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耶路撒冷三千年》:千年興衰史,仗劍朝聖路!

《耶路撒冷三千年》

歷史是什麼?

歷史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歷史事件的敘述, 還是現在與過去無休止的對話。

歷史學家又做了什麼?

司馬遷的理想是“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

西蒙•蒙蒂菲奧裡則為我們普通讀者寫最廣泛意義上的耶路撒冷歷史——《耶路撒冷三千年》。

讀完《耶路撒冷三千年》讓人唏噓不已。 耶路撒冷, 一個“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的城市;一個《聖經》裡聲稱“流淌著奶和蜜之地”的和平城市;一個上帝與其子孫的立約之地, 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程式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一切一切的美好都在這裡, 因為她最靠近天堂。

耶路撒冷

如果你愛他, 請帶他去耶路撒冷, 因為那是天堂;如果你很他, 請帶他去耶路撒冷, 因為那是地獄。

最靠近天堂的地方, 最接近地獄。 除下那些閃耀的光環, 耶路撒冷還剩下什麼?回首這三千年, 她就是一個多苦多難的母親, 辛辛苦苦的養育了土地上的兒女, 卻又眼睜睜的看著這群兒女墮落、拼殺、掠奪、沒落, 世間的苦痛她都承受過。

有人說歷史是“在屠戮中前進, 在毀滅中重生, 在勝利中哭泣, 在絕望中祈禱”!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的歷史, 難道真的是“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麼?人類創造了文明, 卻又毀掉了文明。 耶路撒冷起初不過只是個面積很小的漁村, 然而卻處在了利益的咽喉處, 從大衛王建城開始, 耶路撒冷只不過是因為某些個人的決定成為“耶路撒冷”。 3000年來經歷了37次被佔領, 19次重建, 8次被屠城, 耶路撒冷從來沒有像她名字一樣和平過, 她是“宗教的屠宰場”( 阿道司·赫胥黎語), 是一個“停屍房”( 福樓拜語)。 從巴比倫人到羅馬人再到奧斯曼人, 從猶太教到基督教再到伊斯蘭教, 哪一次的更迭少得了死亡和屠戮, 哪一次的宗教新立少得了希望和絕望。 讀耶路撒冷的歷史就好像讀整個西方歷史又好像讀整個世界的歷史。

大中華

我泱泱中華, 悠悠五千年, 在歷史前進中迸發這青春和激情, 然則盛極則衰, 衰極則盛。

細細數來從秦皇一統到文景之治再到王莽篡漢, 從光武複漢到三國紛爭再到晉朝一統, 從五胡亂華到隋唐盛世再到五代亂世, 從宋朝一統到靖康之恥再到元朝亡漢, 從明朝驅除韃虜到清朝入住中原再到國父的恢復中華,

悠悠千年盛衰史就是人類歷程的全部。 如今到一處景區總少不了一處古跡或一二名人, 其實每一處歷史古跡就是一部帙卷浩繁的史書, 凝結著歷史的煙雲, 記載著歲月的滄桑, 每一座殿宇樓臺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 每一塊基石都蘊含著民族的傲骨, 每一塊磚瓦都煥發著新的青春。 歷史是什麼, 是我們的後事之師, 是我們與過去的對話, 與未來的接洽。

老子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宗教的神秘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最多的著述居然是對宗教的研究,宗教給了我們信仰,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慰藉,就像電影《岡仁波齊》普通人看似是一次毫無意義的跪拜罷了,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忍受著風餐露宿,在很多人看了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麼?其實不然,當你身處其中,你會發現信仰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讓人昇華,感動我的不是《岡仁波齊》他們的跪拜,而是那種堅韌不拔和虔誠,這也許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於平和。

岡仁波齊

耶路撒冷,作為三大亞伯拉罕系宗教的聖地,她的歷史不簡簡單單的是三千年的興衰,有的更多是因為她的自身的聖神的爭奪。耶路撒冷作為上帝挑選的城市,猶太教認為這裡是古猶太王國的發源地,基督教認為這裡是耶魯誕生、受難、死亡、復活的地方,伊斯蘭教認為這裡是穆罕穆德聆聽到上帝啟示的地方。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他們堅信能在耶路撒冷得到永生,然後他們用自己軀體死亡來陪伴耶路撒冷。

十字軍

死亡是人類的永恆伴侶,耶路撒冷卻從不淒清。以宗教之名發動的聖戰,其實不是一種贖罪,更像是一種不仁。如今的IS不就是打著聖戰之名到處殘害百姓,其實耶路撒冷是聖戰的始作俑者,1095年基督教宗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從第一次而後第二次直至第八次,宗教獲得了什麼?獲得是兄弟鬩牆,獲得是宗教的仇視,獲得是無法救贖的屠戮……基督教和穆斯林在這道貌岸然的所謂正義聖戰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下了如石碑一般千年難解的之仇。如今以宗教的名義的戰爭不正是應了老子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嘛!

澳門

澳門回歸時清楚的記得那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很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沒有母親的孩子是野孩子,沒有祖國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讀《耶路撒冷三千年》之前我對猶太人的認識就是他們富裕而智慧,蠻橫而又不友好,修建巴以隔離牆,驅逐巴勒斯坦人,這些我在這裡不置一詞,誰是誰非留有那些政客去紛爭。

大衛王

其實猶太人是第一個在耶路撒冷這片土地受傷的人,從摩西帶領他們來到這一片流淌著奶和蜜之地,他們曾短暫的享受到了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繁榮鼎盛;而後暴政苛政從未停止過,以使完整的國家一分為二,二又變成了一,因為他族滅亡了一個;西元前587年,巴比倫人入侵,猶太人人第一次被迫離開故土,成為巴比倫人的奴隸,成為寄人籬下的異鄉人;而後波斯帝國又解救了猶太人,這樣猶太人又第一次回歸了故土,這樣的朝聖帶著多少血淚;耶路撒冷不過是彈丸之地,猶太人在夾縫中生存,不停的輪換做著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西元1世紀,救世主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才正式開始稱為猶太民族,也開始了一千九百多年顛沛流離、受人歧視的“異地”生活。

如果流浪是猶太人的天賦,那麼歸來則是他們的歸宿!

要不是一個戰爭狂人,可能耶路撒冷永遠只是“猶太人隨身攜帶的祖國,隨身攜帶的耶路撒冷”罷了。雖然早在1939年,就有不少猶太人受不了歐洲人的排擠,陸續回到那個離開已經千年的祖宗之地——耶路撒冷。但是也還沒有建立國家的狂熱,但是戰爭狂人希特勒瘋狂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和清洗,這也讓猶太人認識到了沒有自己的祖國就沒有保障,1948年猶太人在炮火中成立自己的國家——以色列。事情遠遠沒有結束,猶太人侵佔了已經再次定居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土地,阿以戰爭一觸即發,連本書都是以當全書以1967年六日戰爭結束的,其實至今巴勒斯坦這塊上帝青睞之地扔是流血不止的是非之地。

和平鴿

其實猶太人的回歸更像是一次仗劍的朝聖路,他們奪得了耶路撒冷,其實他們也失去了耶路撒冷。他們永遠無法和平安寧的生活在這裡,除了世界的目光,更多的是宗教朝聖的劍拔弩張。人類的朝聖為了得到解脫和心靈的釋放,其實耶路撒冷又何曾釋放過?

村上春樹

看完這本書不僅為耶路撒冷唏噓,更為人類唏噓,讓我們共同祈禱世界和平,最後我想引述村上春樹當初去耶路撒冷領獎的那段演講——

“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對,不管牆有多麼正確,蛋有多麼錯,我都會站在蛋這一邊。其他人會不得不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許時間或歷史會決定。”

老子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宗教的神秘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最多的著述居然是對宗教的研究,宗教給了我們信仰,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慰藉,就像電影《岡仁波齊》普通人看似是一次毫無意義的跪拜罷了,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忍受著風餐露宿,在很多人看了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麼?其實不然,當你身處其中,你會發現信仰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讓人昇華,感動我的不是《岡仁波齊》他們的跪拜,而是那種堅韌不拔和虔誠,這也許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於平和。

岡仁波齊

耶路撒冷,作為三大亞伯拉罕系宗教的聖地,她的歷史不簡簡單單的是三千年的興衰,有的更多是因為她的自身的聖神的爭奪。耶路撒冷作為上帝挑選的城市,猶太教認為這裡是古猶太王國的發源地,基督教認為這裡是耶魯誕生、受難、死亡、復活的地方,伊斯蘭教認為這裡是穆罕穆德聆聽到上帝啟示的地方。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他們堅信能在耶路撒冷得到永生,然後他們用自己軀體死亡來陪伴耶路撒冷。

十字軍

死亡是人類的永恆伴侶,耶路撒冷卻從不淒清。以宗教之名發動的聖戰,其實不是一種贖罪,更像是一種不仁。如今的IS不就是打著聖戰之名到處殘害百姓,其實耶路撒冷是聖戰的始作俑者,1095年基督教宗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從第一次而後第二次直至第八次,宗教獲得了什麼?獲得是兄弟鬩牆,獲得是宗教的仇視,獲得是無法救贖的屠戮……基督教和穆斯林在這道貌岸然的所謂正義聖戰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下了如石碑一般千年難解的之仇。如今以宗教的名義的戰爭不正是應了老子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嘛!

澳門

澳門回歸時清楚的記得那句“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很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沒有母親的孩子是野孩子,沒有祖國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讀《耶路撒冷三千年》之前我對猶太人的認識就是他們富裕而智慧,蠻橫而又不友好,修建巴以隔離牆,驅逐巴勒斯坦人,這些我在這裡不置一詞,誰是誰非留有那些政客去紛爭。

大衛王

其實猶太人是第一個在耶路撒冷這片土地受傷的人,從摩西帶領他們來到這一片流淌著奶和蜜之地,他們曾短暫的享受到了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繁榮鼎盛;而後暴政苛政從未停止過,以使完整的國家一分為二,二又變成了一,因為他族滅亡了一個;西元前587年,巴比倫人入侵,猶太人人第一次被迫離開故土,成為巴比倫人的奴隸,成為寄人籬下的異鄉人;而後波斯帝國又解救了猶太人,這樣猶太人又第一次回歸了故土,這樣的朝聖帶著多少血淚;耶路撒冷不過是彈丸之地,猶太人在夾縫中生存,不停的輪換做著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西元1世紀,救世主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才正式開始稱為猶太民族,也開始了一千九百多年顛沛流離、受人歧視的“異地”生活。

如果流浪是猶太人的天賦,那麼歸來則是他們的歸宿!

要不是一個戰爭狂人,可能耶路撒冷永遠只是“猶太人隨身攜帶的祖國,隨身攜帶的耶路撒冷”罷了。雖然早在1939年,就有不少猶太人受不了歐洲人的排擠,陸續回到那個離開已經千年的祖宗之地——耶路撒冷。但是也還沒有建立國家的狂熱,但是戰爭狂人希特勒瘋狂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和清洗,這也讓猶太人認識到了沒有自己的祖國就沒有保障,1948年猶太人在炮火中成立自己的國家——以色列。事情遠遠沒有結束,猶太人侵佔了已經再次定居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土地,阿以戰爭一觸即發,連本書都是以當全書以1967年六日戰爭結束的,其實至今巴勒斯坦這塊上帝青睞之地扔是流血不止的是非之地。

和平鴿

其實猶太人的回歸更像是一次仗劍的朝聖路,他們奪得了耶路撒冷,其實他們也失去了耶路撒冷。他們永遠無法和平安寧的生活在這裡,除了世界的目光,更多的是宗教朝聖的劍拔弩張。人類的朝聖為了得到解脫和心靈的釋放,其實耶路撒冷又何曾釋放過?

村上春樹

看完這本書不僅為耶路撒冷唏噓,更為人類唏噓,讓我們共同祈禱世界和平,最後我想引述村上春樹當初去耶路撒冷領獎的那段演講——

“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對,不管牆有多麼正確,蛋有多麼錯,我都會站在蛋這一邊。其他人會不得不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許時間或歷史會決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