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史宴:不知道這些,《妖貓傳》就白看了!(無劇透)

桓大司馬|文

《妖貓傳》這個片子, 雖然劇情有點無語, 但是部分的呈現了大唐氣象, 那種開放、自信的心態確實是久違了。 此片涉及了大量的唐朝歷史, 雖然最後沒怎麼講圓, 但深厚的背景感是做出來了。 如果對這些背景不瞭解的話, 看片可能會一頭霧水, 下面大司馬對此片的背景稍作介紹。

李白與白樂天

影片中的白樂天就是中唐大詩人白居易, 是詩仙李白的小迷弟。

李白一出道就震驚大唐, 深得唐玄宗敬重的賀知章管他叫謫仙人, “燕許大手筆”之一的許國公蘇頲則說李白“天才英麗”。 李白不久就供職于翰林院,

狂放不改, 留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佳話, 不愧是盛唐風流的代表人物。

《妖貓傳》中的李白

不過, 李太白雖然在自己的詩裡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也並不像影片中那樣不食人間煙火。 寫給韓朝宗的與《韓荊州書》, 獻給玉真公主的《玉真仙人詞》,

獻給唐玄宗的《大獵賦》, 都不乏理想對現實的妥協。

到了中唐, 李白已經成為許多詩人的偶像, 但其中並不包括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作, 歌詩合為事而作”, 與李白的創作實踐並不合拍。 白居易寫給元稹的信中說:

李之作, 才矣奇矣, 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 十無一焉。

白居易對李白其實不太以為然, 他認為杜甫更關心民間疾苦, 對老杜的評價在李白之上。 為了民間傳播, 白居易甚至要求自己的寫的詩要老嫗也能明白才算完工, 但這種過於現實、略顯庸俗的詩學觀也限制了他的成就。

《妖貓傳》中的白居易

白樂天之詩, 古體勝於近體, 近體中絕句又勝於律詩, 律詩中五言又勝於七言, 其古體中, 一般又以民間疾苦以外的題材為高。 跟他更相似的其實是蘇軾而非李白。

蘇東坡深受白居易影響, 連律詩也走的白居易的二三流套數, 但蘇東坡才雄學博, 英雄欺人, 好比喬峰打太祖長拳也勝過少林和尚用七十二絕技, 其律詩即使走白居易的路數,

成就也勝過大多數走杜甫正路的宋人。

不過, 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 也有一個好處, 就是在日本流傳極廣。 詩這種文學體裁, 別的國家隔著文字的鴻溝, 畢竟難以體會到十分精妙之處, 所以大詩人之中白居易這種比較淺顯的在日本就備受歡迎, 影響力遠在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之上。

日本平安時期, 大江唯時的《千載佳句》收詩千餘首, 白居易一人就占了五百多首,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則在小說中引用白居易詩100多首, 日本大文豪菅原道真也特別推崇白居易。

以白居易與日本的淵源, 出現在影片中是十分合適的。

晁衡與空海

阿部寬飾演的晁衡, 與染穀將太飾演的空海, 都是日本派去唐朝的遣唐使。

日本對大陸一直是有野心的, 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爭雄時期, 日本也深度介入, 在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還有殖民地任那日本府, 百濟被唐朝消滅後, 王室扶餘氏也是選擇流亡日本。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為接應百濟複國運動, 日本派出戰艦四百艘, 水軍數萬人支援, 結果白江口一戰, 唐將劉仁軌以少勝多, 大破日軍, 日本對唐朝心悅誠服, 開始組織大規模的使團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

這些遣唐使都是日本國內的精英人物, 而晁衡在他們裡面又出類拔萃。

《妖貓傳》中的晁衡

晁衡出於日本高官世家,本名阿倍仲麻呂,自幼酷愛漢學,入唐後又在國子監深造,最終憑著卓越的文才和出色的見識,竟然考取了科舉中最難考的進士科,出仕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最終當到了安南都護的高官。

晁衡在外交上對日本使者悉心指導,使唐玄宗對日本好感大增,將日本從使團座次的第三位調整到第一位,越過強國吐蕃、君子國新羅,對日本有大功焉。

晁衡亦是文采風流之士,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詩人頗有交往,感情深厚。許多詩人對晁衡都有贈詩,最著名的是李白聽到晁衡在回國途中遇海難而死的傳聞,傷心而作的《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滯留唐朝數十年後,試圖回國,因海難漂回中國,未能如願,最終病逝于唐土。

空海是晁衡的後輩,與晁衡在政治上的顯赫不同,空海大師在文化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妖貓傳》中的空海

空海大師原名佐伯真魚,出身於日本四國島東北部的贊岐國,處於瀨戶內海沿線的海路貿易覆蓋範圍內,離日本的京畿也不是很遠,是日本比較發達的地區。

空海在入唐之前已經出家為僧,來唐朝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求法。經過一番選擇,空海最終拜入密宗青龍寺惠果法師門下,學習無上密法,得到真傳之後,回日本開創真言宗,亦稱東密,與最澄所傳的台密並為日本密宗的兩大宗派。

除了在佛法上開宗立派,空海大師還發明了日本字母的平假名,他又是日本的大書法家,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並稱三筆。但以上這一切都還不足以說明其文化地位,因為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遍照金剛。

遍照金剛是惠果贈給空海的法號,空海以遍照金剛為名,撰寫了《文鏡秘府論》,是中古時代一部傑出的文學評論巨著,後世中國宋元明清的文學評論家說明問題時,都常引用此書內容,可見其影響之大。

空海大師身為日本人,卻能寫出一部影響古代中國人的巨著,不愧是震古鑠今的文化巨擘。

李隆基與安祿山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開創開元盛世,後期製造天寶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難評價的君主之一,而開元、天寶兩種氣象的轉變過程,就是胡人安祿山飛黃騰達的過程。

李隆基晚年,亂政的原因不全是年老昏聵,更多的是因為私心。李隆基試圖憑藉前期執政積攢的績效,來完成大唐王朝的公權私有,要把煌煌大唐的億兆子民變成李家的玩物,所以大力推行恩幸政治。

李隆基用李家的遠房親戚李林甫、外戚楊國忠為相,用義子王忠嗣統帥西北軍,養子安祿山統帥東北軍,以個人關係取代國家政治,保他李家江山萬萬年。所以無論楊國忠、安祿山怎樣胡作非為,李隆基都會保。

《妖貓傳》中的唐玄宗李隆基

大家認為安祿山是胡人,所以要造反;安祿山掌握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兵力,所以要造反,其實還有沒看到之處。

胡人本身未必為亂,安史叛軍的對頭哥舒翰、白孝德、荔非元禮、僕固懷恩也都是胡人,卻堅定的站在唐朝政府一邊。

予以重權也未必為亂。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鎮節度使,比安祿山還多一鎮,依然是大唐王朝的忠臣,他的門生郭子儀、李光弼還是日後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

只有當王忠嗣出於公心,拒絕為李隆基攻打吐蕃石堡城,以免徒傷士卒之命,卻得到先罷官後暴斃結局的時候;當安祿山因為擅長表演對皇帝個人的忠心,即使在東北敗仗連連也一再加官進爵的時候,安史之亂才成為必然。

李隆基確實造成了安史之亂,卻不是因為昏聵,而是因為私心,這倒與影片裡的形象有幾分相似。

馬嵬兵變與楊貴妃

安史之亂雖然動靜很大,但如果不是李隆基的瞎指揮,叛軍未必攻得下長安。

當叛軍趁全國來不及反應,席捲河北之時,唐朝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已經募兵在河南節節抵抗,雖然每戰必敗,但也在消耗叛軍的銳氣,結果李隆基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認為二人作戰不力,將他們斬殺。

接下來,哥舒翰率領西北軍入援,據守潼關,叛軍一籌莫展。河北州縣在經過最初的蒙圈之後紛紛反正,郭子儀、李光弼準備率朔方軍直搗叛軍的老巢范陽,李隆基又聽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逼哥舒翰出戰,導致西北軍崩潰,潼關失守。

李隆基在軍事上寧願聽家奴和外戚的話,也不願聽大將的話,最終不得不放棄長安,逃往四川。而楊國忠一早自任劍南節度使,四川依然是楊國忠的地盤,依然是楊國忠與李隆基胡作非為的好地方。

被迫出逃的士兵,把怒火集中在奸相楊國忠身上,在太子李亨若有若無的組織下嘩變,砍死了楊國忠,而楊國忠實際上是李隆基的代理人。他們為了避免被反攻倒算,必須逼迫李隆基換一撥代理人或者乾脆取消代理人,所以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必須死。

《妖貓傳》中的楊貴妃

平心而論,對於安史之亂,楊貴妃並沒有什麼過錯,楊國忠不是她要李隆基用的,是李隆基為了推行恩幸政治才重用和縱容楊國忠。可以說李隆基利用了楊國忠,也利用了楊貴妃,但到頭來下至兵卒上至皇帝,卻把責任推到楊貴妃頭上。

毫無責任的楊貴妃用生命給李隆基買了單,故作姿態的李隆基卻被視為天子中的情聖。難怪聶紺弩要寫詩嘲諷:少女玩過又賜死,居然多情聖天子。

當李隆基賜死楊貴妃時,危機已經過去,並不像影片中說的,如果李隆基親自下令處死楊貴妃,會失去權威,被亂兵殺死。因為從秦漢以來近千年,皇帝都是一個絕對化的存在,整個社會已經被皇權馴服,大家已經習慣了只反奸臣,不反皇帝。

陳雲樵與陳玄禮

在影片中佔有很多戲份的陳雲樵,是唐玄宗時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兒子,但他其實不太可能擔任金吾衛的官員。

《妖貓傳》中的陳玄禮之子陳雲樵

唐朝禁軍分南衙、北衙兩塊。南衙就是以府兵制為基礎形成的十六衛,是政府的部隊,拱衛京城;北衙則是唐朝功臣子弟組成的皇家私人部隊,守衛皇帝居住的大明宮。

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和皇權的擴張,南衙禁軍日益萎縮,北衙禁軍日益壯大。唐玄宗時,北衙禁軍包括北門四軍,及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以及後來宮廷馬政系統組建的內飛龍兵。

而陳玄禮,就是左龍武軍的統帥。他從早年就跟隨李隆基消滅安樂公主和韋後,深得李隆基信任,得以統帥禁軍。

安史之亂時,南衙禁軍早已名存實亡,北衙禁軍也因為平叛而損失慘重,唐玄宗西逃時,跟從的衛士只有龍武軍、內飛龍兵各一兩千人。

龍武軍由陳玄禮統帥,內飛龍兵則由太子李亨率領斷後,侍奉李亨的宦官李輔國出身飛龍廄系統,對飛龍兵也有很大影響。

於是陳玄禮與李輔國串聯,在馬嵬(wéi)驛鼓動兵士嘩變,殺死楊國忠,逼唐玄宗縊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也有說法認為太子李亨、陳玄禮之間並未主動串聯,而是兵士偶然嘩變,使他們因緣際會,出現在前臺。

但是,無論是否有串聯,陳玄禮都不是太子的人。馬嵬之變後,陳玄禮跟李隆基避難四川,又一起回到長安,已經成為唐肅宗的李亨擔心老爹利用這些舊部復辟,把高力士、陳玄禮等人都趕出宮去,自然也不太可能起用陳玄禮的兒子繼續擔任禁軍軍官。

貞元與李誦

影片中故事發生在貞元末年,貞元是唐德宗年號。妖貓殺完唐德宗以後,接下來要殺的李誦,就是唐德宗的太子,日後的唐順宗。

唐德宗生長于開元盛世,從即位伊始就試圖恢復開元盛世的榮光,奈何時移世易,國運不彰,幾次平定藩鎮的戰鬥都以失敗告終,並且招致了評判軍的叛亂,連國都長安都丟了。

唐德宗晚年為了加強皇權,用宦官組建內朝,形成制度,並且大肆聚斂,日益成為孤家寡人,與影片中的淒涼形象有些相似。

唐德宗之子李誦身體一直不好,在德宗死前一年竟然中風,不能言語。李誦即位後,東宮官員王叔文、王伾掌握朝權,試圖改革,但因急於求成且根基不穩,被朝臣和宦官聯合推翻,李誦也被迫讓位給兒子唐憲宗,成為太上皇。

此後不到半年,唐順宗去世,有人懷疑他是唐憲宗和宦官所殺,也有人認為他是正常死亡。

無論如何,唐朝皇室內鬥與殘殺無數,都是李世民開的好頭。

《妖貓傳》的背景就介紹到這裡,祝大家觀影愉快!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妖貓傳》中的晁衡

晁衡出於日本高官世家,本名阿倍仲麻呂,自幼酷愛漢學,入唐後又在國子監深造,最終憑著卓越的文才和出色的見識,竟然考取了科舉中最難考的進士科,出仕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最終當到了安南都護的高官。

晁衡在外交上對日本使者悉心指導,使唐玄宗對日本好感大增,將日本從使團座次的第三位調整到第一位,越過強國吐蕃、君子國新羅,對日本有大功焉。

晁衡亦是文采風流之士,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詩人頗有交往,感情深厚。許多詩人對晁衡都有贈詩,最著名的是李白聽到晁衡在回國途中遇海難而死的傳聞,傷心而作的《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滯留唐朝數十年後,試圖回國,因海難漂回中國,未能如願,最終病逝于唐土。

空海是晁衡的後輩,與晁衡在政治上的顯赫不同,空海大師在文化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妖貓傳》中的空海

空海大師原名佐伯真魚,出身於日本四國島東北部的贊岐國,處於瀨戶內海沿線的海路貿易覆蓋範圍內,離日本的京畿也不是很遠,是日本比較發達的地區。

空海在入唐之前已經出家為僧,來唐朝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求法。經過一番選擇,空海最終拜入密宗青龍寺惠果法師門下,學習無上密法,得到真傳之後,回日本開創真言宗,亦稱東密,與最澄所傳的台密並為日本密宗的兩大宗派。

除了在佛法上開宗立派,空海大師還發明了日本字母的平假名,他又是日本的大書法家,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並稱三筆。但以上這一切都還不足以說明其文化地位,因為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遍照金剛。

遍照金剛是惠果贈給空海的法號,空海以遍照金剛為名,撰寫了《文鏡秘府論》,是中古時代一部傑出的文學評論巨著,後世中國宋元明清的文學評論家說明問題時,都常引用此書內容,可見其影響之大。

空海大師身為日本人,卻能寫出一部影響古代中國人的巨著,不愧是震古鑠今的文化巨擘。

李隆基與安祿山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開創開元盛世,後期製造天寶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難評價的君主之一,而開元、天寶兩種氣象的轉變過程,就是胡人安祿山飛黃騰達的過程。

李隆基晚年,亂政的原因不全是年老昏聵,更多的是因為私心。李隆基試圖憑藉前期執政積攢的績效,來完成大唐王朝的公權私有,要把煌煌大唐的億兆子民變成李家的玩物,所以大力推行恩幸政治。

李隆基用李家的遠房親戚李林甫、外戚楊國忠為相,用義子王忠嗣統帥西北軍,養子安祿山統帥東北軍,以個人關係取代國家政治,保他李家江山萬萬年。所以無論楊國忠、安祿山怎樣胡作非為,李隆基都會保。

《妖貓傳》中的唐玄宗李隆基

大家認為安祿山是胡人,所以要造反;安祿山掌握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兵力,所以要造反,其實還有沒看到之處。

胡人本身未必為亂,安史叛軍的對頭哥舒翰、白孝德、荔非元禮、僕固懷恩也都是胡人,卻堅定的站在唐朝政府一邊。

予以重權也未必為亂。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鎮節度使,比安祿山還多一鎮,依然是大唐王朝的忠臣,他的門生郭子儀、李光弼還是日後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

只有當王忠嗣出於公心,拒絕為李隆基攻打吐蕃石堡城,以免徒傷士卒之命,卻得到先罷官後暴斃結局的時候;當安祿山因為擅長表演對皇帝個人的忠心,即使在東北敗仗連連也一再加官進爵的時候,安史之亂才成為必然。

李隆基確實造成了安史之亂,卻不是因為昏聵,而是因為私心,這倒與影片裡的形象有幾分相似。

馬嵬兵變與楊貴妃

安史之亂雖然動靜很大,但如果不是李隆基的瞎指揮,叛軍未必攻得下長安。

當叛軍趁全國來不及反應,席捲河北之時,唐朝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已經募兵在河南節節抵抗,雖然每戰必敗,但也在消耗叛軍的銳氣,結果李隆基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認為二人作戰不力,將他們斬殺。

接下來,哥舒翰率領西北軍入援,據守潼關,叛軍一籌莫展。河北州縣在經過最初的蒙圈之後紛紛反正,郭子儀、李光弼準備率朔方軍直搗叛軍的老巢范陽,李隆基又聽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逼哥舒翰出戰,導致西北軍崩潰,潼關失守。

李隆基在軍事上寧願聽家奴和外戚的話,也不願聽大將的話,最終不得不放棄長安,逃往四川。而楊國忠一早自任劍南節度使,四川依然是楊國忠的地盤,依然是楊國忠與李隆基胡作非為的好地方。

被迫出逃的士兵,把怒火集中在奸相楊國忠身上,在太子李亨若有若無的組織下嘩變,砍死了楊國忠,而楊國忠實際上是李隆基的代理人。他們為了避免被反攻倒算,必須逼迫李隆基換一撥代理人或者乾脆取消代理人,所以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必須死。

《妖貓傳》中的楊貴妃

平心而論,對於安史之亂,楊貴妃並沒有什麼過錯,楊國忠不是她要李隆基用的,是李隆基為了推行恩幸政治才重用和縱容楊國忠。可以說李隆基利用了楊國忠,也利用了楊貴妃,但到頭來下至兵卒上至皇帝,卻把責任推到楊貴妃頭上。

毫無責任的楊貴妃用生命給李隆基買了單,故作姿態的李隆基卻被視為天子中的情聖。難怪聶紺弩要寫詩嘲諷:少女玩過又賜死,居然多情聖天子。

當李隆基賜死楊貴妃時,危機已經過去,並不像影片中說的,如果李隆基親自下令處死楊貴妃,會失去權威,被亂兵殺死。因為從秦漢以來近千年,皇帝都是一個絕對化的存在,整個社會已經被皇權馴服,大家已經習慣了只反奸臣,不反皇帝。

陳雲樵與陳玄禮

在影片中佔有很多戲份的陳雲樵,是唐玄宗時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兒子,但他其實不太可能擔任金吾衛的官員。

《妖貓傳》中的陳玄禮之子陳雲樵

唐朝禁軍分南衙、北衙兩塊。南衙就是以府兵制為基礎形成的十六衛,是政府的部隊,拱衛京城;北衙則是唐朝功臣子弟組成的皇家私人部隊,守衛皇帝居住的大明宮。

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和皇權的擴張,南衙禁軍日益萎縮,北衙禁軍日益壯大。唐玄宗時,北衙禁軍包括北門四軍,及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以及後來宮廷馬政系統組建的內飛龍兵。

而陳玄禮,就是左龍武軍的統帥。他從早年就跟隨李隆基消滅安樂公主和韋後,深得李隆基信任,得以統帥禁軍。

安史之亂時,南衙禁軍早已名存實亡,北衙禁軍也因為平叛而損失慘重,唐玄宗西逃時,跟從的衛士只有龍武軍、內飛龍兵各一兩千人。

龍武軍由陳玄禮統帥,內飛龍兵則由太子李亨率領斷後,侍奉李亨的宦官李輔國出身飛龍廄系統,對飛龍兵也有很大影響。

於是陳玄禮與李輔國串聯,在馬嵬(wéi)驛鼓動兵士嘩變,殺死楊國忠,逼唐玄宗縊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也有說法認為太子李亨、陳玄禮之間並未主動串聯,而是兵士偶然嘩變,使他們因緣際會,出現在前臺。

但是,無論是否有串聯,陳玄禮都不是太子的人。馬嵬之變後,陳玄禮跟李隆基避難四川,又一起回到長安,已經成為唐肅宗的李亨擔心老爹利用這些舊部復辟,把高力士、陳玄禮等人都趕出宮去,自然也不太可能起用陳玄禮的兒子繼續擔任禁軍軍官。

貞元與李誦

影片中故事發生在貞元末年,貞元是唐德宗年號。妖貓殺完唐德宗以後,接下來要殺的李誦,就是唐德宗的太子,日後的唐順宗。

唐德宗生長于開元盛世,從即位伊始就試圖恢復開元盛世的榮光,奈何時移世易,國運不彰,幾次平定藩鎮的戰鬥都以失敗告終,並且招致了評判軍的叛亂,連國都長安都丟了。

唐德宗晚年為了加強皇權,用宦官組建內朝,形成制度,並且大肆聚斂,日益成為孤家寡人,與影片中的淒涼形象有些相似。

唐德宗之子李誦身體一直不好,在德宗死前一年竟然中風,不能言語。李誦即位後,東宮官員王叔文、王伾掌握朝權,試圖改革,但因急於求成且根基不穩,被朝臣和宦官聯合推翻,李誦也被迫讓位給兒子唐憲宗,成為太上皇。

此後不到半年,唐順宗去世,有人懷疑他是唐憲宗和宦官所殺,也有人認為他是正常死亡。

無論如何,唐朝皇室內鬥與殘殺無數,都是李世民開的好頭。

《妖貓傳》的背景就介紹到這裡,祝大家觀影愉快!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