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為什麼能夠統帥那麼多將領?

文|Sinopec淡然

中國的傳統教育非常重視“仁、義、禮、智、信”, 而人們也常常以此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 對於劉備的“窩窩囊囊”有深刻印象,

說他虛偽, 不喜歡他。 但是, 他手下確實有那麼多的將領時刻聽命與他, 大家都又有些不解氣!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才與將領會心甘情願地追隨著劉備, 樂意為他效勞、賣命?

因為其一:劉備以“仁義”當先, 這也是他人格中魅力的一點。 其二:劉備有強大的氣場, 他有很好的聲望。

孟子道:“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聲望好, 氣場強大的人自然就是“得道者”, 他們能夠獲得眾人的幫助也就順理成章。 有了良好的聲望, 你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縱使偶遇挫折, 也會峰迴路轉, 逢凶化吉, 遇難呈祥。

雖說曹操也是一代梟雄, 但是, 他卻籠絡不住將才, 為他聽命。 眾所周知, 曹操多疑, 在三國鼎立的混亂戰爭年代裡, 留在一個處處多疑的人身邊, 沒有了信任, 你永遠不會有安全感, 永遠都會有一種隔著心的感覺。

劉備待人真誠、重感情, 這從他待呂布就能看出, 如若是換成曹操的話, 呂布早就死了好幾回了。

曹操起兵的導火線是因為其父被殺, 曹操為逃脫董卓的追殺遂而起兵,

而且他很早就心懷改朝換代的野心。 而劉備起兵的動機很單純, 可以說只為仁義而戰。 董卓亂朝綱, 挾持天子導致天下諸侯彙集討伐, 當所有的諸侯都為爭奪地盤與糧草而爭執不休時, 劉備卻帶領關羽與張飛在城門外大戰呂布。

後來的情況, 我們也知道了, 袁術擅自稱了帝, 天子親自下詔剿賊, 曹操正愁沒人應詔前來, 劉備來應詔, 這讓曹操很是感到意外。

劉備再一次為正義而戰。 曹操說自己的名言是“寧願我負天下人, 不願天下人負我。 ”

劉備反其道說“寧願天下人負我, 我不負天下人。 ”僅僅是一句話, 說法不同, 便可以看到兩人的內心, 思慮可見一斑。

劉備的聲望也是在一次次的正義之舉中得到了聲張與提升。

當時天下雖然是一個亂, 但是生活在底層的勞苦大眾, 從內心中還是渴望著“仁義、通道德”, 而劉備恰恰在這一點上, 符合廣大勞苦人民的理想。 又加上劉備本身是皇家的血統, 更加具有說服力、號召力。

一個純正統的人, 願意行仁義, 為天下勞苦的百姓們請命,

宣導天下太平與安康, 這樣的理想很受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當然是很有前途的。

個人聲望, 是個人魅力的一方面, 也是造就統馭力的關鍵。

由此看來, 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生存發展, 他的聲望名譽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聲望名譽不僅可以給一個人帶來崇高的地位, 它還可以給人帶來眾多的朋友和眾人的仰慕與信任,使人更願意追隨著你並與你抱團合作。

作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你掌握的權力只能夠在企業內部實施,它存在一個有效範圍,但是個人魅力和氣場卻不同,它在企業內外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一個善於運用個人魅力和氣場樹立自己地位的領導者,他的地位往往是非常堅固的,因為個人魅力能夠讓他得到眾人的擁護和愛戴。

正所謂古人雲:“得民心者得天下”。

聲望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無形的資產,而這個無形的資產遠遠要比實際財富重要。個人聲望可以為人們帶來經濟利益、員工的服從、社會的尊重,同時人們也可以憑藉個人聲望獲得和維持領導地位。

如果你渴望自己能夠服眾,樹立領導的威望,那麼你的氣場應該是一致的,內與外兼修,嚴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上起表率作用,“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提升自己的氣場,才有鼓勵性和號召力,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如同孔子在《論語》中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它還可以給人帶來眾多的朋友和眾人的仰慕與信任,使人更願意追隨著你並與你抱團合作。

作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你掌握的權力只能夠在企業內部實施,它存在一個有效範圍,但是個人魅力和氣場卻不同,它在企業內外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一個善於運用個人魅力和氣場樹立自己地位的領導者,他的地位往往是非常堅固的,因為個人魅力能夠讓他得到眾人的擁護和愛戴。

正所謂古人雲:“得民心者得天下”。

聲望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無形的資產,而這個無形的資產遠遠要比實際財富重要。個人聲望可以為人們帶來經濟利益、員工的服從、社會的尊重,同時人們也可以憑藉個人聲望獲得和維持領導地位。

如果你渴望自己能夠服眾,樹立領導的威望,那麼你的氣場應該是一致的,內與外兼修,嚴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上起表率作用,“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提升自己的氣場,才有鼓勵性和號召力,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如同孔子在《論語》中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