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隆中對看似完美,其實並非如此

小說裡寫的諸葛亮才華不在管仲, 樂毅之下, 能力非常強。 羅貫中在小說裡貶低曹魏, 力挺蜀漢, 但是即使如此也無法改變歷史。 他把諸葛亮塑造成“多智近乎妖”的人物。

三顧茅廬之時, 諸葛亮感激之餘, 在草廬之中指點江山起來, 這也就是後來的“隆中對”。 這裡面提出了:佔據荊州和益州, 聯合西戎, 搞定南夷, 加上接好孫權, 修理內政, 以圖發展的戰略方針。 諸葛亮認為要復興漢室就要做好兩點, 佔據荊益, 聯合孫權。 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壯大也是根據這個政策的, 但是蜀漢政權的不足使得諸葛亮的政治構想, 最終成為鏡花水月。

看似“隆中對”很完美, 實際上這個構想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 他原本的構想是先佔據荊襄, 然後圖謀益州, 佔據益州後, 待天下大變之時, 分兵兩路北伐, 完成復興漢室的使命。 且不說在戰略戰術上, 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荊州,

益州, 東三郡位置不能輕易達到統一性, 就戰略思想上也有不穩定因素, 這個不穩定因素就是:聯合孫權。

漢末時期的荊州地理位置優越, 為各方勢力所圖謀。 加之荊州刺史劉表去世, 劉備, 曹操, 孫權三方都想佔據荊州, 當時的形勢, 曹操勢力大, 劉備和孫權一方都不能對抗他,

於是迫於壓力, 雙方不得不聯合對抗曹操的進攻。

赤壁之戰曹操鎩羽而歸後, 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漸趨明朗, 這種基礎就開始變得鬆散。 孫權對荊州的戰略重要性自然心知肚明, 與劉備一樣志在必得。 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分享戰利, 憑孫權的實力本來是可以多切一點蛋糕的, 沒料到劉備先下手為強, 搶得了荊州大部。 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出了血本, 收穫卻遠不及劉備集團豐厚。 由此引發了借荊州、討要荊州的一系列矛盾。

劉備揮兵入川最終反客為作, 奪了益州。 劉備占了益州, 無異是剜了早將益州視為禁臠的孫權心頭肉。 如此一來, 舊恨未消, 更增新仇。 隨著劉備勢力的急劇膨脹, 孫權要面對的是曹操、劉備兩方的軍事壓迫。 這無論如何都不是符合東吳政權利益的, 孫權開始暗送和波與曹操, 曹操自然樂於坐山觀虎鬥了。

益州距離荊州有些距離, 在物資和軍隊支援上並不佔優勢, 相反有很大的困難。 而丟失荊州對於蜀漢政權來說,

不只是丟失了一片根據地, 而且丟失的還有巨大的資源。 劉備不甘心, 帶兵親征, 結果在夷陵大敗, 最後劉備也病逝白帝城。 此戰使得蜀漢元氣大傷, 此後無力東顧。 諸葛亮縱有通天之能, 也沒法改變蜀漢的命運。

“其始誤於《隆中對》, 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既要掌控荊州,又想結好孫權,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從一開始,諸葛亮《隆中對》就存在這樣不足之處,事後諸葛亮也未能及時修正,蜀漢政權最終的覆亡也成了歷史必然。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既要掌控荊州,又想結好孫權,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從一開始,諸葛亮《隆中對》就存在這樣不足之處,事後諸葛亮也未能及時修正,蜀漢政權最終的覆亡也成了歷史必然。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