崇煥之所以會成為廣西平南人,得從他的祖父袁大郎說起。

袁崇煥的曾祖父袁大郎是廣東東莞縣水南村人,生有二子,長子袁紅瑁(字世祥),次子袁紅珩(字耀祥)。

袁紅珩生有三子東海、東山、東軒;東山生崇煌、崇煇、崇熠、崇烘;崇熠生端一、鵠宸。端一遷藤縣新白馬,鵠宸遷平南六陳橋背。

袁紅瑁即袁崇煥祖父,生子騰、子鵬;子鵬生崇煜、崇煥、崇燦。

袁崇煥祖父袁紅瑁在東莞水南鄉開木鋪,由兒子袁子鵬出外採購木材。

袁子鵬得知叔父袁紅珩的曾孫袁端一已遷居廣西藤縣新白馬蓮塘村,該村對河平南縣白馬圩有個海關,西江的木材都要通過海關辦手續才能到達廣東,是個木材集散地。

因此,袁子鵬就以袁端一家為中轉站,經常到平南白馬採購木材。

有了這個使得,袁子鵬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為東莞木材的經紀人。

不久,袁子鵬乾脆將一家遷平南白馬定居。

注意,平南白馬也在西江邊上,即袁崇煥在《天啟五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屬西江”其實不是說藤縣,而是說平南。

袁崇煥繼嗣元孫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譜》中就寫:“(紅瑁)公長子游粵西山川兼貿木材,定居平南白馬”。

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縣誌》記載:“袁崇煥,字元素,祖籍東莞,父子鵬徙平南白沙村,與藤縣接壤,萬曆丙午,崇煥由藤縣籍中式舉人,己未進士”。

現在,袁崇煥在平南白馬的故居遺址有兩處:一處在白馬圩江邊碼頭,故居的一部分做住宅,一部分作商號,後來又劃一部分做客棧,商號名“西堂”,西者粵西,堂者興旺吉祥,是袁紅瑁起的名,也是他主持經營這個商號,故後人尊稱世祥為西堂公。另一處遺址在白沙村,房子依山面水,風水先生說,該地屬“寶鴨下蓮塘”。

袁崇煥從小跟隨父親袁子鵬、祖父袁紅瑁到平南白馬定居,在平南考童子試時,被人攻訐,失去考試資格。

袁崇煥父親袁子鵬找到河對岸廣西藤縣新白馬蓮塘村的侄孫袁端一,讓他為袁崇煥辦個藤縣籍貫,讓端一稱崇煥為嫡叔。這樣,袁崇煥成了藤縣的秀才,以後他中舉人和進士,都是用藤縣籍。所以,袁崇煥才會在他本人寫的《遊雁洲詩》中詩跋說:“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故雲。”

袁崇煥的祖父袁紅瑁過世後,葬在了藤縣白馬的犁頭山蝙蝠含珠大地。

1606年秋,時年22歲的袁崇煥參加省一級科舉考試,得中舉人。該年,他回故鄉東莞祭祖墓,寫《謁墓》詩一首,中有“少小離鄉國,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等句,時年22歲的他,寫“飄零二十年”,即是說他整個青少年應是在平南度過的。

天啟七年,袁崇煥引咎辭職,首先回到祖籍東莞水南村居住。

在東莞水南村,他為家鄉的三界廟撰寫了《重修三界廟疏》,疏文寫明為“裡人袁崇煥謹撰”,撰寫時間是“天啟七年臘月十八日”,下的官銜是:“欽命巡撫遼東、山海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加從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

此外,袁崇煥還為當地父老寫了《募修羅浮諸名勝疏》。疏中說:“羅浮洞天,去餘家不下四十裡”、“去冬餘告歸”、“未抵家,而明主促之再出,使者絡繹道路。兩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這篇疏充分說明袁崇煥的老家是東莞水南村,而他的家是平南白馬,同時他在東莞二十天,崇禎帝登基。

袁崇煥在東莞呆了二十天后,即趕回平南白馬。

當時,白馬圩鄉親正在重修白沙村三界廟,大家請袁崇煥撰《重修白沙三界廟疏》。袁崇煥因父親袁子鵬、伯父袁子騰、兄長袁崇燦、袁崇煒等人在自己在遼東打仗時先後去世,心情不暢,就不另寫疏文,將在東莞為重修三界廟寫的疏文略為修改,交給當地父老。又從自己的積蓄中捐獻三百兩白銀作建廟資金。疏文時間為“崇禎元年夏月初七日”,署名是“裡人袁崇煥謹撰”,官銜署“欽命巡撫遼東、天津、登萊軍務所司,加二品服,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兵部尚書”。從《重修三界廟疏》和《重修白沙三界廟疏》兩份疏來看,時間相差幾個月,地點不同,官銜不同,由此可見,三邊總制和兵部尚書兩官銜是袁崇煥回到平南的時候新封的。

袁崇煥在白馬期間,在白沙村建了“三邊總制”坊。

這個牌坊於抗戰期間被毀,1986年,平南縣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

一句話,從嚴格意義上說,袁崇煥既不是廣東東莞人,也不是廣西藤縣人,而是廣西平南人。

如果袁崇煥和陳杓不是同鄉,就很難解釋他們為什麼會相識。

特別要說的是,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四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當時,休致居家的翰林院編修陳子壯約梁國棟、黎密、鄺瑞露及袁崇煥幕賓鄧楨、梁稷等十九人在廣州舉行盛大的餞別會。會上,各人都作詩來送別,並由趙口夫繪成《袁督師督遼餞別圖》,各人將所賦的詩寫於圖右,最終形成《東莞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詩》。

以上種種可見,袁崇煥就是東莞人。

今天,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村村投資上億元修建了袁崇煥公園,並花費千萬元拍攝了電視劇《袁崇煥》。還把北京袁大將軍祠、袁崇煥墓修葺一新之際。

則袁崇煥墓成為了廣東人懷念英雄的聚集地,稱“廣東義園”。

近幾年的清明節,一批在京東莞籍人士和大學生都會來到袁崇煥墓前敬獻花圈,表達哀思。

每屆全國人大的東莞籍代表和市領導,也都會在會議間歇,專程到墓祠拜謁。

不過,讓東莞人極為尷尬的是,現在北京孔廟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題名碑記上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赫然刻著:袁崇煥,廣西藤縣。

廣西藤縣人因此認為,袁崇煥的故里在藤縣。

東莞當地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以大篇幅的報導對袁崇煥籍貫“廣西藤縣論”進行了反擊。

為袁崇煥守墓的佘義士後人佘幼芝女士甚至在電視鏡頭前失聲痛哭,痛斥廣西藤縣人的說法是一種對歷史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裡,不得不順帶說一說這位佘女士。佘女士一家為袁崇煥守墓長達17代、逾四百多年,其精神無疑是令人敬仰的,但絕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自己是歷史權威。舉個例子,她口口聲聲地稱袁崇煥為“袁大將軍”,袁崇煥墓碑上也刻“有明袁大將軍墓”,其實,這種稱呼,袁崇煥未必喜歡。

要知道,明朝軍事制度承襲宋朝,以文制武,文官帶兵,所謂“國初兵事專任武臣,後曾以文臣監督,文臣重者曰總督,次曰巡撫”是也。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是文臣全面掌薊、遼、天津、登萊四鎮軍務,屬“將首”——袁崇煥殺毛文龍前,也曾自得而不失殺氣地稱:“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一個將首!”

所以,稱袁崇煥為“袁大將軍”,其實是對他的貶稱。

再有,廣西藤縣人認為袁崇煥的故里在藤縣,除了北京孔廟內明清進士題名碑上袁崇煥的名下所刻“廣西藤縣”字樣外,還有多種證據。

即《明懷宗實錄》、《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國榷》、《明季北略》等諸書中,均記載袁崇煥是廣西藤縣人。

如《明實錄•崇禎實錄》卷三崇禎三年(西元1630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

《國榷》卷九一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字自如,藤縣人。”

另據《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煥守寧遠”條雲:“袁崇煥,號自如,廣西梧州府藤縣人。”

甚至,連袁崇煥本人也說自己是藤縣人。他在《天啟五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屬西江”,西江即潯江,指藤縣。

現在,藤縣白馬鄉有很多袁崇煥遺跡和故里紀念碑。

1984年,“袁崇煥誕辰40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也在廣西藤縣舉行。

那麼,袁崇煥到底是廣東東莞人還是廣西藤縣人?

李濟深在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載:“督師為廣東東莞人,而以廣西藤縣通籍。兩粵人士感今懷古,用紀其事于石,以諗來明督師袁公崇煥故里,已成為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即袁崇煥原籍是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兩廣都是他的故鄉。

清史大家閻崇年在其大作《袁崇煥傳》中乾脆寫:“袁崇煥往來於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之間。袁崇煥下獄後,袁崇煜等前往藤縣。看來,袁崇煥在廣東東莞、廣西藤縣都有家產。”

李濟深、閻崇年等人以為這麼一說,袁崇煥既屬廣東東莞,又屬廣西藤縣,則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就會皆大歡喜了。

實際還是一筆糊塗賬,廣東東莞、廣西藤縣都不認可。

廣東東莞、廣西藤縣兩地人都不相信,象袁崇煥這麼大的一個歷史名人,不可能連個籍貫都查不明白。

於是,就有了許多歷史學家投入到其中的調查研究中來。

不查不要緊,這一查,結局讓人大出意外。

道光年間的廣西巡撫梁章钜早有考證,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實居廣西平南,又寄籍廣西藤縣。袁崇煥曾回東莞謁墓,作詩雲:“少小辭鄉國,飄零二十年。”又據《遊雁洲》(平南縣城河中洲)詩注雲:“予居平南(即其故里),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為什麼被人訐?據傳因科舉考試,規定要有三年籍貫,而袁崇煥在平南居住只得一年,故到藤縣他祖父嫡兄的孫子袁崇熠家寄籍考藤縣童子試,沒人發現他沒有三年籍貫,被他考中了。以後便以藤籍考鄉試和到京會試,一路順風。他的宗兄袁崇熠住在藤縣何處,據藤縣史料載,就在平南白馬即袁崇煥的故里對河藤新白馬蓮塘村,即藤縣立碑紀念的袁崇煥故里。實際袁崇煥已經講清楚:“予居平南”,藤縣所謂崇煥故居實是崇煥宗兄崇熠的住宅,崇煥實沒在那裡住過。

也就是說,從嚴格意義來說,袁崇煥既不是廣東東莞人,也不是廣西藤縣人,而是廣西平南人。

袁崇煥之所以會成為廣西平南人,得從他的祖父袁大郎說起。

袁崇煥的曾祖父袁大郎是廣東東莞縣水南村人,生有二子,長子袁紅瑁(字世祥),次子袁紅珩(字耀祥)。

袁紅珩生有三子東海、東山、東軒;東山生崇煌、崇煇、崇熠、崇烘;崇熠生端一、鵠宸。端一遷藤縣新白馬,鵠宸遷平南六陳橋背。

袁紅瑁即袁崇煥祖父,生子騰、子鵬;子鵬生崇煜、崇煥、崇燦。

袁崇煥祖父袁紅瑁在東莞水南鄉開木鋪,由兒子袁子鵬出外採購木材。

袁子鵬得知叔父袁紅珩的曾孫袁端一已遷居廣西藤縣新白馬蓮塘村,該村對河平南縣白馬圩有個海關,西江的木材都要通過海關辦手續才能到達廣東,是個木材集散地。

因此,袁子鵬就以袁端一家為中轉站,經常到平南白馬採購木材。

有了這個使得,袁子鵬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為東莞木材的經紀人。

不久,袁子鵬乾脆將一家遷平南白馬定居。

注意,平南白馬也在西江邊上,即袁崇煥在《天啟五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屬西江”其實不是說藤縣,而是說平南。

袁崇煥繼嗣元孫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譜》中就寫:“(紅瑁)公長子游粵西山川兼貿木材,定居平南白馬”。

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縣誌》記載:“袁崇煥,字元素,祖籍東莞,父子鵬徙平南白沙村,與藤縣接壤,萬曆丙午,崇煥由藤縣籍中式舉人,己未進士”。

現在,袁崇煥在平南白馬的故居遺址有兩處:一處在白馬圩江邊碼頭,故居的一部分做住宅,一部分作商號,後來又劃一部分做客棧,商號名“西堂”,西者粵西,堂者興旺吉祥,是袁紅瑁起的名,也是他主持經營這個商號,故後人尊稱世祥為西堂公。另一處遺址在白沙村,房子依山面水,風水先生說,該地屬“寶鴨下蓮塘”。

袁崇煥從小跟隨父親袁子鵬、祖父袁紅瑁到平南白馬定居,在平南考童子試時,被人攻訐,失去考試資格。

袁崇煥父親袁子鵬找到河對岸廣西藤縣新白馬蓮塘村的侄孫袁端一,讓他為袁崇煥辦個藤縣籍貫,讓端一稱崇煥為嫡叔。這樣,袁崇煥成了藤縣的秀才,以後他中舉人和進士,都是用藤縣籍。所以,袁崇煥才會在他本人寫的《遊雁洲詩》中詩跋說:“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故雲。”

袁崇煥的祖父袁紅瑁過世後,葬在了藤縣白馬的犁頭山蝙蝠含珠大地。

1606年秋,時年22歲的袁崇煥參加省一級科舉考試,得中舉人。該年,他回故鄉東莞祭祖墓,寫《謁墓》詩一首,中有“少小離鄉國,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等句,時年22歲的他,寫“飄零二十年”,即是說他整個青少年應是在平南度過的。

天啟七年,袁崇煥引咎辭職,首先回到祖籍東莞水南村居住。

在東莞水南村,他為家鄉的三界廟撰寫了《重修三界廟疏》,疏文寫明為“裡人袁崇煥謹撰”,撰寫時間是“天啟七年臘月十八日”,下的官銜是:“欽命巡撫遼東、山海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加從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

此外,袁崇煥還為當地父老寫了《募修羅浮諸名勝疏》。疏中說:“羅浮洞天,去餘家不下四十裡”、“去冬餘告歸”、“未抵家,而明主促之再出,使者絡繹道路。兩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這篇疏充分說明袁崇煥的老家是東莞水南村,而他的家是平南白馬,同時他在東莞二十天,崇禎帝登基。

袁崇煥在東莞呆了二十天后,即趕回平南白馬。

當時,白馬圩鄉親正在重修白沙村三界廟,大家請袁崇煥撰《重修白沙三界廟疏》。袁崇煥因父親袁子鵬、伯父袁子騰、兄長袁崇燦、袁崇煒等人在自己在遼東打仗時先後去世,心情不暢,就不另寫疏文,將在東莞為重修三界廟寫的疏文略為修改,交給當地父老。又從自己的積蓄中捐獻三百兩白銀作建廟資金。疏文時間為“崇禎元年夏月初七日”,署名是“裡人袁崇煥謹撰”,官銜署“欽命巡撫遼東、天津、登萊軍務所司,加二品服,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兵部尚書”。從《重修三界廟疏》和《重修白沙三界廟疏》兩份疏來看,時間相差幾個月,地點不同,官銜不同,由此可見,三邊總制和兵部尚書兩官銜是袁崇煥回到平南的時候新封的。

袁崇煥在白馬期間,在白沙村建了“三邊總制”坊。

這個牌坊於抗戰期間被毀,1986年,平南縣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

一句話,從嚴格意義上說,袁崇煥既不是廣東東莞人,也不是廣西藤縣人,而是廣西平南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