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致新年 · 勉勵自己|教師是幸福一生的事業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幸福都是耕耘收穫的!2018, 我們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這些幸福教師的從教感悟或許能帶來一些啟迪。

教師的幸福和幸福的教師

方培君 正高級教師, 復旦附中原副校長

37年前, 我憑藉著對教師工作的熱愛, 第一次做出了一個對我一生有著重大影響的決定, 放棄當年的高考, 直接留校從事團的工作。 因為熱愛教師這份職業, 所以懂得“教育是充滿煩惱和痛苦的過程”;因為熱愛, 所以相信“為教育付出越多, 收穫的快樂和滿足就越多”。

記得在我從事教育工作兩年後, 便迎來了我國第一個教師節。

今天, 教師職業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 我真切感受到這種變化, 非常幸福。

在我們的學生眼裡, 教師職業形象越來越“高大”, 成為他們未來嚮往的職業, 這讓我看到了我們教育未來的希望。 我曾在2000年9月與2014年3月兩次發起組織全市初三至高三共四個年級的8000多人次參與的抽樣問卷調查, 在“下列職業中, 你最願意選擇的一個職業是”的問題中, 選擇喜歡“中小學教師”職業的比例從2.8%升至8.2%, 選擇的學生人數從前一次的排名12上升至第2(共給出20多個職業選項)。

樣本

總數

選擇喜歡“中小學教師”職業的比例

在給出的20多個職業選項中的排名

2000年

4116

2.8%

12

2014年

4202

8.2%

2

教師的快樂是單純的

有人說,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會嫉妒你的成就,

一個是你的父母, 另一個就是你的老師。 當獲知以往的學生今日小有成就時, 當看到他們幸福的微笑時, 我最快樂。

當有學生告訴我, 不知什麼原因, 高三上我的課時很開心, 因為我總是給他們減壓;

還有學生告訴我, 多年前我所教的具體知識或許已不記得, 但我所教的思維方式和在我的課上獲得的能力使得他們獲益一生……

殊不知, 這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35年教學、16年高三教學的經歷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教學時、工作中, 不帶功利性, 公正、善待每一位學生, 努力讓我們的教育充滿生命情懷, 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這不僅是我, 也是許許多多教師的追求。

教師幸福感來源於學生健康成長和真情回報

教師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

一定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

當我以前的學生惦記著我的職業病(慢性咽喉炎), 經過學校時將金嗓子潤喉糖放在門衛室, 我感到很甜蜜;

當教師節我的學生等在學校門口40分鐘, 就是為了和我說一聲節日快樂並送上精心書寫的賀卡時, 我很感動;

當到美國途經三藩市只有一天的停留時間, 而我好幾屆的學生專門建群“歡迎小方老師到美國”, 並在一位學生家裡舉行了隆重的party, 此時的幸福感已無法用筆墨來形容。

這, 就是教師的幸福。

師生情誼, 也是在這樣的問候與祝福中歷久彌新, 不斷昇華。

我常為自己選擇教師職業而感到幸福, 但並非教師都如我那樣能夠感受到。 要提升全社會教師的職業幸福,

還有賴於政府更多的投入、社會的共同理解, 學校的關愛, 當然更需要教師自身不斷提升獲得幸福的能力。

簡單的道理是幸福的基石

丁利民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特級校長

小學教師, 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 孩子們羽翼漸漸豐滿, 從稚拙幼童到翩翩少年, 是人生最無憂無慮的一段, 他們幾乎不理解“吾愛吾師, 吾更愛真理”, 對教師全然崇拜、依靠, 即使這樣也不影響他們對知識孜孜以求, 如海綿吸水, 在小學他們完成了與這個神奇世界無數的第一次對話。

面對這樣蓬勃新鮮的生命, 作為他們的教師, 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們教的知識很淺顯, 從1+1開始, 我們要將皮亞傑認定的“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帶入“具體運算階段”,

聽上去很簡單, 但這是思維質的飛躍……對未來世界所有的認知將從這裡起步, 我們在教這些看似淺顯的知識的時候, 我們的心裡要有那個日新月異的未來世界, 我們教的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態度和方法, 要認真作業, 不要敷衍, 要敢於質疑, 不要盲從, 要大膽提問, 小心求證……

我們教的道理很簡單, 要有禮貌, 誠實守信, 關愛弱者, 有錯就改……科學家說, 這就是教育, 他們忘記了老師教的全部, 留下的就只有這些, 我們很肯定, 這是孩子們未來幸福的基石, 如果有一天地球毀滅, 天荒地老, 也許就是因為孩子們忘記了這些簡單而重要的道理。

我們教的知識不簡單, 我們教的道理很重要, 那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教呢?

我們使用的班級授課是誇美紐斯為了“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的理想而創造的。而現在,也許正是不能與時俱進的班級授課製成為這個理想的絆腳石。十六世紀至今,教室的場景幾乎沒有變化,而工業社會已經跨過資訊社會,迎來了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今天。今天所有的職業在未來一大半都可能消失,孩子們將從事的職業很大部分是不可知的。個體的、民族的創新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創新不得不從改變舊有的順應工業時代的班級教學方式做起。

也許我們可以將知識和學習者的順序改變。知識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是為了培養學習者學習力的臺階和載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將教學的過程變成學習者探索新知的過程。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一份教案一套習題教會所有學生的預設,每個孩子有著不一樣的背景和學習起點,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不一樣的問題,如何關注這些差異,並且成為改造班級教學模式的契機。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評價方式,既然知識不再是唯一目標,那麼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合作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也許應該成為我們引領孩子學會學習的重要品質。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座位擺放……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作業的方式……

也許我們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培養有創新能力有合作精神的兒童,作為他們崇拜的教師,我們要身體力行,努力成為那樣的人,我們需要創新我們的課堂,創新我們的思維,與同行合作,與家長合作,與一切可以成為教育力量的人合作,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新課堂、新學校!

信任、期待、關注每一個孩子

滕平 上海市徐匯區高安路第一小學,特級校長

當今,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但歸根到底也就是一個目的——沒有一位元家長願意看到孩子在學校的不成功。當今,家長們希冀孩子都能接受的精英式教育的期望,已轉化成了對一線教師教育水準和未來教育潛力的壓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做教師,如何讓教師這份職業繼續成為陽光下最神聖、最美的職業,成為民眾繼續所尊敬的物件,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

在新的社會結構和發展壓力下,作為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態度是做好教師的首要條件,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教師的專業行為。近年來,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在社會地位上升的同時,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在逐漸加大,這必然要求我們教師以一種更強的道德責任、更高的綜合素養去迎接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專業態度,就難以奉獻大量的隱型勞動,就難以達到教育的預期成效。

作為教師,具備良好的道德規範是樹立當今教師良好形象的重要內容。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經常被當成是社會道德的化身。社會在給予我們教師應有尊重的同時,對教師職業的純潔性、高尚性要求也明顯高於社會其他職業。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有這樣一種自覺,自覺踐行教師道德行為準則,並體現在對專業的認同中,不斷自我規範、自我約束。

作為教師,還須不斷保持對專業永無止境的持續追求。學校永遠是啟蒙、培養孩子的地方。科學研究已經顯示,作為個體的自然人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人與人的這些差別,主要在於人與人所具有的不同智慧組合,而每種智慧都是與生俱來的。科學研究證明,有的學生即使沒有像姚明那樣的籃球天賦,也沒有百靈鳥的先天條件,但他一定會有另一種潛質。因此,作為當今的教師,積極去信任、期待、關注每一個孩子,並科學地認識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努力通過一雙慧眼,去發掘每個孩子的潛能到底在哪裡,從而給予每個孩子最好的引導和幫助,並將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基礎轉化為提供創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撐,進而不斷以自身創造性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教師的專業性、專業能力也因此更為重要,這是我們當今教師應有的孜孜追求。

甘當“農夫”收穫喜悅

杜成憲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在我的教師生涯行進在尾聲的時候,我為自己當年選擇了教師職業而感到很欣慰。感到欣慰並不是因為其他,而是因為教師這個職業本身能給人帶來滿足。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個著名的比喻:“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意思是:工業是按規定的標準和工序,將原材料製造成產品;農業卻是將種子播到地裡,給它充分合適的條件(水、陽光、空氣、肥料等),讓它自己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

確實,如果把學生看成是種子,把我們所做的種種教育工作看成是給種子提供各種生長條件,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充滿了魅力的。尤其是當種子開花結果的時候,會給我們這些“農夫”帶來莫大的喜悅。如,當一屆學業畢業時評你為最受歡迎的老師;當學生寫出了不錯的論文發表了還獲了獎;或者是他評上教授了,第一時間來告訴你;或者他帶著女友來說是“讓老師給瞧瞧”……所有這一切感受,不做教師就很難體驗到。所以,教師是一個會帶給人收穫喜悅的職業,因為學生是毫不吝嗇的,就像種子不會辜負辛勤的農夫。

不知不覺自己已經成了一名老教師。回顧自己的成長,深感是學著我的老師的樣子走過來的。華東師範大學社科部盧娟老師是我讀碩士時的政治課老師,我們很認可她——講課不回避問題,不講套話。畢業後我參加學校第一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她是評委,決賽時我告訴她,我很緊張。她說:“別說是你,我做了幾十年教師,每次上課前的那個晚上都會緊張。”這話讓我頓時放鬆了。後來我真正理解她的話了,因為每次上課前自己也會緊張、不安。那是因為壓力,而壓力又是來自責任。

我的本科老師張惠芬教我們中國教育史,平時顯得有些文弱,每次來上課走到教室都會有點喘。但當她站上講臺就像是變了個人,神采飛揚氣勢磅礴,讓我們領教了什麼叫忘我,什麼是在“講”課。要期末考試了,同學們纏著她希望不要閉卷考試。她答應了,但出了30道思考題,要求每題用二三百字,必須有觀點、有典型的原始材料、有邏輯地做出回答提綱。這成了大學四年最痛苦也最有收穫的期末考試,讓我們領教了什麼是有效的考試評價方式和學習方式。

另一位本科老師陳桂生教的是馬列論教育,他很有個性,能將馬列主義講得讓大家入迷,年逾八旬仍在出書著文。當年華東師範大學文科大樓有一道風景:每天早、中、晚都會看到陳老師手提一隻熱水瓶從師大一村的家到樓裡辦公室讀書,年復一年,風雨無阻。就像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十足的書迷。後來我們見識了他的另一面。一次聯歡會,學生突然齊聲起哄:“陳老師,花心!陳老師,花心!”當時年屆七旬的陳老師大大方方上臺,把周華健的《花心》唱得有板有眼。這就是一個既能走進學問又能走進學生的老師!

記得我留校任教時,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孫培青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你先要努力用三到五年時間站住講臺!當我第一次上課,他和教研室全體老師來聽課,課後評課,老師們的批評毫不留情,弄得我面紅耳赤無地自容。臨近期末,他和老師們再次來聽課,好評連連,教研室主任還誇獎說以後可以不必再聽小杜的課了。我心裡是得意的:三五年?一年就站住了!其實,當時我是膚淺了。現在,直到快要離開這個講臺時,我也不敢說已經站住了講臺。越是站得久了,越是覺得要站住、站好講臺並非易事。孫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體會了30年!

這些更老的老師就像一面面鏡子,陪伴著、引導著我走到今天。在他們面前,我不敢稱老師,我只是個學生。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故事還很多。這是我們的財富,是我們的傳統,是我們的教育資源。

然而,我們今天又應當怎樣做教師?

一千多年前,韓愈有一個感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差不多也有類似的感歎。韓愈的應對舉措是重新提出師道。他將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以之作為是否符合師道的標準。所謂授業,相當於今之教書(教學),傳道、解惑相當於今之育人。在韓愈那裡,僅僅做到授業不能說已達到師道要求,而只有做到堅持道、業並舉,才是符合為師之道的。實際上,既堅持以授業為教師本職,又通過授業傳遞一定的社會價值,即教書育人,古今並無差異,今天並不過時,甚至中外也有同調。

95年前,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在《教育者的責任》的講演中他說到:教師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就算完事的,他一定要培養學生對學問的興趣和熱忱;對學生他要有利益一致的觀念,視學生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學生的進步為自己的進步,由此而獲得職業的樂趣;教師不但要做學校的教師,還要做社會上一般人的教師、學生家屬的教師。如果中國的教師都能有此種意識並身體力行,中國的前途就很有希望!杜威與韓愈似乎相當一致,杜威的話也像是對我們今天說的。

我們使用的班級授課是誇美紐斯為了“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的理想而創造的。而現在,也許正是不能與時俱進的班級授課製成為這個理想的絆腳石。十六世紀至今,教室的場景幾乎沒有變化,而工業社會已經跨過資訊社會,迎來了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今天。今天所有的職業在未來一大半都可能消失,孩子們將從事的職業很大部分是不可知的。個體的、民族的創新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創新不得不從改變舊有的順應工業時代的班級教學方式做起。

也許我們可以將知識和學習者的順序改變。知識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是為了培養學習者學習力的臺階和載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將教學的過程變成學習者探索新知的過程。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一份教案一套習題教會所有學生的預設,每個孩子有著不一樣的背景和學習起點,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不一樣的問題,如何關注這些差異,並且成為改造班級教學模式的契機。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評價方式,既然知識不再是唯一目標,那麼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合作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也許應該成為我們引領孩子學會學習的重要品質。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座位擺放……

也許我們可以改變作業的方式……

也許我們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培養有創新能力有合作精神的兒童,作為他們崇拜的教師,我們要身體力行,努力成為那樣的人,我們需要創新我們的課堂,創新我們的思維,與同行合作,與家長合作,與一切可以成為教育力量的人合作,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新課堂、新學校!

信任、期待、關注每一個孩子

滕平 上海市徐匯區高安路第一小學,特級校長

當今,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但歸根到底也就是一個目的——沒有一位元家長願意看到孩子在學校的不成功。當今,家長們希冀孩子都能接受的精英式教育的期望,已轉化成了對一線教師教育水準和未來教育潛力的壓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做教師,如何讓教師這份職業繼續成為陽光下最神聖、最美的職業,成為民眾繼續所尊敬的物件,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

在新的社會結構和發展壓力下,作為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態度是做好教師的首要條件,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教師的專業行為。近年來,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在社會地位上升的同時,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在逐漸加大,這必然要求我們教師以一種更強的道德責任、更高的綜合素養去迎接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專業態度,就難以奉獻大量的隱型勞動,就難以達到教育的預期成效。

作為教師,具備良好的道德規範是樹立當今教師良好形象的重要內容。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經常被當成是社會道德的化身。社會在給予我們教師應有尊重的同時,對教師職業的純潔性、高尚性要求也明顯高於社會其他職業。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有這樣一種自覺,自覺踐行教師道德行為準則,並體現在對專業的認同中,不斷自我規範、自我約束。

作為教師,還須不斷保持對專業永無止境的持續追求。學校永遠是啟蒙、培養孩子的地方。科學研究已經顯示,作為個體的自然人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人與人的這些差別,主要在於人與人所具有的不同智慧組合,而每種智慧都是與生俱來的。科學研究證明,有的學生即使沒有像姚明那樣的籃球天賦,也沒有百靈鳥的先天條件,但他一定會有另一種潛質。因此,作為當今的教師,積極去信任、期待、關注每一個孩子,並科學地認識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努力通過一雙慧眼,去發掘每個孩子的潛能到底在哪裡,從而給予每個孩子最好的引導和幫助,並將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基礎轉化為提供創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撐,進而不斷以自身創造性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教師的專業性、專業能力也因此更為重要,這是我們當今教師應有的孜孜追求。

甘當“農夫”收穫喜悅

杜成憲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在我的教師生涯行進在尾聲的時候,我為自己當年選擇了教師職業而感到很欣慰。感到欣慰並不是因為其他,而是因為教師這個職業本身能給人帶來滿足。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個著名的比喻:“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意思是:工業是按規定的標準和工序,將原材料製造成產品;農業卻是將種子播到地裡,給它充分合適的條件(水、陽光、空氣、肥料等),讓它自己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

確實,如果把學生看成是種子,把我們所做的種種教育工作看成是給種子提供各種生長條件,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充滿了魅力的。尤其是當種子開花結果的時候,會給我們這些“農夫”帶來莫大的喜悅。如,當一屆學業畢業時評你為最受歡迎的老師;當學生寫出了不錯的論文發表了還獲了獎;或者是他評上教授了,第一時間來告訴你;或者他帶著女友來說是“讓老師給瞧瞧”……所有這一切感受,不做教師就很難體驗到。所以,教師是一個會帶給人收穫喜悅的職業,因為學生是毫不吝嗇的,就像種子不會辜負辛勤的農夫。

不知不覺自己已經成了一名老教師。回顧自己的成長,深感是學著我的老師的樣子走過來的。華東師範大學社科部盧娟老師是我讀碩士時的政治課老師,我們很認可她——講課不回避問題,不講套話。畢業後我參加學校第一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她是評委,決賽時我告訴她,我很緊張。她說:“別說是你,我做了幾十年教師,每次上課前的那個晚上都會緊張。”這話讓我頓時放鬆了。後來我真正理解她的話了,因為每次上課前自己也會緊張、不安。那是因為壓力,而壓力又是來自責任。

我的本科老師張惠芬教我們中國教育史,平時顯得有些文弱,每次來上課走到教室都會有點喘。但當她站上講臺就像是變了個人,神采飛揚氣勢磅礴,讓我們領教了什麼叫忘我,什麼是在“講”課。要期末考試了,同學們纏著她希望不要閉卷考試。她答應了,但出了30道思考題,要求每題用二三百字,必須有觀點、有典型的原始材料、有邏輯地做出回答提綱。這成了大學四年最痛苦也最有收穫的期末考試,讓我們領教了什麼是有效的考試評價方式和學習方式。

另一位本科老師陳桂生教的是馬列論教育,他很有個性,能將馬列主義講得讓大家入迷,年逾八旬仍在出書著文。當年華東師範大學文科大樓有一道風景:每天早、中、晚都會看到陳老師手提一隻熱水瓶從師大一村的家到樓裡辦公室讀書,年復一年,風雨無阻。就像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十足的書迷。後來我們見識了他的另一面。一次聯歡會,學生突然齊聲起哄:“陳老師,花心!陳老師,花心!”當時年屆七旬的陳老師大大方方上臺,把周華健的《花心》唱得有板有眼。這就是一個既能走進學問又能走進學生的老師!

記得我留校任教時,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孫培青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你先要努力用三到五年時間站住講臺!當我第一次上課,他和教研室全體老師來聽課,課後評課,老師們的批評毫不留情,弄得我面紅耳赤無地自容。臨近期末,他和老師們再次來聽課,好評連連,教研室主任還誇獎說以後可以不必再聽小杜的課了。我心裡是得意的:三五年?一年就站住了!其實,當時我是膚淺了。現在,直到快要離開這個講臺時,我也不敢說已經站住了講臺。越是站得久了,越是覺得要站住、站好講臺並非易事。孫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體會了30年!

這些更老的老師就像一面面鏡子,陪伴著、引導著我走到今天。在他們面前,我不敢稱老師,我只是個學生。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故事還很多。這是我們的財富,是我們的傳統,是我們的教育資源。

然而,我們今天又應當怎樣做教師?

一千多年前,韓愈有一個感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差不多也有類似的感歎。韓愈的應對舉措是重新提出師道。他將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以之作為是否符合師道的標準。所謂授業,相當於今之教書(教學),傳道、解惑相當於今之育人。在韓愈那裡,僅僅做到授業不能說已達到師道要求,而只有做到堅持道、業並舉,才是符合為師之道的。實際上,既堅持以授業為教師本職,又通過授業傳遞一定的社會價值,即教書育人,古今並無差異,今天並不過時,甚至中外也有同調。

95年前,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在《教育者的責任》的講演中他說到:教師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就算完事的,他一定要培養學生對學問的興趣和熱忱;對學生他要有利益一致的觀念,視學生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學生的進步為自己的進步,由此而獲得職業的樂趣;教師不但要做學校的教師,還要做社會上一般人的教師、學生家屬的教師。如果中國的教師都能有此種意識並身體力行,中國的前途就很有希望!杜威與韓愈似乎相當一致,杜威的話也像是對我們今天說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