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拂一:一個人的普洱茶秘史(四)

被遺忘的制茶工藝

由於長年生活在茶區, 又親自經營茶葉, 李拂一對整個思普區版納的茶葉非常熟悉, 因此, 他在1933年出版《車裡》一書時,

專節對當地的茶業作了介紹, 並在他擔任主筆的南京《新亞細亞》雜誌撰寫了《西藏與車裡之茶葉貿易》一文。 一九三八年, 李拂一受省政府委託, 去泰國、越南偵察日本人的動向, 在回昆明彙報的時候, 他順便寫就《佛海茶業概況》一文, 文中對佛海——包括從佛海出境的車裡(今景洪縣)以及南嶠(今猛海縣)等地的茶業從產量、品質、制法、包裝、運輸、價格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 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介紹當年的緊茶工藝的:“‘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 二水茶包於茶底之外曰‘二蓋’, 黑條者再包于二蓋之外曰‘高品’。 一般將各色品質, 按一定之層次同時裝入一小銅甑中蒸之, 俟其柔軟, 傾入緊茶布袋, 由袋口逐漸收緊, 同時就坐凳邊沿照同一之方向,
輪轉而緊揉之, 使成一心臟形茶團, 是為‘緊茶’。 ‘底茶’葉大質粗, 須剁為碎片。 ‘高品’須先一日濕以相當之水分, 曰‘潮茶’, 經過一夜, 於是再行發酵。 成團之後, 因水分尚多, 又發酵一次, 是為第三次之發酵, 表理皆發生一種黃黴。 藏人自言黃黴之茶最佳。 ”

這段文字中, 李拂一對發酵的描述並不完善, 如果再參考范和鈞先生《佛海茶業》的記錄:“須高品、梭邊各百五十斤, 概須潮水, 使其發酵, 生香, 且柔軟便於揉制。 潮時將揀好茶三四籃(約百五十斤)鋪地板上, 厚以十寸為度, 成團者則搓散之, 取水三噴壺(每噴壺之容量為一○六盎斯)勻灑葉上, 然後用耙用腳, 翻轉勻拌, 又再鋪平, 灑水拌攪至三次為止。 大約每百斤茶用水六百三十六盎斯(約三十斤餘),

茶與水之比例為七七與三三(此處有誤, 應為六七與三三之比-筆者注)。 潮畢則堆積一隅, 使其發酵, 熱度高時中心達華氏一○六度, 近邊約華氏九十二度。 皮面易被風乾, 故須時加以水, 曰被單水。 水量為一壺半。 如為細茶, 則所須水量較次。 潮工非熟練者不能勝任, 水量過多, 則茶身易於粘袋破爛, 且幹後收縮, 茶身變小不合賣相。 過少則揉時傷手, 且分量太重, 不適包裝輪運。 底茶絕不能潮水, 潮水者內起黑黴, 曰中心黴, 不堪食用, 勞資糾紛時, 工人時用此法, 為報復資方之計。 ”則可以更具體地瞭解當年的發酵工藝, 由此可以搞清一個困惑我很久的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印度人多年來覬覦雲南茶在藏區的銷量,
他們在印度仿製的心臟形緊茶卻總是中心發黴而無法被藏民接收?可見, 技術的細節決定了一個產業的命運。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