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津村名文化」樊家莊村名由來

樊家莊村名由來

樊家莊村位於河津市北坡東北5公里處, 2014年全村3880口人, 5660畝土地, 12個村民小組。 地域寬廣, 土質肥沃, 傳統農耕, 得天獨厚, 條件優越, 素有“糧棉之鄉”美譽。 改革開放後, 村西臨209國道和“樊米路”交匯, 南依侯禹高速公路月臺。 廠房林立, 農工並貿, 可謂發展經濟的“金三角”。

據本村古廟水脊板記載的明嘉靖四年重修“法王殿”考證, 距今已有490餘年的歷史。 明清前村裡以樊姓主居, 故名樊家莊。 現樊姓僅存一戶, 楊、侯等16姓氏居多。

原古建築“大廟”三殿(後土、關帝、法王)三亭各九間, 並輔有閱台、廂房、戲臺、更房, 氣勢恢宏, 獨具一格。 每年三月二十八廟會, 後為禁賭改會為三月二十五會(現存道光八年“禁賭碑”詳細敘述了此事的緣由, 詳文可考), 香火旺盛, 熱鬧非凡。 村中原有的祠堂、高廟、龍王廟、顯神廟、尼姑寺、魁星閣、石碑坊、過亭戲臺、堡子城牆歷盡滄桑, 蕩無痕跡。

2004年, 村民籌集鉅資, 歷時一年有餘, 仿照原貌, 重建了“大廟”三殿九間。 2009年賢達、村民自發集資再次修繕, 雕塑、壁畫栩栩如生, 傳承遺產, 躍然新史。

追古撫今, 民風淳樸, 急公好義, 人文厚重。 清時有“範氏遺風”的孝義賢人, 近代有公廉執法的民廳廳長, 文人學者, 岐黃中醫, 佼佼俊秀, 代不乏人。 20世紀 50年代初, 民校掃盲、紅火家戲、籃球運動譽滿省、縣;2000年後, 龍騰鑼鼓、民間栽方、“五老”關工載譽省市。

民營企業的崛起, 帶動了上千名勞動力就業, 人民幸福指數日臻提高。 尊師重教, 蔚然成風, 村富民殷, 闊步小康!

建置沿革

明代———南方平裡樊家莊。

民國8年(1919年)———第三區樊家莊村。

1947年 4月河津解放———第三區樊家莊村。

1953年———義唐鄉樊家莊村。

1956年———辛興鄉樊家莊村。

1971年———趙家莊公社樊家莊大隊。

1984年至今———趙家莊鄉樊家莊村委會。

(撰文:侯惠民 趙海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