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聖誕、元旦同學送禮物,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智慧家長怎麼做到的?

文:黑豆老末兒

下面是一個媽媽分享的孩子送禮物的故事:

今年的耶誕節, 孩子放學回家拿回來一個可愛的毛絨玩具小熊, 她告訴我“小熊可以換衣服的。 ”說著還示範給我看, 我饒有興致地看她為小熊脫掉衣服又穿上衣服, 十幾歲的孩子那份童真還是很濃的。

她告訴我這是同學送的。 這提醒了我她為同學定的禮物已經送到了, 於是拿給她看, 她很高興, 但僅只是高興而已, 禮物也只是她學習生活的一個點綴而已。

“媽媽, 某某收到了很多毛絨玩具, 她坐後面, 後邊堆著的好多, 都快放不下了!”

“哦!”我有心想問老師對此有什麼意見跟你們說嘛?到底沒有問出來,

如果老師當眾說了什麼, 她也一定會告訴我的。

本想知道她內心的一些看法, 可我沒有想好怎麼問, 就開玩笑地隨口說了一句:“你們班是不是禮物送瘋了?好多人都互相送哈?”

“沒有啊。 ”她頓了頓, “那得多貴呀!某某某光買禮物就花了一萬多。 ”

······

這位媽媽在最後說的這個數字“一萬多”的確是大了些, 不過我認為這也是極個別的個案。

一個耶誕節, 幾個要好的同學之間送禮物表達同學之間的情誼, 他們一件禮物花費幾十元也就不算少了。 有幾個家長表示這個耶誕節孩子買禮物花費最少的是一百多元。 很多家長明確表示:孩子如果花很多錢買一件禮物, 有錢我也不贊成這樣做, 當然這也代表我個人的想法。

佰冠學堂的夏春妮老師分享了幾個送禮小技巧:

禮物符合學生身份;送禮分清關係;禮物表達真誠, 貴賤不論, 貨真價實很重要;不要將別人送的禮物, 隨意轉贈他人;不要送舊物品;不要送已拆封的物品。

在孩子們互贈禮物之間蘊藏著很好的教育機會, 可以看出孩子的消費觀、價值觀、交友觀等, 家長也可以給予適時地引導。

禮物是傳達情感的載體, 是維繫一種關係的手段, 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 是一種給予和需求的表達;從贈送禮物的動機、到禮物品種的選擇、價格的考慮、等都是經過一系列考慮過程的, 可能有人會說不就送個禮物考慮那麼多幹嘛?可如果有贈送禮物這個事情, 這個過程就必然存在。

小學生之間相互贈禮物, 一般是本子、畫筆、等文具或者小玩具之類, 價格一般比較低廉, 所以很少引起家長的重視, 隨著孩子的長大, 孩子們之間一些特殊日子的禮品可能會增加, 大多數同學禮物的價格不會超過自己預期很多, 但是遇到特殊日子很多同學之間互送禮物較多的節日, 很多同學對此事就要費心思了。

對於中學生講, 大多數孩子的這些觀念已經在生活中形成, 他們會參考父母的意見或者綜合自己可支配的額度、禮物的數量以及種類等考慮,

這些事情很多孩子會告知父母, 在他們告知的同時也是父母對其表達自己意見的時機, 此時就是父母引導的最好機會, 也許就是一句話或者一個建議就足夠(一定要考慮說話的技巧)。

提前給孩子一個建議:你們的禮物需要一個額度的限制, 在一個數字範圍內。

但這只是一種限, 還算不上一種觀念的引導, 我們需要讓他們學著自己有限度, 更應該是我們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觀念怎麼讓孩子接受了並成為他自己的行事原則部分。

雷聲老師對聯截圖

一個人觀念的形成是在平時點滴之中受到影響的,家長尤其在特殊日子需更加留心,把握大原則:支援同學間的友誼交往,適時地給予引導,不做超越自身能力的消費。

雷聲老師對聯截圖

一個人觀念的形成是在平時點滴之中受到影響的,家長尤其在特殊日子需更加留心,把握大原則:支援同學間的友誼交往,適時地給予引導,不做超越自身能力的消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